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礼 物
孔 申
(1)今天是教师节,妻子破天荒收到了一份礼物。
  (2)在乡下,我也是头一回看见这么精美漂亮的礼物。
  (3)送礼的还是一名中学生。礼物装在一如辞海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里,被一层淡红间白的华丽彩色包装纸裹住。正中间有一朵大紫红色的手工礼品花,两股纸带绑在中间俨然花的藤条,飘飞的红色纸带头弯曲自然,则又像刚长出的丝蔓。
  (4)妻端详着礼品盒久久不肯松手,良久才说:“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礼品盒。”我说,是啊,真稀奇。妻静静地凝视良久,才轻声说:“打开看瞧吧。”我说:“要我帮忙吗?”“不用,我自己来。”
  (5)妻找来剪刀,在粉红色的纸彩带上比划了几下,还是舍不得下手。想了想,她用右手蘸着口水轻轻地抠起来,原来紫花和纸彩带是被胶水粘住了。妻耐心地将紫花和彩带摘了下来。可盒子还是打不开。原来盆子外面还包了一层透明的玻璃纸,粘得很结实。看着妻耐心的样子,我说:“这么精美的礼品盒,肯定是从商店里买的现成货。”妻摇摇头,肯定地说:“不是。”我问:“那么,这么美的花他做得出来吗?”妻笑道:“你不要小看了他。这个学生手巧得很,就学习上舍不得下工夫,有时耍点小聪明。我布置的作业呢,他有时就少写一点。这孩子,贪玩呢。”
  (6)这时,妻已经小心地剥下了外面的玻璃纸,取下包盒子的彩纸,妻将纸认真地叠好,放在茶几上说:“这纸真漂亮,以后也许用得着。”我说:“有些东西啊,丢了可惜,留着其实又多余。”妻没理我,用手抠了一下,盒子还是打不开,儿子跑过来说:“老妈,你眼花了,还有一层玻璃纸呢!”妻说:“我说呢,这小鬼还真有心计。”
  (7)妻和儿子很小心地拆盒子,妻边拆边自言自语地说:“会是什么呢?包得这样好!”儿子说:“可能是糖果吧。”我说,要是块手表,多好!妻抬起头看看我,轻声说,山里的孩子,别说戴表,见都没见过手表是什么样的呢!
  (8)我无语,心里,一丝自责掠过。唉,山里的孩子,什么都难!
  (9)正想着,儿子大叫:“开了,打开了。”我凑过去一看,打开的盒子里放着一个小小的布袋,蓝底上绣满了细碎雪白小花的袋子。而礼物,还在布袋子里!
  (10)我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儿子呢,拍打着布袋说:“到底是什么宝贝?包得这样紧。”妻赶紧抢在手里说:“别动,过一会儿,是什么自然会知道的。”妻将布袋小心地托在手上,摸摸,嗅嗅,摇摇,自语道:“究竟是什么呢?这么香。”
(11)手机铃响,朋友找我有急事,我赶紧出门了。我边走边想,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礼物呢?
【小题1】文章第(3)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礼物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文章第(8)写道“我无语,心里,一丝自责掠过。”你怎么理解“我”的“无语”和“自责”?
【小题3】文章以打开礼物盒为中心事件,写了妻子打开礼物盒的哪几个重要步骤?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繁杂?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礼物”为题,以“礼物”为线索,刻画了一位和蔼可亲,热爱教育事业,深得学生喜爱的山村女教师形象。
B.小说除了刻画女教师之外,另外还刻画了女教师的丈夫“我”和儿子,“我”和儿子在小说中起到了衬托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C.妻子说,山里的孩子,别说戴表,见都没见过手表是什么样的呢!这说明妻子不大了解当今农村的物质生活,其实妻子只是以她所处的时代来看当今的农村生活。
D.这篇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山村学生对默默奉献的山村教师的敬重和热爱,表达浓浓的山村师生情。但也从侧面说明城市学生不如山村学生对老师纯朴的爱。
E.小说的最后还是没有写这个礼物究竟是什么,其实读者已经没有必要知道这个结果了。只要心中有爱,结果还那么重要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
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我叫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女人的手抖抖的。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Zxxk.Com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他是家里的顶粱柱。”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
历经三昼夜的抢救,男人终于挺了过来。
