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表面看今天的城市还是过去的样子,但城市的内涵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正在迈向智能化的道路。

②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落地生根,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国家设立首批智慧试点城市,2013年国家设立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2014年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③事实上,智慧城市内涵也逐渐拓展到了智能城市的范畴。前者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城市则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为城市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搭建起统一的技术底座,实现城市万物互联和数据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将AI与城市场景进行深度融合,驱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升级。

④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指出,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骤一致,第一阶段是数字化,第二阶段是网络化,第三阶段是大数据化,第四阶段是智能化,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⑤当前,智能化的城市建设正在各地掀起热潮,也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大展身手”的舞台。阿里巴巴主推的充分利用城市数据优化公共资源的“阿里ET城市大脑”,主要用于智能交通管理,已经在杭州、苏州、上海以及衢州等地落地应用。腾讯在“互联网+”的主题下,正在从医疗、人社、警务、交通四个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其主导的以“数字广东”最为突出“数字政务”实践,旨在消除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连接更多城市信息。显而易见,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城市建设上的深耕细作正让城市变得日新月异,也极大提升了城市运行和百姓生活的效率。

⑥未来的智能城市究竟什么样?在业内人士眼里,早已画好了城市智能化的“装备”图景。首钢基金城市更新事业群总裁梁衡义指出:“汽车出行和城市交通将是重塑我们未来的核心入口或场景。当前我们的汽车95%的时间都停在车位上,大城市里停车场吞噬了几乎15%的城市土地,核心区交通拥堵30%以上是由于找不到停车位。S-PARK非常愿意与京东城市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城市停车新空间和出行模式。”智慧足迹CEO李振军表示,基于城市计算平台、数字网关以及双方线上线下的数据资源,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开发了智能选址平台,可以解决实体门店“开在哪里,开多少家”的问题,并制定产品的销售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门店的经营业绩。

 

(摘自2019年3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内涵经过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三个阶段,已经走上了智能化的道路。
B.智慧城市关注设施建设和信息化,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国智慧城市定会在2020年建成。
C.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需经历四个阶段,其中的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D.在“互联网+”的主题下,腾讯从医疗、智能选址等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举措,旨在说明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
B.文章阐释了“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的不同点,表明了二者之间有先后关系。
C.文章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说明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参与有助于智能化城市建设。
D.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市智能化未来的“装备”图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健康有序推进,国家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B.切实抓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有助于智能城市的建设推进。
C.“数字政务”能有效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互动,连接更多城市信息。
D.只要互联网企业参与城市智能化的建设,中国智慧城市定能迈向智能城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4:0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怕见学生的老师

孙凡利

马友全县长是个怀旧的人。马县长读书时,班主任侯得良对他特别好,后来他高升了,还回母校看过侯老师。最近,马县长听说侯老师退休了,去了槐花中学做后勤,正好教师节快到了,他就想过去看看。

秘书得知马县长的想法,私下联系了槐花中学的杨校长。杨校长听说马县长要来,一口气说了几个“欢迎”,说侯得良每天都在学校,随时恭候马县长大驾光临。

教师节这天,秘书告诉马县长:“今天去看侯老师吧,杨校长正在恭候。”秘书说,这次没提前通知侯老师,免得他像前次一样腼腆“请假”,让马县长白跑一趟。随后,马县长一行人坐上汽车,悄声向槐花乡开去。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杨校长不时给秘书发来信息,说侯老师一直在岗,让马县长大可放心。

很快,汽车就开进了槐花中学。杨校长早早地等在那儿,等马县长下了车,他上前握住了马县长的手,寒暄后,三个人顺着过道来到教学楼后,杨校长指着面前的一排平房说:“这排是后勤办公室,侯老师在第三个门。”马县长瞅了一眼,第三个门正开着,看来,侯老师在。

一行人来到办公室门口,杨校长喊了声:“老侯,看谁来了?”不过,屋里没有人应声。杨校长一步跨进屋里,扫视了一遍,侯老师并不在。看桌子上的茶杯还冒着热气,想必侯老师临时出去了。既然门都没关,看来没走远。

办公室条件简陋,杨校长觉着在这里等不太方便,就请马县长到校长室等,大家坐下来喝起了茶。

大约五分钟后,有人给杨校长打电话,说侯老师办公室上了锁。杨校长惊呆了,自己一直盯着侯老师,也就刚才陪马县长去校长室的工夫,侯老师就溜了?

