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

——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选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中共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扶贫做出的总结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也在1000万人以上。5年平均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选自《新华网》,有删节)

材料四:


(数据:国家统计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
B.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城乡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C.2012年至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500万人以上,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
D.图一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弘扬优良传统。
B.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但既不能出现城乡分离发展,也不能违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C.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使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
D.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因此,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7:3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污染物,多是“物质流污染物”,如粉尘、废水、毒物、固体废弃物等,它们可见可闻,容易被人感知。而“能量流污染物”就不同了,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其特点是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不占空间,也不留痕迹,更不易被人感知。

“能量流污染物”中的电磁辐射,是一种从电磁源向外发出电磁能量的现象。换句话说,电磁辐射借辐射现象传递能量。太阳发出光和热,就是如此。电磁辐射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我们身边的任何电子、电器设备在运行时,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可见,不论在何处,我们都会受到许多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的复合照射,它们都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污染。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场中,可能增加癌症发病的概率,也有可能引起人体染色体的畸变。这是因为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当人体接受电磁辐射时,体内分子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体温升高,进而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精神系统的功能障碍。即使吸收辐射不足以引起体温增高,也会对脑细胞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如果机体过多或过久地暴露于电磁辐射的环境中,就会“受激”而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出现急性损害或慢性损害。平时电磁辐射的慢性损害比较多见,且是以功能性危害的表现为主,器质性损害的表现较少。受到电磁辐射污染,一般会出现头疼、失眠、记忆衰退、心律不齐等中枢神经的问题,也会出现皮肤病以及视力下降等现象。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发育组织的生理活动十分活跃,所以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

