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信息”相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小题2】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小题3】结合文章,阐述第三段画线句子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08:4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看,他也常能将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引入诗歌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人们习惯将他创作的这类诗称为“禅味诗”。
王维禅味诗一方面表现为“空寂”“无我”,另一方面表现为“敛势的空间体验”。
说其“空寂”“无我”,必须要了解一下王维奉佛的背景。其母崔氏、其弟王缙均曾师事大照禅师普寂,这就使得王维自幼便多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另外,王维生活的时代,士人习佛风气兴盛,王维成为“习佛士”中一员不足为怪。加上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很早就摆脱了一般人急功近利的政治、名誉追求,可以将精力转向比较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并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中,且进入其文学创作,为其“诗”“思”提供了不少的启示抑或“灵感”,从而也使得其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表现出了他对禅宗的理解。用诗中那渐行渐远的渔歌,烘托出自己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难以言说的独特感受。
王维禅味诗“敛势的空间体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通过悟禅而将自己本可无限外化、无限扩大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这是他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如《归嵩山作》:“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一“归”一“闭”,即是空间意识上的两重内敛——它将人的精神情感与生命力量由外在的无限大、无穷远而消解在了人的一种心理之中,从而使人的生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顿、止泊。
王维禅味诗的这一特点,可从中国的人文精神上去探求原因。中国的人文精神可分为两种:一为刚性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拓展与用力;另一种则是柔性的,主要表现为向人的内心深入,以求得一种让人能够调整心理精神失衡的东西。王维创作的禅味诗,体现出了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在其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在让他深为不满却又深感无奈与无力的现实面前,他只得将其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凭借其奉了大半生佛的直觉与经验,在其内在的精神境界里,为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创造、建构出了一种存在意义,即在诗的王国与信仰的殿堂里安顿生命、净化灵魂。同时,王维之所以那样做,也是一位有文化良知与文化人格、有着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在竭力追求中保护其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是其感性与理性相互撞击、相互渗透并最终是理性居了上风的结果。
(节选自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王维禅味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王维为丰富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等而创作的诗歌。
B.它的“空寂”“无我”特点在《酬张少府》诗中得到体现。
C.它因王维在诗歌创作时引入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而得名。
D.它“敛势的空间体验”特点主要表现为将自己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
【小题2】“王维禅味诗”的形成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家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王维成为一名“习佛士”,这是其诗作具有抹之难去的禅味的主要原因。
B.由于不敢触及时事,王维只得转而研究抽象的宗教和精神问题,从而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或灵感。
C.王维对当时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只能借助奉佛的直觉与经验,写诗来寄托信仰,抒发不满情绪。
D.王维有文化良知与人格,有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禅味诗是他追求和保护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之名,主要是因为他的诗作常能体现“禅味”,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B.王维将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的做法,是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了他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
C.“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借渐行渐远的渔歌,表现出王维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的感受。
D.“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中“归”“闭”二字,体现出诗人用外在情感的无穷大来消解自己心理的失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各题。

小区里的陌生人社会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区划,像村庄对于农村一样,但小区因普遍的陌生感而未像村庄那样成为一个怀念与寻根的思想空间,小区居民甚至有意淡化它的祖居地意义。很多人在小区里出生、成长,获得情感、理性和审美需求,但这个小空间的日常生活在现代思想里是一块空白,刚出现就消失,不会被文字捕捉,也就不会成为历史经验。

小区的日常生活在国家视野下是微小的,但微小不是簡单,它们处在政治文化的深层,属于历史中的长时段领域,与个体感受和心理密切相关。国家意志出现在各处的宣传栏里,个体生存压力催生的冒失行为不断占据它的领地。公共政策在实践中会遇到困境,即政策对于本意的背叛。小区中部空地要重新规划,去掉路面,刨坑栽树。施工前,居民与施工方产生对抗。这是政治意志在小区里的状况,其中有底层政治文化的特点。

小区内部的社会力量是分散的,分散状态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而且有一种说不清的力量保护着陌生感不受干扰。熟人见面时的简短沟通不只是肤浅的语言交换,而是两种道德观或知识结构的碰撞。陌生人的相遇在这个机制之外,他们有保持沉默的责任,对于美的东西要沉默,对于恶的东西也要沉默。这种品质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因其能给予制度改革以最大的宽容,并以个体牺牲以及牺牲后的忍耐化解社会不公引起的破坏性冲突,但它也加深了小空间里的陌生感。

