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09:5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梅兴无

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任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讲师。第一次上课,他的开场白颇具亲和力:“我不是来教的,我是来学的,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充满了新事物的地方,可学的东西太多了。”

斯诺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将大量国民党“禁书”给学生们看,还经常在家中向学生披露被当局封锁的消息,学生们称斯诺的家“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的窗口”。他热情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运动,当时北平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姚依林(后任国务院副总理)、黄华(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都是斯诺家的常客。“一二·九”运动爆发,斯诺联络好几个国家的记者现场采访,使“一二·九”运动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1935年底,斯诺得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后,立即产生了采访红色区域的强烈愿望,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经西安辗转来到陕北。1936年7月,斯诺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受到几乎所有中共领导人的迎接。他多次在保安***居住的窑洞里彻底长谈,了解红军的成长、长征的胜利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一天采访结束,他提出给***拍照,选好角度后,忽然发现***的头发很长,他想“戴上军帽才像红军领袖”,就把自己头上戴的那顶嵌有红五星的帖子戴在***子的头上,记录下这著名的历史性镜头。

1937年2月5日晚,燕大新闻学全体大会上,斯诺首次放映了反映陕北的影片300余尺,幻灯片300多张,让国统区的学生看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世界许多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斯诺的报道和摄影照片。1937年6月,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不久该书在英国公开发行。1938年2月,该书译本在上海出版,在许多学生中流转。《西行漫记》影响了很多青年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奔赴延安,身边除了路费和行李,就是《西行漫记》。

“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斯诺让她化装成自家的保姆,从北平护送到天津,并托付给好朋友、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护送邓颖超乘船到达烟台。斯诺还掩护了不少抗日青年,并以释放扣留的意大利传教士为条件,帮助西山抗日游击队变卖了从日本人手里夺来的黄金珠宝去购买弹药,他说:“这样做不好,会损害你们的抗日事业,不能获得国际上的同情。一次只能同一个敌人作战,不宜树敌太多。”在斯诺家花园的地下,爱国学生埋藏了许多被日军查禁的进步书刊。斯诺甚至还同意在他家中设置了一部秘密电台,斯诺除了忙于新闻采访,报道中日战况,每天还要为众多的避难者的吃饭问题奔忙。

1941年,斯诺返回美国,但仍关心关注着中国。他于1960年、1964年、1970年三次访华,每次到访,都造访燕园,徜徉于未名湖畔,久久不愿离去。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日内瓦逝世。弥留之际,他一吐毕生情感:“我爱中国,我愿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那样……”***发来唁电,称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摘自《传奇传记》2017年第四期)

链接一:1973年10月19日,斯诺的一半骨灰安葬于燕园的未名湖畔,周恩来参加了骨灰安葬仪式。

链接二:1985年,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诺,我国原邮电部于6月25日发行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三枚80分的邮票就是埃德加·斯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斯诺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而中国人民也用尊敬和纪念回报他。
B.从本篇传记看,相对于国民党,斯诺与***的感情更深。
C.为***拍照,斯诺为***戴上军帽,这样做是考虑到对方的身份,也是为了美感。
D.周恩来参加了斯诺骨灰的安葬仪式,这和当年斯诺掩护邓颖超有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针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记录了斯诺的生平履历和在中国的工作经历,突出了斯诺热爱中国、投身新闻事业、反对强暴扶持正义的形象。
B.传记以时间为线索,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赞扬了斯诺高尚价格和国际主义精神。
C.传记多处引用了斯诺的话,既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又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斯诺对中国的深厚感情。
D.《西行漫记》在英国和中国相继出版,影响了很多中外青年,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这本书投身到延安、参加革命。
E.传记以***唁电上的话作为结尾,震撼人心,又与标题照应,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小题3】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如果说信息得不到应有的保密,那么政府、公司和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将陷入混乱,这个社会将变得不可收拾。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尼古拉斯?吉林领导的一家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商用价值的量子密码系统。量子密码系统技术依赖于量子物理学理论,即对一个量子系统的任何观察必然会改变该量子系统。该系统的原形机包括一个随机数发生器和能够发射和检测构成量子信号的单个光子的设备,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绝对安全。