看到男人睁开眼,女人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连声说:“李医生,谢谢您!您不仅救了他,更救了我们全家。”第二天,她提来一篮鸡蛋,坚持要我收下。“李医生,这是自家喂的鸡下的蛋,一点心意,您不要嫌弃。”
男人第二次病危是在半年后,一入院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女人晚上才急匆匆赶来,一见我就问:“李医生,您看有多大的把握?”
跟半年前比,女人明显憔悴了,脸瘦了一圈,面色灰暗,神情疲惫,穿一件蓝灰色的工作服,显然是直接从工厂赶来的。
我想说,有上次的抢救经验,这次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想到前不久另一个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我改口说:“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吧。”
女人“哦”了一声,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她把目光移向别处,喃喃道:“那还得花多少钱呀──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
我说:“作为家属,首先要树立信心。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家人的鼓励和关心,是病人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才能战胜疾病。”
女人摇摇头:“我不懂支柱不支柱,我只知道,首先我得活下去,我还有孩子呢。 ”
“但愿他能快点好起来,我真的快撑不住了。”女人说着,眼眶红了。
这次,男人两天就脱离了危险。对男人病情的好转,女人没有表现出半点喜悦,也没有对我们医护人员说一句感激的话。
随后的几天,女人常望着窗外发呆,不时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夏季刚过去,男人的病再次复发,病情比前两次更凶险。
第二天上午,女人才赶到医院。
见到我,女人问“李医生,请您跟我说实话,这病好不了,是吗?”
“这──”我不想女人失去信心,但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还是以实相告:“这种病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那何时才是个头哇?”女人小声说,好似在自言自语。
“人家只准了我七天的假。”女人答非所问,看不出任何表情。女人似一根经年的晾衣杆,整个人都干枯了,连眼神也是干枯的,蓝灰色的工作服空荡荡的。 这时一位护士进来说:“李医生,39床已欠费5000多块,财务科催了好几次了。”
“什么治病救人?什么创造奇迹?我看你们就是为了多赚钱,我一个月累死累活还拿不了3000块,全给你们都不够,你们都是强盗,吸血鬼!”女人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叫嚷起来,引来不少病人和家属围观,小声议论。
“别激动。”我忙给女人倒了一杯水,“来,喝口水,冷静一下。”
女人双手捂脸呜呜地哭了。哭了一会儿,女人擦去泪水,小声对我说:“李医生,对不起,我能去看看他吗?”
看看钟,快到十二点,我点头道:“好吧,请跟我来。”
重症监护室里,男人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和仪器女人快步走到男人身边,蹲下,握住男人的手,轻轻的哭道:“对不起,我没有能力救你,我只能……”
看一眼男人的心电图,只微弱地有一点起伏。我转身叮嘱护士:“这两天是高危期,千万不能大意。一旦有情况,马上通知我。”
待我再回头,男人的心电图已成一条直线。我一惊,目光转向男人,男人的呼吸机歪在一边。
女人慌乱地避开我的目光,将头伏在男人的胸口哭了,越哭越伤心。
我掏出手机,按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关寥寥几句话,爱丈夫,希望竭尽全力治疗丈夫的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她的下跪、流泪、把丈夫看成家里的顶梁柱也表现了她的脆弱。
B.小说中我提到的“另一科室的医疗纠纷”“为避免医疗纠纷”和女人情绪失控后大骂“强盗,吸血鬼”,暗示了小说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
C.小说结尾写“我掏出了手机,按下……”后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充。这样写显得耐人寻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小说的题目“活着”是指与死亡相对的活着,也指不同境遇的人的艰难的生存,这引发了人们如何活着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
【小题2】小说中三处划线句子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圆圆的肥皂泡

