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差异化为艺术电影找到出路
饶曙光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教父”吴天明执导的《百鸟朝凤》与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同天上映,被网上戏称为“中国队长”与“美国队长”之间的PK。结果上映首周,《美国队长3》票房过8亿元,而《百鸟朝凤》却只有300多万元进账。百般无奈之下,《百鸟朝凤》的义务发行人方励悲情下跪哀求影院增加排片量,引发了电影界乃至全社会的激烈争论,一时间成为文化热点,带动该片票房逆袭。其实,发行方用出位举动恳求影院增加排片的事例,早已有之,但大都效果不佳。是吴天明的人格魅力以及《百鸟朝凤》的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才使方励甘为影片做志愿者,也让影院和影迷甘愿为其买单,才有了今天《百鸟朝凤》的市场成功。这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但从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并非没有受众,只是需要引导、激发、培育。关键问题在于抓住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有效、有序推动结构性改革,尽快推动和布局我国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放映模式。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奚美娟说得好:“一个国家对于艺术影院的建立和布局,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坚守,是对内在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倡导。其产生的票房,比单纯追求利润的商业娱乐片所产生的票房,更有意义。”
最近几年,电影院线以及银幕数均保持高速增长。但这并没有解决我国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短缺、无法步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问题。目前上海大概有130多家影院,长期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只有10家,还是得益于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北京的艺术影院只有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百老汇电影中心三家。其他大城市的艺术电影院也屈指可数。2012年广州先锋光芒影厅落户广州岗顶天河电影城4号厅和华影梅花园电影城6号厅,西安只有阿房宫艺术电影院一家。虽然经营模式各不相同,但都面临盈利困难甚至不盈利的难题。
对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期望不能纯粹以盈利来衡量,更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本身,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有所作为。关于艺术院线的建设,有不少国家已经根据自己的国情以及电影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有益尝试。如法国政府出于政治和文化目的给予艺术电影院线大力扶持,加上有情怀、有担当的电影人精细化、多样化地经营,使艺术电影院线有效实现良性循环而成为全球文艺片的天堂。我们也应当合理借鉴世界上一些电影强国在艺术电影发展和艺术院线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特殊性特征的中国电影市场,当务之急就是细化、完善电影市场体系建设,以形成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保障多类型、多品种的电影能够平等、高效并且最大层面地对接自己的目标受众,同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都是电影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类型电影在发展我国当前电影产业、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及其升级换代方面所贡献出来的和仍有待开发的巨大能量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文艺片以及为文艺片提供市场出口的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在传承我国经典文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要有效保障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建设并且不断走向良性循环,同时需要全方位推进电影文化体系建设。例如,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电影批评主动引导观众的审美取向。通过电影专业教育,改善、提高艺术电影整体的制作水平与观众接受能力,培育能够欣赏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电影的观众群体尤其是高端观众群体。从当下中国电影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安排多厅影院拿出一个厅长线放映文艺片,让文艺片拥有自己的专属放映空间,能够慢慢地将市场潜力释放出来,培养出足够大的观众群体,而避免在与商业大片的“搏斗”中遭遇“几日游”“一日游”“一场游”的窘境。政府也可设立专门的资金,针对文艺片的人才培养、创作孵化、作品交流等环节提供资助和扶持,最终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制度性建设机制和保障机制。当然,文艺片也需要自我调整,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社会的“输血”,而应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文艺片虽然不能像商业电影一般“唯利是图”,但并不意味着文艺片能够脱离市场与观众。事实上,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文艺片可以在艺术创新、个人表达与观众、市场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营销,从而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成功。总之,以《百鸟朝凤》的事件为契机,如果能够让政府、业界乃至电影人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积极行动起来,有序推进、布局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建设,推动文艺片健康发展,优化电影生态,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创新活力,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则善莫大焉。
(2016年6月20日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指出文中《百鸟朝凤》获得市场成功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吴天明的人格魅力以及《百鸟朝凤》的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
B.方励甘为影片做志愿者,并以出位举动恳求影院增加排片量。
C.影院和影迷甘愿为方励悲情下跪哀求影院的行为买单。
D.要推广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需要对大众进行引导、激发、培育。
【小题2】下列有关“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抓住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有效、有序推动结构性改革,尽快推动和布局我国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放映模式。
B.最近几年,电影院线以及银幕数均保持高速增长。但我国特色化、差异化院线仍面临短缺、无法步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问题。
C.对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期望不能以盈利来衡量,更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本身,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有所作为。
D.为文艺片提供市场出口的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在传承我国经典文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对于艺术影院的建立和布局,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坚守,是对内在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倡导。其产生的票房,并不仅仅具有商业意义。
B.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保障了各种电影能够平等、高效并且最大层面地对接自己的目标受众,同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C.文艺片也需要自我调整,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社会的“输血”,而应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文艺片虽然不能“唯利是图”,但也无法脱离市场与观众。
D.文艺片只要在艺术创新、个人表达与观众、市场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营销,就能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成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8 08: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京口漫笔

