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中国,《朱子读书法》作为一本讨论如何读书的书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B.古人认为读书如果只是“辞章记诵”,就背离了读书的本意,因为其目的是猎取功名。
C.只有了解作者的语境、品性、意图,以古人为师,进行自我治理,才能够把书读进去。
D.读书要能“出乎其外”,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作为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简述古人读书之法的演进过程,阐明古人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文章在二、三两段引述陈善和王国维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读书方法作了介绍和阐释。
C.第四段具体分析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中读书人的角色定位,并指出读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一些要求。
D.文章先概述古人的读书之法,然后层层递进,重点分析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法的内涵、做法、特色和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读书方法的探讨,《朱子读书法》《读书分年日程》《五经读法》等著作有传承关系,继而陈善又总结出“读书须知出入法”。
B.善于读书的人应当做到两点:首先能够走进书里,“见得亲切”;然后熟悉作者语境和个人品性,消化所读之书,实现经世致用。
C.孟子提倡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读书方法是非常赞同的。
D.明代选择《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教科书,按照系统做法反复训练,以期达到 “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体现了鲜明的儒学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4 04:4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关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关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
B.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
C.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乐居”就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
D.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是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的三门学科中最尖端、最高深的学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闹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
B.文章第三段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由生态到文明,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C.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
D.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需要权衡轻重才能决定取舍。
B.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
C.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也有层次差异,乐生是人生的最高层次,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体味麦浪
鲍安顺
写麦浪,不能不写麦浪的味道。
蓝天下的麦浪一波波地荡漾着,置身麦田仔细看那麦穗,那麦芒,那一颗颗麦粒,都是金黄的。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一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
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东方红形形的刚露脸。那灌浆了成熟的麦子,让一望无际的麦田充满了亢奋与激情。在亢奋中,我似乎闻到麦子的香味,而在那激情里,藏着轻波荡漾的麦浪气息一在晨光熹微间生成的气息,挟带着泥土潮湿气,还有浓郁的草腥气。麦浪荡起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让我感觉挟带着狂野的灵性,我们从中品尝出风暴的味道。那麦浪在心间酝酿的风暴,拥有着成熟的沧桑,散发着迷人的馨香。
看麦浪,寻找村居生活的一种农耕情结,那心情像在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淳朴温馨,亲切悠远。那麦浪中的味觉与唤觉都仿佛展现了出来,更接近了地气,像鱼在水中游,鸟在天空飞,绿树在苍茫山野生长。那味觉,很丰富,在我们的舌尖上直打滚,香了成千上万年,也回味了成千上万年,而且豆古如初。那麦香,在麦子生长的过程中与农人相依为命了几千年,渗透着先苦后甜的复杂味道----那味道的意味,正是农耕文明憨实的着落点,根深蒂固,似水流年。
在麦浪里,用手搓着清香的麦粒吃在嘴里,是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双手搓来搓去在手心被揉碎的麦粒,轻轻一吹,麦皮纷飞四散,再把千净的麦粒塞进嘴里,几经咬嚼,浓郁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送到五脏六腑。那浸染身心的麦香味道,让生命在对麦浪最初的体验中开始升华,像麦子灌浆的味道。如果摘一把饱满的麦穗,在柴火上燎一燎,再搓着吃,更是唇齿留香。
麦浪的味道,几乎贯穿整个麦子的生长过程。比如麦子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一眨眼就籽粒饱满,然后就收割进囤。那拔节中的麦浪是悠闲的,如少年一样眉开眼笑,也眉清目秀,让我们闻得到它青青的嫩草气息。抽穗的麦浪,显然变得充满了热情,那种生长的畴躇满志,那种渴望的风起云涌,总是令人体味到骚动的激起,一种孕育的气息。扬花是一场梦,麦子爱情的梦,也是麦浪汹涌起伏的梦,传送花粉的香,弥漫愉悦的情。更不用说灌浆了,成熟的麦子在一念之间,香气浸染的梦在麦浪里意绪飞扬。
