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钢笔都去了哪里

电影《美丽心灵》中有这样一幕:学生为学问高深、贡献巨大的教授献上自己的一支钢笔,以示敬意。笔者是“60后”,学生期间使用钢笔的经历还记忆犹新。在小学,在中学,一支钢笔犹如现在的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个人的饰品,写字、赏玩、馈赠、珍存……它陪伴我们许多年,其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书写的范围,代表太多的符号。

在市场产品无奇不有的今天,忽然间发现选购中意的钢笔变成了一件难事,取而代之的是五颜六色、林林总总的一次性笔,各个品种、各种花样,应有尽有。这些现代的笔的确更加简单方便,价格也很便宜,也可随手弃之,同时还能带来“物品极大丰富”的满足感。假如尝试更换笔芯,你会发现其塑料外壳的寿命和一支笔芯的寿命也差不了几天。如此,想使用钢笔的愿望忽然变得很强烈。然而市场实践发现,现在的钢笔也如月饼一般,通过精美的外包装,摇身变成高档奢侈品,普通钢笔已难觅踪影了;即便费尽千般力气淘得钢笔,墨水似乎也不那么方便购得。

有种说法值得玩味:钢笔到“一次性笔”的转换,其实与我们真实需求并无太多关联,更多是生产公司和厂家的策略,也是支撑一切高度商品化的现代社会的计谋。据估算,在我们所购消费品中,能伴随自己6个月以上的只有1%,也就是说大多数商品在6个月之内即被废弃。在现代社会,我们不知不觉地被诱入了制造——消费——废弃——再制造——再消费一再废弃的加速循环之中,被无处不在的商品所包围和奴役。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顺理成章的过程,包括婴儿诞生、老者逝去,甚至是天灾人祸、生活方式、恋爱婚姻等都充满了商业化气息,失去了原有的品味。

我们是否彻底变成了商品的奴隶?考虑到这一逻辑,人类社会在经历一些大灾大难之后,受灾人口面对的大多不是如何寄托对逝者哀思的话语环境;相反,人们被告知的是:要使店面尽早开始营业,要使人们尽快出去购物……打着恢复受灾民众正常生活秩序的旗号,其实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为了继续保持这个社会的商业运转。