杨校长一边擦汗一边向马县长说出实情。马县长很惊讶,但还是冷靜地说:“没想到侯老师还是怕见人。”杨校长盯着马县长:“怕见人?不对呀,侯老师平时挺外向的!”这么一说,马县长的表情不自然起来。县长微服私访吃了闭门羹,说起来真是没面子。

突然,杨校长好像想起了什么,对马县长说:“我们可以查一下摄像头,看看侯老师去哪里了,学校的监控可是全方位无死角。”

杨校长赶紧打开监控设备,调出侯老师办公室附近一个摄像头的监控录像,马县长也凑在电脑旁边。大家从屏幕上看到:就在刚才,侯老师进了办公室;没出几分钟,马县长赶到;大家刚走,办公室的房门,就被人从里边给关上了。

侯老师没走,就在办公室!杨校长忍不住说:“太不像话了!”马县长却说:“我没说错吧侯老师怕见人。”既然侯老师在办公室,那就去吧。马县长再次来到侯老师办公室门口,敲起了门。

马县长在门外说道:“侯老师,我是马友全,您的学生,来看您了。我知道您在屋里呢。”

好一会儿,屋里才传出声音:“你自己进来吧。”

杨校长气得在心里默念:说他胖,他还喘上了。

马县长答应了侯老师,侯老师这才把房门打开一道缝,说:“进来吧。”马县长让大家在外边稍等,自己一闪身进了办公室。

师生相见,分外亲切,两个人的手握了好一会儿才放开。马县长发现,侯老师身后贴墙的橱子,门半敞着,瞅了一眼,明显有被人坐过的痕迹,他忍不住说道:“老师,您刚才……”

侯老师点点头:“对,刚才我实在走不脱,就藏进了橱子,心想等你们走了再出来,没想到你们又杀回来了。”马县长知道侯老师腼腆,可也不至于这样吧?侯老师看出马县长的疑惑,主动说道:“我知道你心里装着老师,无论去哪里工作都想着报师恩。之前,你也回母校看过我好几次,可我是真心怕见你,铁了心要躲着你!”

这番话说得马县长脸色青一块红一块的,半天才说:“莫不成我是大老虎?”

“那倒不至于,不过,你可能感觉不到,”侯老师接着说,“前几年,你回母校看望老师,都要让我陪你满校园转。最后,还少不了照一张合影。”

说到这里,侯老师扶了扶自己的腰:“每次照合影,你在一旁坐着休息,让老师站着演练队形。最可气的是,拍照时,你们领导坐在前排,老师却在后排站着。你名义上是来看望老师,我看呀,就是来为自己争一个尊师的美名。你坐到了县长的位子,却如此沽名钓誉,唉……”侯老师摇着头,又摸了摸自己的膝盖,说:“我的腰和膝盖现在都有毛病,不能长时间站着,所以,没办法,只好躲着你……”

马县长的脸彻底红了,额头也出了汗,他站在侯老师面前,低着头沉思了半天,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