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我防护。远离辐射源,尽量缩短使用电器的时间,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人感知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都属于“能量流污染物”。
B.太阳发出光发热,也是一种电磁辐射现象,不仅产生电磁能量,也产生电磁污染。
C.电磁辐射污染带来的头疼、失眠、皮肤病等问题,都是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器质性损害。
D.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小题2】(小题2)在生活中,为什么对“电磁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杨礼赞
方勇
①春天在塔里木河畔看胡杨,片片胡杨让人的眼睛都感觉清清爽爽,胡杨树用自己的一身绿色让塔里木河、让大漠都生动起来,这绿色一直持续到秋天。每年九月底到十月中旬是它最绚烂的时节。在秋天的半个多月里,激情挥洒出自己的金色。那是精美绝伦的金色,那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金色,胡杨树几乎是将储备了一年的激情在秋天突然迸发出来,每一片叶脉都盛开暖意,每一条枝丫都挂满太阳。无论是塔里木河畔高大的胡杨,还是北疆沙漠深处有些矮小的胡杨,都在这个季节极力张扬着自己的生命色彩。
②那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充满野性的美!
③叶是树的衣裳。胡杨树一身长有柳树、杨树、枫树三种树叶,真乃奇妙绝伦。更绝的是,每年十月中旬,一夜寒露将翠绿的胡杨树林骤然染成金黄。浩浩渺渺的胡杨林一下子就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繁茂枝叶映衬着湛蓝天空随风婆娑起舞,领尽大漠瀚海风骚。为逶迤弯曲、平缓流淌的弱水河沿岸景色增添了灵气和神秘。登高远远望去,仿佛是欧洲自然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遐思悠悠......
④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着对水的渴望。古往今来,弱水河流向哪里,胡杨就把不屈的生命守望到哪里。但是沙漠河流喜怒无常的变迁,使胡杨既有放声高歌的时候,也有多少也有悲伤呐喊的时候。它是有灵性的,在每一个漫长的冬季里,在生命漫长的季节里,该有多少风风雨雨?它们就那么赤裸地立在荒漠中,干枯的树枝挣扎着伸向天空,绝望地祈求着什么。凝重的金色里透露着苍凉,古朴的庄重里弥漫着悲壮。但无论是生是死,它始终把生命的美丽和不朽留给人问。当树开始老化时,它会逐渐自行断脱树顶的枝杈和树干,最后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叶茂,直到老死枯干,仍旧站立不倒。当地人赞誉胡杨是 “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树。而在额济纳旗,胡杨有另一种说法:“长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与风和日丽、雨水充沛的江南树木相比,胡杨树是强者。胡梅非凡的生命力和展示的“生命交响曲”,让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⑤在额济纳河断流处,一眼望不到边的胡杨因长年干渴而枯死,泪尽沙滩。当年是“岌岌芦草入望迷,红柳胡杨阔无边”,而今这片胡杨成了举世闻名的“怪树林”。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云。风把细黄细黄的流沙吹成一道道波浪,在阳光照射下,沙漠就像浩瀚无垠、绵延不尽的大海。置身于古木森然的怪树林中,让人觉得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棵棵枯死的胡杨脱去了外衣,裸露着躯体,以钢筋铁骨般的造型和惊心动魄的姿态,把生命久久定格在戈壁沙漠。它们有的像坚毅站立的哨兵,有的像匍匐前进的战士,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像金鸡独立,有的像女神飞天,有的像长颈鹿觅食......怪树林,成了巧夺天工的自然根雕艺术林。怪树林里的每一棵胡杨,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塑造着千年恒守荒漠的孤独美、苍凉美和悲壮美,倾诉着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和追求,演奏着虽死犹生、生命水恒的华丽乐章。
⑥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塔里木胡杨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托克拉克”,意思是“美丽的树”。胡杨的美丽,来自它拒绝浮华虚名、自甘寂寞艰苦的品质,来自它与风沙、盐碱、干早、严寒的抗争,顽强坚守生命的性格,来自它“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精神。
⑦胡杨是极不平凡的树。它历经沧桑,尽管高大粗壮的身躯被肆虐的风沙扭曲成各种姿态,却始终雕塑般地傲然耸立于大漠深处,显得更加雄伟苍动、巍峨挺拔。它的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脉,都透出自信、执着、顽强和坚韧。它用至诚的心,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为单调的沙漠投一片清幽,注一丝清凉。仰望长空云卷云舒,聆听胡杨低吟浅唱,我的思绪在微风中阵阵翻动。
⑧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环境中发现自己,展示自己,验证自己。胡杨树傲然挺立的身姿,教我坚韧地挺直腰身;它那历久弥坚的品质,令我驱散心中的困顿;它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根条,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依恋。胡杨树,虽然归类于生物学,但是它散发着美学的韵味,透露着哲学的内涵。我赞美胡杨,因为它秉持了中华儿女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⑨我赞美胡杨:“铮铮铁骨千年铸, 不屈品质万年颂。”
(选自(散文选刊》2018.4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的文笔优美生动,语言华美流畅,作者通过对新疆胡杨特性的描写,满怀激情地赞美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写作意图鲜明。
B.文中对额济纳河断流处“怪树林”的描写颇具深意,既拓宽文章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对胡杨千年恒守荒漠的议论。
C.先写胡杨春秋两季色彩,中间描写胡杨的生长环境极其在生与死之中的生命状态,后在结尾礼赞胡杨,这篇散文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D.作者在结尾用诗句“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直抒胸臆,直接赞美了胡杨的不屈品质,表达了对胡杨的颂扬之情,言简意赅。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礼赞胡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①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3%左右,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语言行业年产值超2800亿元……不久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等系列白皮书,让语言这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交流工具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语言自身的关注和思考。
②如果说白皮书的统计数据还比较抽象,那么近日几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则能让人近距离感受语言的律动。“第二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上,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宣布启动,穿越千年的古典之美将再次与现代的传播技术相结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感悟。古典诗词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传承的语言和文字,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温情与问候。这样穿越时空的相遇与邂逅,真可谓“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通过诗词的传承,可以看见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文化的载体、思想的材料。正是因为语言的诞生,才开启了民族的文化积累、人类的文明时代。
③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
④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⑤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当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⑥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用“∥”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小题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⑤段中“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中“如此”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小题5】结合第⑤段谈谈用语言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支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 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 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王彬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我们可以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显然,唐人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这种“另类”审美眼光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都是骠满臀圆。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并醉心的这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选自《解放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以丰满、肥硕、浓艳、亮丽为审美取向,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即可看出。
B.武则天和杨玉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地位,成为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C.唐人有着“另类”审美眼光,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与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的审美观不同。
D.唐代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热烈放姿”,这种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留给大家突出的印象。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社会是一个“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社会,人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有条件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B.唐代开放兼容并包,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中,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C.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过着游牧生活的具有剽悍、健硕的体魄的鲜卑血统,使得唐朝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
D.唐人喜爱高贵丰满的牡丹,肥硕、庄严而浑厚的颜体书法,可见唐人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是全方位的审美理念。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这种审美取向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B.唐人崇尚并醉心于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我们从中可以传承的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C.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需要看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是世界最大的都城和向往的中心。
D.作者认为,“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这与唐朝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以及唐人崇尚并醉心于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有着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