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这种升温一方面在于在线教育类产品是面向家长市场,但体验者却是孩子的这样的一种用户错位的产品,因此它需要准确切中家长的心理需求。当前,中产阶层家庭队伍逐步壮大,对子女教育投入见涨,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下血本。而中产阶层对于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往往会压在下一代身上,导致在线教育市场尤其是基础教育需求也逐步庞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处于基础教育的人口接近1.8亿,预计到了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指出,相较于传统线下教育,在线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提升了学习效率。在线教育还可以跨越由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之前被紧紧封锁在学校围墙之内的知识信息,正在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被广泛传播出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一对一直播、一对多直播及录播相结合等多种在线教育形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尤其是近几年盛行的在线教育直播课程,更是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不再是老师们自说自话的单方面授课形式,而是有了交流、分享的过程,这无疑提高了学习效果。

“同时,在线教育机构在运营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房租等成本,使得在线教育体现出价格优势。”熊丙奇认为。

——搜狐网2017年08月18日

材料二:

近段时间,“小猿搜题”涉不雅内容,指控“作业帮”蓄意抹黑陷害,两大在线教育平台激烈开打,再次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到这个已经被业内冷落许久的行业,隐藏在其背后的乱象及问题也浮出水面。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程方平认为,健全行业自律不失为一剂良方。“我国可以建立一个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它们的主要责任是,对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进行追踪认定,不管是颁发的相关证书,还是作出的效果评价,都是真实而有效的。“该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与在线教育机构和学员之间都不存在利益瓜葛,作出的评判可信度较高,但若该认证机构有失公允,则要负一定责任。”程方平解释说。

对于建立权威认证机构,姚建龙认为可以借鉴,他建议我国建立完善有序的行业规则,帮助行业内部自查自纠,提高行业积极性。储朝晖指出,建立公正客观的行业标准,就要明确奖惩规则,对有良知的在线教育机构应积极鼓励,对粗制滥造、剽窃盗版甚至冒用他人名声宣传的,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采取零容忍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也成为制约在线教育发展的因素。”储朝晖建议,应当把握“内容为本”的原则,优秀教师和优秀内容才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保证,才会有市场。

熊丙奇认为,在线教育行业知识库体系庞大,专业多且层次深,因此行业内部需要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鼓励行业协会创建一套丰富的知识库体系,丰富在线课程的种类及内容,让整个行业受益。

——新华网2017年08月15日

材料三:

如果要从源头抓起,准入资质是第一道环节。程方平认为:“教育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类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线教育机构还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教育机构不能以纯商业模式运作,工商注册管理和教育部门的双重认定方能取得办学资格,不仅不能放松,还需要严管才行。”

姚建龙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在线教育培训法,在立法上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共同治理。完善在线教育的资质审核,规范相关手续流程,加强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审查,不仅要依法依规有序发展,还应将其子公司、分公司、加盟店等纳入审查范围,争取将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

程方平也建议,应当在立法上明确在线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从事在线教育的教师都要经过互联网和教育方面的培训,获得相关资质证书才能进行授课。

“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要求,因此立法上对此也应该加以鼓励,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姚建龙建议,应当将《教育法》第六十六条加以细化,增强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打造更有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环境,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在线教育的投入,对发展优良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设一批质量优、口碑好的在线教育品牌。

