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关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关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的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在于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深处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并不独占语言。各类人文学科,各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自身的内容。但是,文学在使用语言时,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只用语言表达意义。比如,科学的语言陈述某种规律和道理;法律的语言为人的行为提供规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此相反,文学要用语言凝聚情感。

文学的语言是要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人的体温。文学要把作者的体温传递出来,使接受者感受到其中的炙热或者温暖。托尔斯泰所讲的那种情感,放进文字之中,使接受者也能感受到情感,这就是体温的传递。文学是人学,不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那种将人当作类来研究的人学,不是体现在统计数、一般心理规律、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人学,而是作为个体情感体验,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学。作家写出的作品,是传情达意的,是有温度的作品。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出现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B.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有助于他对艺术是什么问题的思考。
C.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
D.与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相比,文学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它才是真正意义上关于人的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了传情达意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观点。
B.文章以《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的类型化情节为例,意在阐明真情实感对文学作品的重大意义。
C.文章将文学语言与其他学科语言进行对比论证,以此突出文学语言在各学科语言中的独特优势。
D.文章主要从类型化文学中的情感传递和文学语言中凝结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创作者在创作时必定是情深意长的,接受者则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去体验这种情感。
B.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类型化小说由于创作过程相对简单而得以快速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C.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述自身,唯独文学的语言在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还凝聚着人的丰富情感。
D.创作者通过作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传递给接受者,从而完成文学作品的情感传递,形成有温度的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1:0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范围的人口膨胀,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中人类的活动影响加剧,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提高,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防御和控制森林火灾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很多深层次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全世界每年发生森林火灾几十万次,受灾面积达几百万公顷,约占森林总面积的0.1%。特别是进入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火灾有上升的趋势,如1987年中国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过火面积133万hm2;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亚长期干旱以后的热带雨林大火烧掉了上百万公顷的森林,这些森林火灾给相关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而森林火灾面积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森林火灾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导致气温升高。严重的森林火灾还会引起土壤的荒漠化,并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不断提高林火管理技术。

(摘编自《国外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与借鉴》)

材料二:


图1:2009年-2018年中国森林火灾次数统计表

图2:2004年-2016年中国森林火灾成因比例

材料三:

随着春季到来,全国陆续进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关键期。记者3月中旬到凉山州采访时注意到:县、乡镇、村各级干部都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森林防火上;沿途的重要出入路口,都能见到戴着红袖章的巡护人员在工作。

尽管如此,部分地区还是存在基础设施跟不上防火形势的问题。一些森林消防队员表示,发生较大规模森林火灾的地区,森林内往往缺少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一旦发生火情,火借风势就容易快速蔓延,增加扑灭难度。

中央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曹海峰表示,中国森林消防技战术水平比以前有了长足进步,不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的应用上还有提升空间,航空消防飞机数量总体较少,覆盖范围比较有限。另外,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火灾的应用上也有提升空间。

(摘编自《瞭望·森林防火仍需警钟长鸣》)

材料四:

今年的清明节,很多人自发地祭奠和追思那些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指战员和扑火人员,为这些新时代的英雄献上鲜花与敬意。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不能不从人为因素入手,来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与人为引发森林火灾相关的罪名有放火罪和失火罪。除极少数火灾是人为故意纵火外,大多数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当事人都没有主观故意。但这也构成失火罪,刑期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数据显示,将近20%的森林火灾是由于上坟烧纸引起,每年的清明时节,既是祭扫的高峰期,也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如何引导和教育民众摒弃传统祭扫陋习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原因是山区居民烧荒、烧炭,这种情况占了31%还多。为此,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帮助山区居民脱贫脱困,过上好的生活,也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森林防火任重道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年到2016年,中国森林火灾次数总体呈现递减趋势,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B.中国森林火灾次数在2017年略有上升,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同比2017年下降约23%。
C.从图2可以看出森林大火的成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绝大部分,所以控制火灾的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
D.2004年-2016年,导致森林失火最多的人为原因是烧荒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它们属于非生产性用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范围的人口膨胀,导致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中人类的活动影响加剧,控制人口是防御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关键。
B.全球气候变暖,使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而森林火灾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导致气温升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C.发生森林火灾的地区,往往缺少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火借风势蔓延,这给消防员扑灭火灾带来一定难度。
D.森林火灾是社会治理问题,不断改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层次,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隐患。
【小题3】为了减少森林火灾,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小题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小题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两岸故宫的拥抱
①20 世纪 30 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故宫博物院的大批文物迁移到南方,颠沛流离十多年。1949 年,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国民党政权转运到台湾,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今年 2 月中旬,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访问,商谈交流合作事项,一时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
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反响,是因为它的重要的意义可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③首先,从两个博物院来说,加强交流合作是双方事业发展的需要。两个博物院同根同源。从文物藏品讲,台北故宫 92%是清宫旧藏,北京故宫 85%是清宫旧藏,两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再从院史上看,都是 1925 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的延续,继承着长期形成的故宫精神。这次两院所达成的合作意向,包括最大优惠相互提供影像资料用于科研、出版,建立学术人员互访的长期机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合作举办展览、合开研讨会等,都是从两院的实际出发的,这些对故宫学研究也会有深入的推进。
④其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幸事。国宝长久分隔,故宫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又由于长期以来两岸的对立,人们难以全面了解故宫的珍藏。两个故宫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向两岸同胞共同展示故宫的全貌,使人们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这是因为,故宫及其文物藏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此次故宫对故宫的交流,是海峡两岸民众以故宫为起点去拥抱共同的文化。这也证明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它对于增进同胞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再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在世界上弘扬中华文明亦有积极意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及其藏品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断地从伟大的紫禁城中,从两院珍贵丰富的藏品中,受到历史的启迪,汲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现在两岸故宫的携手合作, 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博大, 这种交流、合作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那种刚健、坚韧、包容、和合等精神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⑥两岸同胞对两个故宫的交流给予了厚望。我们期待着。
【小题1】“两岸故宫的拥抱”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该标题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处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比较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③~⑤段运用了( )的论证结构。
A.对照
B.层进
C.并列
D.总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3„„30万。”他说。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最少400万。”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 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题2】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尺道的回声
尹汉胤
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渉,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僰人的悬棺。相传2500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僰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战的僰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独特无畏的惊险。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远凝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尺道又称“僰道”,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40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D.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小题2】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
(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