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1)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2)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3)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4)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5)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既开篇点题,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
B.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与现实中的柴门小院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主旨。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作者写这些内容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门”的风采。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E. 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小题2】文章标题是“柴门小院”,而第四段却并不是描写“柴门小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句话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7 12:0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2月25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25日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台媒称,这标志大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清理清单之外针对市场准入环节的审批事项。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不合理或歧视性的准入条件,不得采取额外的准入管制措施。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12月25日)

材料二:

(摘编自全国工商联《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

材料三: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必然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优化营商环境问题,司法部部长傅政华说,在2018年年底前集中清理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有悖于平等保护原则、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加强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及时纠正有悖于保护民营经济的法规规章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也透露,税务部门今年年底前再取消20项资料证明事项,将办税时间在去年基础上再压缩10%,探索推行纳税人办税“容缺”制、纳税申报“提醒纠错”制,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和公布统一的企业注销操作指南,破解企业注销难题。

(摘编自宫超《壮大民营力量》,《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四:

民营企业在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创新发展势在必行。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要集中在综合、房地产业、批发业、有色金属冶炼等传统领域,而这些行业也大部分恰恰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大型民营企业尚且如此,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无论是从当前的成本增加角度,还是从资源环境压力角度,加快转型升级都是不二选择。这就要求民营企业要顺应产业演进规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向高端产业布局和转型,这是当前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民企的融资除了正规金融系统如商业银行以外,还有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越来越多新兴的融资方式不断涌现,比如众筹等等。民营企业关键要做好自己的产业和项目,在此基础上开拓融资思路。对于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来说,在当前技术进步加速、技术更新周期缩短的情况下,不可能依赖模仿和复制等传统手段维持企业领先地位,只有加强研发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并实现跨越发展。

(摘编自张培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势在必行》,《经济参考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民营企业500强及民企制造业500强入围门槛均创近年新高,分别达到156.84亿元、74.65亿元。
B.图1显示,2011-2017年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保持持续增长,民营企业500强整体规模稳步增长。
C.图2显示,民企制造业500强入围门槛逐年提升,2017年的入围门槛增长率为近年来最高。
D.图2显示,民企制造业500强入围门槛2011年实现了25.49%的年度增长率,2012年继续保持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B.集中清理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这体现司法部改善营商环境的主动作为。
C.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民营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方可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D.新兴的融资方式不断涌现,表明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日益多元,正规金融系统在民企融资方面的作用已淡化。
【小题3】现阶段该如何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几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回忆初拾编辑行当时说:“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李慈铭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来吃。