——新华网2017年08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及中产阶层队伍对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密切相关。
B.在线教育依托越来越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广泛地传播知识信息,有利于扩大教育影响面,促进社会进步。
C.与传统线下教育相比,在线教育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效率、改变由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
D.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作为近年盛行的一种在线教育形式,将用户纳入交流分享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从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在线教育自身的优势两个角度,探讨了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扩大的原因。
B.材料二和材料三具体分析了在线教育市场的乱象,并从行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C.依法依规对在线教育的规范管理,主要体现在机构资质审核和教师资格认证,以及鼓励性政策等方面。
D.多种在线教育形式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重点是形式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兼顾课程种类及内容。
E.发展在线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政府不仅要打造有利的环境,还要建设一批良好的品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线教育行业自我完善发展的具体可行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3 02:0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强调古代书院教育的启发意义,旨在引起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关注。
B.宋代的官学成了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大儒朱熹曾经对此提出过严厉的批评。
C.陆九渊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D.不只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当代教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B.文章二至四段在论述书院“成人”教育的启发意义时,都采用了古今对比的论证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文章末段以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勇于“见危授命”为例,有力地证明了书院“成人”教育的成效。
D.文章全文运用了由总到分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沿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结构严谨完整。
【小题3】报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巳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B.不只是现在,在古代,中国同样存在着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C.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我国人文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今部分中外教育专家学者的共识。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江南的明确概念,晚至唐代才算形成。
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的繁盛富庶,有唐以来已然十分显著。白居易曾有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讲的是江南的优美风光。韩愈则不同,他深刻地认识到,唐王朝的赋税重地已在江南,全国赋税比重“江南居十之八九”。
至北宋,太湖平原的苏州、常州、湖州、秀州(即嘉兴),是宋王朝的粮仓,还有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江南社会经济地位在全国的奠定,南宋是一大关键时期。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给江南的发展带来了绝佳的社会政治条件。而且在南宋以后,江南的农业仍得到了持续发展。
千余年来的发展使得江南形成了人文、自然诸方面具有共同特性的区域,其核心就是人们熟知的太湖平原。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的,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江南是鱼米之乡,也是丝绸之府。苏、松、常、嘉、湖五府地区,在明清两代被列入了“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在全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且备受国家依重。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也承认:“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经济意义上的“江南”,则越来越明确地转指长江以南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
(取材于冯贤亮《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
材料二
我把粉黛叫成“苏州色”。我走过一些地方,也见过些粉墙,比较起来,还是苏州的粉墙最幻,这种幻,除了“年代的长短,位置的阴阳”等等因素外,我想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忘记,这就是黛瓦。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如此从容、谦虚、内敛、谨慎。
中国私家园林有两个体系:商人园林和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文人园林的几个要素都在其中了。苏州园林大抵是文人园林,和扬州的商人园林不同,气息上不张扬,园主的为人也不张扬,所以在动荡岁月往往能逃过劫难,侥幸传承。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园林的“园”繁体是“園”。“園”是栩栩如生的象形:“園”据童寯先生说,“囗”是围墙;“土”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对于中国古人而言,“園”是他们呼之欲出的日常生活;对于当代人而言,“园”是溶溶欲滴的会意,更像是一种内心生活。
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气象万千,从季节入手,也可以按照艺术感觉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
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犹如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流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流连光景。
如果把拙政园认作春容,留园就是夏姿。
从窄进到长廊,通过一扇扇漏窗往外望去,经幢、枫树、栏杆、湖石……折回身,踱步到“绿荫水榭”,盛夏就来了。
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深渐浓。
北宋时的沧浪亭一带,地势高阔,草木郁茂,三面环水,仿佛大隐隐于市,虽在城里恍若郊外。庆历年间,被罢官的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举家南迁,一见此地,即以四万贯钱买下,他的朋友欧阳修听说了,随即寄赠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有点调侃,因为李白曾说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把这两个人的诗句放在一起就会看到,李白是个倜傥少年,衣食无忧,风流飘逸;而欧阳修已是位颇有世故的中年了,柴米油盐,相视一笑。
如今,沧浪亭沿河一带的黄石,据说是宋朝造园艺术在苏州惟一留下的雪泥(____)爪。是耶非耶,并不重要,细细体会,的确大有遗味:隔水相望,朴素坦率一如王禹偁、梅尧臣的诗作,近身相抚,方阔瘦硬恰似欧阳修、黄庭坚的书法。在午后的阳光里,远远看来,黄石的色泽,更使沧浪亭这个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秋天醇厚如酒的况味。
狮子林是个石园,在审美上接近冬天硬朗的风声。传说园中的每一块太湖石都具狮子状,它过去是个寺院。坐在“听雨楼”里喝茶,帘卷树声——石榴仿佛木铎,银杏好像一只只翡翠的铃铛……不由得想起“河东狮吼”的作者苏东坡有关秋天的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春夏秋冬,春天的拙政园、夏天的留园、冬天的狮子林,或多或少都有秋天的色彩,而沧浪亭则是秋天的故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春夏秋冬,最后说到的好像还是秋天,看来黄金般的秋天是一个象征。苏州园林的风格尽管纷呈,但总体是娴静的,幽静的,寂静的;是蕴(____)的,既不喧哗,又不骚动。中国文化里从不缺失这种成熟的精神。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从檐头漏下,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
(取材于车前子《江南天堂》,有删改)
材料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传统中国世界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来世,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中国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也是能够向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安心的地方,不仅仅是安身立命,还要安心。中国人的天堂就在中国大地上,就在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
现代化世界只是一个实用世界,并不是天堂世界。现代化在西方看来,只不过是无数经验搭起来的通往天堂的阶梯,并不能抵达上帝。而我们把现代化作为天堂来建,这是因为中国人想象中的天堂不是彼岸的,而是此在的,它考虑的是如何安心、安身、立命。
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就是对此大德的感激,因此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道法自然”“安心”,它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它是反自然的。传统中国理解的天堂是栖居,它重视的是人与天地神的关系。现代化却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建筑”,或者说是“筑居”,它是想当然的产物。现代化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在西方,人们拥有现代化的时候,也同时拥有教堂。而在中国,心不是在教堂里。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这决不是所谓“园林景观设计”所能解决的。这是根本的世界观上的“天人合一”,反自然的方式是无法抵达的。