没一会儿,门打开了,大家“呼啦”一下围过来,马县长却摆摆手,说:“取消今天学校安排的所有活动,我和侯老师说说悄悄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怕见学生的老师”这一有悖常理的标题,既给文章设置了悬念,也交代出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
B.小说中,马县长对老师的评价是“腼腆”“怕见人”;而杨校长的评价是“挺外向”。这些侧面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也更激发了读者对侯老师的好奇心。
C.小说在结构上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语言质朴通俗,故事意蕴却很深远,以小见大。
D.小说两处画线部分,只是为了刻画杨校长溜须拍马的形象,与躲着不见学生的侯老师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侯老师的形象。
【小题3】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属于赘笔,应该删除,倒数第二段就可以收束全文。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 王怀让
香消了也么哥,玉碎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她在六月的第一天的清晨悄悄地去了。
她把俏皮的小红娘留给了我们,她把悲愤的白素贞留给了我们,她把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还有她做人的感悟——戏比天大,还有她从艺的经验——艺无止境…… 有了这一切,这个世界上便永远有个常香玉。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岁月的记忆里。9岁学艺,13岁唱红,她说她是为着“乡亲们一辈子不生气”而唱,她是为着“乡亲们每一天乐呵呵”而唱。那是一个艺术被僵化和保守禁锢着的年代,豫剧怎么也流传不开。少年的常香玉开始了创造。她背着师傅们偷偷地学别的了,她把京剧、曲剧、坠子和民歌中的许多好听的东西拿过来,悄悄地糅进豫剧的唱腔里。不知道哪一天,人们忽然觉得常香玉的唱腔变了,变得好听了,于是送给她很多掌声。也有暴风骤雨,有人说常香玉是豫剧的“叛徒”,常香玉的演唱“四不像”。常香玉说:“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民的口碑上。1938年,我们看到了被黄河洪水淹没了家园的河南难民们,一路呼号,一路乞讨,向西流浪的画图。我们也看到了,年轻的常香玉把自己的演出所得全部拿来买成小米,煮成热粥,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儿子搀扶着的就要倒下的老人,母亲怀抱里的奄奄一息的孩童。这使人想起她的一位巩义老乡,一位一千多年以前的瘦老头子。就是这个瘦老头子,在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面对着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去,无限感慨地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她莫非得了他的真传,诗也好,戏也好,大凡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她说:“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和平的守望里。突然有一天,美帝在朝鲜投下的炸弹炸碎了和平,一个艺术家在剧场里的演唱再也继续不下去了。她和她的同仁们一道,过黄河,过长江,过珠江,然后又过珠江,又过长江,又过黄河,一百多天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用自己唱遍了半个中国的歌声买回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名字叫“常香玉号”。谁说歌声不是炮火?“常香玉号”就是歌声,歌声就是飞翔在炮火连天的朝鲜的上空,歌声就是歼灭了气焰嚣张的敌人。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生的舞台上。常香玉的后半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站在戏曲学校的讲台上的。她五十多岁的时候,还每天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们一同起床,一同做操,一同踢腿,一同下腰,一同“啊啊啊”地去迎接每一轮都很新鲜的朝阳。她收了许多徒弟,她对徒弟们像对自己的亲闺女那样传授做人的经验,传授从艺的体会。我曾经亲眼看到过她为了校正王希玲的一个念白、虎美玲的一句唱腔、王惠的一个跪步,而一遍一遍地亲自念白、而一句一句地反复演唱、而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把跪步做得出神入化。王惠是个有心人,她在学跪步的时候竟然带着照相机,让旁边的人把老师的形象拍摄下来。多少年以后,王惠还经常拿出来那一张照片。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未来的事业中。她在十几年以前就经常说,艺术是永远不应该长白头发的。忽然有一天,她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她宣布了设立“香玉杯”艺术奖的决定。新闻记者们如获至宝地抓到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一直延续了15年,延续到今天。15年来,“香玉杯”历经9届评选,已先后有河南的、山东的、江苏的、湖北的、安徽的、河北的、甘肃的、新疆的等8个省区的一百多位戏剧新秀获此殊荣。文化部长来颁过奖,省委书记也颁过奖,当他们把那盛满希望的奖杯颁发给艺术的下一代的时候,那杯子很重,他们赞扬那杯子里盛着的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一种信念,那信念叫做:未来。
(选自《学习时报》第241期)
(注)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模仿了元杂剧的曲词,十分符合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的身份,且哀婉动人,“香消”“玉碎”既表达了她生前的美貌和在艺术界的价值,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叹息。
B.第2段运用了一组排比句,生动地说明常香玉曾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戏曲形象,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真实。
C.作者选取了常香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这些语言都揭示了人物的本质特征。
D.文中特别交代了“常香玉号”飞机和“香玉杯”艺术奖,有意借助这些典型的事物突显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品,为和平、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来抒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怀。
E.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围绕“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展开材料,通过多个侧面表现了常香玉值得人们尊重和怀念的艺品和人品;文章还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感人的效果。
