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网络文学因其网络传播、商业生产和大众书写的生成机制,无疑具有通俗文学的性质,所谓“类型文学”“小白文”“爽文”等,就是对这一文学样式的特指性称谓,并由此形成网络文学创作和接受上的内在规约和惯例。似乎只要是网络文学,就得类型化,就可以小白、爽等。这样一来,网络文学能否兼容雅俗,或者说,一个以大众化自居的文学形态能否接受高雅文学的影响,就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关乎网络文学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②网络小说首先是类型文学。类型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通俗小说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格式,类型化表达主要体现在各种小说类型都有自己的创作规律(也称写作惯例),如玄幻小说中“奇幻”+“争霸”或“历险”+“成长”主题组合(也称“升级”或“串珠”模式);仙侠小说中的“修真”+“言情”双线并列;历史小说中的“穿越”和“架空”手法的运用;清穿小说中的“穿越”+“言情” +“宫斗”叙事模式的贯穿,等等。这些类型文学的创作规律其实也是网络小说的创作规律,一般不能随意打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类型及成规可以一成不变,类型及其成规沿袭的是传统手法,突破成规就是创造,二者应该对立统一于类型文学的创作之中,即“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张它”,但在当今文站的生产机制下,网络文学遵守类型规则的居多,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较少,大多数写手在创作上固步自封或亦步亦趋于既有的类型及成规,使得网络文学低水平重复现象非常突出。
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彰显自身的价值,高雅文学在故事结构、叙事内容、语言表达上不断革新创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更将作品形式的实验及变异推向了极致;语言表达上,高雅文学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果,以对抗日常语言的工具性和语言感知的麻木。这与网络文学高度类型化的叙事以及平淡浅白的语言形成了鲜明对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网络文学需要借鉴高雅文学创作经验和方法,以满足当今大众读者业已提高的审美趣味,雅俗互济,首先要在遵循类型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成规限制,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③从叙事内容看,网络文学喜好讲故事,高雅文学偏重写人物。在故事结构上,网络小说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每日一更的章节,与“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在生成机制上有其相似之处,但与章回小说相比,网络文学的商业化生产方式更为彻底,铺排情节和教衍故事的任务更为紧迫,为情节而情节的倾向也更为突出,很多网络小说开始写的情节比较精彩,但后来越来越流于拖沓冗长,苍白无味其原因还在于缺少对故事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形象的刻画,缺少“情节是性格的历史”的内在叙事逻辑。
⑥因而对网络小说来说,要写好故事,不仅要继承通俗文学以及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传统,而且要借鉴高雅文学和“五四”以后新文学创作经验,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
(选自《网络文学审美范式之建构》,有制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为典型的通俗文学,具有网络传播、商业生产和大众书写的生成机制等特点。
B.网络文学之所以会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是因为网络文学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创作规律。
C.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显得平淡浅白,而高雅文学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果。
D.网络小说如果缺少“情节是性格的历史”的内在叙事逻辑,将直接导致情节越写越拖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网络文学能否兼容雅俗”是一个关系到网络文学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B.第②段列举了多种小说类型的写作惯例,说明了目前许多网络小说类型化表达的特征相对稳定。
C.文章将高雅文学和网络文学作了比较分析,说明网络文学需要借鉴高雅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方法。
D.文章主要论述了当下网络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被排斥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之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改变网络文学类型化现象严重的现状,创作者就应该敢于突破成规限制,推陈出新。
B.从“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形式中可知,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也存在着铺排情节的现象。
C.高雅文学和“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创作经验告知我们],刻画人物形象才是创作的重点。
D.网络文学如果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得在故事结构等方面主动吸收高雅文学的营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7 03: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生一世”中的语文问题
戎国强
“说要爱你一生一世的男人,最后和你离婚了,算不算说谎?”这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生选拔考试的一道语文试题,被一些学生称为“奇葩试题”,引起激烈的讨论。
《钱江晚报》昨天报道此事后,在读者中也引起讨论。从转载这一报道的公众号上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到,争议集中于两点:一是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二是拿这样的题目来考试是否合适?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该题的正确答案不被人们所认可,那就是说人们认为该题确实过于奇葩,就不适合拿来用作考题。
这是一道语文试题,它的“语文性”在哪里?首先在“说谎”二字。要判断“一生一世”是否说谎,先要确定“说谎”的定义,然后用这个定义去衡量那个“男人”的行为——不但要掌握词义,还要会运用词义。该题假设的情景对考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基础知识薄弱的,或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思维能力较弱的,都容易被“一生一世”带到沟里。
所谓“一生一世”,婚恋行为是人生现象或者说是社会现象,在这道试题里,它是考生的思考对象;它要求学生了解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又能清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道试题包括了语文课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语文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了词语、词组等语言材料,也不仅仅是组合材料的原则即语法;语言能力更是运用语汇、语法进行思考、思辨、表达的能力。因此,从语文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道成功的语文试题。
从考生角度来考量,这也是一道好试题。浙大是一所研究性大学,竺可桢学院则从已经被浙大录取的新生中选拔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尖端的研究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的核心,不就是思考能力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实质性问题,如何排除各种干扰找到研究方向、确定思路,这是研究型人才的核心能力。
具体到这道试题,就是看谁能够从婚恋问题的表象中把握语文试题的核心问题。《钱江晚报》的报道提到浙大中文专业女生蒋同学——她说:“离婚有很多种因素,不一定代表着夫妻双方不爱了。”这个回答,清楚地表明,蒋同学思路清晰概念清楚,表达周密——她能够分辨“爱”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依据她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能力,是研究型人才所必备的。
