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一个飘舞雪花的冬夜
(蒙古族)玛拉沁夫
雪花,轻轻地飘落着,从清晨起,一直到蓝色的北方夜幕降临时分。
杨本老人已经六十七岁了,然而白头发却比我的还少!两只猎人的眼睛,依然可以辨认几里以外的野兽。他是个老共产党员,在猎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我们的四轮马车穿行在白桦林里。这正是雪后短暂的风平浪静的时刻。
杨本老人手里的马缰,松弛地耷拉在雪地上,马儿迈着缓慢的步伐略作喘息,以便迎战每每雪后都要到来的大风暴!
我曾经历过多次草原风暴,然而森林风暴,对于我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风暴常常给人们带来损害,但是经历一次风暴,人们也会多享一次斗争的欢乐。
不时,一阵冷风从雪面上掠过,吹起一层淡淡的雪的烟雾。这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杨本老人望了望天空,泰然地吹起口哨,然而他的双手却不由得勒紧了马缰。
我们往南走,顺风,风暴再大也不误我们赶路。我跟杨本老人并肩坐在一起,两个人合着把一件宽肥的狼皮大衣披在身后。这时杨本老人向天空做了个欢迎的手势,打趣地说:
“请吧,风暴!”
没有过多久,果真风暴来了。好像它一直等候在那幽暗的森林后面,当主人一发出邀请,立刻就登上“门”来。
从那以后,我们好似被蒙上了眼睛,周围的一切景物,全都看不清了,耳朵里充塞着风婆放肆的叫喊声。然而那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辨别道路的鄂伦春马,是足以使我们信赖的,它会把我们安然拉到目的地去。这时,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熟悉的《国际歌》的音调,那歌词既不是蒙语,也不是汉语,我一句也听不懂。
“尤合勒!额沃米道恩吐米毕儿热,包勒……”
从音调上,我听出这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那句歌词。
顿时,我觉得整个森林都在合唱着。当我睁开眼时,才发觉原来只是杨本老汉一个人,在轻轻地唱着那支伟大的歌曲。
他的歌声虽然轻而低,但是那样热烈而壮阔!与今晚这风暴的气氛恰恰吻合。我忽然觉得他不是平白无故地唱起这支歌的,听得出来,这歌声发自他内心的最深处!
我向他看了一眼,他眉宇如常,脸色平静,只从那眼角的皱纹里露出一种自豪的神情。他的两眼直视着前面的道路,好像那条道路上浮现着使他深深激动的往事……
当他唱完以后,我问:“你唱的《国际歌》是鄂伦春语的?”
“是的!是鄂伦春语的《国际歌》!”
他攥紧拳头,又用汉语高声唱了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庄严的《国际歌》!世界上有多少不同的民族,用多少不同的语言,唱着这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歌曲!这里有几千万,甚至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也有几万,或者几十万人口的小民族。然而,在只有两千多人的鄂伦春族,是怎样第一次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唱出这支伟大歌曲的呢?
我不是在做历史考证,这里面包含着比历史考证更为意义深远的东西!当我正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杨本老人自言自语地说:
“二十年前的一个冬天,也是在夜里,我们两个人冒着风暴从这条道上走过!他是一个汉族同志。跟你一样,他也和我并排坐在四轮马车上,到我们鄂伦春地区来。风雪叫人透不过气来,可是他不停地唱着一支歌,那支歌叫人一听,就浑身是劲儿,心里着起一把火来!我问他,他说:‘这支歌叫《国际歌》。’我说:‘这么好的歌,教给我唱唱吧!’我用汉语刚学了几句,就知道这支歌的分量了。我停住唱,说:‘这么好的歌儿,应当叫每一个鄂伦春人都会唱。同志,你帮助我把它翻译成鄂伦春话行不?’那个同志很愿意,可是他说他不会鄂伦春话。我说:‘你给我讲歌词的意思,我试着翻。’就这样,第二天早晨,我们到达部落的时候,我们鄂伦春语的《国际歌》诞生了。它像一只神鸟,很快飞到了苦难中的每一个鄂伦春人家,鄂伦春人都非常喜爱它!……”
风暴还没有平息,森林庄严地挺立着。我跟杨本老人紧紧地相靠着肩膀,又唱起那支“神鸟”的歌来……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情节的重复出现是本文的构思特点,森林风暴中杨本老人与“我”同行,他唱响《国际歌》的情节,引出了当年老人与汉族同志同行学唱《国际歌》并译成鄂伦春语的主要情节。
B.森林大风暴的典型环境不仅烘托了《国际歌》激昂、奋进的旋律,而且促使了鄂伦春语《国际歌》的诞生。
C.马拉着“我”和杨本老人在雪原上奔走,无论风雪多大也不会迷路,一则它是鄂伦春马,二则它是杨本老人亲自喂养调教的。
D.《国际歌》的雄浑壮阔能令人热血沸腾,充满豪情,像心里燃起一把火。于是老人激动地将它译成鄂伦春语,让每个鄂伦春人都会唱。
E. 风暴未来时马儿喘息着,步伐缓慢,老人手里的马缰松弛,风暴即将来临时,老人则双手勒紧了马缰,这缰绳一松一紧的细节凸显出老人赶车技术的娴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3 05:4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约5年前,4G取代3G成为主流,使得微信、微博等各类客户端成为移动互联的常态。随着5G的兴起,我们再一次看到技术变革带来的重大改变和机遇。5G时代,不仅意咮着“超级网速”无处不在,还将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新科技深度融入生活打开大门。

