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韩愈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一系列读书札记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读荀》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

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说: “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使东之,挽狂澜于既倒”,以勇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在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

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出现过多次,谈论的问题颇为丰富复杂。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当代学者也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饶宗颐先生《韩愈〈南山诗〉与昙无忏译马鸣<佛所行赞>》、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等。

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式、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接受传统文化,常常用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著作。
B.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对汉代以来儒学渐衰、佛老盛行的情形表达了忧虑和不平。
C.在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中,作者提出了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的见解。
D.韩愈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新儒学的先行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学习研究经典、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等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讲述韩愈学习研读古代著作的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
C.文章以唐代佛老二教挑战儒家为背景,阐明了韩愈对抗佛学坚持儒学道统的坚定态度。
D.文章论述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面临佛教挑战时,韩愈排斥了佛教思想甚至佛教徒本身,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争取了空间。
B.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不保守其内容,有一种植根于传统又关注现实的质量。
C.韩愈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新,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
D.韩愈坚守民族文化本位,建构符合唐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1:1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却有心无力,这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 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 观念水位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生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可能才是正解。

(摘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2016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作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受访大学生又表示“要花精力聊微信等,建立归属感”。

围绕“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读得少”的问题,天津大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树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天津大学虞京春教授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由于时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汉语语言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触的难度越来越大。 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 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 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 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日常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处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摘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加上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却有心无力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出现危机。
B.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让经典阅读面临的问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化解经典阅读危机就要远离网络,改变松散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D.前三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有关,但前两则材料重点论述经典阅读面临危机的原因,而材料三重点论述解决办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一显示,理科、文科和中文的大学生,均认为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语言难懂,比例均超过40%。
B.图一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大学生中认为“语言难懂是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文科最高.
C.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大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最高。
D.两幅图表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障碍,但还是对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予以肯定。
【小题3】在大学生中,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如何解决这一危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⑤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⑦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⑧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⑨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⑩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小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分条列出。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
【小题3】作者在第⑨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第⑩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

杨延文

①几十年来,我一直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守艺术的价值乃创造。

②生活是美好的。画家要重视从生活中寻找艺术感觉。现在许多画家图省事,以拍照代替写生,但人的眼睛的视域和观看方式,是相机所无法替代的;画家在现场对艺术感受的捕捉,更是后期根据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所无法弥补的,须知无论摄影技术多发达,拍照片都无法代替写生。现在人们对“个性”特别看重,都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为了这些,有些画家甚至连生活都不要了,这是不对的。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也只有融入生活,具有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语言,符合时代要求,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启迪。

③画画的人还要重视理性思考。我个性要强,在艺术上更不屑拾人牙慧。我一向认为,艺术本来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除不需要的,立别人干不来的,那中间就有你了。尊师吴冠中先生熟谙西方绘画精神,又深会中国绘画意境,他一生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创造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又从董寿平、李可染、亚明、许麟庐等中国画大家那里受到启发,努力在中国画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与已有艺术风格保持距离,尝试突破前人的格局。

④书画家还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因为只有具有艺术才能并能够珍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历史证明,一个翰墨家,不磅礴睥睨,没有凌厉百代的雄心,岂能在艺坛立足?就像著名书画家林散之所说,书画家必须“争千秋”!

⑤珍视艺术才能,就是珍视艺术标准和艺术创造力。画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嘴一份,手一份”。“嘴一份”是要能说出有足够影响力的话语;“手一份”是手头必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给后人留下作品还不够,还要留下思想。历史上的艺术经典,其主要特征便是能够给人以启示,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创造力和前瞻性。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因此,我也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反对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时时尝试创新。因为任何一种传统的技巧或表现方法,都无法承载今天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对艺术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按照时代精神出新,艺术才能完成应有的使命。

⑥如今,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却在误导群众:一些画家有“山寨王”思想,自己擅长什么就说什么好;一些画家成了“礼品加工厂”,市场需要什么创作什么;一些展览一味求大;一些作品一味求大;再加上批评家失语,以及艺术品市场炒作等问题,艺术的普及工作,常常非但不能提高群众的审美,反而影响人的艺术判断力,令艺术标准似乎更加模糊……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时间是判断艺术的最好标尺。

⑦要有所创造,艺术家还需要一些质疑精神。上世纪80年代,我曾对传统山水的“三远法”提出质疑,认为这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桎梏。随着地球村越来越小,中国人的视觉审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画家应该有意识地从已有的经验中跳出来,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我崇尚活学活用。借助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路非常重要,但不能被其束缚,要有所创造,必须从中挣脱出来。在这方面,我总结出一句话:延续是必须的,创造是根本的。要善于吸收,更要善于进取,即便是个人艺术面貌已经形成,也要不断探索艺术创造的深化。