20世纪80年代,学界有些冷清,傅璇琮先生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中文译稿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乍暖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等皇皇巨著。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善于调整心态,利用时间,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他能潜心文章,以读书为业,并从中体会到快乐。
B.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独辟蹊径,发当时学人之所未发,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新的层次。
C.《学林漫录》中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是朋友间促膝而谈后才写成的,亲切可喜。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与学生来往平易谦和,总是乐呵呵,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有些冷清的学术界接二连三地发表重要著作,与他当编辑时下过苦功夫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B.傅璇琮非常欣赏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他推进了此书的问世,顺应了当时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的潮流。
C.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思是赞美他主编了大量高质量的书籍,为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傅璇琼回归大学讲坛后在清华开设课程,盛况空前。这体现了大家对傅先生学术水平的认可,也能体现大家对他的崇敬。
【小题3】傅璇琮这辈子干了哪三件事?干的怎么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嘉绒藏寨
龚静
①依着大渡河,沿着丹巴县城窄长的道路开出没多久,就上了盘山路。我们去甲居嘉绒藏寨。“美人谷宾馆”服务员拉姆的家就住在那里,眼瞎她坐在车头,带我们去她家做客。
②转了几个弯,一层层依山势而建的白、红、黑三色的臧居于山谷豁然出现。藏寨如今也是旅游景点,半山腰设障收费。不过游人似乎还不多,路口并不车水马龙。
③满山满眼的藏居,一下子似乎把我们看傻了,梯田、树林、草丛、土路,什么是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眼前才真正是!城里人的毛病又出来了,赶快拍照摄影,但也没办法,只有把照片带回去才算是一个见证。初步的激动过后,才回过神来,精彩的在后面呢,不急不急。
④踩着云母片闪烁的土路进入寨子,往前看是藏居门口鲜艳的盆花,附视是错落于梯田山林的藏居红白鲜明的样子,仰望有掩映于苹果树的藏居天台,好像来到了一个大山庄,真正的山里的庄园。不时,头上苹果林里鸟声啾啾,但闻鸟语不见鸟影,苹果红梨子绿,果树枝叶繁茂,林中藏居仿佛非现实的影像。
⑤拉姆的家到了,路沿伸下一把直直的独木梯子,仅容半只脚,背转身来,战战兢兢地一步步,终于下完。其实我们也可以绕道从门口进去的,独木梯望之峭拔的样子激起好奇。
⑥拉姆的父母哥嫂已经在底楼厨房烧火了,院子一隅摆了两竹筐的苹果梨子,是拉姆妈妈采取山上自家果园里摘的,忍不住让人不洗也想吃一个。红漆勾勒的藏式窗台上一簸箕辣椒红得惹人心跳,丁姐姐情不自禁抱着要拍张照。院子一边的屋子或许是他们平时吃饭的地方,火塘方桌,非常干净。
⑦通向二楼的楼梯角落堆着小山似的土豆,这是此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楼梯通向二楼天台,如果说搂在屋子除了外墙窗户,颜色基本是素色,这里就是五彩斑斓了——圆木装饰的墙体是红色的,窗子的颜色红黄蓝相拼,木格窗户饰以金粉花雕,间隔的黑色柱子上垂下串串红辣椒,略略往上一看,三楼顶上铺晒着玉米,一片金黄差点迷了眼睛。
⑧坐在天台铺着卡垫的围栏上,是山,是果树,是次第错落的藏寨,秋天的阳光毫不吝啬盖下来,好像那口青稞酒吸下去的感觉。是真正土酿的青稞酒,发酵的青稞堆拢在大碗里,插上麦管,就着麦管,里面的青稞酒汁丝缕入口,酸甜的香,仿佛江南的家制酿酒。想起多次来此的导游多吉说的话:“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
⑨阳光温温热热得恰好,在寨子里四处走走,石蹬终点,又是一座藏式“别墅”,一只黑狗窜出果树林,令人一惊,它却不吠不叫,自顾自跑了。一位老妪走过,手指着不远处的屋子,要我们“来耍嘛”。前面屋子二楼小阳台里站着个望野眼的男子,阳台西式风格,也似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刚才身处“庐山”没看清藏居立面,此番视点转换,又是一喜。
⑩跨过石头荆棘垒成的矮篱笆,歪歪扭扭的树长得自由率性,杂七杂八的草到处安家,前后左右,不需剪裁,都是好景。光线穿过大树和大树,披在藏居上,细密的树叶似乎将眼前的一切朦胧化了,感觉竟若柯罗的画意,19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似乎与嘉绒藏寨叠幻起来,缭绕于山林草木间的气息是超越时空的。
11离开时,站在独木楼梯上,回头看门楣台阶上的盆花,高山杜鹃、秋海棠和太阳花雏菊等,映衬背阴处黛色的山,是不加任何灰调的饱满。
(选自《新民晚报》)
【小题1】第③节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 描写,其作用是   
【小题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⑧节中“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富足”表现在那些地方?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②段划线句中的”似乎“表明眼前所见现象只是猜测而已,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④段划线句中形象的说明藏寨给作者力抓杀的视觉震撼,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
C第⑧段划线句运用通感的手法,真切细腻地再现了青稞酒美味、沁人心脾的口感。
D第⑨段划线句中将藏居阳台比作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体现藏居阳台视野宽广。
【小题5】第⑩段写到“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有何作用?
【小题6】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文章的结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春秋留下的迷人逗号

①与常州数次擦肩而过,并没有激起叩开大门进去看看的冲动和兴致,感觉被历史称为“吴”的故事与精彩都留在了南京、苏州和扬州。当走进常州,走进淹城的时候,曾经的偏见被柔和的细雨和不急不躁的风一点一点地剥离出去,以致无影无踪。展现在眼前的已不是主观的平淡,而是一位朴素的长者伫立在那里。

②这位长者就是至今世界无双的“三城三河”的淹城遗址。

③淹城有着南京、苏州和扬州没有的古朴和沉静,可以把它称为曾经被雕琢又被原始了的一块地;曾经被使用、被耕作但没有被包装、被炒作、被现代起来的一块地。

④这块地的形状十分特别,细细看,极像一个中规中矩的逗号。一层河一城土地叠加着,不大不小不增不减地圈着围着。它把春秋涌动出的现代朝气一一卷收起来,禅师般地打坐。用亘古的风度,观风,观云,观花开花落,观服饰发型更迭,观世世代代走过的人还有碾过的那些事。它始终沉默着,比介子推、嵇康、陶渊明还沉默,慈祥地在寂寞的地方迎送一双双实际的、实惠的、实用的眼睛,还有探索的、发现的、劳作的眼睛,在眼睛的世界里,毫不气馁地坚守着自己的坚守。

⑤这些眼睛被裹在淹城身上的褴褛服饰和“大隐隐于市”的沉默神态严重迷惑了。可以说,遗址用它的不张不扬“骗”过了无数喜欢猎奇的眼睛。这不是遗址的错,似乎也不是眼睛的错,因为淹城是春秋留在长江边上的一个逗号,它在风云变幻和世代更迭中期待,期待故事的完整和句号的出现。在句号没有出现之前,淹城如同哨兵,在这里忠心耿耿地站立,一站就是三千年。