早在2013年2月,中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对5G频谱问题、关键技术、标准化等问题展开研发布局,这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中国在全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方面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中国主推的5G技术方案已有多项纳入国际标准。企业方面,三大运营商、华为和中兴作为中国5G军团的主力军,一直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序推进5G商用的建设进程。截至2018年底,华为已完成中国全部预商用测试验证,已获得30个5G商用合同,25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目前,中国在5G技术、标准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摘编自王萌《5G,大过想象》,《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4日)

材料二

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前夕,华为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了华为首款3GPP标准(全球权威通信标准)的5G商用芯片和基于该芯片的首款3GPP标准5G商用终端——华为5GCPE.

华为同时发布了面向5G时代的终端战略,将基于5G高速率、广连接、低时延的三大特点,分别推出连接家和人的CPE.MobileWiFi和智能手机,连接物的5G工业模块,连接车的5G车载盒子。据介绍,华为首款5G智能手机将在2019年第四季度上市。

早在2009年,华为就启动5G相关研究,至今已至少投入6亿美元用于5G研究和创新,已在全球建立11个5G研究中心,参与5G研究的专家有数千人。当前已经在组网架构、频谱使用、空口技术、原型机实现和外场验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华为在5G实验网中实测的5G网络峰值速率已经达到20.25Gbps,时延低至0.33ms,每平方千米可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217万个,完全满足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要求。在信息产业超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华为为首的一批通信公司,正在逐步掌握核心科技,频频完成多项技术突破,成为5G技术在全球的引领者。

(摘编自《中国继续领跑5G,华为发布首款5G商用芯片和终端》2018年第12期)

材料三

2019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25个省(区、市)已经在开展5G网络试点工作,而央视春晚和今年的两会直播都采用了5G信号传送。这些举动可以说明我国即将进入5G新时代,进入5G元年。

张云勇表示,说到5G,就不得不说5G终端。5G终端有两种,一种我们形象化地称为“机”,一种称为“猫”。所谓“机”是指5G手机,5G手机和4G手机没有差别,但是它的速度是4G的好几倍,下载一部1G左右的高清大片只需要3秒钟。如果我们把4G比喻为一条普通的道路,5G则是一条更加宽广、更加立体的信息高速公路。

5G的另一个终端称为“猫”,也就是5G路由器,它可以连接家里、办公室的所有的智能终端。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场景:清晨,5G路由器用悦耳的声音叫醒你,然后连接咖啡机,自动给你送上一杯浓淡相宜的咖啡。在你喝完咖啡、吃完早餐之后,它会自动帮你预约一台无人驾驶汽车,自动帮助你规划一条不拥堵的路线。到达办公室后,你一样可以利用5G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召开远程会议等。可以说,5G不仅快,而且非常自然。5G正在改变我们的行业,改变我们的社会,助力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云勇说,下半年,5G手机会零星上市,大规模上市会在明年这个时候。届时,大家就可以享受到高带宽、高质量、高体验、高智能的5G业务,这将助力我们实现向往的美好生法。