经验丰富的老农,在麦浪里看一看,或者摸几下麦穗,就知道能不能收割麦子了。为了保险,他再用牙咬咬麦粒,再决定割不割麦子。老农在口里咀嚼的感觉,是积淀的经验,他的一声割字叫出来,那麦子似乎变得更加香气扑鼻,让人精神亢奋。
很多时候,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虽然看不到麦浪,却能体味到遍远的流浪麦香。那宽广麦田里的麦穗低头羞涩,那闻风袭来的麦子成熟的气息,那金色麦束的意味深长,让我沉醉在镰刀与馍面的香味之中,不能自拔。记忆中,粒粒圆鼓鼓透着光亮的麦粒堆成小山,被霞光映衬得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让人在遥想中魂牵梦绕——那麦浪变成了生命中锦瑟流年的梦,在味觉里驰骋,在唤觉里升华,像一个个披着蓑衣的稻草人,随着麦浪翻卷希望,与夏风共舞,与麦田的涛声对话,与紧贴泥土的乡情共眠。我突然想起具有异域风情的漫天香透的无边花开的薰衣草,那种香味很浓,也很热烈,却与金黄的麦浪香完全不同,麦浪里的香,是泥土的气息,庄稼的风情。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味麦浪”是文章的标题,也是行文的线索,作者正是围绕“体味麦浪”来组织材料、表达情感的。
B.文章重点写麦浪的味道,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作者体味到的麦浪的多种味道,寄寓着丰富的思想情感。
C.在作者看来,麦浪的味道与农民命运息息相关,渗透着先苦后甜的复杂味道,揭示了同情农民苦难的主题。
D.文章善用修辞,比喻俯拾皆是,如“粒粒圆鼓鼓透着光亮的麦粒堆成小山,被霞光映衬得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
【小题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1)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一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
(2)很多时候,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虽然看不到麦浪,却能体味到遥远的流浪麦香。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麦浪的味道”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就这样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以及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指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在一块制作精美的广告铝合金板上,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教导员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是蒙古语音译,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二百三十多公里,距格尔木市二百七十多公里,海拔两千九百一十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就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左右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虔诚而辛勤地经营着。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八百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就是睡大觉,生活下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六十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霖?
【小题2】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厚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3】作者用“甘霖”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艰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霖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
【小题4】文中为什么要写甘霖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
【小题5】文中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包
黄静泉
那个饭店就叫火车站饭店,不大,是平房,里面放着二十多张方桌,桌子和椅子都是原木色。
正是春运的时候。车站前的广场上人来人往。人们穿行在大雪中,或者说是大雪穿行在人群里,人和雪纠缠不清,搅在一起。
火车站饭店里吃饭的人挺多。
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坐在进门右边的第二张桌子边,面对着门,边吃饭边说话。
小伙子对旁边的姑娘说,你烦不烦啊,不好好吃饭总是摆弄手机干嘛呢?
抢红包。姑娘说。
能抢套房子也算你厉害。小伙子生气地说。
他们的不愉快,其实正是因为房子。
姑娘突然脸白了,生气地说,我拿定主意了,你要是过完年回来,还说买不起房子,咱们就算了。姑娘又说,其实我真是不想跟你就这么算了,但没有房子,也只能算了。
相爱了三四年,就这么算了?小伙子说,你不觉得可惜?
咋不觉得可惜,但可惜有用吗?姑娘看着手机,没有抬头。姑娘不敢抬头,不敢看男友的眼睛,当然也不敢让男友看她的眼睛。
小伙子说,你抢了别人的红包,莫非你就不给别人发红包?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当真了就不好玩了。姑娘说。
对我也一样?小伙子说。
应该是吧。姑娘一字一顿地说。
没事儿一样,小伙子吃了一片木耳,又说,好合好散,吃顿好饭。小伙子鄙夷地笑了一下说,你再想想,我们能不能一起奋斗一套房子?
我没有这个义务,现在都是这样,男人要娶媳妇,就得有房子。我放着一个女人不当,为啥要当个奋斗者?姑娘很伤感地说。
饭店的门,突然开了,呼一下冲进一股雪,雪中卷进一个男子来。男子抖了抖身子,抖掉了头发上和身上的一些雪花。男子四十岁上下,四方脸,黑,穿着一件黑皮衣,黑皮衣灰楚楚的泛出麻麻点点的白点子,看起来像是些线头子,他走到进门右边的第二张桌子旁边,坐下了。他背对着门,面对着那对儿闹不愉快的小情侣。
服务员走到穿黑皮衣的男人身边,递过一张菜谱,让那个男人点菜。外面大雪下得正紧,雪花就像一群一群蝌蚪,一群一群地从空中游到窗玻璃上,砰砰地撞出响声。服务员站了好大一会儿,终于等男子点完了,看了一下说,你就要一碗面,也不加个鸡蛋?