岑 桑

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镇江古称京口,是南京的外卫,在历史上与南京同兴替。三国时,孙吴在此起家;南北朝时,刘宋据此立业。历代江南有事,这个形势险要的滨江城镇,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可谓得天独厚,大江奔流至此,浩浩滔天,气度无涯,直让四周景色大增瑰奇。走马观花,穷一日之游,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
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曾使我感慨万端。“焦山山里寺,金山寺里山”。与金山的江天寺凌驾于山上不同,焦山的定慧寺是藏在山的怀抱之中的。要到定慧寺,须通过山门。山门迎面有一堵墙,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碑石。在这块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周散开。我问那位渡我们过江的老艄公。老艄公答道:“这伤疤,比我还要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
老艄公的答话,使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1842年6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两江总督牛鉴望风而逃;英寇继续攻陷宝山、上海,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南京)。这时牛总督逃至镇江,“劝谕”城内百姓捐银十二万两向侵略者进贡,请他们手下留情,免使镇江“生灵涂炭”。可是当这个卑鄙之徒还来不及施展他的“抚夷”之计,海盗们的兵舰已把炮口对准镇江了。牛总督眼见形势危急,慌忙逃命,直跑江宁,上奏力主投降。朝廷里的那些被侵略者的凶恶形象吓得心慌意乱的统治者,正在筹划如何顶礼加额向英国侵略者乞求和平的时候,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
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七八十艘兵舰和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侵略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表现得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连那个狂妄至极的著名刽子手——英国海军大佐义J·义律·宾汉也不得不承认:镇江守军“做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都是短兵接战而攻陷的”,守军的勇敢的确“令人心悸”。可见这一役,镇江军民拼死奋战,让侵略者尝到的味道是够苦的。那时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都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朝廷里没有膝软善媚的当权派,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不会是后来史书上记载的那么一回事了。
还是把文章回到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记得那天游罢,已近黄昏,我迎着透过芦丛飘来的江风,踏着鹅黄色的斜阳余晖归去。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当然,那时在我心中产生着的,不是淡淡轻烟般的幽古之情。
出来山门,下了埠头,渡江的木船就载我们往回走。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大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幻觉暮色苍茫处,百年前的正义之旗还在飘扬,千军万马与滚滚波涛一并飞跃奔腾,用弓矢戈矛杀向船坚炮利的敌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说镇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地方是南京的外卫,二是镇江一直以来与南京同兴替。
B.“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一句中的“千真万确”用词准确有力,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过往历史有着鲜明的情绪。
C.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通过作者镇江一日游的见闻,在对美景的观赏中,歌颂了镇江百姓的爱国情怀。
D.本文借镇江游历因物叙怀,使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歌颂了近代史上英勇抵抗外敌的军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小题2】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请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简要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C.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C.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D.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命的呢喃

李一泰

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生命屋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

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

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竹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

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日气喷豪雨,云阴送惊雷。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夏日里的滂沱骤雨,激荡着我的心胸,催促我化作一只雨燕直击长空,傲视苍穹!进入夏季就以比庄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夏日的酷热使所有的声音都隐遁起来,包括鸟语、虫叫、雷鸣,只有雨声不管不顾地光临,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一脾气倔强的歌者。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雨,听雨的身躯跌落尘埃,听雨划过空气,听雨拍击檐下青砖。又一场雨如约而至,我独坐窗前,望檐前雨柱如帘,谛听万物沐浴在茫茫的雨雾中。那起伏的菜园,那被雨水搓洗过的瓜地,那蜿蜒激流的小溪,那栅栏上五彩缤纷的花朵……统统化作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天籁之音,如万马奔腾,如狂飙落地,如缠绵琴瑟,如游丝一缕,在天地间飘过,在心灵中漫游,空灵而幽怨。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夏天的雨如人的秉性,有快人快语的,如来去匆匆的雷阵雨;有慢声细语的,如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总的来说,还是缠绵的多。缠绵其实并不是柔弱,相反是十分的刚烈,有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性。

