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2017年中国六个城市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主要用途包括上下班代步、接送家人和孩子、生活娱乐、中短途旅行、看望父母和走亲戚等,已经能够覆盖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传统车辆的主要使用成本取决于汽油价格,而新能源乘用车的主要使用成本取决于电费价格。从全球市场来看,我国居民用汽油价格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但是我国居民用电价格比主要发达国家都要便宜,分别为欧盟、日本、美国的居民用电价格的22%、31%、67%。我国汽油和电费的价格比为47.5,而欧盟、日本、美国的分别为15.8、16、20.8。与欧盟、美国、日本相比,在我国实现訢能源乘用车替代传统汽车,能够更大幅度降低车辆的使用成本,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未来车型将从A00级逐步向A级车型过渡,新能源乘用车的续航里程、车载空间等性能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摘编自《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材料二:

图表2012-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预测(万辆)

(数据于 OF week新能源汽车网)

材料三: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发生一场深刻变革:消费结构由乘商并重向乘用车为主转变;消费主体由公共领域向私人购买转变;私人消费区域由限购城市向非限购城市转变;私人消费生态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选购转变。这四个趋势说明,市场因素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由政策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

由于更适合演变为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将迎来高速发展。汽车产业“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未来趋势,不具备“四化”特征便很有可能被淘汰。预计到2027年,在新购车用户中。00后将占7.2%,90后占41.8%,80后占35.4%。这几代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无网络不生活。因此,汽车必将向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演变,而新能源汽车将迎来高速发展。

(摘编自《电动汽车资源网》

材料四:

2018年年底各地经销商便以2019年补贴退坡后车型可能涨价为由,鼓励消费者尽早购车。而直至2019年春节假期结束,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方案仍未落地,但坊间版本层出不穷,并指出2019年补贴退坡幅度将高达50%、地补取消等多项变化。而一旦该政策施行,这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震荡。举例来说,广汽新能源GE35302018年享受的补贴为9.9万元,但2019年的补贴将直降至2.9万元,补贴退坡幅度高达7万元。不过,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电动车涨价并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整个还会下调。

进入后补贴时代,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其关键在于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成本下降。2018年年底,威尔森发布的《2018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白皮书》指出,2020年电池成本相比2018年可以再降20%左右。纵向来看,动力电池系统成本从2015年的3元/瓦时,降低至2018年的1.2元/瓦时。若同比计算,电池容量60千瓦时的整车电池成本估计下降了2-3万元。

与此同时,非电池关键部件的其他部件成本,也在下降通道当中。在科技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双重带动下电机、电控、智能系统等主要部件成本也在下降。

(摘编自《经济观察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前新能源乘用车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其使用成本也和传统车辆不同。
B.市场因素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必将使其向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演变。
C.补贴退坡、取消地补等系列政策实施后,将会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震荡。
D.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企业关键是要降低核心部件电池和其他主要部件的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使用成本、性能等方面分析了新能源乘用车在我国的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
B.从材料二图表可知2015年后全球新能源汽的销量和同比增长均呈逐年上升态势。
C.材料三分析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并指出90后和80后是其消费的主体。
D.材料四用具休的数据多角度地分析指出,成本下降将会带来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下调。
【小题3】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9:0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小题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以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说,时代之新与诗歌之新的碰撞结合,凸显出一种极富生长力的观念和不可或缺的价值;那么,在文本内部的诸多层面,这种碰撞结合同样显示出丰富的可能性乃至必要性。

首先,它意味着诗歌写作的“经验之新”。我们今天面对着无比新鲜而丰盛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经验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其实还并没有被我们的诗歌写作充分捕捉。当一样事物,始终没有在诗的意义上被“赋名”、没有在诗歌的意象谱系中获取合法席位,那么它就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时代的审美记忆。我们曾熟稔于歌颂麦子,但如何去写沙县小吃和麦当劳?当一种经验不曾以诗歌的形式得到提纯、并赋予全新的震惊,那么这种经验,恐怕就还难以称为充分地同我们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因此,新时代的诗歌需要克服僵硬的观念和美学的惰性,不断寻找书写表现的新的对象、观看和介入世界的新的方式、消化当下经验的新的美学器官。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说,“美国诗歌需要一个强大的胃可以消化橡皮、煤、铀和月亮。”对中国当下诗歌来说,这样的胃同样重要。

其次,在“经验之新”以外,我们也在期待着新时代诗歌的“视野之新”。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已习惯了某种个体色彩浓郁、关注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语境。这样的语境本身并没有问题,它为我们培育出了大量优秀的文本和正面的价值;但随着诗歌写作的不断发展,由此而生的某些副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反思:例如对琐屑经验的过度纠缠、情感模式的同质化总体性视野的缺失、价值内核的空心化等等。诚然,当代社会带有总体想象破碎、经验碎片化、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等特征,但这并不必然地构成诗歌自我关闭、视野萎缩的理由。我们期待着更开阔更深邃的诗歌视野和精神格局。

