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 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在文化观念上进行深刻变革并付出必要的代价,就会实现“美美与共”的现想。
B.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走很长的路,去克服其普遍仇视强势西方文明的这一现状。
C.“美美与共”是指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能“理解”又有所“选择”和宝贵经验的文化心态。
D.“美美与共”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积聚了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应彻底抛弃中国出现过的盲目崇拜西方或闭关排外的心理。
B.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往往相抵触,导致了任何一种文明精华与糟粕并存。
C.要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是各自能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
D.我们需认真思考,如何应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一种理智、稳健而非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人类就能实现“美美与共”的文化。
B.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精华”与“糟粕”。
C.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做到“美人之美”,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2 08:0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是用兽皮做的球。对蹴鞠记录的最早文献典籍是《战国策》,它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流行的蹴鞠活动。

西汉时期,蹴鞠不仅是底层民众的娱乐活动,也为贵族阶层所喜爱,就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非常喜欢蹴鞠运动。西汉时期的军队,经常以蹴鞠活动来演练排兵布阵、训练士兵体格,将其作为“治国习武”之道。班固也曾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认为应属军事训练的兵技之类,可惜后来这本书失传了。

到唐宋时期,无论是朝廷宴乐还是民间消闲,到处都可以看到蹴鞠的身影。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就说明蹴鞠活动在当时的普遍。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写高俅因球技高超而受宋徽宗赏识,最后甚至于被提拔当了太尉。

历史地看,蹴鞠运动的兴衰,是与统治者的喜好提倡与否密切相关。元灭宋后,马背上的蒙古族出于生活习惯,对汉族许多娱乐游戏不适应,也不提倡。蹴鞠运动开始从官办转移到民间,并逐渐丧失军事意义而成为纯娱乐性的民间活动。再到后来,蹴鞠与歌舞淫乐联系在一起。据记载,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领军出征,“不问军事,辄携樗蒲(麻将、牌九类)、蹴鞠”,渐渐失去相对于朱元璋的军事优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联系自身经历和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鞠客不事产业,唯以娱人获利,把蹴鞠归为赌博之类,认为是颓废堕落、不思进取的象征。称帝以后,严禁军人蹴鞠。清朝入关后,将禁鞠政策扩大到民间,顺治、乾隆二帝都曾明令禁止蹴鞠活动。民间的蹴鞠活动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在我国发展了两千多年的蹴鞠活动逐渐衰微并最后消亡。

然而想不到的是,蹴鞠在世界其他地区得到光大。隋唐时期,蹴鞠运动经丝绸之路传入大食(今伊朗、波斯湾地区),再传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形成现代足球运动。长期以来,西方人不承认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是现代足球的前身,主要理由是近现代200多年中国没有人会蹴鞠。2004年初,经专家、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的蹴鞠是足球运动的雏形这一结论才为国际足联所确认。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