刘慈欣

圆圆出生后一直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连哭啼都像是在应付差事,似乎这个世界让她很失望。直到她第一次看到肥皂泡。这是一个西北的正午,已经数月无雨,窗外,烈日下的丝路市弥漫着沙尘,在这异常干燥的世界中,那飘浮在空中的绚丽的水的精灵确实是绝美的东西。

时光继续飞逝,圆圆上了小学,她仍然热爱肥皂泡。

清明节,当她和爸爸来到妈妈墓前时,仍拿着吹泡泡的小瓶。

“孩子啊,你要做一个妈妈那样的人,像她那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她那样有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爸爸搂着圆圆说。

“我有远大的目标呀!”圆圆喊道。

“吹——大——大——的——泡——泡!”

爸爸无奈地笑笑,摇摇头,没有吭声。

时光继续飞逝,圆圆上了中学,仍然喜欢肥皂泡。

这天,圆圆年轻的女班主任老师来家访,递给爸爸一把新奇漂亮的玩具手枪,是泡泡枪,上课时收圆圆的。班主任说自己第一次看到思想这么活跃的学生,告诉爸爸要珍惜这个苗子。

“你不觉得这孩子……怎么说呢,有些轻飘飘的吗?”爸爸手拿着泡泡枪问。

“现在的孩子嘛,都这样儿……轻松洒脱一些的思想和性格也不一定就是缺点。”

爸爸叹口气,挥挥泡泡枪结束了谈话。送走了班主任,爸爸想和圆谈谈泡泡枪的问题,但立刻发生了另一件让他不快的事:

“又换了一个?今年你已经换了一个了!”他指着圆圆挂在胸前的手机问。

“没有呀爸爸,人家只是换了个壳儿嘛!看,这能给我新鲜的感觉。”圆圆说着,拿出了一个扁盒子,里面是十二个手机外壳,十二种色彩。

爸爸摇摇头,把盒子放在一边,“我正想和你谈谈你的这种……嗯,思想倾向。”

圆圆不解地看着父亲。

“你倾向于追求美丽、新奇而虚幻的东西……你的双脚将离开大地……”

爸爸一使劲,泡泡枪喷出一个肥皂泡飘到爸爸脸前爆裂了,他隐约感到了一小股弱得不能再弱的湿润水气,这一场转瞬即逝的微型毛毛雨令他感到片刻的陶醉,不可思议。

“我年轻的时候也追逐过缥缈的梦想,和你妈妈来到大西北……不过是我们这一代人用青春甚至生命吹出的一个肥皂泡。”

圆圆很吃惊:“丝路市怎么是肥皂泡呢?她可是实实在在的,总不会啪一下消失吧?”

“爸——”圆圆轻轻叫了一声,父亲没有回答。

高中毕业那年,圆圆吹了几个直径四五米的大肥皂泡顺风飘行在城市上空,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但随着时光继续飞逝,圆圆不再吹肥皂泡了。

圆圆读完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然后以令她父亲头晕目眩的速度开始创业。她以做博士课题时创造的一项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一种新的太阳能电池。仅三四年时间,她的公司就发展到几亿元资产的规模。

这天,年轻的亿万富翁搂住父亲的肩膀大声说:“我要投资一亿元吹——大——大——的——泡——泡!”

“用一亿元吹泡泡?有什么用吗?”父亲的语气好像觉得自己在做梦。

“没什么用,好玩呗。不过,比起你们当年用几百个亿建起一座很快就拆掉的城市,我的奢侈微不足道。”

父亲没有说话。当这沉默的路程快结束时,父亲说:“孩子,我会在丝路的废墟上度过余生,我和你妈妈的青春和理想都埋在那儿,离不开了。”

