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节选)

杨西景 侯发山

于是,他们来到当年的“点名台”前。张嵩山整了整衣冠,缓缓走上了“点名台”。看 着排列整齐的方阵,望着一头头白发,一张张沧桑的脸庞,张嵩山心里几多激动,几多感慨,眼前幻化出了一张张英俊的面孔,一个个鲜艳的、火红的领章、帽徽,仿佛回到了三十五年前……“连长好!”一声震天响的呼喊把张嵩山拉回到现实中,“唰”,两行泪珠从眼帘飞驰而下。此刻,这一声亲切的、久违的呼喊,蕴含着当年那血浓于水的连队亲情。这就是连队,军人一生一世都难以忘却的灵魂的故乡、青春的故乡。一个锅里抡勺子的生活,一个院子里共迎日月的岁月,是生命和生命的融洽,灵魂与灵魂的沟通,青春和青春的碰撞。纵然在这里哭过、吵过,甚至骂过,然而,在岁月的回忆里,都是人生最珍贵的欢声笑语。虽然部队解散了,他们的豪气未散,心未散……张嵩山清了清嗓子,着力一展当年的豪气,开始点名:“孙雅雅。”

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年近七十的老连长除了身体略显佝偻外,声音还是那样洪亮,还是那样有力,丝毫不减当年。

张嵩山又叫了一声:“孙雅雅。” “到!”

“曲高远。”

“到!”

“牛飞鸣。”

“到!”

……

“张文英!”这是张嵩山点的最后一个人。现场一下子沉寂了。
“张文英!”张嵩山提高了声音。

当年那一次点名,缺他;今天,又缺他!现场一阵沉默。

这时,杨伊洛站了出来,阴着脸对大家说:“乡亲们,战友们,去年夏天,几个小孩来到九龙湾游玩,当时天热,他们就跳进黄河洗澡。黄河下边暗流很多,卷走了一个小孩。当时,张文英正在岸边种菜,听到呼救,没有半点犹豫,一下子跳进了黄河,把孩子推到岸边,但他却没出来。”

啊!张嵩山傻了。

杨伊洛走到张嵩山身边,解释道:“我怕大家一路上开车分心,在微信上没有说明。”张嵩山点点头,眼角又一次飞出泪花。
这时,站起来一个孩子。他说:“我是兵兵,张叔叔就是为救我牺牲的。”张嵩山走上前,紧紧抱住了兵兵。
杨伊洛说:“我看了张文英生前的日记,知道他有百年后把骨灰的一半埋在城垛山的愿望……可惜他出事后,尸体一直没有打捞上来。今天就带来了他的一双鞋子,等会儿我们上山,做个衣冠冢吧,好了却他一辈子的军人情结。”

张嵩山看到那双鞋子是手工做的布鞋,似乎还没有上过脚。是张文英的老娘做的?可是,听说他的娘早早就去世了啊。

墨春秀上前一步,看着那双鞋,迟疑了一下,缓缓说道:“这是当年俺娘给他做的。”

张嵩山记得,当年这个村的妇女给部队的战友每人做了一双鞋,他的,也没有舍得穿, 一直摆放在他的办公室桌,直到退休他才收拾回家,锁进箱子里。

没有人提议,也没有人说话,大家带着兵兵,带着张文英的那双鞋,朝城垛山走去。同行的人,除了张嵩山的战友,还有“鱼水新村”的全体村民。

不知道是谁先带的头,唱起了那首《城垛谣》: 叔伯们啊,你们在哪头儿?

嗨,俺们在嘉峪关这头。兄弟们啊,你们在哪头儿?嗨,俺们在山海关这头。

你挽着我的胳膊,我拽紧你的手。这万万块秦砖吆,是咱一代代的骨头连骨头!

你抵着我的肩,我顶住你的头。这万里城墙吆,是咱一代代的血肉筑就!

拦胡马,挡匈奴,夷狄难近咱家门口。丢了头,抛血肉,长城护家八千秋。

您的娃,俺的妞,记住叔叔伯伯骨连骨, 记住哥哥弟弟血连肉。

俺们在关外头,您们在关里头。 十三雄关忠魂守,家园万代无边忧……

开始时是一个人唱,后来,大家都跟着唱起来。这歌,似云,在每个人心中漂浮着; 似雨,在每个人眼帘中飞落着……

在城垛山上,选坟茔的时候,张嵩山选了个地势较高的地方。他说:“得让张文英瞧得见咱的老营盘。”
从未落过泪的杨伊洛,此刻泪水伴着话语:“兄弟们,我和老张明年就七十了,你们也都奔六十了,就让文英兄弟代表咱们,永远看护着老营房,永远呵护着城垛山吧。”

新坟隆起,全体默哀,天空阴雨四合,飘起了小雨,淅淅沥沥,无声无息。大家垂着头,都不说话,脸上稀里哗啦的,也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

(《奔流》2018 年第 9 期、10 期连载)

