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诸子之学的特点,包括历史的承继性和延续性、思想的突破性和创造性,以及诸子学与后来成为经学的思想内容之间的相容性。在汉代,有董仲舒、扬雄等人物,他们在思想上承继了包括先秦在内的以往思想系统(扬雄甚至在形式的层面也依循传统经典,如其《太玄》仿周易而作、《法言》以《论语》为效法对象),但又具有思想的创造性。“董子”、“扬子”之称谓,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其思想品格与诸子的相近性。魏晋时期,诸子的思想一度呈复兴之势。王弼有《周易注》,何晏有《论语集解》,郭象有《庄子注》,其中既可以看到思想的历史延续,也不难发现其思想的创见。同时,在王弱、何要那里,经学与子学之间也呈现内在的相融性,而他们本身则既是经学家,又是魏晋时代的诸子。隋唐时期,韩愈等人同样体现了“述”与“作”的统一,既上承传统思想,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儒学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就其思想品格而言,他们也可视为隋唐时代的诸子。宋明时期,理学基于儒学传统,又对其作了新的发展。以北宋五子而言,他们的思想无疑体现了历史的承继性,但北宋五子又各自形成了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可以看作是宋代有创见的“诸子”。

到了清代,诸子之学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受到重视:清代从某种意义上再次体现了诸子学的复兴,当然,这种复兴首先表现为先秦诸子学作为研究对象得到了关注。与之相关,从主导的方面来看,尤其是在乾嘉学派那里,清代诸子之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献的考证、训话、校勘等。当然,清代诸子学的研究并不仅仅限于这些方面。后来龚自珍对乾嘉学派的学术做了带有总结性的概括,在评价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阮元的学术研究时,他便区分了阮元所涉及各种学术的领域,他还特别注意到“性道之学”,将“性道之学”列为对阮元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到了近现代,诸子之学进一步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近现代诸子之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在于把诸子之学放在现代学科背景下加以讨论。如前所述,自汉代到近代,诸子之学的研究与阐发,往往与经学相涉,与之相联系,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创造传统固然仍得到延续,但思想的这种发展又离不开经学的背景,后者作为正统化的意识形态从不同方面制约着思想的衍化。由此,诸子之学与经学的关系也呈现较为复杂的格局:一方面,在经学的发展中,诸子之学所内含的个性化创造传统并没有消失;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化的经学,又每每在价值观念等层面对自由的思考形成了某种限定。相对于此,近代以来,随着经学的终结,思想发展(包括对诸子之学的研究),已由经(学)子(学)交融,走向二者的脱钩,后者的意义当然并不在于否定思想发展的前后承继,而是摆脱经学作为正统意识形态所带来的以上限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步入近代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先秦那种自由立说、自由讨论的思想景观再度出现,近现代的思想家在上承以往思想资源的同时,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形成不同的思想系统。

【小题1】关于诸子之学发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代,董仲舒、扬雄等人在思想和形式的层面都对传统诸子之学实现了承继。
B.隋唐时代,韩愈等人既注重“述”,即对儒学进一步的阐发;又注重“作”,即注重传承传统思想。
C.到了清代,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诸子之学的研究者主要侧重于文献的考证、训话、校勘等,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诸子之学的复兴。
D.近代以来,对诸子之学的研究已由经(学)子(学)交融,走向二者的脱钩,导致了经学的终结。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阮元特别注意“性道之学”,将“性道之学”列为其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B.作为正统化意识形态的经学从不同方面制约着诸子之学思想的衍化,使得诸子之学与经学的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格局。
C.经学与诸子之学的脱钩,意义当然并不仅在于否定思想发展的前后承继,而且在于摆脱经学作为正统意识形态所带来的限定。
D.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形成不同的思想系统,即摒弃了对以往思想资源的承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5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 ——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A.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
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
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
D.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
【小题2】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概括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小题4】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保守性,也可找到不少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会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不仅对社会有变革的要求,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有如此要求,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三代文明的发展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夏代的核心观念是尊崇君主,殷代的观念是尊崇鬼神,周代的观念是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变革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强烈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也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
B.平原流域文明的保守性,确实有不少历史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公允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最终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求新求变的思想,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完全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变革精神,论述客观公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文明的典籍《大学》教诲人们要去创造,甚至要求人们每天求新。
B.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
C.过去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小说是当下中国文学市场最为繁荣、活跃的文学现象,2017年网民人数3.6亿,文站储藏的原创小说1600余万部,日更新达1.5亿汉字。网络小说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多产生比较热烈的社会反响。网络小说在海外迅猛发展:一是海外专门搭建了翻译传播中国网络小说的平台,如北美最早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中国网络文学英译网站Wuxiaworld(武侠世界);二是中国的网络小说网站也积极搭建海外平台,如2017年5月正式上线的起点中文网国际版。问题在于,我们既欣慰于当代网络小说的迅猛发展,更期盼网络小说能够涌现一批大家精品。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小说粗放型发展阶段可以过去了,精品意识应该树立。