此外,诗歌作为一门技艺,同样有着对“表达之新”的要求。新诗百年,诗歌的修辞技术持续进步、理论资源愈发丰富、诗歌理念不断更选,至于今日,应当有继续乃至加速的发展。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威續显著、国民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升,诗歌的创作及传播在政策扶持、读者基础、社会认同等多个层面都处在积极环境之中,我们可以期待诗歌抵达新的技术高度、提供新的有效表达,进而提供对时代的全新想象方式、对身处新时代之中的自我的新的体认途径。与此相关,我们也会对此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人抱有期待,也即“写作者之新”:他们接受过更系统的诗歌教育,对写作和生活拥有更当下性的观念,对我们所身处的全新时代有着更本能的认知和更深切的认同。真正伟大的诗人,注定要与自己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复杂深刻的关联;而真正伟大的时代,也总是值得在诗歌之中,建立起自身更长久的形象。

(摘编自李壮《时代之新与诗歌之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验之新的可能性乃至必要性主要缘于诗歌写作对当下新鲜生活经验的漠视。
B.视野之新需要我们反思个体色彩浓郁、关注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语境的弊端。
C.表达之新强调诗歌的修辞技术、理论资源、诗歌理念等都应有进一步的发展。
D.写作者之新源于诗人对当下的认知,最终是诗人和时代经由诗歌的相互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从诗歌的经验视野、表达、写作者等层面进行论述。
B.文章援引辛普森的论述,表明中国诗诗歌一样需要书写新的对象。
C.文章呼吁视野之新需要突破诸多局限是按照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论述的。
D.文章分别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阐释了诗歌发展在表达之新方面的必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沙县小吃和麦当劳没有在诗的意义上被“赋名”,因而在诗歌意象谱系中没有席位。
B.如果一种经验未能以诗歌的形式提纯,那么它就无法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
C.社会总体想象破碎等特征直接决定了诗歌写作总体性视野缺失,纠缠于琐屑经验。
D.新的表达可提供对自我的新的体认途径能够让我们对“写作者之新”抱有期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于是,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中国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双重游戏造成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的问题。
②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思维失效的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这秩序就变得非常脆弱。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③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关键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每个时代的既定收益主体希望人们不要去想新的问题,不要去颠覆秩序,以便维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个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总是迅速捍卫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问题,而直接把立场当成结论。这就是今天在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所看到的那种无思想状态。只有立场,缺乏理性论证、分析,这就是一个时代正在终结的不思症状。
④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思考剧变世界的时候,现代既有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维持现代游戏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卫那些其实已经步履蹒跚的现代观念和价值观,那些观念成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犹豫的宣布为不可置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确的观念,那人们还能思考吗?安迪·沃霍尔可以无节制地复制世俗形象,从而使世俗形象从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状况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反思,可是,复述政治正确的观念却没有那样幸运,恐怕不可能变成艺术,而只能把被强加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⑤现代观念本身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对于现代游戏很有效。然而现代观念未必能够解决全球时代的新问题。所以用现代概念来回避、掩盖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的且无效的。如果坚持用现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受挫。
(选自《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问题指解决并存于过去和未来两个时空中的新老问题时所产生的问题。
B.中国问题指十年以前很受信任的经济学在最近几年声誉大挫的问题。
C.中国问题指每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希望人们不要去颠覆旧秩序的问题。
D.中国问题指在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里看到的无思想状态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说明中国一脚踏着过去而另一脚踏进未来,既在建构现代性又参与建构着世界的未来,然后指出双重游戏造成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问题,从而引起下文的议论。
B.第②段承接上文,首先陈述思维失败的典型表现,接着指出失效的原因是现代思维可能不再适用于新游戏,最后用纳西姆·塔勒布的言论来指出反脆弱思维应该更有效。
C.第③④段与第②段构成对比关系,第③指出不能灵活思考中国问题的原因是既得利益者拒绝思考,第④段指出由于没准备好如何思考,所以现代观念被当做救命稻草。
D.第⑤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用现代观念来回避、掩盖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且无效的,若用现代性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受挫”的观点。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思维在面对今天的中国问题时容易受挫是因为它在遇到现实挑战时非常脆弱。
B.人们因为要维持既得的利益,所以在一个时代终结时被迫进行反思并接受新思想。
C.遵循、复述已有的政治正确的观念往往会把强加于人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D.本身没有错误的现代观念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并且对于现代游戏非常有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 艺
