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化当春风化雨

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既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春节可谓“全球最大庆典”。临近中国新年,不少国家也相继开启了“春节时间”:在乌克兰基辅国家大剧院,《魅力湘西》这一“来自中国的礼物”,带来穿越时空的视听盛宴;在美国华盛顿科戈德庭院,“中国新年家庭日”张灯结彩,民俗展台前排起了长队;在葡萄牙里斯本市中心,阿连特茹民歌与少林功夫交相辉映,携手迎接新年的到来……世界各地奏响的春节序曲,既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注脚。

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观感一脉相承。这几年,翻看国外图书的推荐榜单,“彻彻底底的杰作”《三体》三部曲、“中国小说家笔下的隐秘世界”《解密》等作品赫然在列;点开全球最大收费视频网站网飞(Netflix),《反黑》《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国产网剧的身影令人惊喜;观察纽约时装周的潮流走向,中国品牌一场以“悟道”为主题的走秀点燃舞台,被誉为“一封致年轻人的情书”。有人感慨,中国文化正呈现复兴气象。

来自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比人们想象中走得更远。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不仅出口规模实现了稳定增长,在出口结构上也呈现出持续优化态势。近年来,从能不能走出去占有一席之地的担忧,到走得出彩勇立时代潮头的憧憬,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可谓日新月异,佳作频出,时不时就会刮起一阵“中国旋风”。

在德国,有个名叫迪特福特的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飘彩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为什么异国小镇能与遥远的中华文明之间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振?当地的说法是,因为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他们迷上了中国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

文化是最好的使者。对中华文明的需求越旺盛、价值越认可,中华文化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更多的地方春风化雨。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强调民族性,兼顾世界性。文化与众不同的一国特性同它的世界普通适用性即所谓的“普世性”是相通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细化的东西很多。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让外国人想起“武术旗袍大花脸”。要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凸显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有人曾这样比喻,如果中国文化是凝聚在天上的云彩,就一定要变成雨落地。如此说来,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既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满足世界市场对中华文化的巨大需求,我们不仅要在春节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浓缩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浸透中华文明的基因。以多元的文化符号、文化覆盖,辅以独运匠心的东方魅力,中华文化的航船才能行稳致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带来的风驰电掣的激荡,是指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内涵,以多元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覆盖,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B.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带来的润物无声的温柔,是指在国外,在日常生活中浸透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文化逐渐走进众多外国人的生活之中。
C.无论是不少国家开启的“春节时间”,还是平时在国外看到的中国影视、文学作品,都凸显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D.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实现了稳定增长,在出口结构上也呈现持续优化的态势,说明中国文化已经走出了彩,勇立时代潮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国文化当春风化雨”这一主题,整体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论证充分有力、结构完整圆和。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但未对事例做具体深刻的分析,这样可以增加事例数量,增强说服力。
C.文章在具体论证中,从多角度对“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D.第五段举德国迪特福特小镇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文化要在更多的地方春风化雨,就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得到对方认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子啊世界上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春节前世界各地奏响的各种春节序曲活动,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影响比较广泛。
B.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总额达到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正在快速增加。
C.中华文化在对外交往中,既要强调民族性,又要兼顾世界性,要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
D.作者认为中华文化当春风化雨即“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是因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风驰电掣的激荡”的程度已完全足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09:5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的“眼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植物学家认识到,植物除了能利用阳光进行光能合成外,还有更多的功能。植物通过许多复杂手段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植物不仅能感觉到其他植物的存在,并以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几率,而且还能通过阳光确定春天是否已经来临,冬天是否已经结束。通过阳光,种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发芽,成年植物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开花。
植物的开花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大多数植物能做到与季节变化保持高度一致。如果白天时间太长,某些种类的植物就不会开花;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持续足够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观察结果表明,植物能随着季节的变化估算出白天的变化长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会区分白天和黑夜,测量时间长度,综合各种信息。植物真的具有这种能力吗?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植物通过受光体测量光线一样,它们也能测量时间,准确地说是通过生理钟来测量的。
早在很多年前,植物学家就已认识到,光在决定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开花时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那时的科学家认为,光合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结论有些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植物不是通过聚集光的能量,而是通过搜集和加工光携带的信息来促使其生长。虽然植物没有感觉器官来感知光,但其体内的每个细胞内都生有受光体。受光体就像它的眼睛,能使植物感觉到光的存在、强度、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颜色的相对比率。
光携带了大量信息,而植物能够解读这些信息。植物是通过“研究”白色环境光(由各种颜色组成)开始解读光所携带的各种信息的。叶绿素有选择地从白光中吸收颜色或波长。绿叶能吸收大部分红光和蓝光,并通过叶片反射,传播一种被称做“远红光”的光线,这种光的波长恰好在可见范围之外。
植物不仅能测量各种颜色的密度,而且还能测量某种颜色配对的比率。科学家们曾做过一项实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植物通过测量红色与远红色之间的比率能“看见”其他植物叶子的阴影。这一观点认为,植物所处的环境如果过于浓密,其他植物反射的远红色光就会增多,而吸收的红色光就会减少。因此,植物只要检测出红色和远红色光之间的比率,马上就会知道它是否被遮挡了。
随着植物视觉系统的发现,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植物在分子层面的工作原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行的,早在1930年,德国生理学家欧文·勃宁就认为植物通过其体内的生理钟测量一天的长度。但是生理钟并不像机械钟那样准确,其循环周期只是大致接近24小时。因此,生理钟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与太阳的循环周期保持同步。植物的感光受光体就起这种作用。
1998年,植物生物学家史蒂夫·凯和他的研究小组第一次鉴定了一种能让植物生理钟保持同步的受光体。这些分子就是光敏素和隐秘色素。植物学家克林·皮特恩认为,生理时钟直接促进植物生成一种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同时他又指出,无论是这种分子还是受光体都无法单独发挥作用,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植物开花。
植物学家对近来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发现了植物通过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使其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植物“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能够聚集光的能量来进行光能合成。B.植物能够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
C.植物能够通过体内细胞的受光体感知光线。D.植物能够借助光体来调解自己的生理时钟。
【小题2】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其体内生有类似动物眼睛的用以感受光的器官。
B.阳光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都与阳光密切相关。
C.光能合成是植物的一个次要功能,获取并解读阳光中负载的各种环境信息是植物最主要的功能。
D.生理钟促进植物生成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从而促使植物开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很显然,这种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
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作为方法论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所以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相比之下,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这种微观细致的考察。在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的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以至于“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而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把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一个区域(或叫地方)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我们能够窥探到整体政治史这张地图,而且所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较之从前更为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
(选自王海燕、宋馥香《从“地方”到“整体”—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探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学者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
B.过去的传统政治史研究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
C.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原因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D.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可以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B.过去的传统政治史缺少微观细致的考察,而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正是弥补了这一不足。
C.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能够改变“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的状况。
D.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的学者,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各个地方的视野去理解国家的宏观政治,我们能够看到比以前更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的整体政治史,而且能了解到整体的政治史全貌。
B.如果有学者仍然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那么也就自然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错误结论。
C.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D.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即便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也是如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稻   香

