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艳梅
吃晨饭的时候田春花跟男人说,给你商量个事儿。男人的脸埋在碗里说嗯。春花给男人盛上一碗饭,我寻思把咱家和三枝家的那堵墙拆掉。
春花给男人说起半个月前发生的一桩事儿。那天晚上她睡得正香,恍恍惚惚听见砸门声,披衣跑出去一看三枝的儿子小龙在门外哭得都没人腔了:二大娘二大娘我妈她……等春花跑到三枝家里,三枝正疼得满床打滚,春花骑着电动车一溜烟把三枝带进镇医院。大夫说再晚点就没命了,万一那天我就睡死了一直听不见砸门声呢?春花心有余悸地说,人吃五谷杂粮,保不准我哪天也……啥的。你和三枝男人在外打工,仨月俩月不着家,把墙拆掉,我们两个女人彼此好有个照应。
我没意见,男人说,只是三枝家里的同意拆墙吗?
春花笑,这会儿三枝应该也和她男人商量好了吧。
春花来到院里,西边的墙脚有个半米高的木凳,她踩上去大喊,三枝三枝。三枝的头从墙头上露出来,大拇指和食指蜷成圆圈很洋气地说,欧了。
吃过晨饭,春花男人去隔壁家一转悠,回来,就抡起大锤。三枝男人在墙那边接应,你一锤,我一锤,剩南边的最后一个角,春花和三枝上前合力一推,一片尘土飞扬中春花拍拍手,德国那啥墙也是这么倒的吧?
没了墙的院子一下子敞亮了,两家合伙吃了个午饭。男人在院子里喝酒,女人炒菜端菜,皮小子疯跑。虽说初春的春风咬人,可春花一点不觉得冷,三枝更是热得脱下外套。
春花包了韭菜饺子喊三枝过来吃,三枝提一只饺子耳朵塞满嘴,拆了墙,真方便,你还记得我上次做渣豆腐,托墙头上没端好,汤汤水水洒你一身。春花说,可不是,现在可好了,咱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春花和三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好得真像一家人一样。
天慢慢暖和起来。南墙角春花种了几畦菜,那天她端着舀子给菜地泼水,三枝家的鸡扑棱棱跑过来,二话不说就啄春花的菜,春花撵着鸡,不小心踩到一泡新鲜的鸡粪,就说三枝你怎么把鸡放出来?三枝坐在太阳底下绣着十字绣说,鸡散养,下的鸡蛋才好吃。春花说,鸡到处拉屎,忒脏。三枝笑得花枝乱颤,你吃我的鸡蛋时咋就不嫌脏了?春花听着三枝的话很不中听,这是什么话,自己种的菜她三枝也没少吃啊。春花继续撵鸡,去去,馋嘴东西。
天晌,春花掐了新鲜的苔菜,给三枝送屋去,三枝正炒菜,春花闪进去把菜放进菜盆说,我都洗好了,你直接上锅就行。傍晚春花找三枝,那把苔菜窝在屋角的菜盆里都蔫巴了。
春花去秋月家玩,看见秋月的正屋里挂着一幅“富贵满堂”的十字绣,照得满屋亮堂堂。春花一看就知道是三枝的杰作,天天看她坐院里一针一线的,包括花腰小蜂有一针挑错了,春花都熟悉的很。心里就酸溜溜的,自家正屋一直空荡荡的就缺富贵满堂呢。回家,果然三枝又换幅“东风第一枝”的绣品,绣得认真极了,连春花进来都没发现。
春花闷闷不乐,院子里小龙和小虎又打起来了。龙虎斗,小龙明显占上风,小虎被压在身子底下。春花心疼地冲出去一把把小龙从儿子身上扯下来,小龙并不怕这个二大娘,理直气壮地说,小虎抢了我的漫画书。小虎“哇”得一声哭了,小龙还抢了我的娃哈哈呢。春花拽着儿子回屋时候,瞄见三枝的窗前人影儿一闪。
春花娘生病,春花带着儿子回娘家住了三天。回家,第一件事习惯性向西瞅,目光就被一堵墙堵住了。
这墙堵得春花百爪挠心,她连包都没放,窜到屋里像炸药包一样摸起电话就炸,你抓紧时间给我回来!
