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优

徐全庆

老王是个很精明的人,一直都是。至少老王认为是。

老王的精明主要表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冲水。虽然并不累人,但要下楼,到水房,来回要几分钟时间。有时还要排队,时间就更长。小张没来时,只有老王、李科长和赵副科长。谁都不愿意去冲水。李科长和赵副科长觉得咱大小也算是个领导,就该老王冲水。老王认为自己是老同志,尊老爱老懂不懂?就常常没水喝。

只好轮流去冲水。但老王去得多些。

老王就常常说这事,当然不是抱怨,老王精明,不会那样得罪人的。老王是表扬。有外人在时,老王常常当着两个科长的面表扬他们,老王说:“李科长和赵科长真是好领导。”来人自然会附和,老王接着说:“就说冲水吧,这小事哪有领导干的?我就抢着干。可他们都说我是老同志,也都抢着干。真是好领导。”

来人也感叹:“难得的好领导呀。”

说得多了,李科长和赵副科长更不好意思让老王一个人去冲水了。

好在后来来了小张。

该说一下评优的事了。

局里每年给他们科一个优秀人选名额,评上了那是有奖金的。因为有奖金,大家都想要,也都不好意思明里争。无奈就轮流当。一直都是这样。

这年又轮到了老王。

投票的时候,李科长先向小张介绍了一下惯例,然后说:“还是老规矩,今年该老王了。”

可老王突然说话了。老王说:“我提个建议。”

大家都愣了,这是个新情况。李科长有经验,虽狐疑着,却立刻说:“有什么想法只管说,错了也没关系。”

老王就说:“我提议,今年的优秀给小张。”老王这样说时,还环视了一下大家,眼里全是真诚。

小张的眼睛立刻就湿润了。“这不合适,我刚来。”小张说。

说起来确实不太合适,小张上班还不到一年。但老王有老王的理由。小张虽是新兵,但活没少干(这倒是事实),而且人年轻,这个优秀对他将来进步大有好处(这个可就难说了)。老王最后没忘加一句:“我嘛,明年再评是一样的。”

这就是老王的精明之处。等于先声明了,今年我让了,明年的优秀得给我老王。老王还有两年退休,评优反正只能轮一次了。老王还有件事等小张帮忙呢,卖个人情给小张。

优秀就给了小张。

小张要请老王吃饭,老王没让。看着小张感动的样子,老王心里说了句,还嫩啊。

第二年,局里突然取消优秀评选了,老王知道后,抽了自己好几个嘴巴子。

以后只要话题扯到运气上,老王就说:“小张运气真好。刚工作,又是最后一次评优,就赶上了,真该买彩票。”说了几次,小张就觉得欠了老王一个人情,于是请老王吃了顿饭。

老王仍说。小张就又给老王买了不少东西。花的钱超过了奖金。

老王终于不再说这事了。

真是精明呀,小张感叹,也疑惑,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临到退休了,连个副科长都没混上。

(摘编自2019.04《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点明“老王是个很精明的人”,情节紧紧围绕“精明”展开,全文于细微处写人,构思精巧。
B.听了老王表扬领导冲水的事,来人感叹道“难得的好领导呀”,这里从侧面表现出老王的确精明过人。
C.小说的叙述语言简洁传神,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文中对话描写多用短句,营造了轻松、明快的气氛。
D.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再点老王的“精明”,以小张的疑惑作结,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画横线的句子“至少老王认为是”中的“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评优”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7 10: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凯

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縮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

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瓮声瓮气道:“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

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梗着脖子趁机掩饰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的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他的家在农村,距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路,每天他都这样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城里和农村。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心里清楚,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在小店门口买了营养品,骑到了那个坑的路口,他没有再笔直往城里的方向骑,拐向了村口的路。

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上,一个老太太正端着一碗稀饭坐在门前喝着,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

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

“前天晚上,八点多。”他提示道。

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李婶端着碗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

“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涨红着脸问。

李婶抹着嘴边的米汤,说:“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接走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是水电工,他要我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他们怀疑,又补充。

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话:“喂!您好!你是张木匠吗?”