符浩勇

李群忙完应酬,从亿丰商厦出来时已是晚上八点。他刚步入中年,却已是省城商业总公司的副总经理。这次人力资源部门招聘,应聘者各显神通,各个途径的招呼铺天盖地,让他应接 不暇。而二十多年前,他只身来到这座城市,却是举目无亲……

那年,家乡遭荒,娘给他一个地址,让他进城找一个叫贾良的人,说他在家乡当过知青, 会帮忙的。走的前夜,他和青梅竹马的稻香道别,他动情地说:“等我在城里站稳脚,就回来接你。”稻香却婉拒了:“你进城去了,就好好地奔前程,别惦记我了。”说罢转身就走。他没有去 追她,却暗暗下了决心,在城里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待她,就像他曾发誓不会忘记秋天田野的稻 香。

次日,他挤上客车一路颠簸到了省城,好不容易辗转打听,来到一家门前。他敲开门,门 里挤出一张中年男人的长脸,警惕地盯着他:“你找谁?”他说:“我来找贾良,他在我的家乡 当过知青……”那张长脸皱了皱眉说:“贾良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他急忙问:“那他搬到 哪里去了?”长脸回答说:“城里这么大,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哪里去找他,你还是回家去 吧。”说罢关上了门。

第二天他去找工,准备先挣回家的盘缠。他走过几条街道,问了好多家店铺,也没找到工 作。他饥肠辘辘,看着店铺里熏蒸出笼的包子,记起了家乡田野的稻香。忽然,他发现一个七 八岁的小女孩在街边哭着,看样子显然是迷了路,一副又饿又怕的样子。许多人停下来看她, 却又都走开了。他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稻香上山打柴迷路的情景,就上前去,用他身上仅有的钱 买了一块烧饼给了她。女孩不哭了,跟着他又拐过一个街口,却说不清家到底在哪里,他正焦 急,女孩的父亲突然出现,问清缘由后,对他谢天谢地。他已身无分文,正犹豫要不要索要回 家的路费,没想到女孩儿的父亲问:“你是进城找工作的吧?要不到我们公司来干吧。”他喜出 望外,差些流泪跪了下去。

在公司,他勤勉、上进,很快便在对外营销方面独当一面。在一次公司收购兼并另一家公 司时,他在一张人员花名册上看到了贾良的名字。起初他还想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了, 等真正见到贾良时,发现居然正是当初自己刚进城时敲门后见到的那个长脸的中年男人。贾良 见到他时,脸也“唰”地红透了,不敢正视他。

如今二十年过去,李群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了一个温馨而安逸的家庭,妻子勤勉贤 惠,女儿争气上了大学。尽管这些年在城里打拼滚爬,疲于奔波,但每当驱车回到居住的小区, 看到楼上亮着柔和灯光的窗户,还有妻子倚窗期待的身影,他就感到无限幸福和温暖。

他开车缓缓滑进车库,刚走出来,就有个女孩儿上前拦住他。他认为是为这次公司招考找 他的,故作惊讶地问:“你找谁?”