(摘编自张云勇“明年此时大家将可享受到5G业务”,央视新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4G技术的成熟为微信等客户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5G技术的兴起是我国的重大机遇,将会明显提升网速并推进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实际应用。
B.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方面,中国己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中国主推的5G技术方案己有多项纳入国际标准。
C.华为公司较早启动并投入巨资组织专家研发5G技术,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布了首款3GPP标准的5G商用芯片和相应的5G商用终端。
D.我国25个省(区、市)开展5G网络试点工作,央视春晚和今年的两会直播都采用了5G信号进行传送,这些标志着我国已进入5G新时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为公司正在研究5G时代的终端战略,人们未来有可能使用华为基于5G的终端产品来远程操控自己家里的电器。
B.华为5G实验网中的实测数据完全满足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要求,这与华为在5G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与创新有很大关系。
C.5G信息高速公路更加宽广、更加立体,其手机虽与现在的4G手机没有什么差别,但速度翻了好几倍。
D.5G新时代的到来将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助力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小题3】中国在5G时代成果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E.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小题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雷雨》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小题1】“你是萍……”这里省略的意思,根据上下文补上哪一项才恰当?(  )
A.萍儿,你是我日夜思念的亲骨肉!
B.你,你和你父亲一样丧尽天良。
C.你是我的儿子,大海的哥哥,你不应该打自己的同胞兄弟。
D.没料到你竟连母亲也不认了。
【小题2】“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表达了剧中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对周萍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B.爱憎交织的复杂思想感情。
C.内心欲认,却不能认的痛苦。
D.满腹辛酸,欲说不能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1~5月传统媒体广告降幅为5.8%。其中状况最为严峻的是报纸,广告降幅达32.0%,创下了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覆盖、到达为目标的传统投放模式已被广告主放弃,精准、互动和直接效果越来越被重视,而这恰恰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短板。基于新闻纸的经营阵地很难守住,报纸必须通过转型、融合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2010~2015年全国报纸总印数及增速示意图
(摘编自《〈2015年1~5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报纸广告经营已到危急时刻》)
材料二:
数据显示,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目前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已经成为更为普遍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5年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成为网络舆论的策源地,并逐步影响社会舆论的整体走势。在移动舆论场,中央主流媒体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持续发力占据了重要地位。各类媒体都十分重视微信平台的传播,表现出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平均分73.12)、杂志(平均分72.52)和广播电台(平均分67.83)最高。
(:人民网《2015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发布》)
材料三:
新媒体时代来临,对传统报刊业冲击很大。微博、微信的使用使得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那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报呢?2014年1月13日,笔者同微博“大V”方振宁先生简短地探讨了报纸这一话题。
笔者:方老师,您还看报纸吗?
方:现在报纸都不行,没有微博方便,微博上多快啊,刚发生,很快就有了。报纸我现在基本不看,除了《参考消息》。《参考消息》为中国大陆仅有的两家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之一,每日精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读者开启了看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参考消息》独有的新闻视角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使得它即使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也能立足。
(摘编自张新雨《新媒体时代,中国报纸会消亡吗?》)
材料四:
相比于电子媒体,纸媒的劣势很明显。纸媒不仅无法拼得过电媒的速度,有限的版面也无法实现信息容量的扩充,且难以有效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需求,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更无从谈起。但纸媒也具有着电子媒体所不能及的优势。一、权威性优势。在电媒环境下,“个人发布、大众视听、广泛评论、群体交流”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影响着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尤其是“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电子媒体信息传播的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对于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纸媒一直以来均以社会职能作为发展原则,对所传播的信息均予以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受众来说更贴近其对信息的需求且更能符合受众的利益。尤其是我国党报党刊,权威性和公信力已经定型,在受众心目当中的定位难以被电媒撼动。二、专业化优势。纸媒除了报纸还包括期刊杂志,纵观我国纸媒所涉足的领域基本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不同领域的纸媒也均以该领域为重点报道范围,加之大多数纸媒本身又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于电子媒体来说,专业性无疑大大提升,在完善的运营机制与成熟的工作团队的努力下使得纸媒新闻报道的专业化程度绝非电子媒体所能企及。
(摘编自姜涛《电子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之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明显看出整个报纸行业均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2013年以后,全国报纸总印数急剧减少,同比增速呈断崖式下滑。