春花和三枝竖起的两重墙,把北斗村村民的大牙都快笑掉了,你听说过两墙之隔的邻居吗?千古奇闻千古奇闻哪!
一天春花忽然发现儿子不见了。屋里屋外没寻到,正心慌就听见墙里传来咯咯的笑声。她赶紧踩上久违的高脚凳,一幕让她脸红的景象呈现面前:墙与墙之间半米的夹道里躲着两个小人儿,他们头挨头亲密地看着漫画书,旁边散落着娃哈哈的空瓶儿。
春花其实不知道,就在刚才,西边墙头上也有个女人像她那样踩着高脚凳看了半天,俊俏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像一片桃花杏花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一个“埋”字,极富表现力,很有生活气息,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B.天气暖和,春花和三枝的关系却冷漠了,人情和环境构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三枝和春花不能互相包容和开解,反而垒起了一堵墙。
C.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是精心构想的,比如春花、秋月,这是具有美好色彩的传统意象,三枝则暗含着其主人二三其德,不能贞一。
D.综合全文来看,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春花,暗线是三枝,明暗交织,既能凸显春花的形象,又能使情节紧凑。
【小题2】小说以“墙”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8:1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越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至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结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全球化促使分布于不同国家的移民、社区、民间组织、公司及政府机构之间,进行频繁而持续性的联系和共同性的活动,从而形成跨越民族国家的地理空间、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社会场域、社会网络和互动模式,也就是所谓“跨国主义”。跨国主义研究一般围绕着跨国实践、跨国社会空间和跨国认同。跨国实践指各种跨国主义的行为和活动。跨国实践衍生出了跨国社会空间。全球化推进所产生的频繁密切的跨国实践,摆脱了传统社会空间所依托的地理空间和国家边界的束缚。虚拟性的网络空间逐渐替代了物质性的地理空间,建构起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跨国社会空间。而通过跨国社会空间,移民及其他跨国实践主体与居住国之外的国家的个体、群体或机构保持密切的关系,从中获得情感、思想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支持。跨国行动者在共时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过程中,身份归属逐渐脱离地域、国家和族群的限定,出现由一元向二元甚至多元的混杂性和碎片化发展以及相互对立、冲突的状态。由此形成“非领土化”的“跨国认同”的问题。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领土边界的过程,这种跨越体现在市场体系、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B.全球化是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因为此时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
C.全球化进程促使了跨国主义的产生,跨国主义的研究主要围绕跨国实践、跨过社会空间和跨国认同进行。
D.跨国实践指各种跨国主义的行为和活动,它是在社会场域、社会网络和互动模式等跨国空间基础上产生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族国家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长的同时,也为别国经济的介入设置了壁垒,最终“画地为牢”似地限制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B.西方殖民主义对世界版图的瓜分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从而引发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全球化陷入停滞。
C.全球化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因而给民族国家的治理带来挑战,同时也改变着民族国家的含义和形式。
D.新兴的民族国家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自我解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选择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建立,是对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体系也是全球化的一种模式。
B.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随着全球化模式的创新和程度的深化,民族国家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C.传统社会空间所依托的物质性的地理空间,逐渐被虚拟性的网络空间所取代,发展出一种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跨国社会空间。
D.跨国实践主体的身份归属呈现出二元甚至多元的混杂性和碎片化以及对立、冲突的状态,从而引发“跨国认同”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文本,解答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街,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

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小题1】文中罗列的数字其意在于(1)_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特别引用爱因斯坦的原话,产生的效果如何?
【小题3】除了诸葛亮和***,还能再举一例吗?
【小题4】试简要解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草木之情
韩少功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节选自《韩少功散文集》)
【小题1】“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句中“鸡鸣”、“早操”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止于何处呢?该部分大意是什么?
【小题3】(1)文中,作品写了农妇的话,告诫作者要管住自己的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表达了农妇、农民对草木怎样的感情?
