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谢幕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2019年4月24日是中国第四个航天日。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中国航天人在浩瀚苍穹铸就了壮丽的中国风景。四年前的今天,举国同庆首个“中国航天日”。而病榻上,一位航天老人静静地仰望着窗外的蓝天,唯有痴迷的目光和翕动的唇角吐露出内心的深情。这是最后的仰望吗?

96岁,漫长而又短暂。航天强国的梦想,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全部的生命。2016年4月24日21时10分。这位心怀童真、慈祥和蔼的老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带着一如婴孩般的微笑。他,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鲜红党旗下,他把信念、忠诚与热爱洒满祖国的万里长空。

(摘编自人民网《陈土橹:先生谢幕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筑梦航天,拓路苍穹

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少年陈士橹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爱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这些经历,成为我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的初衷。”陈士橹曾不止一次这样说。

1945年6月,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之后留校任助教。后来他又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交通大学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任教,为实现自己“航空救国”的抱负不断努力着。

1956年,陈士橹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莫斯科寒冷的气候导致陈士橹关节炎发作,他强忍着疼痛,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三年多才能完成的副博士学位论文,成为该校史上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也是1956年教育部选派的100名进修教师中最快拿到学位的人。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留学归来的陈士橹随华东航空学院西迁来到西安,自此在祖国的西部大地扎下了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

(摘编自光明网《陈土橹院士:剑指苍穹 耕天探月》)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陈老师治学严谨,不允许敷衍塞责、马虎大意,敢于直言不讳。记得师兄南英告诉我,陈老师有两次当众批评过人。第一次,是在1987年的一次硕士生论文答辩会上,陈老师发现一名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有些问题,曲线图有的坐标没有标注,有的物理变量没有标注单位,让人读起来费解,于是当场指出,连坐在答辩现场的指导老师也一起批评,他说:“做学术不能这么不严谨,你们今后是要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负责任的!”第二次,是在1988年的全国飞行力学学木会议上,一位工程界的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时,出现了一些差错,公式推导也有些乱,更严重的是他的报告中自己原创的内容较少,学术价值不高。陈老师听后,毫不害气地对他说:“学术报告不能这么做呀,学术报告一定要有原创性!”

陈老师就是这样,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此,我也深有体会。

(摘编自王志刚(今生的幸运——怀念我的导师陈士櫓老师》)

春风化雨,桃李葱茏

一代宗师居长安,耄耋美名天下传:桃李芳菲遍华夏,著述等身满飞船。

陈士穭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潜质和创新思维,而对博士生学位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不十分在意。他要求研究生在做学问或论文选题时,既要体现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开拓交叉学科的前沿阵地,又要紧密结合国家工程实际,勇于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他总是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

数十年来,陈士櫓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其中包括我国自行培养的飞行力学专业第一、第二位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毕生耕耘志在航天谱写华章,潜心治学厚德载物后世楷模。”西工大人文与经法学院党委书记鲁卫平如是敬挽陈老。

一个世纪的上下求索,陈士穭院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摘编自《人民日报》《陈士櫓:星斗其志 毕生不移》)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16年4月24日,为航天强国的梦想奋斗了生的著名飞行力学专家陈士橹与世长辞,所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航天日”。
B.陈士橹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年时期目睹了当时国家有国无防、科技和工业落后、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情景。
C.陈士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但他也曾因为学生治学不严谨而对其当众批评。
D.数十年来,陈士橹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陈士橹具有开创性。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创造了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还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B.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对祖国的信念、忠诚与热爱让人深受感动。
C.文章中多次引用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增添文采,同时也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内容更丰富。
D.材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陈士橹的一生,主要介绍了他的航空报国愿望、求学经历以及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卓绝贡献。
【小题3】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陈士橹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0 08:4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末,荷兰零售商Albert Heijn推动银行发明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可以让购买者直接用银行账户来支付。在电子支付的现实需求下,数字货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受到关注。

Chaun首先提出了电子货币的概念,并构造了一个采用中心化架构的E-cash电子货币系统。该系统被认为是最早的数字货币方案,其构造原理采用了密码学技术一—盲签名。货币发行方使用盲签名技术对付款方的支付信息进行签名,签名后付款方可以进行验证,并将支付信息发往收款方完成收款,从而实现了电子货币的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由此,密码学的原理和方法被认为是构造电子货币系统的基础。