就在大约十天前,有文章质疑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一部分被消耗在这类非语文的问题上,对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研究探讨就无法深入。从这个角度考量,竺可桢学院的这道语文试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提醒:守住专业立场,才有专业价值。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作者认为这道非常奇葩的试题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化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中国梦的理念要件,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和当下时代诉求的集体共识。核心价值观不是孤悬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现实的空中祥云,而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多年来,我们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失魂落魄”,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的文化问题有关,我们走了这么远,回过头来,还得把曾经遗落的好东西找回来。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不仅表现为显性的存在物,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内在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它像空气一样,充盈在我们的生活空间,渗透在我们的行为理念中;文化具有绵长的同化功能,让身处于同一文化圈的文化主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语言。如果脱离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就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危机随着时序的迁流而不断加深,要把一个具有几千年生长期的巨型文化生命体从危机中救起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近几年来,在国人的意识中,中国文化传统的位置的确有所提升,但文化问题仍非短期内所能解决。原因是此前的文化激进主义,将我们的文化传统视为保守落后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抛掉,将上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家底全部打翻在地。为此,学者余英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许多基本价值不是遭到唾弃,便是受到歪曲,不但仁义道德、慈孝中庸、和谐容忍等传统德目失其效用,而且包括敬祖先的意识也在若存若亡之间。旧的价值系统已残破不堪,而新的价值系统却并未出现,这是一种文化真空的状态。
造成这种悲剧,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难辞其咎。余英时认为,一百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发生影响的知识分子,始终摆脱不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到了今天,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维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文学、思想、历史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这一家或那一家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经典。此言说得有点极端,但不无道理。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化,盖在于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不同,中国对自然、人生、世界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但进入近代后,中国的文化秩序被外来的力量彻底打翻了,文化自信被连根拔起,中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文化救赎之路。
中国文化近百年来虽历经磨难,其生命力却绵远不绝。我们凝聚核心价值观、放飞中国梦,需要依傍中国文化传统和文明积淀。如今,中国梦的核心框架已初步成型,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核心框架与中国文化根脉连接起来,寄理念和核心价值于文化之中。这样的价值宣示才能深入民心,具有绵长的生命力。为了不让中国梦变成热闹一时的流行语,需要在文化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用厚实的文化活水滋养中国梦。
【小题1】下列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核心价值观既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又反映了当下时代要求,是一种集体共识。
B.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C.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完全取决于能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D.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所依托的空中祥云,它既以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现代化。
【小题2】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形成的原因,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激进主义视我们的文化为保守落后的东西,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家底。
B.旧的价值系统已被扫荡无余,新的价值系统却未出现,形成了一种文化真空状态。
C.近代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们普遍未能摆脱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
D.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秩序被外来的西方力量彻底打翻了,文化自信彻底丧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学大师钱穆的话表明,文化是民族的生命,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走向灭亡。
B.文化不仅表现为显性的具体存在形式,它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C.近代以来,文化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文化救赎之路,现在看来要使其完全得到拯救,仍需一个较长过程。
D.为使中国梦变为现实,需要在核心价值观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用厚实的文化活水加以滋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犁的情节

高维生

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着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儿斑斑锈迹。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套绳搭在肩头,弯弓腰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

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一个学期要有多少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他们还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样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掺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
B.文章第2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C.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这里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
D.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小题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②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團广阔,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④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⑤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⑥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

⑦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用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5)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历史久影响广,其节俗虽地区间各不相同,却是共性大于差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B.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
C.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D.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总体呈“总—分—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
B.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C.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
D.第⑤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
B.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C.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用食粽与飞舟竞波等端午节俗,重新诠释了屈原的历史传说。
D.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