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的森林
残雪
①自从我懂得文字能够给我带来无限的、难以言传的快乐后,我就再也离不开它们了。这些密密麻麻的奇怪的符号,深含着勾魂的力量。
②我家门外的街道旁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图书铺,在不落雨的日子里,老板将放在木架上的插画图书(连环画)一架一架地搬到人行道上,还搬出十几张条凳,让我们坐在凳子上面阅读。一本薄图书一分至两分钱,一本厚图书或分上下集的那种则要三分钱。当然,只有少数时候我能获得这种消魂的享受。大部分时候,我只能绕着那些木架打量书的封面,猜测里头会有些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我记得图书里头有“黛玉葬花”“小人国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等。回忆起来,那时的图书解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现在的好。我常想,如果那一屋子图书全归了我,夜里我就睡在它们当中,会发生什么呢?
③年纪稍大后,我便越来越摆不脱语言文字的魔力了。我感到的确有那样一片巨大的森林,人类的情感记忆就在那种幽深的地方储存着。那个时候,我说不出我的感觉,我只是不断地产生那种欲望,要回到那个地方去。“啊,多么深啊,什么样的奇异的力量啊!”我每每从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去过一次图书馆,我站在木架与木架之间不知所措,纸张微酸的气味弥漫于空间,从那些年代悠久的、厚厚的书籍里散发出强大的威慑力,我完全被镇住了。好友问我要借什么书,我胡乱说了一个书名,拿了书就逃出来了。我常想,那种无名的震慑力是什么呢?我从未见过那么多的书,也许是我的身体对于无数文字发射出来的信息产生了感应?假如一个人独自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看不到出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在我少年时代的阅读中,每一本书单独来看都是有出口的,书读完了,情感就宣泄了。我同大多数读者一样,仅仅只是站在语言的表层。要经历情感的深渊,文字对于我才会变成真正的原始森林。同样,要过好多年,阅读对于我来说才不是在短时间内宣泄的手段,而直接就是生存本身。
④发现语言文字底下的层次是40岁左右发生的事。有一天,我于无所事事中坐下来,随手拿起一本心爱的读物。我翻开它,读了一小段又放下,突然产生了一种隐隐不安的感觉。我站起来,在房里走动了一会儿,重又坐下。外面有小贩在叫卖,隔壁邻居搓麻将的声音阵阵传来,我再次翻开书。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火车头冒出的白烟会总是在空中不散呢?为什么这位女性要全身穿黑?我凝视着,凝视着,终于,某种模糊的通道在我眼皮底下出现了。说它模糊,是因为不能断定其有无。
那些通道从来就在那里,它们通向幽暗的原始森林!而我,在阅读的挺进中不断地返回儿时的奇境,就像从前的我那样坐在街边虔诚而热切地翻看小人书,阳光则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全身。有一个夜晚,我果然进入了蓝色的森林,但它们并不是普通的树,它们像巨大的蝴蝶翅膀那样一张一合。啊,那些数不清的斑点啊,叫我如何去辨认呢?
⑥我的阅读运动,已经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运动。我滞留在文字的原始森林里,身与心的动作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喜悦,并使那些幽远的记忆在我眼前一层一层地展开。
【小题1】写出“勾魂”“消魂”两个词在文中的含意。
勾魂:
消魂:
【小题2】概括“我”的人生中经历的不同的阅读阶段。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4】分析标题“文字的森林”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4 05:3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羽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茶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 ”,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注)山东聊城人,1931年生,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美术编辑、创作、教学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名誉主席。
【小题1】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
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
C.作品通过“看庙”时“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惊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
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
E.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的情怀.
【小题2】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
【小题3】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列点回答。
【小题4】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龄

总能做到

大多数能做到

偶尔能做到

完全不能做到

10—18岁

22.4%

56.3%

20.7%

0.6%

19—29岁

20.2%

62.4%

16.8%

0.6%

30—39岁

19.9%

60.4%

18.1%

1.6%

40—59岁

29.1%

58.3%

10.7%

1.9%

60岁及以上

38.7%

48.0%

10.5%

2.8%

合计

26.4%

57.6%

14.4%

1.6%

 