【小题2】第4段提到的“瘦老头子”是哪位古人?这里与他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文章表现了常香玉哪些可贵的品格?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本文既概括又具体地叙述常香玉的事迹,请简析作品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以及作用。(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城市是什么?
②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与乡村一样,城市是一种聚落,是人类居住区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方,是社区。乡村和城市(城镇)在概念表述上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实际形态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这是因为,从自然村到集市、市镇、小城市、大都会,其间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居住形态和空间特征、职业差异和社会异质性,以及基础设施的状况等等,都是一个连续变化或累积的过程。位于这个过程的多种聚落形态被称为“城乡连续谱”,各种聚落都处于这个连续谱系中的某个位置,而兼有城乡二者特征的形态较为多见。
③正因为乡村与城市的界限模糊,当今世界各国对于何谓“城市”的定义标准并不一样,对于将居住在何种聚落形态的居民统计为城市人口或乡村人口,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标准。按照国际统计学会1987年的建议,超过两千人的人口聚居区即为城市居民区,在此以下的为乡村居民区。欧洲国家大多采用这一标准,其中北欧的一些国家更是降低到五百人。在美国,两千五百人以上的自治单位,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一千五百人以上的居民聚集区被统计为城市人口。日本则将一万人以下的自治单位(区域)称为村,一到三万人为町(相当于中国的建制镇),三万人以上的为城市。与此相较,中国对于城市和镇的设置标准都高出许多。因此,国际上城市人口、城市区域的含义相当广泛,意味着从五百人到三万人不等的集中居住区。在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进行比较以证明中国的“落后”时,应该注意到其间的差异和不可比性。
④从社会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磁铁,也是容器。城市本身具有的磁性和磁力,容易吸引人、财、物向城市聚集。而在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生产的工厂化和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城市的磁性和磁力大幅度增强,也因此导致了城市的过度膨胀,十九世纪百万级人口城市的出现,以及二十世纪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出现,都是以此为背景。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进行人为的控制,城市将会像一个贪婪无比的“大胃王”,吞噬一切它能够吞噬的东西,即便造成它自身的梗阻和消化不良、导致严重的城市病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在城市飓风狂扫之后,乡村的凋敝和空洞化也难以避免。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最近半个世纪中发生的现象,就是突出的例证。
⑤进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权力和资本的据点,是“增长机器”。国家和城市的历史都表明,城市本身是权力的堡垒,堡垒的大小与权力或国家机器的大小相互对应。而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急剧扩张的历史也显示,城市同时也成了资本的蜂巢。考虑到权力和资本都具有贪得无厌、不断扩张的本性,为了权力本身的壮大和利润的增加,它们都必然倾向于控制和汲取更多的资源,从人、财、物,到信息、符号和话语权,也必然会在土地和空间方面进行拓展。也就是说,权力和资本的欲望的膨胀,必然会推动城市的膨胀,两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必然性。
⑥就上述第一点而言,如果承认衡量某个(种)聚落或社区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它的宜居程度,是其中的居民能否安居乐业,那么也就应当承认,只有宜居与否的聚落或社区,而不存在先天优劣的城市和乡村。而第二和第三点则提醒我们,必须对过度的城市化和城市的过度膨胀保持警惕,因为它既会破坏它的大量居民与自然的协调和身心协调,也难以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与均衡。警惕由权力和资本对城市形态和演化方向的垄断,防止大城市“对大量人口的奴役”非常重要。所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言,是一种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妄言。事实上,与此类宣言形成鲜明对照的“城市让生活更糟糕”恰恰是城市历史的常态,其中大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的欧美城市,以及20世纪后期以来的拉美城市,都提供了这方面的大量例证。
【小题1】第②段加点的词语“城乡连续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标准不同则不具可比性,拿中国“城市化率”证明中国“落后”并不科学。
B.因为中国对于城市和镇的人口标准设置高,所以相对而言“城市化率”低。
C.城市和镇的人口标准设置高则“城市化率”低,所谓的“落后”只是错觉。
D.“城市化率”不足以证明中国的“落后”,它用来证明中国的城镇人口较多。
【小题3】第④段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小题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5】你认同作者“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的观点吗?请从你生活的城市提供一个例证来阐明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 ”,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同类题5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钮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跌到零下20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A(  )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都是面片汤、馒头;长迗7个多 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3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司机们看了十分不忍。时间一长,有些司机就达成了默契:在内地前往高原的途中,给老韩孙女带点稀罕的蔬菜水果。最近,他们带过来的就有:三斤月牙般老扁豆,一个歪脖子大南瓜,两个临潼大石榴,一嘟噜野柿子,还有三个硕大的葵盘。那葵盘是一个拉饮料去拉萨的司机从黄河河套路过时,吆喝呼唤了半天,好不容易唤出葵园的主人买的。每每收到那些东西,老韩一家人都会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④老韩应聘到加油站工作前,4年中这里已经换了 7拨主人一一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因为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都没曾想老韩一来,就已呆足八年。

