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地上烧焦的十字架
陈若羲
敏敏很后悔没借辆车开来亚凯市。她在巴士站转了一阵才找到表舅说的七路巴士。站牌下的木头凳上坐着一位大块头的黑人老妇。
“咳!”敏敏微笑地向先到的候车客打声招呼,“等了很久吗?”
“还好,我也才到。”老太太盯着敏敏的脸瞧了一会儿,和气地问道:“韩国人?”
“我长得很像典型的韩国人,对吗?”敏敏有些忍俊不禁,故意不置可否地反问一句。
“唔,不像中国人嘛!”老太太颇有自信地辩解:“至少不像我见到的中国女人。”
老太虽然说话绕圈子,但不失风趣,敏敏也就姑妄听之。“不过你说的中国人,”她还是希望有所区别,“指的是香港来的吗?”
“香港和台湾都有。信不信由你,我光从房子上就能一眼认出他们!”
“不会吧,你在开玩笑!”敏敏觉得好笑。
“你不知道,台湾人一来,总是大兴土木。那可都是一些五十万以上,至少三房两厅的房子哪!但这些台湾人还觉得不够好,也不够大。他们把车库扩大,甚至再加层楼。你以为一营军人要开来吧?不,只住三四口人而已。”
“香港人不同了。他们一来先砍树。几十年的松树,一眨眼给锯掉了!接着就筑起一道高高的水泥墙,把自己圈在里面。”
“是吗?”敏敏虽有些迟疑,已深感惭愧了。“你说的那条街是哪里?”
“波顿街。”
“什么?那正是我要去的街嘛?”
“真的?但是,你不会住那儿吧?”老太太一脸狐疑。“我一个礼拜上工好几趟,怎么没见过你?”
“我也正要去打工。”这个借口编得不算离谱。
“原来如此。”老太太兴奋地竖起食指猜测了,“你是给……中国人做?”
“嗯。波顿街三十号。”
“它的隔壁,二十四号,是我的一位东家啊!”
老人家惊喜交加,粗壮的手掌重重地落在敏敏肩上。须臾,她又疑惑地缩回去了。
“可是,自从发生那件事后,这对夫妇就走了,房子没人住嘛。”
“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来了一辆空车,两人上去。敏敏紧挨着老太太坐,成心为表舅打听些消息。
半个月前,表舅妈气急败坏地宣布:“亚凯市不能待了,种族歧视!”原来夫妻俩晚上十点多返家时,发现门前草坪上有一个烧焦的十字架。向朋友打听后,才知那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白人种族优越主义者组成的三K党,用以表达种族歧视的恐吓手段。三K党自以十字架代表正义,在谁家门口烧十字架,即是大祸即将临门的警告。表舅报警后,警察答应全力侦办,但舅妈还是坐立不安。
“仅是一桩偶发事件嘛,他们却瞎紧张!老太太幸灾乐祸似的。“你知道吗?当时警车就来了几辆,又是记者拍照,挨家采访……有些中国人呀,吓得门都不愿开了。”
“这么简单吗?”敏敏表示异议。“我还以为,波顿街有三K党出没呢!”
“瞎说八道!不过是几个男孩子…”说到这里,老太太赶忙伸手捂住嘴巴。
定了定神后,改口说:“我猜想是小孩子闹着玩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是吗?”敏敏不动声色地聊下去:“你倒说说,他们干吗开这种玩笑?”
“谁知道?不过我有一次听到一个东家的孩子在电话上和同伴聊天,说什么三十号的男主人在草地上浇花时,随身带着无线电话。浇花还打什么电话,那不是有意在炫耀自己先进和富有吗?没两天吧,地上就出现一具烧焦的字架。其实呀,那天晚上,我正好在二十四号家看孩子,嘻嘻,谁干的……”
她暗自庆幸,幸亏坐了这趟巴士,原来不开车竟大有好处。表舅他们一定乐于知道真相,也管保不会追究。学会了睦邻之道,他们只会由衷感激黑人老太。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一开始,老妇人通过对敏敏国籍的猜测,表达了自己对韩国人及中国人的不同看法,说明了老妇人具有种族歧视的思想。 |
B.老妇人听说敏敏为波顿街三十号“打工”,惊喜交加,但片刻,她又疑惑地把手缩回去,表现了老妇人的多心多疑。 |
C.文中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神态描写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黑人妇女形象。 |
D.文章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较为自由地展现了事件过程及人物心理,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真实感现实感。 |
【小题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草地上烧焦的十字架”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小题3】本文的主旨比较复杂,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