(取材于《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

【小题1】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中有春秋时各地流行蹴鞠的描述,蹴鞠因此而被确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
B.元代成为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与元统治者的某些民族习惯有关。
C.清代统治者承袭朱元璋全面禁止蹴鞠的政策,这直接导致蹴鞠运动最终走向消亡。
D.2004年以前,西方人不承认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因为在中国没有人会蹴鞠。
【小题2】(小题2)依据原文内容,西汉及唐宋时期开展的蹴鞠活动有哪些共同之处?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文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早期先人们在岩壁上或陶土中留下的许多抽象的情感符号,再到后来随着文明进步应运而生的具象写实,印证着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美。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具象写实的技能象征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到现代主义时期,人们又反观抽象,重新挖掘其中的奥妙与价值,这是人类文明观念的升华,是人类审美情趣的轮回生发,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在视觉艺术领域,具象与抽象往往是优势互补、相映成趣的。往往在具象表面的深层有着抽象的严谨结构、节律关系与构成美感,这就是画面的形式美感。因此,在一幅画中,具象往往给人以具体、生动、感性和直观入世的感觉,而抽象则赋予画面以归纳、概括、理性与超然出世的情趣。具象的生活感受加上抽象的形式美感,共同构成了画面的诗情画意与作者的真情实感,具象与抽象的配合仿佛使画面如虎添翼,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在维也纳分离派代表人物克里姆特的笔下,主体人物以具象写实的面貌出现,给人以充满亲和力的现实美感,同时背景又以图案式的抽象美来呼应衬托,各种不同的纹样肌理效果交相辉映,以特有的点、线、面,黑、白、灰与色彩对比的节奏和律动谱写了一曲曲充满装饰意趣的乐章,给人以华丽、柔美、神秘和妩媚之感。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画,以具象的表现手法来描绘抽象的、梦境般的荒诞主题和奇异理念。具象的细腻表现手法仿佛充满魔力一般,将人们引入作者虚构的幻想王国,在那里,各种抽象的形而上的创作理念又将人们带到那悖理的、反逻辑的、荒谬怪诞的理想乐土,或迷离,或恐惧,或费解,或好奇,人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在睡意中体味着人间的冷暖。在我国传统画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到了“海上画派”,对传统的变革与对西法的消化,造就出了诸如虚谷、吴昌硕等现代文人画大师,前者在符号般造型、渴笔淡墨的点画中将自己的出世思想与超脱精神以淡泊的笔调自然生发,使画面具象的视觉符号与抽象的结构肌理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活脱脱地勾画出了一个出家人的精神风范与审美情趣;而后者则以金石般的笔法、淋漓的笔墨通过具象的梅、兰、竹、菊等折枝花草来抒写胸中块垒与抽象的意趣,真可谓“书画同源”“气韵生动”,正如画家自己所云:“苦铁画气不画形。”
总之,具象与抽象好似绘画中的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亲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筑起现实与理想间的桥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先人在岩壁上或陶土中留下的抽象的情感符号和文明进步的具象写实,都印证着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美。
B.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具象写实的技能象征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现代主义时期,抽象技法又被人们重新挖掘出了其中的奥妙与价值。
C.在视觉艺术领域,具象与抽象往往是优势互补、相映成趣的。在具象表面的深层往往有着抽象的严谨结构、节律关系与构成美感。
D.具象往往给人以具体、生动、感性和直观入世之感,抽象赋予画面以归纳、概括、理性与超然出世之趣,两者可融合在一幅画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主义时期从具象写实又重新回到抽象,是人类文明观念的升华,是人类审美情趣的轮回生发,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B.具象的生活感受加上抽象的形式美感,共同构成画面的诗情画意与作者的真情实感,具象与抽象的配合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C.虚谷、吴昌硕等现代文人画大师同属“海上画派”,他们变革传统,消化西法,巧妙地利用抽象和具象,丰富了我国传统画。
D.绘画的表现手法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两者割舍不断,紧密相连,互相融合,共同构筑起现实与理想间的桥梁,成就了优秀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里姆特笔下的主体人物以具象写实的面貌出现,给人以充满亲和力的现实美感,背景以图案式的抽象美与其呼应衬托。
B.达利的画作以具象的手法来描绘抽象的、梦境般的荒诞主题和奇异理念,给人以或迷离,或恐惧,或费解,或好奇的感受,让人内心生厌。
C.虚谷用抽象手法渲染出世思想与超脱精神,使画面具象的视觉符号与抽象的结构肌理结合,勾画出了自己的精神风范与审美情趣。
D.吴昌硕通过具象的梅、兰、竹、菊等折枝花草,来抒写胸中块垒与抽象的意趣,气韵生动,可以用“苦铁画气不画形”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当代社会,“美”和美学也许是最让人困惑的词汇和学科之一。一方面,美和美学的概念随着当代艺术和时尚业的发展而迅速变化;另一方面,与美学概念关系密切的当代文艺批评始终处在某种“理论表述”的困境之中。中国当代美学因为人民大众审美经验的日趋活跃,用原有的学院派的美学理论似乎已难以描述。因此,研究和阐释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具有理论上的迫切性。