记忆中,中学的一年暑假就经历过这种缠绵。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觉它像一团棉花,揉来揉去,就是弄不出个定型来,更像一个脾气倔强韧性的恋人,缠上了你,就要你耳朵里只有它,眼睛中只有它,脑子里也只有它,别的一概都要抹掉。但是,这种缠绵却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缠绵的背后却是一份很松弛的感觉。倾听这雨声,我会忘记为衣食而奔波、为生存而应酬,我会懂得感激生命、感激友情、感激生活。受不了这种感觉的挑逗,我竞一连数日,仰在炕上,放软身子,把卷展读,与古今中外的先哲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倦了,便闭上眼睛,沉沉睡去。睡梦中,犹自听到耳畔传来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雨声如禅,听雨即在悟道。它能使人浮躁的心境渐趋平静,静得像一泓无波无澜、宠辱不惊的碧水。此时,你会感到雨打窗棂的玉振之声和生命的节律高度融合,前缘后尘,上誉下诟,坎坎坷坷,纠纠葛葛,一切都远去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无牵无挂的自我,独自品尝那份难得的清闲。

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我们一路风尘,脆弱的生命之舟已经承载了太多,不堪负重的漂泊时刻面临着搁浅的沉沦。雨天,我们应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把生命重新回顾一次,把生活再过滤一遍,把不堪回首的过去,散乱在遥远的记忆里,把世俗的烦恼托于过眼云烟,留下一个好心情,等待晴日收拾它、整理它,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像这缠绵的雨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既开门见山,点出题目“生命的呢喃”与雨的关系,又态度鲜明,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夏雨中万物发出的天籁之音,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重在突显夏日听雨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
C.文中写春雨和秋雨的不同特点,是为了反衬出夏雨的特点:富有生机,给人激情和充满诗意,缠绵而不柔弱,刚烈又有韧性。
D.文章最后深化主旨,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而大自然的雨可以洗涤我们的灵魂,振奋我们的精神。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
(2)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小题3】作者喜欢“听雨”,对“听雨”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分产、租佃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个中情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见人”“中保人”“凭中”“居间人”等。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贯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如果调解无果,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
作为保障社会规范正常运行的最后措施,法律会适时介入各种契约纠纷。双方合意达成的契约文书称为白契,也称为私契。经政府登记入册认可的契约文书则为红契,也称官契。通常红契附有由承宣布政使司统一印制的官府收取契税的证明——契尾。契约经过交契税盖官印后,买受人即可持往过户,过户后,产权转入买受人名下,买受人同时承担相关赋税。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赋税征收、人口变迁等重要问题。明清时期在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先尊重土地交易当事人的意愿,同时辅之以熟人社会网络关系制约,更有国家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尽可能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摘编自姬元贞《明清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缺一不可。
B.明清时期出现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这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
C.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的“中人”和今天的房产中介还不完全相同,他们还扮演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角度。
D.明清土地买卖中的白契(私契)持有者不用交契税,而红契持有者则必须向官府缴纳契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B.文章在总说基础上,分别从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三重保障的优越性。
C.文章最后一段总结论点,再次肯定了明清时期在土地交易中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的成熟经验。
D.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观点鲜明,现实针对性强,语言表达上既专业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土地交易的契约已经比较完备,如果当事人再重信守诺,土地契约一般都可以顺利履行。
B.明清时期土地交易中出现纠纷、争诉,只要中人出马,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就可以让双方平息。
C.明清时期的土地交易中一旦出现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的情形,便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比较差。
D.在当今的土地流转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只有我们借鉴明清的经验,才能保证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C.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D.中国文学史本身就是一部诗歌发展的历史,《红楼梦》的伟大就在于其富有诗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中西方思维不同思维方式特点的对比,引出本文所需展开阐述的问题。
B.文章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C.文章以苏轼的策论,《史记》和《红楼梦》为例,摆出事实,具体分析,具有说服力。
D.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中国历史学,中国文化史与中国文学史三个角度展开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故,这属于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B.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作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