孙如静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花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
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了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再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的、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在补好的盘子里倒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的小摊前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儿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老罗头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儿。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地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补锅的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了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的话又被老罗头听到了。于是急火攻心,老罗头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翔实、细腻,这既表现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听了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老罗头心有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的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C.儿子收购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的闲聊,老罗头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
D.写老罗头嘱咐死后把自己装在“补好的锅里”的情节,是为了体现他对自己喜爱的补锅手艺的眷恋。
【小题2】文章写儿子收购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小题3】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偏爱白菜香
洪振秋
①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每一个饭桌上都有它的倩影。那年代,我每次放学回家盛好米饭、面条或玉米糊、山芋等之后,往桌上一看,就会不懂事地嘟哝一句“又是萝卜白菜”。可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菜几乎是天天有的菜。
②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吃惯了大鱼大肉,只是偶尔才会想起它,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白菜与寻常百姓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又有“清白、耐寒”的外形内质,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无论南北,白菜皆是一种极为平民化、大众化的蔬菜,价廉而物美。嫩绿的叶子,洁白的菜秆,朴朴素素的色彩,青白对比十分醒目。古人对它有着很高的评价,曰:大味若淡。淡淡的甜,故而你不会吃厌吃腻。除做菜肴外,因性寒,还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颇为推崇。
③我常把白菜当作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白菜叶煮豆腐,菜秆炒豆腐香干,还有菜花烧豆腐角,这些皆是母亲的拿手好菜。白菜经过风霜雨雪后,其涩味淡了,甜味却增加了,用菜油先把嫩脆脆的菜炒蔫后,再把豆腐切成细片,铺盖在白菜上,小火煨几分钟,便可盛在盘子里吃,白菜味、豆腐味、菜油味混杂于热气之中,闻之让人垂涎欲滴。
④那个年代,冬季蔬菜匮乏,腌菜便是大家围炉争食的美味佳肴了。我家乡的白菜有几种,有高瘦秆细的白秆菜,低矮的油灯菜,粗壮的大白菜,还有入冬便泛红的雪里蕻菜等,我们都称为白菜。瘦高的白秆菜和雪里蕻为最佳的腌菜原材料。母亲腌菜总是把晾蔫的白菜一层接一层地放进那只数十年不变的菜缸,说是老缸腌菜最能入味,铺一层白菜便撒层粗盐,盐放多少,看母亲的分寸,再将白菜一层层踏透,最后,用几块干净光亮的鹅卵石把白菜压实,经过10多天浸渍,便可以取食。腌菜炖水豆腐,是大人、小孩都很喜欢的美餐,似乎白菜味、腊味、雪味融于一体,味道鲜美可口,真的是唇齿留香啊。
⑤我进城后,仍留恋这样的时光。每年春秋之际,总喜欢在荒废的花池里播上一点“苏州青”。这种菜据查学名叫“矮脚苏州青白菜”,长成后,虽然矮墩墩、胖乎乎的模样有些愣头青”,但其在下霜后,顿然富有美感,其身材呈平冠束腰像百合花,而绿色的椭圆叶片向内微微弯曲,像一只只盛装着雨露的如翡翠般碧绿的勺子,实在是美妙。采两棵洗净,与腊肉同炒,白菜油亮油亮的,渗透出来的脂油仍会挥发出那种独特的芳香。我也情不自禁吟出画家方仲华题的一首诗:“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从朴素中营造出的生活情趣,真的甜美。
⑥小小白菜虽然很平常、很朴素,但她的故事却脍炙人口。
⑦明末江苏句容县的笪继良,就任江西铅山县令时,曾绘一株叶肥秆壮须茂之白菜,并题款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然后请石匠刻于碑上,以为自诫,这便是有名的“白菜碑”。
⑧清末画家吴昌硕,对白菜亦情有独钟。他出身于农家,曾与田垄菜圃相厮守,画白菜更是得心应手,形神俱备。他画白菜,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从菜圃里学来的。不光是笔墨上的功夫,笔端还带着一种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就是来自泥土和白菜身上散发出来的精气神。所以他画出的白菜很大气,淡墨写茎秆,彩墨写绿叶,构图极为简洁,很有平民味,又脱俗不凡,意趣无穷。他曾画一株带根的白菜,配上一个带根的红萝卜,题曰:“咬得菜根定,天下何事不可为?然这菜根辣处亦难咬,却须从难咬处咬将去。”画与题款升华出一种人生哲理,振聋发聩。
⑨人们从吃白菜之味、闻白菜之香,品出人间之世味。我酷喜白菜,因为它们常常带给我欢乐和希望,甚至可以忘掉许多痛苦和烦恼。每当忆起家乡小巷“卖菜哟,小白菜……”的叫卖声,记忆中的声音总是那么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吴昌硕对白菜也情有独钟,他为自己所画的白菜画的题款,一语双关,寓意深刻:人能吃得苦,方能做成事;遇到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方能解决困难。
A.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少想起白菜,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大味若淡,让人百吃不厌。
B.“我常把白菜当作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告诉读者白菜与豆腐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搭配。
C.第④段,作者回忆了母亲腌菜的详细情况,意在告诉人们如何腌制白菜,如何制作腌菜炖水豆腐这道菜。
D.“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这首小诗托物言志,道出了作者偏爱白菜的真正原因:爱白菜的清白高洁。
【小题2】请分析第⑤段画线语句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4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析作者“偏爱白菜香”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