当代美学的基本目标是对20世纪末至今形成的新的文化生态及其所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作出理论的思考。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美学领域表面的纷繁复杂中,新的、积极的因素正在生长。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它的表现形式又有差异,因此,理论的多元化格局是正常现象。中国当代美学应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在多元性、叠合性的当代语境中探寻当代美学的“物质基础”。具体而言,把美学和文艺问题放到社会系统中认识和把握,通过对情感结构的分析来阐释文学艺术意义的研究思路,在理论上具有优先性。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地方性审美经验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性的密切关系,影响着当代文学艺术及其意义阐释,当代美学不能忽视这种文化关系的制约作用。对于中国当代美学而言,要高度重视当代中国审美经验的特殊性,注重分析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和呈现,对当代文学艺术的美学风格及审美认同的社会基础作出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
必须承认,当下的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界还充斥着理论的混乱和歧义,对此,展开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重申美学本体论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并没有死亡和消失,无疑是有意义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学界先后讨论过“悲剧之死”“乌托邦之死”和“文学之死”,然而,文学艺术在现实的土壤中,在人民的生活里,在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仍然支撑着人们的生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当代美学正期待着一场复兴。
让我们从当代美学具体问题开始,从当代文学艺术的评论和分析入手,从对当代美学的话语梳理入手,从基本理论问题的辩证剖析入手,开始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并且努力把这种建设性的工作自觉结合到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程中去。
(摘编自王杰《文化创意时代的美学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和时尚业发展迅速,这就导致了美和美学的概念也变化迅速,无法掌握。
B.当代文艺批评在“理论表述”上踟蹰不前,导致美学成为最让人困惑的学科之一。
C.美学领域纷繁复杂,当代美学应把对新的美学问题在理论上的思考作为基本目标。
D.在当前,不同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性间的密切关系对美学发展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当前美学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此问题的迫切性。
B.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把中西文化、新旧美学进行了对比,指出当代美学具有先进性。
C.在论证中国美学发展问题时,不仅结合了美学发展的纵向历史,也进行了横向的联系。
D.结尾指出,美学需要转型、重构,但要把这项工作和我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结合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当代美学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在理论上出现了多元化格局。
B.如果绕开“美学本体论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论断,对研究中国美学无意义。
C.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学界每一次在理论上的讨论,都会掀起一场“美学革命”。
D.进行当代美学理论的建设需要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始,从多层面、多角度入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A.《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莺莺前往长亭途中,只见暮秋郊外,蓝天白云,黄花满地,大雁南飞,凄紧的西风中,经霜自红的枫叶仿佛离人泪染。
B.《花未眠》中,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在无人欣赏的时候依然盛放它的美丽,而且这是一种孤独、寂寞、短暂而哀伤的美丽。
C.《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离开了他生活的城市,来到一个峡谷中的山村,后来对少女绿蒂产生爱情。但绿蒂的未婚夫归来,维特只好离开这个山村。
D.《小石潭记》中,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坐在小石潭上,面对翠幕绿藤、清潭竹林的清幽安谧,难堪如此的空寂寥落和入骨的寒气,于是记景而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的关联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人心受自然的影响,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意志改变自然界在自己心中的面貌。
B.人与自然会产生生命共感,自然变化、草木荣枯常让人联想到生死,因此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与人的命运相关,纯粹的自然现象是不存在的。
C.自然物被赋予的特定精神内涵内化为其客观属性并日趋固定,人们在借助这些自然物表达或悲伤或愉悦的情感时大可不必再去探寻其初始含义。
D.人之所以能够将自然物作为表达自己某方面感情的载体,是因为人也受着与自然物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的力的结构的制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所说的“同一月夜”引起的人们的感受,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
B.人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原本无知觉无情感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这样的自然物则可能成为艺术形象。
C.人与自然既存在着能够相互区别的异构关系,二者又存在着对生老病死、兴衰荣枯有着强烈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的同质关系。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的结果,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也体现着自然与人的异构与同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C.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