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领
陈蔚文
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邻居知道后笑父亲迂,父亲不以为然,他认为物归原主是基本常识。
⑦“将心比心”,这是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肯定不知道这个成语出自朱熹的文章:“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父母只是按他们做人处世的朴素观念去理解并实践这句话,而他们的训诫对后辈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子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际遇如何,最基本的尺度在那,判人识物的旨趣在那。正如明末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先生所言,“纵不能建功业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
⑧家风,就是一种律令,康德说过,“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律令”——往往,对一个人处世行事影响最大的不是外界的法律和规限,而是在家庭中养成与习得的观念。换言之,“道德律令”便是家风,它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走他的人生之路。
⑨有一天,当我成为母亲,我发现自己向儿子喋喋宣讲的正是当年我烦父亲的那一套——要谦让、上进,勿与他人攀比物质,以及种种细枝末节的小事,譬如乘电梯左行右立,进电梯或地铁时,等里面的人先出来,要尊敬每一位看似身份低微者,哪怕是施予乞丐或卖艺者零钱,也要蹲下轻轻将零钱放下……这些小事将教会孩子善、教养、尊重,这会是伴随他一生的精神印记。
⑩当年我对父亲的训诫有多厌烦,如今对它们就有多认同,从反叛它们到变成一种精神自觉,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
⑪这种代代相承的涵化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重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它”是指这段所提到的古人家规,“基石”是这些家规的喻体,说明了家规是一个人立世为人的基础。
B.第⑤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话承接上文,指出“父亲”的人生信条;第二句话引出下文,引出“父亲”践行这些信条的事迹。
C.第⑧段中,康德说出了家风的重要性,家风便是道德律令,最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处事行世,并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之路。
D.统观全文,“我”对“父亲”家规的认识经历了从小时候的厌倦到现在的认同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我”,家风已成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认领。
【小题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认领”好,有人认为“家风”好,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8 12:3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 «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 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 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 «沙家浜»、«杜鹃山»的 ‘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 ‘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 ‘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 “多一 ‘市’不如少一 ‘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 “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 “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 “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 “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 我们这算什么问题? 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 “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 《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 我不领兵谁领兵?”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采用 “串珠式”结构,每个故事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又都突出了宛大妈 “多一事”的特点,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 “多管闲事”有关。而文中的这“多事”既有褒又有贬。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宛大妈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以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结尾,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优

徐全庆

老王是个很精明的人,一直都是。至少老王认为是。

老王的精明主要表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冲水。虽然并不累人,但要下楼,到水房,来回要几分钟时间。有时还要排队,时间就更长。小张没来时,只有老王、李科长和赵副科长。谁都不愿意去冲水。李科长和赵副科长觉得咱大小也算是个领导,就该老王冲水。老王认为自己是老同志,尊老爱老懂不懂?就常常没水喝。

只好轮流去冲水。但老王去得多些。

老王就常常说这事,当然不是抱怨,老王精明,不会那样得罪人的。老王是表扬。有外人在时,老王常常当着两个科长的面表扬他们,老王说:“李科长和赵科长真是好领导。”来人自然会附和,老王接着说:“就说冲水吧,这小事哪有领导干的?我就抢着干。可他们都说我是老同志,也都抢着干。真是好领导。”

来人也感叹:“难得的好领导呀。”

说得多了,李科长和赵副科长更不好意思让老王一个人去冲水了。

好在后来来了小张。

该说一下评优的事了。

局里每年给他们科一个优秀人选名额,评上了那是有奖金的。因为有奖金,大家都想要,也都不好意思明里争。无奈就轮流当。一直都是这样。

这年又轮到了老王。

投票的时候,李科长先向小张介绍了一下惯例,然后说:“还是老规矩,今年该老王了。”

可老王突然说话了。老王说:“我提个建议。”

大家都愣了,这是个新情况。李科长有经验,虽狐疑着,却立刻说:“有什么想法只管说,错了也没关系。”

老王就说:“我提议,今年的优秀给小张。”老王这样说时,还环视了一下大家,眼里全是真诚。

小张的眼睛立刻就湿润了。“这不合适,我刚来。”小张说。

说起来确实不太合适,小张上班还不到一年。但老王有老王的理由。小张虽是新兵,但活没少干(这倒是事实),而且人年轻,这个优秀对他将来进步大有好处(这个可就难说了)。老王最后没忘加一句:“我嘛,明年再评是一样的。”

这就是老王的精明之处。等于先声明了,今年我让了,明年的优秀得给我老王。老王还有两年退休,评优反正只能轮一次了。老王还有件事等小张帮忙呢,卖个人情给小张。

优秀就给了小张。

小张要请老王吃饭,老王没让。看着小张感动的样子,老王心里说了句,还嫩啊。

第二年,局里突然取消优秀评选了,老王知道后,抽了自己好几个嘴巴子。

以后只要话题扯到运气上,老王就说:“小张运气真好。刚工作,又是最后一次评优,就赶上了,真该买彩票。”说了几次,小张就觉得欠了老王一个人情,于是请老王吃了顿饭。

老王仍说。小张就又给老王买了不少东西。花的钱超过了奖金。

老王终于不再说这事了。

真是精明呀,小张感叹,也疑惑,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临到退休了,连个副科长都没混上。