B.2015年1~5月报纸广告降幅为32.0%,创下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也是2015年传统媒体广告降幅最大的。
C.2015年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44.4%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关注,可见“两微一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D.各类媒体的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和杂志的评分占据冠亚军,说明微信平台传播已成为纸媒的新发力场。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和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时代,微博“大V”方振宁报纸只看《参考消息》,是因为《参考消息》独有的世界视野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
B.从材料三的谈话可知,在新媒体时代,像《参考消息》这样的老牌报纸,凭借自己的特色,仍然能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抗衡。
C.“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造成了电子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D.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难以甄别的新媒体时代,纸媒以其独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优势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报纸要获得新生,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线性式的文学史书写有其长处,可以完整呈现文学发展演进的轨迹,特别是文学内部文体、技法等诸要素,在较长的时间段前后观照,会显得更为清晰。但是其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文学发展演进轨迹的梳理是根据某些要素人为勾勒的。线性式文学史所展现的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这种研究通常是长时段的,动辄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为单位。因筛选的标准不同,所构建的文学史景观也就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文学发展演进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文学史著作的线性式描述。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如果没有能够构成文学积累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那么,它在线性式文学史上就会是一段空白。但在这段时间里,是不是就没有相关文学的创作、阅读和消费呢?显然不是的。学界曾提出,明代在开国之后的一百多年间,通俗小说创作一片空白,之所以出现这种空白,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时期的作品。但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就没有通俗小说的创作和阅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文学的发展演进并不仅仅以创新为目标,其功能是多元的,审美愉悦之外,还有消费、娱乐、教化、交际等实用功能,但这些在线性式文学史书写中通常都得不到反映,甚至被作为负面元素予以贬斥。
线性式文学史的书写以时间跳跃的方式进行,人为造成文学史上一个又一个空白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种研究只提供了时间维度,而缺少了空间维度。
相较诗文而言,通俗文学的空间问题更为突出。以诗文为代表的雅文学历来被视为文学的正宗,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上更为广泛和普遍。通俗文学尽管从思想观念及文本形态上来说,属于大众文学,但它的空间属性更强。通俗文学通常以商业形态存在,没有足够的读者、观众构成的文学消费市场,就无法生存。通俗文学发展成熟并达到兴盛是在宋元时期,较之诗文等雅文学在时间上要晚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因素的制约。
商业性使通俗文学的分布更为集中,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人们谈到,宋元话本小说,基本集中在北宋的汴京与南宋的临安。不少作品在这里产生、流传,文本自身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向更为广阔的地区传播延伸,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品,如《儿女英雄传》、《歧路灯》、《海上花列传》等。戏曲也是如此,杂剧的兴起是在北方,南戏的兴起是在南方。后来由于人员流动与文化交流,发生了基于地域色彩基础上的深层变革,出现南北曲合套等现象。因此,探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空间维度不可或缺。
白话特别是方言的使用使通俗文学的创作、接受与传播往往限定于某一方言区,这在戏曲、说唱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些剧种、曲种仅在县、乡等很小的地域范围内流传,即便是影响较大的剧种、曲种,也受到地域限制,昆曲在北方的流传就远不及南方普遍,秦腔在南方也无法流行起来。方言的使用使通俗文学变成事实上的地域文学。
(节选自苗怀明《构建有空间维度的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史编写的线性原则,事实上是以时间为主要维度,来梳理描述文学史的发展演进过程。
B.线性式编写能完整呈现文学发展演进的轨迹,尤其能将其文体、技法等要素关系呈现得更为全面。
C.线性式编写有利有弊,而且利弊都显而易见,如弊,主要表现为研究时间跨度长,筛选标准难统一。
D.如果承认文学发展演进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学史著作的线性式描述的巨大局限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在开国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之所以出现通俗小说创作空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作品没有被编写者发现。
B.文学的发展演进虽然要以创新为目标,但不能把创新作为唯一目标,否则,就会忽视 扼杀文学发展的其他多元功能。
C.编写文学史,要重视时间维度,也要重视空间维度,惟其如此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一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
D.通俗文学的创作、接受与传播往往限定于某一方言区,这是白话特别是方言限制的结果,戏曲、说唱文学是典型例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性文学史上,某一历史时段有无文学史景观,只与该段有无被编写者认定的能够 构成文学积累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有关。
B.我们阅读中国文学史,很容易发现中国很多历史时期都是文学空白,这并不意味着这 时期就没有了文学创作、消费甚而发展。
C.以诗文为代表的雅文学,相对于通俗文学而言,它们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更多,几乎受不到商业的制约,所以发展更早更快。
D.宋代话本小说,基本集中在当时的都城,可见只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才有通俗文学发展,而落后地区则不可能有自己的通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