向中国西部空中调水的宏大工程进行了十年了。这十年,在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建成了许多巨大的天网。这些天网是由表面布满小孔的细管构成,每张天网有几千个网眼,每个网眼有几百来甚至上千米的直径。天网在海岸线和海洋上空连绵两千多公里,被称作“泡泡长城”。潮湿而强劲的海风在天网上吹出了无数巨型气泡,这些气泡相继脱离天网,一群群升上更高的天空,升向平流层,随风而去。大群大群的巨型气泡浩浩荡荡地飘向大陆深处,包裹着海洋的湿气,飘过了喜马拉雅山,飘过了大西南,飘到大西北上空,在南海、孟加拉湾和大西北之间的天空中,形成了两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气泡长河!圆圆在夜空中看到的却是一条“月亮河”!那无数个月亮是由无数个巨型气泡映出的。从此,大西北的天空成了梦的天空。但这些美景并不会存在很久,空中的气泡相继破裂。

接着,在这个往年最干旱的时节,天空飘下了绵绵细雨。

小雨掩盖了尘埃,空气清新怡人,雨洒在脸上凉丝丝的很舒服。圆圆慢慢地行走在她熟悉的街道上,那些街道,爸爸曾拉着她的小手儿无数次走过,曾洒落过她吹出的无数个肥皂泡。圆圆的心里响起了一支童年的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圆圆的肥皂泡”,既指肥皂泡的形态,也指圆圆吹的肥皂泡,还指圆圆的梦想和调水工程,看似普通的标题却具有多重含义。
B.“吹——大——大——的——泡——泡!”这固然是圆圆天真可爱的童言稚语,但也暗示她相信自己的泡泡会对丝路市有帮助。
C.“我们这一代人用青春甚至生命吹出的一个肥皂泡”向我们表明:父亲曾经像圆圆一样敢于想象、创新,但现在却希望实际点儿,不再追求虚幻。
D.小说以普普通通的“肥皂泡”为切入点展开,内涵丰富,有对子女成长教育的关注,也有对西北干旱问题得以解决的美好祝愿。
【小题2】小说第五部分,作者详细描绘空中调水工程,请结合科幻小说的特点赏析其艺术效果。
【小题3】作为一篇科幻小说,本文有科学幻想,也有现实情怀。请结合本文谈谈两者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隐与闲
就士人而言,隐逸与休闲关系紧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的态度客观上给宋代休闲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宋代隐士文化出现了转折,首先表现在隐士的数量很少。《宋书·隐逸传》记载的隐士只有 49 人,可见其少。其次,隐士之隐,很少再有像陶渊明那样避世疾俗的了,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归隐”的倾向,而且这种甘于归隐的心理并不能完全用传统隐士那种为了名节、人格之独立等来解释,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也就是在对外在功名利禄与内在生命享受两者之间的权衡上,宋人思考得更为深入了。前者通常被看得很虚幻、无意义,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的真实。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大多数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政治意义上的隐居落实到了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中天地的闲隐。至少这种趋势与特点在宋人的诗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宋代隐士那里,隐而不仕已不再是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是很简单的理由:“家有山林之乐。”自然审美的欣赏进入了“可游可居”(《 林泉高致 》)的生活化场景之中。另外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即一种对生活审美的重视,也成为士人隐居不仕的借口。过一种审美的生活, 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促使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因素。
中唐以来,士人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唐宋词中多有表现。究其原因,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此影响显著。
“中隐”既是隐逸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审美心态的体现。或者可以说,中隐是以审美来调节生活 ,以休闲来获得有着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虽然宋代士人大多倾慕白居易的中隐模式,但亦有很大的超越。白居易的中隐前提,他说得很清楚,“隐在留司官”。这样的官位是“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中隐 》)。 而对于“大隐”,即隐于朝市的做法,白居易是否定了的,认为“朝市太喧嚣”。而小隐入山林的模式又显得过于冷清辛苦。白居易的休闲审美生活仍是要寄托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要有官做,但不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因此,大隐、小隐、遭遇贬谪等,对于白居易而言似很难真正洒脱闲适。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诸如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传统士人所能处的所有境遇,宋代士人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因素与张弛有致的生命节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在仕与隐之间做到无往而不闲,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在宋人看来,更为难得的并非身心两闲,而应是“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宋代起就越来越休闲化了。就是说隐逸并不主要是达到一种政治的目的,而更是为了获得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当然,也不否认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有个别时期隐逸文化会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但这已经不是隐逸文化的主流形态。正如苏辙所言:“一出一处,皆非其真。 燕坐萧然,莫之与亲。”(《 壬辰年写真赞 》)出处、隐仕都是形迹,最为重要的是“萧然”之心境。 萧然心境,即为淡泊、闲适的心境。当官的往往劳形累心,隐居者往往内心向往功名。所以,能拥有“萧然”( 审美心胸 )的人是最真了。