(摘编自2019.04《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点明“老王是个很精明的人”,情节紧紧围绕“精明”展开,全文于细微处写人,构思精巧。
B.听了老王表扬领导冲水的事,来人感叹道“难得的好领导呀”,这里从侧面表现出老王的确精明过人。
C.小说的叙述语言简洁传神,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文中对话描写多用短句,营造了轻松、明快的气氛。
D.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再点老王的“精明”,以小张的疑惑作结,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画横线的句子“至少老王认为是”中的“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评优”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小题1】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D.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B.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小题3】结合文本,概述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精彩

  ——周洋勇夺女子1 500米短道速滑金牌速写

“就剩下你自己了,你要全力去拼!”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拍拍自己弟子周洋的肩膀,叮嘱她如何独自面对女子1 500米决赛。

这是李琰赛前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因为有了周洋的存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非常有希望冲击冬奥会女子1 500米短道速滑金牌,毕竟周洋在近两年的国际大赛上表现非常抢眼,连续两个赛季女子1 500米世界排名第一位,但在比赛中也往往陷入韩国选手的包围圈屡遭暗算。只是,如果有王蒙和她配合,冠军从来就不会落到他人手中,两人构成了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的“双保险”。

天不遂人愿。半决赛中,第二组出场的王蒙被美国选手罗伊特撞倒,却被裁判判罚犯规,彻底无缘1 500米决赛。看着王蒙摔倒爬起来后无奈地在赛场外道绕圈,周洋有些揪心。半决赛前队长王蒙告诉过她别看自己比赛,怕她紧张,周洋没当回事。但看到王蒙真的摔了,她一下子就觉得像缺了主心骨,心里不踏实起来。随后在第三组出战,周洋就有点缩手缩脚,好在还是顺利进入决赛。

决赛中,18岁的周洋必须一个人孤军奋战,独自面对三名韩国选手的“围剿”,上届都灵冬奥会王蒙曾因此落败仅获铜牌,难道这一幕又要上演吗?

此刻,教练李琰心里也没有把握。虽然这种最坏的情况中国队赛前已经考虑到,她刚刚也告诉周洋在场上的应对策略,要她拼尽全力,不管拿第几都没关系。但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被大家叫做“乖宝宝”的周洋,第一次站在奥运会决赛赛场,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

“这就是一场比赛,不要把它想成奥运会。周洋可以!周洋一定要相信自己!”站在起跑线前,周洋在心里把这句话念了好几遍。队长王蒙摔倒的一幕还在她脑子里重演,她知道自己有些紧张,但从8岁起学习滑冰,不就是为了这一次机会吗?

起跑后,半决赛中超越了王蒙的罗伊特又在决赛中制造“混乱”,与领先的韩国选手发生身体接触,紧随其后的周洋被挤到第四、第五的位置,身为世界纪录保持者的周洋离这枚金牌似乎越来越远。

但周洋稳住身体,开始加速滑行,并在不断变换位置的过程中寻找机会。教练席上观战的李琰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得出周洋是按照赛前既定的战术去滑,但是她真的滑得非常快,而且不停地换位——要知道,这是在1 500米比赛中很少运用的战术,因为很可能没到冲刺就已经筋疲力尽。

可周洋就是拼了命在滑。在比赛还剩三圈的时候,周洋如闪电破空,瞬间冲到了第一位。尽管身后的对手被甩得越来越远,但场上的周洋没有任何减速迹象,只是奋力向前冲。

“我脑子当时一片空白,就想着往前冲,别让对手追上。”当用余光注意到自己已经遥遥领先时,周洋像她的队长王蒙一样举起双手,放慢速度通过终点,迎接她的是身材娇小、纵情呐喊的教练李琰。师徒二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后,周洋突然发现,教练流泪了。“周洋太不容易了!这孩子是默默的发狠,狠起来让人无法想象,王蒙夺冠军的时候我没哭,这次我哭了。”个性坚强的李琰谈起刚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眼中依旧有泪光闪动。