围观经常在小区出现,围观出现的地方意味着公共意识的稀缺。小区北侧有一家饭店,因违规用地,政府派来拆迁队,一个围观现场迅速出现。一部分人是小区居民,他们属于利害方,自己也有违建情况,在观看时判断政策的力度,并决定怎么办。一部分人是废品收购群体,二十余辆三轮车停在周围,车上的小喇叭暂时安静下来。另一部分是路人,他们挤在人群中等待着让人惊奇的意外。围观像个游荡的精灵,哪里有好奇哪里就有它,它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转眼无影无踪,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他们以观赏者的身份出现,以陌生人的身份离去。

小区在统一国家的荫护下平安无事,人来人往,一双双眼睛不断地观察、反思、沉默,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模式,个体知识变得复杂,尽管相互之间有相似性,却没有沟通的可能。它们各自躲在一处,从萌生到无限复杂,最后随着人的死去而彻底消失。情感的隔离强化了保持陌生的愿望,陌生感因现代人口的流动性而更加深刻。一群住在一起的人不能形成一个具有沟通性的情感共同体,却形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在广阔的地域里,陌生人社会的概念并不存在,因为地域越广阔,陌生状态就越自然,对于一个小空间却不正常,一旦失去国家的荫护,它将是一堆碎片。

陌生感使个人将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家庭,家庭过度占据私人空间,并造就了封闭的家庭知识。这类知识有多重结构,包含理性和情感因素,以及道德和审美因素,它有时会遵守法律,有时会隐秘地对抗法律,它在历史之内,又在历史之外。同时,陌生是拒绝关联性的公共状态,公共道德感的脆弱,道德评价的集体场景消失,个体的自我认同感更加坚定,也更加固执,以至于拒绝外来观点,在人群中孤独地生活。在小区广场上锻炼的人身处公共空间,却缩在个体心理世界里,在那里闲聊的人表面上身处公共空间,但他们话语分散,没有主题,偶尔沉浸于谣传中,他们是在消解无聊,而不是享受现代公共生活。社区意识在这里生长缓慢,甚至不会成形。社区意识是个体之间源于制度或情感的共生关系,小区里存在这种关系,却被人忽视。这种忽视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的,正是这种无意性决定了社区意识以及小区自治的困境。在小区里经商的人定期纳税,税款进入公共财政,又分配至小区旁边的事业单位。在这里工作的人以为自己受国家供养,而不是身边的某群人,更不是某个人。这本来是隐秘的委托关系,有人缴税,有人履行公职,确保社会正常运行,但他们相互陌生,隐秘的委托关系受到冷落,关于公共权力的契约流于无形。

