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李子嘉

较之于传统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即时性)等特点。而新媒体所要传播的传统文化文本,因为其载体——文字——是静止的、呆板的,在传播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又因为传统文化文本的表现形式是和今日通行的简化字、白话文不一样的繁体字、文言文,因此便与受众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和距离,种种因素加大了其自身传播的困难程度。传统文化文本这些先天因素使得它在传播中缺乏生机活力,正需要新媒体用自由、主动、灵活的传播形式去激活它。

新媒体对于增强传统文化传播力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先后经历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到现在的新媒体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特点,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突破了传者与受众界限,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给传统文化文本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第二,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从时间和空间突破了原有的传播界限,在发展中与传统媒体融合,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通过多种传播渠道的组合,传统文化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利用变得更为高效,传统文化能够以全覆盖、全时段的方式有效达到目标人群。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极大提高了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效果。

第三,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格局。麦克卢汉认为,快速发展的媒介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及人的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甚至有些我们熟知的文化经过媒介技术表现和重新包装后,也需要人们重新定义、审视、理解和接受它。如现在很多文化艺术表演中都通过运用虚拟影像、3D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交融的氛围,形象生动且富有交互性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并加深文化感知,文化传播更富有包容性和参与性。

(选自《中华文化论坛》(201500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新媒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如网页、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
B.新媒体出现后,其“数字化”、“互动性”的特点使其即时、互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壮大了新媒介的话语权与传播实力。
C.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
D.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甚至会将我们熟知的文化进行技术表现和重新包装,让人们人们重新认知和接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是静止、呆板的,不能主动地和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B.利用新媒体开设课程来传播传统文化,可以使受众脱离了年龄、学校、专业、层次的束缚,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成为临时的“学生”。
C.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播困难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文本使用的是文言文,繁体字,和现在通行的是简化字、白话文有一定的距离。
D.新媒体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利用变得更加高效,这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极大提高了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不属于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一项是
A.在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MOOC即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简称,中文一般翻译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有包括“四书”“五经”讲解在内的多种文化课程。
B.超星视频邀请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权威,将他们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制作成视频,与广大朋友共享,提供给观众更广泛的阅读资源,带给读者不同于普通读物的阅读效果。
C.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在喜马拉雅FM(喜马拉雅FM:一款智能手机APP,国内最大音频分享平台)开设私塾课讲授《论语》,一天一则,教听众精读全本《论语》。
D.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于2013年开始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现已陆续出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9:4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感怀①

孟超

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和与夏天不同的凉意。

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马上路口里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不管怎样的热衷,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西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的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滨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边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 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有什么不同

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我们觉到秋天到了。壮士衣单借以作为秋的表征,但今年还没开始,更使人觉到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徊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让我来模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反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地低沉着,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旧诗——“曾惊秋肃临天下”②,反复了多时,以后是什么,却记不起来了。

 (原文有删节)

注:①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作者在桂林从事抗日文化工作。②鲁迅1935做《亥年残秋偶作》,首联是“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意为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煦呢?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桂林、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秋,欧阳修与《秋声赋》等,素材丰富,灵活自由。
B.文中“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一句蕴含着对大好河山沦落敌手的深深的痛惜之情。
C.结尾引用鲁迅《亥年残秋偶作》中的头一句,省略后句,起到了欲言又止、含蓄蕴藉的效果。
D.本文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样,皆咏秋抒怀,表达了对动荡时局和民生疾苦的深沉关切。
【小题2】对桂林之秋,作者先是说“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后面又说“感不到同别处有什么不同”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文章在对秋的感怀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继唱歌选秀、户外真人秀等类型之后,喜剧正在成为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等数十档喜剧类电视综艺节目,轮番上演,成为荧屏新风景。