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为中国队创纪录地拿到一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同时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和第一个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冬奥会冠军,2分16秒993的时间里,周洋已经用一个人的精彩创造了中国队一连串新的纪录!“这是我的梦想。我特别想拿1 500米冠军,”走下领奖台,这个文静的女孩羞涩地笑着说,“我还有一个心愿没完成,就是拿接力金牌。”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有了两个赛季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周洋存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的世界冠军就绝对不会落到他人手中。
B.半决赛前队长王蒙告诉过她别看自己比赛,怕她紧张。赛场上周洋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拼命地向前滑,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应有的自信和顽强的品格。
C.在赛场上,不断出现“混乱”的情况下,周洋依旧按赛前既定战术去滑,而且使用了1500米比赛中因容易造成无力冲刺而很少为人使用的不断换位战术。
D.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周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和第一个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冬奥会冠军,同时为中国队创纪录地拿到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却多次写教练李琰,从教练的角度写,较能突出夺冠“艰难”和平时训练的“艰苦”,来衬托周洋夺冠的不易,突出夺冠的“精彩”。
B.新闻以“就剩下你自己了,你要全力去拼”开头,是表明在赛场上,作为主教练的李琰面对大赛形势,也失去了信心,只能是象征性地鼓励一下自己的弟子。
C.半决赛后,队长王蒙的意外离赛,让本来中国队的“双保险”变成了不保险。周洋也表现出了紧张、缩手缩脚,说明周洋还是一个不成熟,心理素质差,缺乏大赛经验的年轻选手。
D.人物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写教练的文字实则是在侧面写周洋。虽没有周洋平日训练的文字,但通过教练的眼光和评价,我们可以感悟到周洋平日训练的顽强与刻苦。
E.文末引用周洋的话,只是想体现她的理想追求,间接表达人们对周洋的期望。“一个人的精彩”已经结束,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已经对其进行了总结评论,因此最后无需再进行评论。
【小题3】简要分析这篇新闻速写中周洋的主要形象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次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较2016年平均水平提高近6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与成年国民基本持平。在成年国民的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平台、广播、微信语音推送分别占10.4%、7.4%、5.3%;而2016年时则分别占6.5%、8.4%、3.6%。
(摘编自人民网《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有声阅读成新增长点》2018.4.19)
材料二
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各知识付费平台优惠活动统计

注:KOL,KeyOpinionLeader的简称,即“关键意见领袖”。KOL对社交媒体有巨大的影响力,往往是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包括解读图书课程)的主要开设者
材料三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有声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网络文学为主,2016年开始增加传统出版物。而且,与知识付费音频课程这个竞争对手相比,有声书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优秀主播的培养。因为有声书并非简单将文字读出来,而是融合背景音效、角色设定等因素构成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
同时,移动有声APP平台竞争激烈,几家公司或多或少都陷入侵权漩涡。而且,在视频领域,单纯以广告“吸金”的商业模式已被证明不可行;在音频市场,围绕版权展开的IP(知识产权)经营,可能是有声书发展的道路。关于有声书的另一种担忧是,“听书”的快速发展会否让静心阅读的习惯受到挑战?至少,对于文字阅读有障碍的老人、孩子乃至视障人群来说,“听书”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对于转型期中的出版业来说,“听书”丰富了数字出版的形态。
(摘编自《解放日报》《有声书成新阅读方式:内容版权、商业模式待探索》2015.9.17)
材料四
虽然有声读物(audioBook)是英美市场的热门,但很多细节仍然耐人寻味。去年,来自Audiobooks.com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人从未听到过有声读物的最后一章,这其中包括大部头的《战争与和平》(有20%的读者完成),扎迪·史密斯的畅销小说《摇摆时光》(有52%的读者完成)和政治明星尼克·克莱格的《政治:极端之间》(有67.5%的读者完成,已经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成功)。
当然,有些读物则天然地与有声书的特质更为合拍,比如乔治·桑德斯的《林肯在中阴界》。这部获得布克奖的小说因其剧本式的设计而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演员阵容强大、长达7小时的音频版本更符合作者对小说架构的创造性设计,也更易于接受。
另一类典型是演员和主持人的回忆录,比如艾伦·帕特里奇创作的回忆录《我,帕特里奇》。作者本人的献声表演,甚至还有一众知名友人的捧场客串,让这一类有声书比普通纸质书拥有更强的吸引力。
(摘编自王睿《当不读书的人开始听书,图书消费市场会因此获益吗——英美有声书报告》2018.4.25.)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各知识付费平台几乎都主打“听书”这一促销点,说明用户听书需求的崛起。
B.在目前平台的“听书”过程中,利用KOL解读相关图书内容的情况并不普遍。
C.年费价格更高的平台,优惠力度相对较弱,但“听书”过程里提供的服务相对更全面。
D.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在当前的知识付费平台处于明显劣势,说明其应该另寻发展出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有声阅读已经成为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的新亮点,广播作为成年国民常用的听书介质之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B.促进未成年人听书率的持续提高,有赖于文字阅读障碍的进一步扫除,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丰富,降低知识获取的门槛。
C.“听书”与付费音频课程的竞争,将会促使部分用户想要通过收听知识类书籍,来替换掉原有知识付费课程的情况。
D.即使是在有声阅读发展相对成熟的英美国家,也同样存在着深度阅读不足的情况,人们对严肃的文学经典和通俗畅销小说都不例外。
E. 能与有声书特质相对契合的书籍,应该是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深厚的文学价值,同时适合作者本人朗读演绎及其知名友人客串捧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促进目前我国有声书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