常规的密码系统为了保证信息安全,都在集中开发功能强大的数码锁,但是,如果某人偷到数码锁的密钥,那么即便是最强大的数码锁也无济于事。应用量子密码系统就能保证这把密码锁的密钥,在该技术中,密钥是以光子的形式传递的,光子偏振方向的变化是随机的。因为任何试图分析该信号的行为都会改变偏振方向,所以发送者和接收者通过对光子偏振性的比较就能发现是否有人试图窃取该密钥。如果密钥光子的偏振方向有变,发送方再次发送新的密钥,直到接收方收到一个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密钥为止,这样就能保证密码锁的安全可靠。

现在,量子密码系统仍然是超前的,通常用于商业的是非量子密码系统,如公共密钥系统。公共密钥系统的安全性在于当今的计算机速度还不够快,因而不能破解它的密码。今后,随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这种系统将毫无用处。

对于所面临的挑战,吉森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准备。其中之一是量子密码系统中光子的长距离传输只能通过一次光脉冲在空气中或光纤中完成,而无法进行放大,因为任何放大作用将破坏量子编码信息。经过大量的试验,吉森小组在传输距离上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们已经将一把量子“钥匙”通过光纤从日内瓦传输到洛桑,距离超过67千米。

【小题1】对于“量子密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密码系统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绝对安全,具有较高的商用价值。
B.量子密码系统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量子物理学理论。
C.量子密码系统对任何一个量子的观察都会使该量子系统发生变化。
D.量子密码系统的原形机由一个随机数发生器和能够发射和检测构成量子信号的单个光子设备构成。
【小题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密码系统一旦投放市场,“黑客”将对“量子密码锁”无可奈何。
B.应用了量子密码系统的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人将不再需要设定密码。
C.公共密钥系统安全性不够,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人找到破解的方法。
D.随着量子密码系统投放市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的保密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 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
B.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
C.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
D.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    )
A.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
B.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
C.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D.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C.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C.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D.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 近日,@平安宝安通报“父母虐童”案,女童父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视频发布人王某被行政处罚。(1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② 通报发出后,不少网友对于视频发布者被处罚表示不能理解,他们认为爆料者不偷窥,不将视频发布到网上,那么女孩的遭遇就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女孩可能还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霾中。还有些网友提出爆料者是否能将功抵罪,否则将不利于鼓励善行。

③ 其实,网友的这些观点反映出他们(1)____________________,在判断事情的时候容易从自身为人处世的人情维度出发。笔者认为,(2)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父母虐童“案中爆料网友的做法,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一码归一码。登录摄像头偷窥和将视频发布到网上的行为侵犯了女童家庭的隐私,(3) _____________________;爆料者大胆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应该鼓励和提倡。

④ 厘清是非,捍卫公正,是________社会的要义。女童父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视频发布人被行政处罚,并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糊涂判案。惩罚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更好地划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对于处罚引发的舆论,深圳公安也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警方综合考量之后给予了一定的行政处罚。

⑤ 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即使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帮助女孩脱离了痛苦的处境。总之,我们该鼓励和提倡的是用合法合规的渠道进行举报和监督。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第四段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法治 各打五十大板 罚当其罪
B.法制 和稀泥、抹光墙 罚不当罪
C.法治 和稀泥、抹光墙 罚当其罪
D.法制 各打五十大板 罚不当罪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
义的。
B.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即使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
义的。
C.虽然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
义的。
D.这起事件中的两位爆料者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但是他们勇敢地举报女童父母的做法还是很有意
【小题3】在上文第三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语意前后呼应,连贯畅通,每空不超过12字。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