穿黑皮衣的男人点了点头,意思是不加鸡蛋,什么也不加。
穿黑皮衣的男人吃面吃的挺豪爽。他怎么吃面?他是横着筷子吃,哗一下,挑进嘴里一大堆面。照这样的吃法,三四筷子就能挑光那碗面,然后是把面汤一口喝光。但是,他突然停顿下来了,把横在筷子上的一堆面放回碗里,开始竖起筷子放慢了吃法,像是等着什么人,边吃边看着对面的小伙子和姑娘,看着饭桌上那几盘菜。
小伙子看着穿黑皮衣的男人,大概觉得这个灰头土脸的男人挺有意思,就主动地搭起话来。
穿黑皮衣的男人是出来打工的,要坐晚上的火车回家去过年。说起家来,穿黑皮衣的男人就笑了。笑着说,其实吧,出门在外的时候,老是想起在家的时候,想起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的时候还真是挺有意思挺快乐的。可是,孩子咋办?孩子要上学,靠掰玉米棒子可掰不出学费钱。
那玉米地,你出来了,咋办?小伙子捉着筷子,走神儿一样看着穿黑皮衣的男人。筷子在手里动一下动一下。
我老婆自己在家里种地呢,我老婆可能吃苦了,家里的农活儿都她自己干了,不过村子里也不是就我老婆能受苦,别的女人也能受苦。他慢慢地吃面条,看着小伙子桌前的菜盘子。我出来的时候,我儿子跟我说,爸爸今年回来过年的时候,能不能给我买个手机回来,有了手机,我就能跟爸爸视频了。我儿子的话,让我记了一年了。穿黑皮衣的男人不笑了。
小伙子说,其实在外面打工的人,都会时常想起家里的事情。
这么说,你也是出来打工的,老家也是农村的?穿黑皮衣的男人瞪圆了眼睛,眼睛里放出光来。
小伙子点了点头。他已经出来多年了,先是在外面上学,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又读研,本来还想读博的,但好像挣钱比读博更重要,就不读了。小伙子摊开两只手,说,这叫忍痛割爱。没办法,我现在大了,才知道我爸妈其实早就供不起我上学了,我得先挣点钱啊。
穿黑皮衣的男人看着小伙子那张苦笑的脸说,你有文化,你是白领,你跟我不一样,我是卖力气的人,这一辈子啥脏活累活都干过。他看见小伙子好像要站起来的样子,就微笑着说,你吃完啦?
吃完了。
要走啦?
得走啦,我也要坐火车回家过年去啦。小伙子又补充说,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我们都是外乡人。
你们剩下的菜,我能不能打包?穿黑皮衣的男人说。
小伙子喊来服务员,打包。
小伙子看着打包的服务员说,有现成的盐水鸡给装一只。小伙子跟着服务员走到收银台前,跟里面的女孩说,你们这儿有红包吗?女孩说有。小伙子给红包里装了五百块钱,对服务员说,把红包打进鸡子包里。小伙子的女朋友侧过脸,很温情地看着小伙子,看着看着,抬起手背抹眼泪。姑娘说,想想看,他们一家人打开那个红包时,会不会被吓一跳?
有时候……小伙子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我们不是也希望被意外的好事儿来吓一跳吗?
小伙子结了账,把盐水鸡递给穿黑皮衣的男人说,这些东西,你全都拿走吧,拿回家去,给你老婆孩子吃。特别是这只鸡,千万别送人,一定要自己吃,尝尝好吃不好吃。
穿黑皮衣的男人把所有的菜都收拾妥当了,跟着小伙子一块儿出了门。刚出门走了两步,穿黑皮衣的男人就蹲下了,往塑料袋子里装雪,他要坐一夜火车呢。
小伙子和姑娘也要继续赶路,撇开那个男人,转身走了,但是边走边回头看。那个姑娘,把一只手插进小伙子的臂弯里,挽住小伙子的胳膊,挽得很紧。
雪很大,雪花像杨花一样漫天飞舞。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车站饭店名字朴实,房子简陋,陈设简单,顾客盈门,小说以此为场景,易于展开人物活动,浓缩社会矛盾。
B.小情侣为房子的事情闹别扭,姑娘提出分手后不敢抬头看男友的眼睛,这一细节说明她已决心放弃用心经营了三四年的爱情。
C.两个男人对话时,姑娘似乎成了局外人,小说以“很温情地看着小伙子”“抬起手背抹眼泪”的细节来表现其内心的波澜与情感变化。
D.小说有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既极力表现天气的寒冷,与饭店的温暖构成对比,又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小题2】黑皮衣男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红包”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风尘不起,天很蓝,太阳很温暖。母亲带着我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但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路上,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毛窝子的制作方式和用途,一是为了交代李大爷制作毛窝子的生活环境,二是为了突出李大爷技艺高超。
B.小说中,用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毛窝子的热爱和现在人们对毛窝子的不屑进行对比,小说意在感慨时代变化,表达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
C.小说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很大,“我”三次得到李大爷制作的毛窝子,表现了“我”对毛窝子的珍惜。
D.小说中写到李大爷制作精良的毛窝子却被他儿子一把大火烧了,这一情节引人深思,意在提醒我们如何去对待传统手工艺品。
【小题2】“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前文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