【小题4】作者韩少功曾经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他对农村是十分熟悉的。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文章标题写作“草木之情”呢?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传统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认为中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下降年经济增长率(GDP),但是,并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简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3分)
【小题4】联系全文,阐释“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的涵义。(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并非用兵打仗的上乘境界,表面风光无限,其实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高明的战略家应该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通过高明的谋略算计敌人,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不经过直接的战场交锋而使对手屈膝投降,从而实现战略上的“全胜”。在孙子看来,推行全胜战略势所必然,因为这样做对己方来说代价最小;对敌方来说,反抗最小;对普通百姓来说遭受的灾难最小;对天下来说所获利益最大,后患最少。这无疑是最佳选择。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如《六韬》就一再宣扬“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其他像《淮南子·兵略训》《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百战奇法》等典籍在这方面也有大同小异的说法。

从战史上看,那种“上战无与战”的现象也是存在过的。墨子与鲁班先生一番沙盘攻守推演,逼得楚国国君不得不打消攻打宋国的念头;郑国烛之武夜见秦穆公,劝退秦师,一举挫败秦晋联军灭亡郑国的企图;韩信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派遣使者传威慑,不动干戈而顺利平定燕地等事例脍炙人口。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之下,开展正确有力的政治、外交斗争,仍有可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不过,因此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尊奉为孙子整个学说的精髓,又完全是郢书燕说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难免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实属偶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孙子更注重从实际出发,立足于高明的作战指导,通过战场上一刀一枪去争取胜利。当然,出发点是完全建立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利益认识的基础上,即所谓“以破求全”。这显然是孙子“全胜”战略思想的第二个层次,与前一个层次相比,它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孙子站在“全胜”立场上,特别强调战略方案选择上的多样性。必须有上、中、下三策,必须有各种预案,立足最坏的情况,争取最佳的结果。最好的选择,无疑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主要手段为“上兵伐谋”,用谋略摆平对手。然而,这毕竟是小概率情况,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退而求其次,“其次伐交”,耀武扬威,用强大的军容震慑住对手,使对手知难而退。如果用威慑的方法无法让对手屈服,那么只好再退而求其次:“其次伐兵”,通过野战克敌制胜。这成本当然更大。但孙子眼中,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在野战中未能全歼敌人,部分敌人成了漏网之鱼,逃入城中,负隅顽抗,而城池必须攻克,这时候,就只好做出最后也是最差的选择:“其下攻城。”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是一种伤亡最大、最不经济的打法,按孙子的观点,虽然“攻城”是最差的选择,但毕竟还是一种选择,比没有选择要好。

孙子使他的“全胜”战略思想系统化和具体化了,一方面确立了崇高的、理想的追求与目标,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又规范了付诸军事斗争实践的可操作性,两者互为弥补,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必以全争于天下”这个基本宗旨。孙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到了最好的平衡点与结合点:既志存高远,不甘于庸碌无为,又平心静气,不存异想天开之念。

(摘编自黄朴民《<孙子兵法·谋攻篇>发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主张全胜战略,即不通过战场上的厮杀而达到使敌人主动投降的结果。
B.高明的军事家,仅利用政治、外交斗争,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C.无论“伐谋”还是“伐兵”,孙子都是站在“全胜”立场,争取战争的最佳效果。
D.依据“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可以判定孙子并不主张战争,而是主张和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分后总的方式进行论证,对论证对象的主体分析由两个层次构成。
B.文章第二段引《六韬》为例,是为了证明推行全胜战略是用兵的最佳选择。
C.文章引用孙子著作中的许多原文进行论证,有力佐证了作者观点,真实可信。
D.文章末段对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加以提炼概括,指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炫耀武力,追求战场上的厮杀,在铁血交锋中取得胜利,让敌人屈服,即使百战百胜,也不能算是伟大的军事家。
B.“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实属偶然,但出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它仍然是后世许多伟大的战略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C.孙子战略方案的优劣主次的顺序,实际对应了战争成本的大小,攻城是伤亡最大、最不经济的打法,是最差的选择。
D.双方对抗,一方处于绝对优势,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时,不用刀兵相见就能决胜负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例如渑池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