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

材料二:

我国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与焚烧,其中填埋占主要地位。填埋处理具有方法简单、技术门槛低的特点,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处理方式,但填埋场占地大、使用年限短,不但可能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还会造成大量有机质的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与填埋不同,焚烧处理占地小、能极大程度地实现减量化并产生电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我国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因此在确保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提下,宜采用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既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又可产生清洁能源;在其余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热值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更适宜采用填埋为主、结合堆肥等资源化技术的处理路线。

农村生活垃圾全量收集难度较大,运输成本高,收运过程易产生二次污染。根据有机垃圾易腐的特点,考虑运输和处理的经济性,农村有机垃圾适宜就地处理(例如堆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化,未来可将农村与城市垃圾进行区域一体化利用。

(摘编自金宜英《生活垃圾分类后去往何处?多元化方式将取代填埋》)

材料三:

让群众支持生活垃圾分类,不能让大家在花花绿绿的分类图前犯怵,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分类有趣味,易掌握。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前端介绍得很详细,后端利用却很粗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两者对应起来。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垃圾,丢入其他垃圾桶中,高温焚烧肯定有效。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而唯一指定类别。总体上,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相对较弱,觉得不好生物降解的都可归到其他垃圾中焚烧掉。厨余垃圾处理产生的残渣最后也是送去焚烧发电厂,具有兜底的地位。

(摘编自殷明励《生活垃圾分类要和后端利用结合起来》)

材料四:

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顾名思义即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回收小哥上门“取件”。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名上门回收员。

据介绍,从事“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大概有两种,一种专职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另一种则是在相关工作中兼职。专职回收员的工作一般分为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有的人上午做定点回收,下午上门回收。比如之前垃圾分拣公司的员工,此前这些公司只负责接收“游击队员”回收回来的垃圾,并进行分类打包,再出售给不同类别的垃圾处理公司;而现在,公司中的一部分员工直接向居民进行回收,做起了专职回收员。而兼职人员则包括小区的清洁员、物业公司员工等,他们原本已有一份工作,垃圾回收为他们增加了一些收入。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用户使用垃圾回收程序也很方便。比如在支付宝平台上,打开支付宝“城市服务”,选择“垃圾分类回收”,按流程提示选择好上门地址、上门时间,就能坐等社区回收员上门,称重、计算价格之后,卖废品所得会自动转进居民设置的提现账号。针对低价值的回收品,可按重量兑换“能量”。如,1公斤塑料瓶可兑换1公斤“能量”,随后在环保商城里兑换实物或优惠券。

(摘自温婧《垃圾分类催生网约上门回收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表示“总能做到”占比最高的为60岁及以上的市民,“完全不能做到”占比最低的是10-29岁市民。
B.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五个年龄段当中,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最好的是40-59岁的市民。
C.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市民对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做得越好,自觉性越高。
D.从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可知,仅有1.6%的市民表示完全不能做到垃圾分类投放,市民垃圾分类意愿强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宜采用以焚烧为主,这样既可产生电能,同时又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
B.厨余垃圾之所以也叫湿垃圾,是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汤汤水水,经处理后,与其他垃圾一样,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
C.不少居民因不清楚生活垃圾分类方法而感到困惑,一个原因是相关部门侧重于从理论上介绍垃圾分类方法,没有与后端利用结合起来,使居民在具体操作时不知所措。
D.目前,在支付宝上就可以预约上门“收垃圾”,和寄快递一样方便。居民可以在线下单,“上门回收员”免费上门回收,这样,既方便了居民,又增加了这些回收员的收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有效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四条举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规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或许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兼具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而他本人并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B.和个人的内在之德相比,孔子显然更看重外在的惠民济众之举,就此而言,甚至连王天下的尧舜都不足以称为“圣”。
C.“圣”以仁为根本,而即使是仁境,也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作为仁之极的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两者对于“圣”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B.把“内圣外王”理解为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把“圣”只解作圣德,既不合训诂,又与孔子的圣人观不相符。
C.由“聖”的甲骨文可知其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如《说文》所说“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其引申义。
D.《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与“圣”之本义相近,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哪种“圣”都不能直接解释为圣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他所理解的“圣”和孔子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不同。
B.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此“圣王”之“圣”与孔子所说的“圣”明显不同。
C.“内圣外王”之语虽非始出于孟、荀之口,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却仍喜欢以此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
D.作者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所引文段既有孔子自己的言论,又有儒家其它的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英文简称AI。人工智能技术会朝着越来越多的分支领域发展,医疗、教育、金融、衣食住行等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渗透。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之争。我国AI人才以80后作为主力军,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人才需求量也以这些城市居多。中国对于AI人才的需求数量已经突破百万,但国内A领域人才供应量却很少,人才严重短缺,中小企业招聘更加困难。此外,企业对于AI人才的招聘门槛相对较高,硕士成为最低门槛,偏爱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专业以计算机、数学、物理为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增本科专业目录,“人工智能”专业位列其中,有35所高校获批建设。“它反映的是我国人工智能本科教育呈现出的繁荣景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万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设立,对我国各级各类院校的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人工智能新观察》)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现状调查》)

