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王祖龙《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为了留住本真的文化记忆,必须确保乡土社区的传统农耕生态语境得到完整保存。
C.对传统手艺产品进行衍生性生产,要注重发掘其精神文化价值,并赋予现代追求。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才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论点,统摄全篇,结尾处回扣观点,全篇构成“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B.文章围绕传统手艺的留传,逐层深入地探讨了其生态化保护的理念和可行性办法。
C.文章直面乡土传统手艺在当代语境下必然衰落的现实,明确提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
D.文章列举多项传统手艺推陈出新的成功实例,有力证明了留住传统手艺大有可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寄望于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保存于博物馆,并不能实现对其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C.传统手艺的技艺、传承人和生态语境都获得保护,就能实现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3 12:4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2017年中国六个城市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主要用途包括上下班代步、接送家人和孩子、生活娱乐、中短途旅行、看望父母和走亲戚等,已经能够覆盖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传统车辆的主要使用成本取决于汽油价格,而新能源乘用车的主要使用成本取决于电费价格。从全球市场来看,我国居民用汽油价格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但是我国居民用电价格比主要发达国家都要便宜,分别为欧盟、日本、美国的居民用电价格的22%、31%、67%。我国汽油和电费的价格比为47.5,而欧盟、日本、美国的分别为15.8、16、20.8。与欧盟、美国、日本相比,在我国实现訢能源乘用车替代传统汽车,能够更大幅度降低车辆的使用成本,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未来车型将从A00级逐步向A级车型过渡,新能源乘用车的续航里程、车载空间等性能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摘编自《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材料二:

图表2012-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预测(万辆)

(数据于 OF week新能源汽车网)

材料三: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发生一场深刻变革:消费结构由乘商并重向乘用车为主转变;消费主体由公共领域向私人购买转变;私人消费区域由限购城市向非限购城市转变;私人消费生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选购转变。这四个趋势说明,市场因素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由政策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

由于更适合演变为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将迎来高速发展。汽车产业“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未来趋势,不具备“四化”特征便很有可能被淘汰。预计到2027年,在新购车用户中。00后将占7.2%,90后占41.8%,80后占35.4%。这几代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无网络不生活。因此,汽车必将向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演变,而新能源汽车将迎来高速发展。

(摘编自《电动汽车资源网》

材料四:

2018年年底各地经销商便以2019年补贴退坡后车型可能涨价为由,鼓励消费者尽早购车。而直至2019年春节假期结束,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方案仍未落地,但坊间版本层出不穷,并指出2019年补贴退坡幅度将高达50%、地补取消等多项变化。而一旦该政策施行,这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震荡。举例来说,广汽新能源GE35302018年享受的补贴为9.9万元,但2019年的补贴将直降至2.9万元,补贴退坡幅度高达7万元。不过,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电动车涨价并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整个还会下调。

进入后补贴时代,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其关键在于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成本下降。2018年年底,威尔森发布的《2018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白皮书》指出,2020年电池成本相比2018年可以再降20%左右。纵向来看,动力电池系统成本从2015年的3元/瓦时,降低至2018年的1.2元/瓦时。若同比计算,电池容量60千瓦时的整车电池成本估计下降了2-3万元。

与此同时,非电池关键部件的其他部件成本,也在下降通道当中。在科技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双重带动下电机、电控、智能系统等主要部件成本也在下降。

(摘编自《经济观察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前新能源乘用车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其使用成本也和传统车辆不同。
B.市场因素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必将使其向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演变。
C.补贴退坡、取消地补等系列政策实施后,将会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震荡。
D.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企业关键是要降低核心部件电池和其他主要部件的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使用成本、性能等方面分析了新能源乘用车在我国的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
B.从材料二图表可知2015年后全球新能源汽的销量和同比增长均呈逐年上升态势。
C.材料三分析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并指出90后和80后是其消费的主体。
D.材料四用具休的数据多角度地分析指出,成本下降将会带来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下调。
【小题3】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 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C.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B.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万民之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D.如果想要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据公开透明,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撒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催生智能合约,为共享经济提供解决方案。智能合约是在一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的合约。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兼具自动执行和可信任的双重优点,使其可以帮助实现共享经济中的诸如产品预约、违约赔付等多种涉及网上信任的商业情景,使共享经济更加完善可靠。