(节选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
【小题1】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不再像陶渊明那样愤世嫉俗。
B.宋代士人所倾慕的“中隐”模式是一种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C.在宋代,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
D.宋代士人普遍存在归隐倾向,他们通常认为外在的功名是虚幻的、无意义的,而内在生命享受才是生命的真实。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隐士文化出现转折,表现在宋代士人普遍归隐,且这种心理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
B.自宋代起,隐逸就不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C.白居易的“隐在留司官”表明他将休闲审美生活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是一种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D.宋代隐士的归隐,不是为了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仅是为了体会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
B.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原因。
C.中唐以来,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士人普遍流行的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D.从文中苏辙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隐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淡泊、闲适的心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每次她来,舅舅都会给她一些钱。舅舅开着一些砖厂,家里的一些角落冷不丁就会出现几块红的黄的砖的样品,只是,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朱丽常常依照某些电视剧的场景比对现实,心里对舅舅的单调生活不满意,却从不流露这不满意。
这次朱丽是逃婚而来,在婚礼上突然扔下新郎就跑了。舅舅安慰朱丽说,婆家人来找,有舅舅挡着。朱丽有点感动,每次离开北京回家,客气话都没有讲过一句,最多只道一声:“舅舅舅妈,那我就走了啊。”原来朱丽的语汇也很单调。
这一次,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每天吃完饭回到房间,朱丽会立刻上床,闭眼假寐,有时,邻居一些喧闹的声音从窗外传来,如响在耳边。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或者“拜拜”。可是小宝似乎不乐意合作。
朱丽翻身起来,走到窗前向邻居家的院子张望。
在邻家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那位死不开口的小宝,完全不同于电视屏幕上的那个小宝,长相普通,大脑门,肉眼泡。“蜗牛!蜗牛!”他边说边拽着保姆的衣服往水边走。朱丽看见,在院子西侧起伏的草坪上,有一条蜿蜒成S状的人工水系,小宝,爬上那只锻铁摇椅扭动身子摇着自己……
朱丽在窗和床之间徘徊,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朱丽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新郎是她公司的同事,对她很好,公司里的人都看好他们,那天婚礼去了很多人。可是她却跑了,连个“再见”也没说。她不辞而别,也只有“不辞”才能“而别”。当她一路跑来北京,眼前闪过的不是婚礼,也不是新郎,而是母亲那张浮肿的、经常是“乌眼青”的脸。
母亲和父亲的争吵由来已久,争吵总以父亲对母亲的殴打结束。朱丽在两个大人拳脚的夹缝里长大,直到父母终于离婚。离家的父亲有时会来看朱丽,他们也有告别,但朱丽从来不对父亲说“再见”,她不想再看见他。在婚礼上,朱丽注意到喜盈盈的母亲,她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入伏后的一个下午,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邻居的大人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
朱丽“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是未曾听过的孩子们的一声清脆的童音,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小宝说出的不是别的,正是大众们长久以来苦口婆心敦促他说出的告别语:“再见!”
所有人都听见这声“再见”,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这前所未有的、此起彼伏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两边的大人不得不开始劝阻各自的孩子,小宝却不听劝,再次大喊起“再见”。他拧着眉头,嘴角一撇一撇的,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露露也大喊起“再见”,人已被她的父母领出院门。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那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他憋红了小脸,汗流浃背的,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朱丽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小题1】文章开头从舅舅家二楼闲置的客房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二段中“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句的含意。
【小题3】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朱丽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本文叙写朱丽的北京生活,请探究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小题2】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