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我是——”他试探地说。

突然电话里就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电话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己,鼓起勇气再拨通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晚上撞了你的人——”

“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

“嗯!”就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里,他喃喃道。

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就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如镜面般湛蓝的天空平展展地延伸着。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坑”开头,揭示了主人公隐隐作痛的复杂心理,也起了设置悬念的作用。
B.“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这样一句阻止妻子多嘴的话,既表现了主人公作为一家之主的威风,又表现了他化被动为主动的机智。
C.得知前夜夜里被撞的人是张木匠之后,“他涨红着脸”问了一句“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表现了“他”的愧疚和担忧。
D.小说以主人公下了摩托车蹲下身盯着坑开头,以带去水泥与黄沙拌好并填平坑结束,既突出主人公的美好品质,又照应了题目和开头。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治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作为我国乡村中的礼制性建筑,具有增强宗族血缘联系、规范社会礼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通过拜祖敬宗与祭祖收族,从精神上团聚宗族。
C.宗族通过祭祀活动来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时合法地管理宗族,惩戒违法子孙。
D.祠堂可作为本族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宣讲伦理道德的地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了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强化宗族观念、团结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时以及自己生辰之时来祠堂祭祀祖先,重温家训。
C.古代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族规,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惩戒。
D.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
严海建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又总是语焉不详。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我们很难将他归类,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成的,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道路的重要基础。从其后来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而饶宗颐治学风格之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而其后来学术上成就的取得也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1949年,饶宗颐为《潮州志》编辑事宜赴港,咨询资助人之一的潮商方继仁,由于方氏的资助,饶宗颐得以寓港不归,遂决定了此后大半生的学术际遇。当大陆政治运动屡起,批判斗争不断时,而饶宗颐得享“偷来的时间”,是为天时。而香港的开放也使饶宗颐能够与欧美汉学界互通声气,促进其学术研究,是为地利。饶宗颐早年从学得父辈师友提携甚多,到港后治敦煌学,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此后饶宗颐刊布图籍,展览书画,开研讨会,建纪念馆,亦多承潮商财力的支持,此则为人和。
饶宗颐的成就得益于外在的因缘,且此种因缘是多重的,是来自各方面的。饶宗颐的学问领域之宽广,学术视野之开阔,所见史料之广博可以说罕有人能比肩,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其外在因缘的多重性。但饶宗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在此多重外在因缘的影响下不失本我。饶宗颐一生所遇的名师益友不可胜数,其均能以自己既有的学问基础,有所因应,取他人所长,所以饶宗颐的学问都不是照着做的,而是接着做的,正如有学者评价的那样,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当然,除学问以外,饶宗颐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也是罕见的。饶宗颐集学问与艺术于一身,所以他的生命是充满自信的,是圆融的,是和谐的。在现代中国,一般知识人若是能做到学问上有为,往往因功利心过甚,而失之无趣,饶宗颐做到学问上的有为和生活上的有趣二者兼得,其实这正是儒者所追求的内在圆融。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是特殊的因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现象。追寻这些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将对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人们总是语焉不详,个中原因可能在于其不可复制性。
B.幼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为饶宗颐后来走上治学道路,形成风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C.饶宗颐受潮商方继仁资助甚多,方氏曾斥巨资为其购入仅有的一套重要文献——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
D.饶宗颐遇到了众多名师益友,又能以自己的既有学问为基础,博采众长,在多个领域著述颇丰。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饶宗颐学问领域宽广,学术视野开阔,所见史料广博,很少有人企及,主要得益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缘”。
B.饶宗颐家学渊源深厚,自小好学多思,耽于想象,读书目的性强,从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C.追根溯源去探寻饶宗颐身上的各种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对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D.饶宗颐生命充满自信,圆融和谐,所以他既能够学问成就卓著,而且艺术上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E. 本文结构严谨,着重叙述了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取得成就的种种“因缘”及对待人生的态度。