当然,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经济场景也有一些障碍,比如缺乏完善有效的“共识机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完善的共识机制能够同时解决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等问题。在现有区块链技术下,当用户对交易的公平性产生怀疑时无法向任何机构进行申诉。同时,区块链被设计成环环相扣,能够从任何一点追溯至初始区块,查询到链上所有信息。然而这只能确保通过区块链交易的公平性,却不能保证区块链交易的合法性,追踪犯罪行为将变得异常困难。

长远来看,区块链技术面临潜在的安全性隐忧。目前区块链技术的算法是相对安全的,但是随着量子计算机等新计算技术的发展,未来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一定的破解可能性,这也是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潜在安全威胁。

(摘编自许华磊《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光明日报》2018年01月)

【小题1】下列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算法相对安全,但未来有可能被破解。
B.数据以块链结构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监督,任何第三方机构都无法进行修改。
C.为支撑共享经济,在网上建立起了点对点之间的可靠信任关系,去除了中介的干扰。
D.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是实现共享经济的理想方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介绍了区块链技术这一概念及其特点,还有它在共享经济领域里的应用意义。
B.文章开头先总说区块链技术,然后分说其优缺点,最后是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瞻望,呈总分总结构。
C.全文围绕区块链技术和共享经济的关系论述,具体论述了其对共享经济的积极作用。
D.最后两段,作者从应用障碍与安全隐忧方而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深入冷静的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开性和公正性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B.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将为多种共享经济场景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C.区块链技术的合法性、安全性若能得到切实的保障,该技术定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D.任何完善的共识机制都不能同时解决安全性等问题,这阻碍了区块链技术应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世间万物,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文化遗产是古人的创造,而斯人已逝,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成为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媒介,根本而言就是古人的象征,可谓其代言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且至为可贵。这一点应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清代曾国藩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于国、于民、于家、于业、于人、于己都至关重要,对于为古人代言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了敬畏,盗掘之举方能有所收敛;有了敬畏,破坏之为方能有所约束;有了敬畏,纵容之态方能有所更张。

面对天灾人祸,人的生命十分脆弱。那些饱经沧桑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如年迈老者一般,生命极其脆弱。敬畏生命、善待老人,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已渐成风尚,对待历史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呢?首先,既不能敬而远之、弃之不顾,也不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更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次,要时刻关注其细微变化,分析背后原因,及时排除一切不利的干扰因素,为其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再次,务必坚守遗产的生命线,面对遗产脆弱的生命,保证其“活下来”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得起前人、对得起祖先的基本准则。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有学者说,仔细触摸文化遗产是能够感觉到它的体温的,因为它们身上无疑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先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因而触摸遗产其实就是走进了先人的世界,就是在与先辈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如此而言,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恰如苏东海先生所说,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中是遗产存在的根本状态,文化遗产消失的规律是关于遗产的根本规律。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秉持遗产保护之“道”与“德”,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不断取得斗争胜利。

人生苦短,每个人也都想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借助我们的手段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呢?很多遗产的原初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却可以不断挖掘,这也正是体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