【小题1】选文的人名、地名设计颇具匠心,试各举一例并分析其意蕴。
【小题2】选文语言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和气势,请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从句式选用角度作简要分析。
【小题3】选文中大家齐唱《城垛谣》,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6 08:0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D.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中国,《朱子读书法》作为一本讨论如何读书的书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B.古人认为读书如果只是“辞章记诵”,就背离了读书的本意,因为其目的是猎取功名。
C.只有了解作者的语境、品性、意图,以古人为师,进行自我治理,才能够把书读进去。
D.读书要能“出乎其外”,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作为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简述古人读书之法的演进过程,阐明古人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文章在二、三两段引述陈善和王国维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读书方法作了介绍和阐释。
C.第四段具体分析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中读书人的角色定位,并指出读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一些要求。
D.文章先概述古人的读书之法,然后层层递进,重点分析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法的内涵、做法、特色和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读书方法的探讨,《朱子读书法》《读书分年日程》《五经读法》等著作有传承关系,继而陈善又总结出“读书须知出入法”。
B.善于读书的人应当做到两点:首先能够走进书里,“见得亲切”;然后熟悉作者语境和个人品性,消化所读之书,实现经世致用。
C.孟子提倡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读书方法是非常赞同的。
D.明代选择《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教科书,按照系统做法反复训练,以期达到 “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体现了鲜明的儒学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作品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但更多的是给宋代诗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代诗人以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他们两人的诗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进行了论证。
B.文章第二段在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邻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第三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为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为抒情主人公。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钢笔都去了哪里

电影《美丽心灵》中有这样一幕:学生为学问高深、贡献巨大的教授献上自己的一支钢笔,以示敬意。笔者是“60后”,学生期间使用钢笔的经历还记忆犹新。在小学,在中学,一支钢笔犹如现在的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个人的饰品,写字、赏玩、馈赠、珍存……它陪伴我们许多年,其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书写的范围,代表太多的符号。

在市场产品无奇不有的今天,忽然间发现选购中意的钢笔变成了一件难事,取而代之的是五颜六色、林林总总的一次性笔,各个品种、各种花样,应有尽有。这些现代的笔的确更加简单方便,价格也很便宜,也可随手弃之,同时还能带来“物品极大丰富”的满足感。假如尝试更换笔芯,你会发现其塑料外壳的寿命和一支笔芯的寿命也差不了几天。如此,想使用钢笔的愿望忽然变得很强烈。然而市场实践发现,现在的钢笔也如月饼一般,通过精美的外包装,摇身变成高档奢侈品,普通钢笔已难觅踪影了;即便费尽千般力气淘得钢笔,墨水似乎也不那么方便购得。

有种说法值得玩味:钢笔到“一次性笔”的转换,其实与我们真实需求并无太多关联,更多是生产公司和厂家的策略,也是支撑一切高度商品化的现代社会的计谋。据估算,在我们所购消费品中,能伴随自己6个月以上的只有1%,也就是说大多数商品在6个月之内即被废弃。在现代社会,我们不知不觉地被诱入了制造——消费——废弃——再制造——再消费一再废弃的加速循环之中,被无处不在的商品所包围和奴役。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顺理成章的过程,包括婴儿诞生、老者逝去,甚至是天灾人祸、生活方式、恋爱婚姻等都充满了商业化气息,失去了原有的品味。

我们是否彻底变成了商品的奴隶?考虑到这一逻辑,人类社会在经历一些大灾大难之后,受灾人口面对的大多不是如何寄托对逝者哀思的话语环境;相反,人们被告知的是:要使店面尽早开始营业,要使人们尽快出去购物……打着恢复受灾民众正常生活秩序的旗号,其实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为了继续保持这个社会的商业运转。

“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也许应该被“供给制造需求”取代。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于是,商家发明并传播了体味和口臭的概念。这些正是隐藏在光鲜商品背后的经济学密码。其实,不只是商品需求,我们很多其他需求都是被创造出来的。现代社会的发展结果之一,便是我们越来越被投置于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需求掌控之下。在这样的时代,笔者越发怀念钢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颜六色林林总总的一次性笔充斥市场,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优点很多,所以使得购买钢笔非常困难。
B.从钢笔到一次性笔的转换,并非是因为人们对笔的需要已经发生彻底转变,使用者已经完全废弃使用钢笔了。
C.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一些顺理成章的过程,诸如天灾人祸的处理,生养婚恋等,都充满商业化气息。
D.在商品社会里,人们自身原本的需求,常被商品扭曲了,异化了,其生活就被那些“创造”出来的需求所掌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说在过去钢笔有很高的价值,被视为珍贵物品,受人喜爱,其意在为后文论说作铺垫,并以此引出对问题的评论。
B.“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引用的这句话,论证了商家为利益扩大化制造需求掌控消费。
C.人们在大灾之后大多不是表现对逝者的哀思,相反,总是考虑店面尽早营业,文章以此例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我们已变成了商品的奴隶”。
D.列举消费品使用寿命的数字,在于论证人们总是不知不觉被陷入制造消费废弃的多次循环之中,被商品包围和奴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为“钢笔都去了哪里”,意在呼吁社会尊重文化传统,尊重人们正当的需求。
B.把钢笔包装成精美的高档奢侈品,是商家追逐商业利益扩大化的一个具体例证。
C.商家一面生产出商品,一面诱导民众消费,以求扩大利润,这就是“供给制造需求”的表现。
D.文未说“笔者越发怀念钢笔”,这是对现代存在的“需求”与“供给”关系的颠倒表达委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