“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也许应该被“供给制造需求”取代。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于是,商家发明并传播了体味和口臭的概念。这些正是隐藏在光鲜商品背后的经济学密码。其实,不只是商品需求,我们很多其他需求都是被创造出来的。现代社会的发展结果之一,便是我们越来越被投置于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需求掌控之下。在这样的时代,笔者越发怀念钢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颜六色林林总总的一次性笔充斥市场,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优点很多,所以使得购买钢笔非常困难。
B.从钢笔到一次性笔的转换,并非是因为人们对笔的需要已经发生彻底转变,使用者已经完全废弃使用钢笔了。
C.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一些顺理成章的过程,诸如天灾人祸的处理,生养婚恋等,都充满商业化气息。
D.在商品社会里,人们自身原本的需求,常被商品扭曲了,异化了,其生活就被那些“创造”出来的需求所掌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说在过去钢笔有很高的价值,被视为珍贵物品,受人喜爱,其意在为后文论说作铺垫,并以此引出对问题的评论。
B.“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引用的这句话,论证了商家为利益扩大化制造需求掌控消费。
C.人们在大灾之后大多不是表现对逝者的哀思,相反,总是考虑店面尽早营业,文章以此例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我们已变成了商品的奴隶”。
D.列举消费品使用寿命的数字,在于论证人们总是不知不觉被陷入制造消费废弃的多次循环之中,被商品包围和奴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为“钢笔都去了哪里”,意在呼吁社会尊重文化传统,尊重人们正当的需求。
B.把钢笔包装成精美的高档奢侈品,是商家追逐商业利益扩大化的一个具体例证。
C.商家一面生产出商品,一面诱导民众消费,以求扩大利润,这就是“供给制造需求”的表现。
D.文未说“笔者越发怀念钢笔”,这是对现代存在的“需求”与“供给”关系的颠倒表达委婉的批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0 03:4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冻疗法拯救生命
①登山或潜水运动员都深知寒冷给身体带来的危害。然而,作为一种医学治疗手段,降低体温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在接受使用体外循环机进行的手术时造成脑部后遗症的风险。
②伴随心脏问题产生的是由于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缺氧5分钟就会给大脑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10分钟即可造成神经死亡。美国心脏学会建议,在手术中有控制地降低体温以减少脑部损伤。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地把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因为体温每降1摄氏度,氧气的消耗量就会降低5%—8%。西班牙马德里心脏外科主任恩里克·罗德里格斯指出:“在所有使用体外循环机的外科手术中,我们都会用到适中的降低体温的做法,也就是说,降至28摄氏度至31摄氏度之间,以避免在出现危险时给大脑造成损伤。
③此外,冷冻疗法可以延长手术的安全时间。例如在成人主动脉切断或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中,需要完全断血液循环。为此需要把患者的身体冷冻起来,使接近冬眠状态。当体温降至16摄氏度时,安全时间为40分钟至60分钟。心脏外科助理医师卡洛斯·莫拉莱斯指出:“体温降得越低,我们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④但是,控制体温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冷冻疗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手术后如何使体温回升。按照一般规则,如果身体被冷冻30分钟,那么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就将增加一倍。负责将血液重新灌注到血管当中的医师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使患者体温回升。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恩里克·罗德里格斯说:“尽管这些威胁依然存在,但是目前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可能出现的大脑水肿和血凝紊乱,因为低温破坏了血液蛋白。”重症监护室中的最大难题通常是痉挛和寒热增加的氧气消耗,以及患者免疫系统的改变。因此专家建议给接受了冷冻疗法的患者实施镇静辅助治疗,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冷冻时间长达几天的情况下。
【小题1】文章②③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冷冻疗法用途的,正确的一项是
A.体外循环机的保持 中断血液循环   冷冻疗法存在风险
B.中断血液循环 帮助降低体温   减少大脑损伤
C.减少大脑损伤 延长手术安全时间
D.体外循环机的保持 减少大脑损伤
【小题2】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②③两段之前,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这三段的说明目的都在于说明,冷冻技术在医学治疗上的用途。
B.可以。这三段说明使用冷冻疗法,控制体温的同时有一定风险。
C.不可以。这三段分别从冷冻疗法存在的风险,冷冻技术在医学治疗上的用途进行说明的,有较好的逻辑关系,如果调整顺序,就显得逻辑混乱。
D.不可以。因为②③段说明的是使用冷冻疗法的用途,④段说的是使用冷冻疗法控制体温的同时有一定风险,②③段与④段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如果调整顺序,就显得逻辑混乱。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术中,有控制地将体温降低到适中的温度,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的脑部损伤。
B.体温降得越低,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手术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C.使用冷冻疗法,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较长,产生心室纤维颤动的风险很高。
D.目前,低温对血液蛋白的破坏是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被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孩子从小没有被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选自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以突破底线、抄袭胡编、搜奇媚俗为创新,一切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现,所以我们在文艺工作中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既不需要大家都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只有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C.三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D.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所以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小题3】达到“卓越”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一的事例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他们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时,已基本趋同,秦统一中国后,将文字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有时发生歧义,影响字义的准确性。但总的说,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影响到海外,像新加坡早已使用了简化汉字。因为书写方便,合理的简化字是受欢迎的。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现在电脑软件有汉字繁简转换的功能。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而且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2005年高考试卷有古文今译的考题。广州考区的一道古文翻译题,交白卷的达万人之多。
我曾提议过“用简识繁”的补救办法。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体与繁体发生歧义的字时,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例如吉庆有余(餘)、史湘云(雲)。老师不必专门讲,也不列入学生考核内容。经过十二年的熏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不少繁体字。这等于在全国做了一项国学普及工作,中国的古文、古诗词、古小说,人人可以方便阅读。
这样做,有些文字改革专家们担心违反文字改革政策。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语文课照常进行,不增师生的负担,毫不费力地多认一批繁体字,并没有冲击文字改革,有什么不好?
(编摘自任继愈《光明日报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的相关内容,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的一项是( )
A.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B.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的全国各地。
C.罗马帝国分裂成的许多邦国,多种文字并存,分散给发展带来弊端。
D.我们的二十四史及古诗词古小说等,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10划。
B.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总的说是成功的,因为书写方便,简化字是受全国人民欢迎的。
C.有些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
D.2005年高考广州考区古文翻译,交白卷达万人,是由青年人没机会接触繁体字导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的统一、发展和强大,需要文字的统一,还需要文字合理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都如此。
B.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简化字,给汉字的使用带了一些不便。
C.“用简识繁”,是在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如“史湘云(雲)”,说明简化字“云”对应的古汉字就是“雲”这一个字。
D.对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问题的补救,首先不能违反国家文字改革的大方向,其次也不能增加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