随着近30年来密码技术的发展,数字货币方案也得到不断优化。主流数字货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E-cash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展的未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二是以比特币的诞生为起点,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在比特币诞生前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大多可归结为中心化架构。在缺乏国家信用支撑的情况下,一旦发行和维护组织破产或遭受法律、道德指責,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这些货币系统将面临信用破产与内部崩溃的风险,如果不使用中心化架构,那么如何对数字货币的流通进行监管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数字货币也容易遭受复制和篡改,而且数字货币在网络中的流通记录最终必然要记录于某个“账本”中,如果遭受黑客攻击和篡改,则将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要保障数字货币系统的安全性,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避免货币伪造,避免双重支付,即利用货币的数字特性两次或多次使用“同一笔钱”完成支付。早期的数字货币也曾在这两个问题上进行了尝试,B-money是一种匿名的、分布式电子现金系统,使用工作量证明机制发行数字货币,通过网络广播交易信息并进行真实性证明,解决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的问题。E-cash系统则使用盲签名算法切断了货币提现与支付之间的联系。

2008年, Nakamoto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他认为,借助金融机构作为可信赖的第三方来处理电子支付信息,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的弱点,因此希望创建一套基于密码学原理,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参与,能够直接进行支付的电子支付系统,该系统能够杜绝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比特币的核心支撑技术是区块链,其主要特点是去中心化,能够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在节点无须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为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

【小题1】下列关于“数字货币”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字货币的基础技术是基于密码学原理和方法的盲签名技术,因为盲签名技术能够实现电子支付信息的匿名性以及不可追踪性。
B.数字货币使用中心化架构,会因缺少国家信用支持而产生中心化组织破产或中央服务器被攻破带来的信用破产、内部崩溃问题。
C.数字货币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不需要第三方的参与就能直接进行电子支付,但也存在着流通记录无法记录于“账本”的问题。
D.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技术,能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手段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荷兰零售商Albert Heijn推动银行发明的电子支付方式,即让购买者直接用银行账户来支付的方式,是最早数字货币形式。
B.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克服了“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的弱点”,但带来了数字货币流通监管的难题。
C.盲签名技术、工作量证明机制和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问题,从而保障了数字货币系统的安全性。
D.Chaum提出的Ecash电子货币系统存在中心化运作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不能称它为数字货币系统。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哪些因素影响了数字货币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儿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儿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但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被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儿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吗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 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血缘关系因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使得亲情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血缘关系与亲情关系叠加,使亲子间既相互给予又相互接纳,共同形塑着代际伦理。社会转型越剧烈,人们就越会珍惜血缘亲情,借以增强日常生活的稳固性,但亲子间的相予与相纳随着社会转型又极易发生断裂,继而出现代际纠纷。

就代际关系的内部机理来说,西方奉行接力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且乙代对甲代无赡养义务,丙代对乙代亦无赡养义务,呈现出代间接力景象。中国奉行反馈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呈现出下代对上代的反馈景象。反馈模式基于孝道理念。赡养父母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孝敬父母。

反馈模式及孝道理念传承之时,西方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强劲的势头汇入中国。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的观念来自西方,尤其是其中的权利话语更是西方的舶来品。有学者指出,西方人常以意志自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赡养义务。任何一种行为若要被认为在道德上是应该做的,那就必须建立在行为主体自愿的基础上。

西方的接力模式固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现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固然曾对儒学展开批判,但社会转型并没有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随之发生转型,而随之发生转型的当是情感表达的制度。反馈模式体现着亲子关系双向的情感表达。父权制度仅仅是情感表达于反馈模式上的一种表现。它被打破后,亲子代际法律地位平等的制度得以确立。无论制度为何,人类情感的表达其实都趋于自然主义,即服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于行为上不加任何修饰,顺气自然地表现出来。

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使得当代民众更趋于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亲情。如果说现代的情感表达自然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父权制度及其伦理规范,而伦理规范的打破必然会使得人的本能以及本性受到的规制越来越疏松,继而出现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的情形。