⑧新时代呼唤全新的艺术作品。当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应该呼唤,艺术创作回归艺术的本源,艺术家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返璞归真。艺术与整个时代大道同行。我相信,这个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这个珍珠,是新的作品,也即明天的经典。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更多艺术精品。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8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艺的源泉是生活,呼吁艺术创作回归生活,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
B.作者在艺术上不拾人牙慧,认为要有理性思考,对于前人的风格要有破有立,突破前人的格局,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
C.作者对著名书画家林散之“争千秋”的理解是,书画家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具有凌厉百代的雄心,这样才能在艺坛立足。
D.当代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书画家要根据市场需要创作自己擅长的作品,从而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引出观点: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
B.作者列举有些画家以拍照代替写生,追求所谓的个性的错误做法,旨在证明生活是美好的,艺术家要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C.作者列举艺术从业者误导群众的诸多做法,从反面证明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
D.作者认为山水的“三远法”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是一种桎梏,是为了证明艺术家的创造性要有质疑精神。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中画线句“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子如灯的时候,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一带山窝里飞越到《史记》 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肥料袋,另一只则挂着镰架,加之衣衫槛楼,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把吸收九个月天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到,结轧成捆。他们从渭西、西安,再到咸阳、宝鸡,一路嗅着麦香前行,直到自家麦子熟了
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样的人,逐追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实际上,麦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只是关中人时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地方叫“麦胡钐”, “钐”有抡开镰刀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于外出割麦,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的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 :“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项,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 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自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 ”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心灵视野,予以咏叹,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对于麦客的出现,殷谦在《心灵真经》 里谈道,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麦客。
其实,雇人割麦除了与暴雨频繁、劳力短缺有关外,亦与关中人长期生活在皇城下温饱不愁所衍生的“懒文化”不无关系。
割麦是个体力活,日光逼人的天气里,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捆,极易倦怠。正在于此,善待麦客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一旦麦客被雇主相中,好饭好茶甚至好烟好酒竞相款待。
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足以支付孩子的学费。
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与之分庭杭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加之谋生手段多样化,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现在极少见到,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的身影,这也正如《 舌尖上的中国》 所说的― 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
因拍摄《 麦客》 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曾指出:“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走出历史,但不该忘的是,他们曾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杭争。
(选自2016 年《 散文选刊》 ,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麦客”的特征。
【小题2】赏析画线语句的艺术特色。
【小题3】麦客的话“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有何含义?
【小题4】请探究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衰老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会出现头发变白、皱纹遍布等明显变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体内细胞层面的变化。科学家希望寻找控制衰老的“主控开关”。理论上,抗衰老药物可以控制这个开关,不仅能够减缓或停止衰老,也会延缓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迄今为止,他们使用了各种手段试图找到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

科学家在大约三十多年前就已发现抗衰老药物,这就是雷帕霉素。它在波利尼西亚的拉帕努伊岛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衰老药物。雷帕霉素目前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用于降低肾移植过程中的排斥作用。同时,由于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秘密在于它能够阻断细胞通道——MTOR通道,它控制着许多影响细胞生长繁殖的流程,是研究人员一直寻找的‚主开关之一。这种通道从激素和营养物质中获得信号。当食物充足时,它发出信号使细胞吸收营养并生长。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激发细胞老化的副产物。当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时,这个通道可以发出信号使细胞停止生长——借此来延缓衰老。雷帕霉素作为抗衰老药的优点是,它可以阻断MTOR通道,而不需要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

雷帕霉素以阻断MTOR信号通道的方式来模拟限制食物热量摄入。而哈佛大学的研究员大卫·辛克莱尔致力于研究另一个通道,这就是名为sirtuin的基因组。与MTOR相似,该基因组中的SIRT1基因可能是延长寿命和防止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

SIRT1基因是控制食物热量摄入量的开关。2003年,辛克莱尔和他的同事在葡萄⃝红葡萄酒和某些坚果中发现天然化合物——白藜芦醇,该化合物能够打开SIRT1基因,能够让酵母延长70%的寿命。

随后研究人员给两组小白鼠喂食高脂肪食物,其中一组用白藜芦醇喂养的小白鼠比非白藜芦醇喂养的小白鼠寿命更长。然而,对于不食用高脂肪食物,正常喂养的小白鼠,白藜芦醇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延长寿命的效果。该研究结果及其他研究引起人们对白藜芦醇抗衰老作用的怀疑。

细胞中有种酶负责端粒的延长,其名为端粒酶。端粒酶可以把DNA复制的缺陷填补起来,借此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波士顿的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罗纳德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操纵端粒酶,寻找一种能够增强端粒酶的药物,特别是作为治疗引起人类早衰等罕见疾病的潜在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强端粒酶可以促使细胞不断分裂,可能会成为肿瘤细胞。迄今为止,迅速地阻止或者逆转人类巧妙生物系统的想法无异于白日做梦。我们还需对人类的衰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尽管有些药物在实验室中已经表现出了抗衰老特性,但我们不知道它们能否安全地在人类身上发挥功效,这需要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控制衰老的“主控开关”,因为抗衰老药物可以控制这个“开关”,不仅能够减缓或停止衰老,也会延缓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
B.对于白藜芦醇是否具有延缓衰老和预防衰老性疾病的效果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C.在波利尼西亚的拉帕努伊岛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的雷帕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衰老药物,由于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D.研究表明,端粒酶能把端粒修复延长,借此把DNA复制的缺陷填补起来。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sirtuin基因组中的SIRT1基因是控制食物热量摄入量的开关,也是延长寿命和防止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
B.端粒酶是细胞中一种负责端粒的延长的酶,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增强端粒酶可以促使细胞不断分裂,这是延缓衰老很安全的方法。
C.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秘密在于它能够阻断细胞通道——mTOR通道,当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时,这个通道可以发出信号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D.有些药物在实验室中已经表现出了抗衰老特性,只要我们对人类的衰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迅速地阻止或者逆转人类巧妙生物系统的想法将很快会实现。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