中国网络小说并不缺乏传奇的故事和多变的人性,缺乏的是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

精神高度是指看得见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它需要历史的思考,更需要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考量。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无一不是在对时代现实的剖析中揭示人性的伟大和深刻。中国当代网络小说虽然有了一些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剑仙、玄幻和后宫的描述中,网络小说作家所关注的生活似乎基本疏离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那些疏离现实的生活描写,缺少时代精神的呼应,可以产生离奇,写出人性的变异,却不能产生时代效应,形成人生的震撼。这是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缺少精品最为重要的原因。

文化内涵既指世界优秀文化,更指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能量和当代中国的时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时代文化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根。大多数当代中国网络小说追求神秘文化、特异文化,将世界大众文化的一些要素移植到小说中来,会产生短暂的阅读快感,却很难形成弥久的阅读体验。只有将时代的精神高度、表现中国文化内涵与高超艺术价值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中国故事,呈现出中国小说的独特性。

精神高度需要作家的思想境界,文化内涵需要作家建立宏大的文化格局,这与作家的艺术追求有着必然联系仅认为网络小说创作门槛低可以尽情发挥或仅看到网络平台传播可以获取人气和经济利益,看不到这是贡献声响和色彩、展现诗情和意境的崇高创作途径,是无法创作出精品的。这确是当代中国网络小说创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节选自汤哲声《中国当代网络小说呼唤精品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在当下中国文学市场异常繁荣和活跃,因此中国网络小说已经度过了粗放型发展阶段。
B.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缺少时代精神的呼应,可以产生离奇,写出人性的变异,却不能产生时代效应,形成人生的震撼。
C.精神高度需要作家的思想境界,需要作家对历史的思考,需要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考量。
D.追求神秘文化、特异文化的当代中国网络小说,只能产生短暂的阅读快感,不能形成弥久的阅读体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中国网络小说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证明了网络小说在海外得到迅猛发展的观点。
B.文章第二至五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使论证思维更加严密,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C.文章先指出中国当代网络小说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再论述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以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为基本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网络小说应该树立精品意识”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文学精品都是在剖析时代现实中揭示人性的伟大和深刻。
B.中国网络小说有传奇的故事和多变的人性,所以它未来的发展将会一片光明。
C.文学作品包括网络小说是否具备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与作家的艺术追求有着必然联系。
D.当代中国网络小说不能只盯着人气和经济利益,还得贡献声响和色彩,展现诗情和意境。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

②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③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会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

④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和化解,于是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济世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

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正是陶渊明、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他们的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⑥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

⑦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早期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即景起兴,涵泳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