【小题3】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饶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缘有哪些方面?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顾近几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青云志》等仙侠玄幻古装剧先后播出,此类以传统神话、寓言传记为缘起,杂糅了言情、武侠、魔幻、历史等元素的古装剧成为了影视产品市场热衷的电视剧类型。在现实题材剧作精品化发展的当下,仙侠玄幻剧如何摆脱同质化、消费化的创作倾向,借古鉴今、古今联通,凝聚更具现实意义的文化价值,值得分析和思辨。
不同于乌托邦的完美秩序和终极理想的形态,玄幻镜像是区别于现实,又不完全符合理想,介于二者之间“似与不似”的位置。这里的现实通常是经由主观加工处理的“真实”,而重建的理想秩序也往往带有现实世界的“镜像投影”,寄寓理想与投射现实可以在这里达到奇妙的平衡,而仙侠、玄幻剧中的“玄幻镜像”正是这种所在。
当代社会压力重重,一道佐以甜蜜爱情的梦幻“视听速食”可以充当青年们一时的“精神抚慰剂”。因此,仙幻剧多半敬奉“大旨谈情”的“核心理念”:《扶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奉“痴恋”为圭臬:主人公虽以爱为目标,却不肯做出其他方面的牺牲和让步。爱情的真谛是彼此的守护与相互成全,但是这种对自我中心意识的执念难免让人难以真正信服。《九州•天空城》中的爱情观表现得更为极端:九州部族战事无端纷起,仿佛只是为了历练和成就女主茯苓的爱情而设。对比之下,这种“为爱而爱”的设计难免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在这些爱情玄幻镜像下的自恋式虚假价值,恰好暗合了部分现代人的自我美化倾向。
青春成长不易。青春叙事与英雄主题往往相互联结、彼此暗喻。仙幻剧中的英雄主人公经历往往自带“光环”:比如《武动乾坤》中的少年林动,出身平凡,一路突变的经历充满变数与偶然性,虽然自身有所改变,但仍然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意识。这种“玛丽苏”、“杰克苏”式的人生顺畅无疑与“被动式”的成功都为观众营造出完美的满足感。因此,一些仙幻剧中这种牺牲掉现实逻辑与核心思考的“反现实”显然能为受众提供一场情绪的宣泄和想象式体验的替代满足。但长期如此,未免会在潜移默化中消磨掉面对真正生活中的考验与历练的勇气,失去挑战生活困难的动力。
仙幻剧追求大制作、重细节、道具布置和人物造型,注重视觉上的精致感,制作团队通过物质化的手段营造感官幻境。视听元素的铺排辅之以逼真的特效技术,织就成一张视觉幻梦的网呈现在观众面前:魔界阴沉神秘则配以坚硬黯默的冷色系妆服,仙界清明焕丽则配以轻盈高贵的金、白浅色系。观看和被审视的对象被置换为一帧帧流动的、华丽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物象图景。这种霸道的置换一方面使“人像”彻底变为构建“物象”的工具和要素,刺激着受众潜在的物质幻想,又以悖反现实的方式暗示深植于现实的“恋物”倾向。
近年来国产古装剧在价值取向层面存在着诸多隐患,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推动了内容制作层面的娱乐化、同质化,美轮美奂的“玄幻镜像”成为投资方、制作方消费受众的合谋。褪去华丽的外衣,古装剧架空的文本内涵提供的只是轻描淡写的空洞娱乐而已。古装剧文化价值的困境为仙幻剧创作敲响了警钟。
(摘编自霍美辰、王方兵《近年来仙侠玄幻剧的文化价值思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仙侠玄幻剧存在同质化、消费化的创作倾向的问题,虽然创作缘起传统神话、语言传记,但缺少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价值。
B.仙侠玄幻剧中的爱情、青春成长、感官玄幻镜像方面出现的价值偏差,于自我中心。成长英雄化、依赖物质等人性问题。
C.《扶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中,爱情玄幻镜像下的自恋式虚假价值,恰好暗合了现代人的自我美化倾向。
D.玄幻镜像里的现实通常是经由主观加工处理的“真实”,而重建的理想秩序也往往带有现实世界的“镜像投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采用反面论证,突出了“为爱而爱”的设计缺少创作逻辑、缺乏不矫揉造作的情感细节的问题。
B.文章以热门仙幻剧为例深入剖析,问题指向有典型性,影响具广泛性,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具有批判意味。
C.文章以线下玄幻剧如何摆脱同质化、消费化的创作倾向为论题,成递进式思路,层层推进,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借助“玄幻镜像”的特征,分析了备受追捧的仙幻剧在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上的偏差。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情玄幻镜像的自我美化,无视对方,背离了真诚,映射了部分年轻人在现实社会压力下个人的逃避与自恋。
B.仙幻剧文化价值的困境是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使得玄幻剧的创作一味迎合观众的需要,丧失了创作的意义。
C.以物质化手段构建的玄幻镜像,反映了一种审美观念的倾向,即追求感官上的精致感和脱离现实的物质幻想。
D.仙幻剧中的玄幻镜像,根植于传统神话、寓言传记题材,又从生活取材,满足观众对个人理想生活的向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①荆轲塔,在河北易县的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②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2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风》,“燕昭延①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③其实,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武阳赴咸阳,武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读《史记》的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再现的。

④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此,竞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⑤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嚯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⑥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铃,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注)①延:邀请。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李白的诗句,既有对礼贤下士的燕王的赞美,又有对郭隗的羡慕,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B.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前后呼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之感。
C.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因此作者认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官所写的文章都可能有自我的演绎。
D.客观所限,作者虽然最终没有登上荆轲塔,但此番畅想亦让作者的耳畔似有幽幽不止的“历史回声”。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
【小题3】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