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引起人们对丑和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喜剧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在中国艺术舞台上,从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救风尘》到当代的《抓壮丁暗恋桃花源》等,一直都蕴藏着喜剧的基因,散落着喜剧的种子。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舞台喜剧,还出现了喜剧电影、情景喜刷、喜剧型广播剧、喜剧类综艺节目等。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前所未有,喜剧让人或捧腹或开怀,为生存于压力之下的人们提供了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出口,尤其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喜剧更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观众提供了心灵按摩和温情安慰。在话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开心麻花”系列却一票难求;在电影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泰囧》等喜剧片票房大卖;在电视剧产量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都市轻喜剧也总能取得不错的收视成绩,这些都反映出观众对喜剧的强烈需求。

虽然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大量喜剧类节目,可在喜剧研究专家蔡体良看来,近些年,中国喜剧的发展却并不乐观,“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精品,屈指可数”。蔡体良的话指出了当前中国喜剧的最大问题:量多质不高。另外,随着收视竞争的加剧,一些喜剧节目“喜”得有些变了味。比如,有的节目拿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开涮,有的节目用低俗的段子吸引眼球,还有的节目用社会阴暗面刺激观众的神经。所有这些,也能让观众笑,但观众获得了欢笑,却被玷污了心灵。

观众需要笑,但不是肤浅的笑。喜剧的本质不能被低俗小品所取代,也不是插科打诨所能表达的。喜剧应该用传统文化与高雅品质赢得观众,而不是用媚俗的桥段取悦观众。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喜剧应该是纯粹的艺术。观众期待那种有意味有滋味的笑,期待被商业文化挤到边缘的喜剧艺术重新回到当代文化生活中来。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过,严肃的喜剧是以人类的美德为主题的。真正优质的喜剧节目,不仅能让观众发笑,还需要包含真性情,甚至针砭时弊,给人以思考。比如俄罗斯喜剧大师梁赞诺夫的系列喜剧,再如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作品,均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马三立表演的内紧外松、有条不絮、惟妙惟肖、含蓄隽永的“抖包袱”,使得人们在回味之后才会发笑,即所谓会心一笑。这些都是喜剧的最高境界。

“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优质喜剧背后一定有对人生的思考。在欢笑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引导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喜剧应有的价值追求。今后的喜剧创作,应该锁定普通人的生活,融入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并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百态的描摹,凸显一定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张默然《观众需要的不是“肤浅的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张是喜剧常用的手法,喜剧一般以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来描摹人生百态。
B.喜剧常能够引起人们对丑和滑稽的嘲笑,以及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理想的肯定。
C.根据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喜剧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情景喜剧等样式。
D.喜剧应该是纯粹的艺术,它应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雅品质赢得观众的青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年来,喜剧类电视综艺节目轮番上演,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作品虽然能让观众发笑,但却玷污了观众心灵。
B.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喜剧因为能为生存于压力之下的人们提供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出口,所以受到人们喜爱。
C.观众需要的并不是肤浅的笑,那些低俗小品、媚俗的桥段以及插科打诨所带来的笑,并不是观众期待的笑。
D.今后的喜剧创作中,只有那些描摹普通人生活,融入普通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作品,才能凸显时代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救风尘》都蕴藏着大量的喜剧基因,构成了喜剧的雏形。
B.“开心麻花”系列一票难求、《泰囧》等喜剧片票房大卖等现象,说明当下的观众对喜剧有强烈需求。
C.梁赞诺夫的系列喜剧、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作品,都能让受众回味无穷,都达到了喜剧的最高境界。
D.优质喜剧不仅能让观众在欢笑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而且能引导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小题3】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小题4】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谁先看见村庄

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一声停下。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一会儿,她们要跨过干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沟川里静得很,雾气弥漫,既朦胧又透明,让人觉得恍若幻影神秘英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又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

她们不急于爬沟。她们需要平息一下心情,定一定神。再说,她们后头还要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先爬上沟坡,第一个看见村庄。这是她们的约定。