⑤陕西人老韩如今已摸准了高原的脾气,他会叮嘱第一次跑这条线的司机:“遇上啥事您都别激动,那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知道吗?您得B(    )地行走,C( )地坐下。总之,像老祖宗一样慢腾腾地悠着来就对了。”万一有点高原反应,老韩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 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⑥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老韩的大儿子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 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远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媳妇说,他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他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在那里抽上一根。老韩媳妇偷偷清点过,儿子去世一年多,家里开的小卖部里, 香烟少了 93根。

⑧每次,老韩走挺远的路去抽烟,小孙女都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D(    )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茎秆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稀( )   肃( )   然(    )
【小题2】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A、B、C、D处正确的是(    )。
A.建议  德高望重  老成持重  安静
B.要求  老成持重  德高望重  寂静
C.要求  德高望重  老成持重  安静
D.建议  老成持重  德高望重  寂静
【小题3】第一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中“老韩应聘到加油站工作前,4年中这里已经换了7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小题5】下列属于司机们都喜欢老韩原因的是:(   )(多选)
A.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给司机加油。
B.在天色已晚时留司机过夜并热情招待。
C.因为老韩的儿子死了,大家都认为他很可怜。
D.给新司机传授避免高原反应的方法。
E.做家人舍不得吃的面片汤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
F.因为没有他的话司机们在高原就加不到油,所以不得不对他表现出喜欢。
【小题6】文中第⑦段具体写了家里小卖部里香烟少了“93“根,是否多余?为什么?
【小题7】对文中有关红柳的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圆十几里地唯一”恰同老韩一家是四周荒芜的加油站的孤独守护者。
B.“贴地盆景”极言树的坚韧,就如同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八年的瘦小老韩。
C.“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意喻老韩的儿子虽己殉职,但灵魂依然屹立。
D.“犹如火焰一般“象征着老韩热忱对待他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小题8】第⑥段写老韩离不开加油站是因为舍不得儿子,这是否有损于人物形象?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