淹城真的是个逗号。很小。从景观上讲,“三城三河”尽管有上千亩地,但与长城比,与金字塔比,与大春秋时代比,的确是个不起眼的“小弟弟”。然而,“小淹城”却用自己的坚守、耿直、坚韧,修炼出让世人无法山寨、无法克隆、无法造假的奇特魅力,向可以飞越太空、遨游深海的现代人讲述或者还原历史碾过的春秋故事。

⑦船在子河、内河、外河间游动,船下的涟漪幻化为手拉手的时空隧道,我们在这隧道上穿梭流连,任眼睛去捕捉前后左右的时空符号,去捡拾那些珍奇的细微陈迹,品咂春秋留在这里的古朴味道。

⑧水躲开猎奇人的眼睛,在这里演绎它的活法。

⑨我被静静的水同化了,有了沿着水流寻找一星半点“源头活水”的幼稚想法。

⑩我曾经大胆地鼓吹,文化就是活法的结晶和载体。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或者一个部落集团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地域或者部落集团的活法。淹城的先人为了活着,于是创造出“三城三河”的城堡模式。有人说这是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有人说是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我则觉得是当时人们活法的写真,或曰《桃花源记》的现实版乃至升级版。他们想到的似乎不是“争”,而是存在与活着,或曰安全地活着,平静地活着,自由自在地活着。于是用陆地生存,用河流保卫,静静地繁衍,静静地生息。躲开刀光剑影,躲开你争我抢,躲开尔虞我诈。

淹城真的是个逗号。它是三个逗号叠起来的一个让人沉思的奇异符号。外城与外城河,内城与内城河,子城与子城河,三个牵手相连相依的符号,相得益彰地在这里静静地看风,看雨,看江河东去,看人间戏剧。不起眼的逗号标志又是那么夺人眼球,他负载的活法文化似乎超过了现代人仰慕的珠宝和钻石。

可是,淹城为什么是个逗号,而不是句号、省略号或者感叹号?难道这里还有更为紧要的秘密没有传递?淹城还要向走进或者走近他身边的我们诉说什么情怀?

我不知道。

无论抚摸老当益壮的树,掬起沉甸甸的水,还是捡起黢黑的泥土,都让一个陌生者的内心产生震撼。我不仅从它们身上感觉到了强大的磁力,还感觉到了春秋文化在这里酿造、沉淀和形成的气场感应——智慧的,倔强的,创造的,坚守的,都汇集在任何一个点上,去折射和解说千年春秋的灿烂。

有这样不能复制不能山寨的气场,逗号所要引出的就不仅仅是“回来吧”或者“归来吧”的昭示,至于还有什么,我不清楚,但我期待着。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平淡”的意思是
【小题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淹城真的是个逗号”一句在第⑥段和第段重复出现,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小题4】第⑩段中,为什么说淹城是“《桃花源记》的现实版乃至升级版”?
【小题5】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 )
A.第①段“我”对淹城先觉得“平淡”,后比作“长者”,先抑后扬,突显敬意。
B.第③段多次使用“被”和“没有被”,揭示了淹城保持古朴沉静风格的原因。
C.第⑤段“似乎”一词,说明了作者判断的不确定性,表达既直白又准确恰当。
D.第⑧⑨两段巧借“水”的意象,由实到虚,引出对淹城“活法文化”的探究。
E.第12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我”对淹城文化内涵的深入探寻,也引读者思考。
F.第15段“期待”一词寄寓了“我”回归古代淹城古朴而沉静生活的美好愿望。
【小题6】结合全文,简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的环保
刘绍义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古人对水源要求的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里面,就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上,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周礼》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也就是厕所。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选自2015年6月10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释名》和《博物志》的记载,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建造房屋以前,也是要考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
B.几千年前,古人就用土塞、火熏、水灌的方法来防治老鼠,但是火熏、水灌的方法也有弊端,这些方法可能会浸塌墙壁,烧毁梁木。
C.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因此对提供饮水的水井经常更换,防止出现“井泥”“禽”等这些脏东西污染水源。
D.古人用蜃壳捣成的灰来给房屋内部消毒,以便驱赶清除藏在屋内的虫豸,与我们现在用石灰消毒杀虫作用相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是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但同时又必须上厕所。可见古人把厕所作为检验房屋质量的重要标准。
B.老鼠、苍蝇、蚊子、虱子等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的害虫,人类与它们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C.《后汉书》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是说古人清理疏浚水井,来改善水质,以保证居民用水。
D.秦朝严厉禁止在道路上乱倒垃圾,汉代时,还要在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扬损害人体健康,也由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都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
B.古人净化环境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火熏水灌来防鼠、用艾草来熏蚊子、用石灰来消毒杀虫,这些方法至今我们还有所借鉴。
C.李白《平虏将军妻》一诗有言:“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这里拿井来与糟糠之妻相比,警示人们要不忘记旧情,由此可见古人对提供饮水的“井”是非常重视的。
D.古代对公共厕所非常讲究,对建修公共煎所的位置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根据《墨子》记载,公共厕所的墙高必须在十二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