现在,她们走到了沟川的西边,抬头打量那条像被野风吹得弯弯曲曲的灰布带一样的路。就是它,那么亲切地通向坡顶,通向她们的村庄。“我不知道为啥一点儿也不激动,”她们中的一个说,“我想我们应该是激动的呀。你说这事为哈呀,二丫?”二丫说:“你鬼迷心窍!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哩。你想想,为了省路费,咱们去年就没有回来,快两年了啊。我不知道我一走进家门会是啥情景,先叫爷还是先叫妈?” 不叫二丫的姑娘没有应声。“我不想看见我妈的手裂的口子,”二丫说:“我妈每年冬天两只手都裂成了锯齿,整天痛得吸溜吸溜的。”不叫二丫的姑娘也张开自己的手指看。“我想哭。”二丫说。她佯装成哭的样子,啊呜了一声,但她马上又嘲笑自己说:“我这是干吗呀,神经兮兮的。”这时候她担心起另外一些问题来。“咱们寄的钱,家里会不会没收到?”“不会。”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咱们回去后翻开本子一笔一笔查对。”“会不会有人认为咱们不干净?”“你真能瞎操心。谁干净不干净在脸上会写着字?”“众人口里有毒哩,硬把白的说成黑的。”

不叫二丫的姑娘有些不耐烦,她哼了一句歌词作为回答:“白天不懂夜的黑。”然后她说:“我要唱歌。”然后她扭动屁股,怪声怪调地唱起来:“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

“我也唱。”二丫说,“唱完咱们爬坡。”她看见太阳在东沟坡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色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她们唱歌。她们的歌声一高一低,在沟川里被凌厉的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实在不成什么调子。

“呀,”二丫说,她突然住了声,“我们的脸!” 不叫二丫的姑娘愣着。二丫顿了一下脚:“我是说咱们嘴唇上的口红,还有描的眼影!”不叫二丫的姑娘说:“你多漂亮啊。”二丫说:“我给你说正经的呢。我这个样子怕我妈认不出来,说我是个妖怪。”不叫二丫的姑娘哑了声。她看着二丫。她们互相看着。她们以前没想到这会是个问题。她们每天都要化化妆的,包括在拥挤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汽车上。

“一定得擦掉。”二丫说。她们开始找纸巾。但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和小包,也没有找出一片软一点儿的纸。她们带的纸巾一路上大手大脚地用光了。她们甚至用纸巾擦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还擦了几次鞋,惟独没想到最后会用它来清除嘴上的口红。她们低头四处探望,希望能看见一汪水。但是,没有。沟川是干的。她们盯住自己的衣服,可她们舍不得橘黄色和天蓝色的外套上不 同颜色的斑迹。她们快要恨死自己了。

“我说,咱们吃了她。”她们用唾沫把嘴润湿,拿牙齿啃上唇,再啃下唇,让舌头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她们把唾沫吞下去,又呸呸吐出来,沾在手指上擦拭眼影。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呀,咱们的口红不高档,吃下去怕会有毒。”“不管她,”二丫说,“这个不重要。毒不死人。” 她们擦呀,抹呀,脸上已麻麻的,只是不知道此时脸上的样子。她们互相看也看不清,因为太阳早已熄灭了。她们想着这么一弄她们的脸就很本色了呢。“呀,天都黑了,”她们说,“咱们快爬吧,看谁先看见村庄。”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以“她们”作为主人公的代称,其中即使有一个女孩有名字,也是最为平常的“二丫”,暗示了“她们”具有普遍性。
B.“长途汽车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刻意表现了城市对这些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女孩的遗弃。
C.女孩儿们唱的三首歌看似随意,其实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它们都含蓄的体现了女孩们对家乡的怀念。
D.她们用纸巾擦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还擦了几次鞋这一情节表现了她们已经接受了城市文明。
E.小说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既展现出典型的农村环境,又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丰富了整个小说的内涵。
(2)请分析小说中“她们”的形象特征。
(3)请简要分析标题“谁先看见村庄”的涵义。
(4)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