代际平等制度也体现着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既然情感表达趋于宽松使得仅凭伦理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便需要比伦理制度更加具有规范性的法律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当代的涉孝纠纷(涉及子女是否孝敬父母之类的代际纠纷)进入司法领域,非但不意味着代际平等制度受到了挑战,反而彰显着父母与子女要以平等得身份借助法律展开对话。现代法律可以从外在行为的角度作用于代际关系并不可靠的问题,但无法从内在情感的角度起作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西方人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赡养义务常以意志自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
B.西方接力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家庭伦理,并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转型。
C.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已使得中国当代民众在表达自己的亲情时变得不受约束、自然而然。
D.当代的涉孝纠纷进入司法领域,彰显着父母与子女要以平等的身份借助法律展开对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血缘关系与亲情的特点→代际关系的变化。
B.文章三、四段:西方家庭伦理观念→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及情感表达。
C.文章末段论证了在维持代际关系上,法律制度比伦理制度更优越的观点。
D.文章从家庭代际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变化的必然性论及其原因、解决办法,论述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这说明西方接力模式获得部分国人的认同。
B.情感表达自然主义一旦盛行,仅凭人的本能以及本性来维持代际关系就越来越不可靠。
C.中国社会的儒学伦理根基深厚,因此中国的家庭代际伦理无法完全接受接力模式。
D.在中国,一旦父母提起涉孝诉讼,就意味着父母选用了权利话语,而彻底放弃伦理话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他以境为高,以逸为上,其诗也在意象与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意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是在盛唐,是在盛唐诗中。意境的诞生,在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罗宗强先生在《唐诗小史》中反复说 “兴象玲珑”“玲珑淡泊、无迹可寻”,就是严羽早就说过的盛唐诗的基本特质,也是对王维诗之“空灵”的界定。如果说,意境创造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那么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   
王维特别擅长捕捉和摄入那些瞬间闪灭而动态不息的光影,表现其玄幻的迷离美,王维的诗中,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是变动不居、空幻不实、美不胜收的。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谐展现而表现形上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而表现最华丰的诗意内涵,诗的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分合有无、瞬间永恒、动静变常的境界。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哲人都十分关切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王维诗中思考与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王维最喜欢描写自然山水的自然状态(不管什么题材的诗中都喜欢出现景物描写),最喜欢描写落日(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最喜欢描写秋天(介于夏天的热烈与冬天的肃杀之间)。通过这些描写来演示或验证佛义禅理,探索宇宙人生与世态人情,表现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他诗中所讨论与反映的哲学命题包括:现象与本质,规律与超验,个别与一般,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以及有无生灭,动静变常等等。他的契合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且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 
王维的诗,是盛唐盛世的特殊产物,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与灵气,形成其特有的闲适恬静、清秀空灵的美学境界。如果真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的话,杜甫现实主义,李白浪漫主义,而王维似乎是象征主义的。王维是以诗来做人类终极关怀之思考的,其诗是哲学的诗,是诗的哲学。因此,读王维的诗是一种智性与审美的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实现了,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风格空灵,意境上显出高度的成熟。
B.王维特别擅长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表现具有象征意味的玄幻的迷离美的境界。
C.王维的诗有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通过抽象表现进行深远的哲理思考。
D.王维的诗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灵气,具有象征主义风格,可谓哲学的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境界、意旨两方面介绍了王维诗歌的特点,高度评价了王维的地位。
B.文章以“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为切入点,结合盛唐背景阐发王维诗歌的特点,
C.文章重点分析了王维诗歌哲理化、禅悦的特点,是因为艺术形式高于思想内容。
D.文章交代王维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细致分析其特色,最后进行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可以说达到诗歌意境创造的最高的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B.王维的诗意上表现高度的成熟,是因其擅长捕捉摄入闪灭不息的光景,
C.王维的诗在意境上表现出终极关怀的思考、可以说是哲学的诗,诗的哲学。
D.读王维的诗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关怀,因其闲适恬静,清秀空灵,富于哲学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提出的经济主题和议题非常契合当前世界的需要,可谓恰逢其‘时’”,知名智库欧亚问題研究所专家汉内斯•德凯泽如此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題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因此,全球治理体现为一种秩序性追求,核心是如何在制度上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 
“世界那么大,问題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有人注意到,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还是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平和禀性,在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中,和谐共存是最基本的关键词。从“仁者爱人”“民惟邦本”“言必信,行必果”到“君子喻于义”“和而不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诸多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如同一股清流,为完善当前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于强烈的纷争对抗中寻找共同点,引导各方换位思考,巧妙化解分歧,直到最终达成各方满意的结果——在不少国际观察人士眼中,不管是调解地区争端,还是倡导解决危机,中国人的方法总能“令人耳目一新”。灵活、务实的解决方案背后,是中国对支配性、排他性思维的坚决摒弃,对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理念的坚定支持。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在多个外交场合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需要各国“商量着办”,主张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声音“荡涤着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着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 
今天的中国,早已是全球各种重大场合的“主人”,有中国与没有中国,世界的风景确实不一样。从建立亚投行到创设金砖银行,从举办APEC会议到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针对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现状,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中国也用自身经历告诉世界:一张公平公正的 “圆桌”往往更重要。 
世界发展不应单峰耸立,更不应有孤岛。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每一朵浪花有它的精彩”,彼此声  浪相助,才能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中国愿为全球治理搭台铺路,为世界各国和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民日报: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出了相关的经济主题和议题,展现了中国智慧。
B.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各国之间的关系唇亡齿寒,因而中国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
C.“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和“和而不同”处世之道,其实质是和谐共存的理念。
D.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是解决当前世界诸多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值得推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汉内斯德凯泽的评价,也是后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体现。
B.文章第二段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两个《人权宣言》都引用《论语》的论断,是为了说明中国智慧已经广泛运用于国际社会。
D.文章结尾,用“浪花”作比,再次重申了世界发展中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人民要想获得幸福,拥有和平,仅仅依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不够的。
B.运用“相互补台”“商量着办”的中国智慧就能解决好中东等地区争端和危机,实现和平。
C.“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重注重义”的中国方案,可能是论语中儒家思想的借鉴。
D.事实证明,经济化全球浪潮中,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机制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