材料三

尽管我国在一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尤其是核心算法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高精尖零部件、技术工业、工业设计、大型智能系統、大规模应用系统以及基础平台等方面。专家们还指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面临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挑战。

易建强说:“与人工智能发展成熟且处于前列的美国等相比,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方面超过美国,但中国学者的研究影响力尚不及美国或英国同行,而外国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又没有引进来。

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在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还有,在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人工智能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虽然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但专家表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中国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材料四

在201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案例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过去几年,工厂内已经安装了很多传感器。但从今年起,人工智能开始走进工厂,机器开始学习了解工业生产的日常活动。未来基于数据的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高级研究员施瓦茨说:“人工智能的应用减轻了工人的负担。长远看,还能帮助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带来的挑战。”

但是基于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也让部分专家看到了潜在风险。施瓦茨说:“尽管人工智能走进工厂不会像在消费端那样收集过多的个人数据,但是工人无论自愿与否还是会成为人工智能追踪的目标。我认为相关部门要加强立法,划定其应用的边界。”

(摘编自《当人工智能走进工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涉及的领域日趋增多,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B.国家有关部门针对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C.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产业规模及其增长率呈逐年扩大和上升的趋势。
D.我国人工智能人才输出数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前沿科技成果与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脱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设立,能够为我国培养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将会使我国的人工智能应用走在世界的前列。
B.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解决人才问题就是一个缩小差距的很重要的方面。
C.从中美数据科学家的工作经验对比来看,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而且发展非常缓慢。
D.人工智能能够减轻工人的负担,帮助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挑战,但有潜在风险,应划定应用边界。
【小题3】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人工智能,需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书破万卷 路行万里

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至情至性 方正不阿

在对待学术方面,冯其庸至情至性,方正不阿。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

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小说。”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国学知音 后辈知音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在此之前,学校多次邀请专家研讨,一直莫衷一是。原因很简单,专家自己就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现在看冯先生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他当年在无锡国专经历的活用,‘国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版本目录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很多都出现在国学院的课程之中。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

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学术成就。“他还是国学的知音人、后辈的知音人、学术的知音人。”叶君远说。

(选自《光明日报》(_________)年01月23日 05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其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书籍时对玄奘归国路径心存怀疑,于是重走故地,终于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
B.冯其庸审校助手的注释稿件后,发现助手注释草率就立刻把助手批评教育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
C.冯其庸曾用一首诗来讲述他和《红楼梦》的缘分,但他的学生认为,他不是红学知音,而是国学知音、后辈知音、学术知音。
D.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设立之初,由于许多专家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就根据冯其庸先生的意见来完成。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冯其庸先生的话:“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有何作用?试分析。
【小题3】冯其庸“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