苏州园林最典范地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对所谓“天堂”的理解。中国天堂,诗意与栖居不是分裂的,诗意就体现在栖居中,存在的意义、价值不是外在于栖居的理论,而是呈现于栖居中。到20世纪,德国人海德格尔才明白这一点,他说西方应当“诗意地栖居”,而在中国,这已经完成了。
苏州意味着人对大地的敬畏。苏州是一个登峰造极地将大地经典化并当作神灵供起来而人又可以在其中悠游自在、诗意栖居的天堂。所谓“苏州园林”是一个现代词语,它是在园林日渐稀有、被毁灭漠视、诗意缺席的时代出现的。苏州不是园林,它是家。我们在筋疲力尽的人生中偶然进去,安息我们的心,就像西方人在星期日去教堂中做礼拜。在那里我们回忆中国文学曾经表达过的那个普遍世界:小桥流水,老树枯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哦,那门是月门,是从明月得到的灵感;哦,那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做人的典范;那些家具暗示着礼、秩序……这是中国思想的寓所,决不是教条,一切都在颐养着人,而不是教育人、拯救人,寓道于家,使你顺应自然,与天地宇宙的浩然之气贯通。钱穆先生说:“中国的艺术文学,其本质上就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苏州就是“文”的空间化。
我们在星期六下午四点进入罔师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漫步中庭,月光如水,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时候,心已经清了。这一切过去就是家,就是每个人追求的天堂,是清人张潮《幽梦影》说的“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是沧浪亭的“见心书屋”,取“数点梅花天地心”之意;是“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是“水流空,心不竞,门掩柳阴早。听雨看云,依旧静中好。但教春气融融,一般意思,小窗外,不除芳草。”这就是中国人的天堂世界!
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取材于坚《何谓之中国天堂》,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富甲天下,苏、松、常、嘉、湖等地是江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B.从经济角度来说,太湖平原在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C.靖康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使江南成了一个有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
D.本文论述了江南经济地位的变迁,由此看出江南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区域。
【小题2】下列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的粉墙之“幻”即:奇异的变化。其幻在于粉墙与黛瓦搭配之后,色彩调和,相得益彰,从而使得粉墙之白呈现出了从容、谦虚、内敛、谨慎的特点。
B.作者文中引述欧阳修的诗句旨在说明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秋天的况味渐浓,文化日趋成熟醇厚。
C.白居易《草堂记》阐释了文人园林的主要特征:多采用土、石、水等材质;构造上小中见大;园林建造虽为人工,宛若天开,从而形成了气派的文人园林。
D.作者认为苏州四大名园在艺术感受上分别与四季相应:拙政园与春相契、留园景观尽显夏姿,沧浪亭则有秋之况味,狮子林彰显了冬之硬朗。
【小题3】文末“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一句如何理解?
【小题4】请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拼音和汉字
篑土(_____) 木铎(_____)    蕴jiè(_____)  雪泥hóng(_____)爪
【小题5】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体现了“中国天堂”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6】这组涉及江南的主题阅读材料各有侧重,你是否同意试卷上的排序方式?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
B.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传承者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样的,他们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B.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
C.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D.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
B.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C.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的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
D.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有做出牺牲的一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红学泰斗”周汝昌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B.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C.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
【小题2】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把抓
徐国平
“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宗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自然,同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服,甚至十服八服,而在“一把抓”一服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浞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馆”,令人费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得让人咂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都是悬壶济世,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同行自觉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宗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
夫人嘁一声,茫然不解,清风明月?辽阔旷远?哪跟哪呀这是!
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
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立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
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基。”
一天过午.药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毫无起色,这才慕名而来。
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处大夫开的药方?”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把处方。
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服药少说也千儿八百吧。中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宗瑜配齐一服药,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病或许有效。”中年男子忙说:“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责,20元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
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服药下去,病真的就好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
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
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一打听,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泻,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同行大老远也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自己一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纰漏?羞愤之下,按先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竟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
宗瑜开始怀疑从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服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检。结果很快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服下必然引起中毒。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遂做出摘匾关门之举。
后来,有浞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遇到了宗瑜,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中草药。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宗瑜将中药铺开在老巷深处,是因为宗瑜不愿与铜臭气太重的西药店为伍,主要表现出宗瑜对自己医术的自信,
B.宗瑜的同行说宗瑜的廉价药搅乱了市场,但又拿宗瑜没辙,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
C.宗瑜认为抓药之准是雕虫小技,表现了他谦虚的品格,所谓“药在心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宗瑜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
D.小说虽在情节上一波三折,但并未着力于矛盾的激烈冲突,在平和的记述中蕴含了对宗瑜的敬重和赞扬之情。
E. 宗瑜“失手”之后摘掉牌匾转而承包土地种植中草药,表现了宗瑜在理想破灭之后调适的智慧与一贯的冲淡与平静。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宗瑜的夫人对他不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宗瑜的“一把抓”中药馆有怎样的遭遇,这些遭遇反映出怎样的人情世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不能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