【小题1】下列关于“小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区划。
B.人们在小区里出生、成长,获得情感、理性和审美需求,但这些不会成为人们日后永久的记忆。
C.小区居民因陌生感而淡化小区的祖居意义,以后也不会把它当作怀念和寻根的理想空间。
D.小区的日常生活与个体感受和心理密切相关,这种底层政治文化不会与国家意志相冲突。
【小题2】造成小区陌生的因素不正确的一项( )
A.小区内部的社会力量是分散的。
B.国家的庇护。
C.缺乏沟通和现代人口的流动性。
D.公共意识的稀缺。
【小题3】小区陌生感会带来后果,下列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 )
A.个人将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家庭,家庭过度占据私人空间,并造就了封闭的家庭知识,这种知识有时隐秘对抗法律。
B.公共道德感的脆弱,道德评价的集体场景消失,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加强,彼此间缺乏公共关联。
C.社区意识生长缓慢,甚至不会成形,社区治理出现困境。
D.公共权力的契约精神不会受到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贮贝器: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
樊海涛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滇国的青铜贮贝器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顾名思义,贮贝器就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迄今云南出土的贮贝器已超过90件,最早的贮贝器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年代在战国。贮贝器均出土于大型墓葬中,是滇国王侯贵族的专用品,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力。贮贝器的出现是以大量的海贝存在为基础的,滇国的海贝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古代交通条件艰难,滇国与周边地区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这也是贮贝器出现的客观前提之一。
对贮贝器而言,器盖是最重要的“艺术舞台”,上面上演的剧本都经过精心构思,表演者有人物,也有动物。动物题材最常见的是立牛,有一牛、五牛乃至八牛者,其他动物形象还有虎、鹿、狗、飞鸟等。人物形象常与墓主生前活动有关,主角形象高大,表面镏金,标志出与众不同的地位,有单独的骑士,有狩猎的贵族,还有肩舆上的妇女等,人物最多的一件贮贝器盖上竟多达127人。贮贝器盖的立体雕塑用细致入微的写实手法描绘出滇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器盖上身居高位者的踌躇满志,普通人物的谨小慎微,或笑或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史记》《后汉书》记载,滇是“椎结、耕田、有邑聚”的部落,滇池周围土地肥美,“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忲,居官者皆富及累世”,反映在葬俗上便是统治阶级的厚葬风气。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是云南青铜贮贝器中的佼佼者。整件贮贝器为束腰筒形,双虎耳,三虎爪状器足,器盖中央是一小铜鼓,小铜鼓向上延伸成立柱,柱头为一长方形的小平台,台上有一滇族骑士,骑士椎髻跣足,佩剑骑马,通体镏金,显示出高贵的身份。平台四周环绕着四头巨角隆脊,雄健刚强的封牛作逆时针方向行走状。整件贮贝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骑士、骏马、封牛、猛虎高低错落,气韵生动。高贵与矫健,雄强与威猛相互映衬。
贮贝器盖上的场面雕塑具有典型性、情节性,表达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纺织、狩猎等,以祭祀场面最多,尤其是“籍田”“初耕”,多次在石寨山、李家山出土的贮贝器盖上出现,体现出滇人这个稻作民族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铜鼓形贮贝器盖上,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滇国的一次“籍田”活动。器盖上有35人,最醒目的是一乘肩舆的镏金妇人,她是这次仪式的主持者。舆前两骑马男子开道,舆后一人双手持长柄伞为之遮阳。随行的有扛铲者、提篮者、背种子袋者,另有一些观礼的“异族”,如辫发的“昆明人”,穿紧身衣裤的高个男子。
2000多年前的滇国属于奴隶制国家,滇人没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来记录历史,贮贝器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史书”的使命,它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是研究古滇国文明最真实的材料。
(节选自201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贮贝器就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用青铜铸造的、用来贮藏海贝的容器。
B.滇国海贝的“国际货币”职能,决定了贮贝器只能是贵族专用品,只见于大型墓葬中。
C.大量海贝的存在,交通不发达,货币流通速度缓慢,这些为贮贝器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D.贮贝器最重要的部分是器盖,它用直观的立体雕塑再现了滇国社会的鲜活场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贮贝器引起观众兴趣的话题开篇,自然引出对贮贝器的介绍。
B.第二段详细介绍了贮贝器盖上雕塑的表演者种类,说明其设计经过了精心构思。
C.文章引用《史记》《后汉书》的相关内容,为贮贝器是厚葬的一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D.文章提出贮贝器的论题之后,分析了其出现的条件,又论证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贮贝器能精准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可见当时滇国的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
B.战争、祭祀、纺织、狩猎等都是贮贝器盖上的场面雕塑的主题,其中祭祀场面最多,所以是最重要的。
C.“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器盖上的滇族骑士通体镏金,显示出高贵的身份,这件贮贝器的墓主可能是滇国的奴隶主。
D.即使滇人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记录历史,今人仍然需要通过贮贝器来研究滇国文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字拥有强大生命力”原因的一项是
A.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充分体现了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B.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也正是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
C.“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汉字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成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正是汉字自身系统不断调试和完善的表现。
D.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就崇尚文字的国度里,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取代的,这是汉字得以经久不衰的最重要的原因。
B.汉字字词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可以使不同方言区之间能够做到统一交际,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就做不到这一点。
C.早期汉字,表意形象而又优美,这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汉字从象形到形声,由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有效满足了语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使得汉字长期充当交际工具成为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汉字早在西周时期成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汉代还将汉字的书写要求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都说明汉字自古就受到足够的重视。
B.我国自古以来方言众多,如果没有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的汉字,不同方言区文字就可能出现分裂,最终导致中华文化的分裂。
C.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而且我们已经看到汉字很快就要充斥全世界。
D.汉字陆续远播并逐渐形成了覆盖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汉字文化圈”,说明汉字顽强的生命力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行文,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
B.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C.文章运用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D.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