⑧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

⑨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小题1】文章第④段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泄
B.喧泄
C.渲泄
D.暄泄
【小题2】写出文章第②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两个成语。
【小题3】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进行分析。
【小题4】根据文章③—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阐述的角度
诗歌的作用
面对神秘的自然界
(1)
面对强大的世俗社会
(2)
(3)
开拓人类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小题5】文章第⑥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
A.精巧而谨严的格律
B.复杂而深切的情怀
C.新颖而别致的意境
D.精致而多样的形式
【小题6】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B.第③段中“黑暗的丛林”指的是蛮荒时代人类险恶的生活环境。
C.诗歌的体裁及相应的语言形式对意志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作用。
D.格律诗具有精美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小题7】根据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阐述诗歌是如何“开拓人类精神世界”的。
【小题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 (人名)。
(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这是一首五言体诗,属于古体诗。
“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这首诗重在表现隐居的安逸闲适。
诗中蕴含着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
(3)运用现代文一中的观点,从思想情感或韵律美感上对这首诗作简要的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私人讲学的历史常常要追溯到孔子的杏坛讲学。而实际上,在孔子之前有没有私人讲学的历史还很值得探究。自汉武帝取董氏的“独尊儒术”后,孔子一下子从诸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官方载体,在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终极文化理想,而后成为中国的人文地标,以至于先秦的许多难以确考并且通常有积极意义的事迹,大多都归于孔子。就孔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贡献来看,这实在是很可以理解的。那么私人讲学,其肇始之归于孔子,就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私学,就一定有官学。而且据可考的史料记载,官学要远早于私学。能够冲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想来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可以想见,只有以孔子的学力、德行构成的影响力,才有可能决定性地打破这一垄断局面,而且私人讲学之风确确实实在孔子之后开始勃兴。我们所说的书院,正是私人讲学的殿堂。而书院的兴盛直至高峰,都是和时代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的。
当然,私学的这种勃兴常常伴随着与官学的博弈。官学自然教授经史,然而总其归途,总还是要落实在教化上。一时之官学有一时之教化,一朝之官学便有一朝之教化。经史本身自不变,然讲经讲史之法却实在一代有一代的侧重。这种重教化的教学育人,虽然也在历史上培养了从郑玄到孔颖达等许多大儒,然而古代政治的教化之弊还是渗透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正在于官学选士的存在。自周代起,官学的基本体制便已完备,而选士则是官学最主要的职能之一。这样官学和取士便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私学无法比拟的。
史籍可见的私人书院,是建于唐朝的张九宗书院。而其正式完备,则是在宋代。而宋代的书院则蔚为大观。为何在宋代,书院才得以兴盛,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得回到其从官学的突围。正因为官学与朝代的紧密联系,所以在晚唐五代时期,官学的发展就几乎停滞。经济凋敝、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心不安,混乱的朝堂更迭,处于下层的文人士子根本无从施展才华和抱负,统治者忙于稳固政权,眼中只有军事力量,根本无暇顾及官学。史料记载,从北宋初年直到范文正的庆历新政的官学复兴,在这八十余年期间,官学没有任何进步。中央官学仅有一个国子监,地方上更是凋敝不堪。乱世过去,文化开始复兴,在宋代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之同时,科举名额也大大增加,官学无法满足大量学员读书的需要,于是私人学院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诉求都已经成熟。而在官方,书院既迎合了崇文抑武的中央集权趋势,又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的渴望,解决了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书院自然是提倡的。于是,就在北宋时期形成了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四大书院。
然而随着明清科举制的高度制霸,出仕必由学校的铁律最终确立下来,当文人士子只有一条科考之路可走的时候,书院还是衰落下去了,可是它带给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风景却始终光彩熠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人讲学的场所就是书院,孔子只有凭借自己的学力、德行构成的影响力,才有可能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建立私人书院。
B.虽然有待探究,但因孔子在中国学术文化中的巨大贡献,人们对“私人讲学肇始于孔子”这一结论是很可以理解的。
C.先秦的许多难以确考并且通常有积极意义的事迹,都大多归于孔子,是因为孔子在“独尊儒术”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人文地标。
D.官学与选士的政治关系,导致私学比之而衰。每朝的官学教化都不同,这源于官学要为朝廷服务,官学的教化之弊就显而易见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私学和官学均教授经史,但官学侧重于教化育人,其目的在于政治的需要,官学要为选士服务,所以“学在官府”长期垄断。
B.官学最重要的职能在于选士,不同朝代的选士标准不尽相同,其官学的教化也就有了不同,但是总体上看,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晚唐五代时期,官学的发展就几乎停滞,恰恰在这个时期,战乱、朝代更迭等社会现象致使私人书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D.宋代文化复兴,官学无法满足知识分子读书的需要,官方不得不极力加大对书院的投资建设力度,由此四大书院走向兴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设立私学的经历看,开办者个人的学识对于私学的存亡兴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官方的政策、学子的求学需要等因素也不可或缺。
B.官学的政治教化之弊显而易见,但官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培养大儒,而是培养官府需要的后备力量,所以弊端之于官方是不存在的。
C.晚唐五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官学发展停滞不前,因而私人学院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诉求成熟起来。
D.书院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官府对人才选拔标准的制霸,而宋代的书院满足了官方崇文抑武的政权需要,所以宋代书院的发展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