(选自王运良《文化遗产好似人类生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是古人的象征,是古人的代言者,拥有自己的尊严。因此,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当抱有一颗敬畏之心。
B.文化遗产的生命极其脆弱,因此合理有度利用,优化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生命线,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C.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避免遗产的消失。
D.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不断挖掘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实现古为今用。
【小题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依次论述了敬畏文化遗产、善待文化遗产,遵循规律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道理。
B.第二段基于文化遗产生命的脆弱性,从摒弃错误做法、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的生命线三个方面来说理,论述如何善待文化遗产。
C.第三段论述层层深入,先从人类的生老病死说起,论述了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并由此引出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生命规律的重要意义。
D.第四段说明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先以“人类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引出话题,再阐明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之所以有尊严,是因为它是古人的象征和代言者。
B.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弃之不顾,而应不断地开发利用。
C.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状态中,这是关于遗产的根本规律。
D.恢复文化遗产的原初功能,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之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骡子不悲伤
刘川北
①无论怎么说,老旦都算得上芦草湾的名人。老旦跟人不亲,见了谁都是寡淡似水,老旦跟牲口亲。生产队的时候,老旦就是调教牲口的好手。生产队有一匹棕色的马驹,贪食任性,曾经在一个驾车的熟手的额头上啃过一口,留下一个月牙形的疤。老旦驯服这匹马驹,那样子威风凛凛,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反素日里萎蔫邋遢的老旦,鞭走如龙舞,鞭响如炸雷,几鞭子下去,马驹低下头去,认错的孩子似的听从管教。芦草湾人说一物降一物,老旦生来就是这些畜生的皇上爷。当然仅靠武力和威严还不够,老旦是实打实喜欢。
②后来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包产到户,老旦抓阄分得一头骡子。老旦美得很,老旦说,铜骡铁驴纸糊的马,骡子高大威猛耐力强,拉犁耙地两头牛也抵不过一头骡子。人们揶揄老旦讲,老旦,你有本事,弄个儿子出来,十头骡子也抵不上半个儿。老旦无儿,只有两个丫头。老旦就脸红羞怯了。转瞬又嘿嘿一笑,一脸子的满不在乎。
③有了骡子,麦收时拉麦捆子,轧场,骡子替人受了罪受了苦。秋收玉米,收芝麻,收大豆,起地瓜,往大田里拉粪肥,闲了,就出去拉脚。有一年天冷,骡子病了,老旦把骡子牵到睡人的正屋,让骡子跟人吃跟人睡,两个丫头闻不过骚味,抱着铺盖在邻居家过年。过年,老伴把第一碗饺子敬了神,饺子凉了,端回来,人再吃;老旦把第一碗饺子给了骡子,老旦的饺子有去无回。
④老旦身上发烧,不肯歇息,扛着,去城里拉木料。老旦以为找个清净地喝两盅,烧也就退了。回来的路上,老旦抱着鞭子,从车辕头滚到沟里,不省人事。骡子拉着木料跑回芦草湾,顶开老旦家的木门,用蹄子刨地。骡子救了老旦的命。老旦说,牲口也通人性,你把它当人看,它记着你的好。
⑤老旦的骡子误食了老鼠药,死了。老旦把骡子埋在了地头。老旦的脸阴了一个月,常常袖着手,在地头发呆。这时候,村里的牲口已经销声匿迹,播种机,收割机,旋耕机,机器一统天下。老旦对女儿老伴说,他想再买一头骡子。老旦得手了最后一头骡子,一头和老旦一样老掉牙的骡子。谁也拗不过老旦,就当孝顺老人买了一头宠物吧。老旦成天没事,牵着缰绳,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在野地里转。
⑥老旦进了城。他的老伴偏瘫,伺候不了老旦了,老旦也切实地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再不似当年,虎虎生威。老伴进了城,由女儿精心照料,老旦孤零零一个人在众人的劝说下也离开了芦草湾。老旦的旧房子塌了,院子也深,夏天雨季一来,成了池塘。老旦把最后一头骡子卖了,临行前,给骡子洗了澡,骡子也懂事似的一脸忧戚,淌下老泪。老旦知道女儿欺骗他,骡子除了进汤锅,不会有人养它。
⑦老旦的女儿和我住一个小区,她对我说,你写写我父亲吧。我找到老旦,说明缘由。老旦核桃皮般的脸抽搐着,摆着手,深埋下头,一句话也不说,喑哑的哭泣被飞沙打磨着断断续续漫开来。
⑧城里多了一个不合拍的老旦。别人打太极,抖空竹,舞剑,跳健身操……老旦一个人推着三轮车,拣塑料瓶子易拉罐,累了,就到护城河边坐坐。老旦的三轮车后车厢外画着骡子的头像,大字不识的老旦把一头骡子画得惟妙惟肖。老旦画的骡子,恬淡宁静,没有一点悲伤之色。这时候,河里的水缓缓流动,把映在河里的云朵也流走了,老人虾着身子,在弥漫的雾气里,成了模糊的剪影。
(选自刘川北《乡关何处(小说二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老旦与两头骡子的故事,看似恬淡的笔调中饱含深情,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情绪。
B.第①段,用侧面烘托、比喻、对比等手法写出了老旦驯服贪食任性的马驹时的威风凛凛。
C.老旦的女儿欺骗了父亲,把骡子做成了汤锅,这一情节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性阴暗的嘲讽。
D.第⑦段“我”的介入,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也使老旦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小题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老旦”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