女孩儿说:“我来找李群叔,是我娘叫我来的,我娘叫稻香。”他凝眼一怔,仿佛看到稻香 轻盈的身影。刚进城两年时,他回家乡,还带了城里的礼品去见稻香,她却已经嫁人了,山里 的风霜削走了她的俊俏,她衷心祝贺他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再后来,母亲过世,他就很少回家乡了。这些年因为业务忙于应酬,一次次盛宴的记忆荡然无味,也早忘却秋天田野的稻香。现 在莫非家乡又遭了灾,稻香才想起了他,让女儿来投靠他?眼下已不是二十年前了,农民工涌 进城来,就业的机会极少,竞争非常激烈。况且找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她要住多长时间? 家里的房间也不宽敞。他不动声色地对女孩说:“李群已经不住这里了,他早就搬走了。”女孩 儿急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他说:“在城里,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你找不到他的,还 是回家去吧。”刚一说完,他就觉得这句话似曾耳闻,竟出自自己的嘴里。

女孩儿向他道谢准备离去。他忽然想起贾良。他心里一抖,记起稻香当年的温情,对女孩 儿说:“刚才没认出来,我就是你李群叔,先进家里住下吧,进城找工作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

女孩儿听了,向他嫣然一笑,说:“李群叔,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去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这次家乡要修大桥,我回去了一趟,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 他听了很羞愧,一脸窘态。待女孩走后,他忽然记起前不久接到过一张家乡的庆典请柬,

他原打算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但此刻他决定了,不管多忙也要回一趟乡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李群发誓在城里站稳脚就回去接稻香时,稻香的婉拒表现了她的清醒,也暗示她有独立的个性,这与下文稻香的女儿并不是寻求李群帮忙的情节照应。
B.小说写贾良后来见到李群时,“脸‘唰’地红透了”,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形象,传神地刻画出贾良由于当初自己欺骗李群,现在露馅儿而导致的窘态。
C.李群早已忘记了恋人稻香,对她不复有当年的爱怜之情,再加上自家的房间不宽散,所以不肯收留稻香之女,而他所说的话竟和当年贾良说的一样。
D.李群本来是不肯参加家乡的那个庆典的,但后来却决定无论多忙也要回去一趟,说明他惭愧于自己在稻香的女儿面前的言行,改变了错误的处世态度。
【小题2】小说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借贾良这一人物来突出小说的写作目的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李群帮助小女孩儿的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极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隔壁的父亲
周海亮
父亲敲门的时候,我正接着一个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下巴上还夹着叽哩呱啦的电话。
父亲寻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要出去?”
我说:“朋友约吃中饭。不过,不着急。”我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我这才想起,又到七月七了。我们这里有这样的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把烧饼送到城里。我不回家取的理由很简单:没时间,尽管老家距城市不过两小时车程。
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电话再一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过去?”父亲吃了一惊,说:“这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的文化界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您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道您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我说:“干脆这样,我下厨,咱俩在家里做点吃的算了,我这就打电话跟他们说。”
父亲急忙将我阻拦。他说:“做人得讲诚信,答应人家的事情 ,再失约,多不礼貌……你去吃饭,我正好回乡下——乡下好多事呢。”我说:“您如果真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还不把我骂死?”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个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的小包间,但父亲路上还是不停地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就行了,一人一盘,聊聊天,多好。小包间正好被安排在朋友请客的大包厢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点好菜,又对父亲说:“等菜上来,您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来。”父亲说:“那你快点儿啊!还有,千万别说你爹就在隔壁啊!”我笑了,父亲与刚刚进城时的我一样拘谨。
宴席开始了。我念着隔壁的父亲,说:“我先敬大伙儿一杯,敬完我得失陪一会儿,有点事。”朋友说:“还没轮到你敬酒呢!……今天又没什么事,咱一醉方休。”我说: “可是我真有事。”朋友说:“给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放你走。”我笑笑:“我爹在隔壁。”
满桌人全愣了。
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一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
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子了。在隔壁给他弄个单号?虐待他?你愣着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
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
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
我说:“这挺好。不过你们要是真想敬他一杯酒的话,就一起过去。千万不要一个一个地敬啊!他喝不了多少……”
朋友们全体离桌,奔赴隔壁。然而推开门我就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拖地板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过他还是打包带走了一盘水饺,说是想给乡下的老伴尝尝城里的水饺。”    
我们沉默良久,不知该说什么……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中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时,作者结果父亲送过来的纸箱,耳朵旁边还夹着手机在和朋友回着话,刻画了作者世故,对父亲的到来并不觉得多激动。
B.“老家距离城里不过两个小时车程”中“不过”说明作者觉得父亲送烧饼也是应该,同时也对自己总不回家的行为表示内疚。
C.与父亲最终达成的协议是让父亲在作者聚会的酒店隔壁单独开一个包间,这样作者既陪父亲吃了一顿饭,又不驳朋友面子。
D.听说作者的父亲就在隔壁,朋友们非要相邀并敬酒,作者却万般推辞,表现了作者看重朋友情谊,也说明了作者很了解自己的父亲。
【小题2】小说的标题“隔壁的父亲”有一定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你对小说的阅读,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