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图一
图一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02月27日)
图二
图二摘编自安卓资讯抖音短视频迅猛崛起(2018年03月14日)
材料二
短视频的普及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更拓展了自我表达的渠道与形式。对于短视频用户来说,他们不仅是屏幕外的消费者,更是屏幕内的生产者。
烹饪美食、美容美妆、生活科普、娱乐搞笑……短视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报告》指出,个人爱好、记录生活是短视频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两大动因。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满足了用户个性化、视频化的表达意愿和分享需求。
短视频因此衍生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素人网红。比如因仿明星妆走红的“百变女王”,因接地气走红的美食博主“麻辣德子”,骑摩托车带着妻子穷游世界的“尼姑哥哥”。与早期滤镜美颜包装下唱歌、跳舞、模仿等形式的自我展示不同,扎根于生活的内容开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背后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折射。烹饪美食视频的火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饮食的更高品位;美容美妆视频的火热传达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实用技能视频体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娱乐搞笑视频展现了人们工作之余的解压放松方式。在“微社交”时代下,短视频已成为用户广泛应用的新表达形态。
《报告》指出,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在当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娱乐消遣与获取优质内容需求并存。短视频不仅是用户放松休闲的减压器,更是重要的信息源和社交连接器。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1日)
材料三
报告显示,短视频成为最大众化的视频应用,是网民日常跨屏应用的核心组成,用户对电视与短视频的评价在功能属性和内容特点上形成互补。在短视频使用动机上,“放松休闲”是用户的首要诉求,其次是“获取信息/知识”和“社交分享”;在内容需求上,泛娱乐仍是用户刚需,知识和泛资讯需求旺盛;在社交方面,短视频重新定义在线社交语言,82.8%的用户参与过互动分享,孤独、焦虑成为年轻短视频用户典型的情感体验,体现出对在线社交的依赖。
短视频也为电视媒体延伸新的话语空间,73.2%的用户会因电视节目短视频对该节目产生兴趣;同时热播电视内容也吸引短视频用户跨屏关注,新闻短视频成为电视媒体进军短视频的破局先锋;在短视频商业变现上,“短视频+电商”凸显潜力,短视频内容付费未来前景看好。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9年02月23日)
材料四
当分享、点赞短视频成为重要的在线社交方式,社交生活似乎更加丰富了,但《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显示,孤独是年轻短视频用户典型的情感体验,49.5%的短视频用户表示“有时感到孤独”。报告还特别提出,在线社交依赖与卷入加剧了这种情感体验,孤独感越强的短视频用户虚拟社交意愿越强,虚拟社交卷入度越高的短视频用户越感到孤独。
人们不禁要问,以展示自我、广泛社交为目的的短视频,何以变成加剧孤独的推手?
在线社交带来的疏离感,伴随着线上社交工具的诞生而出现,并随着在线社交平台的日益发达而愈演愈烈,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和家人朋友聚会时,大家虽然围坐一圈,却各自刷着手机。即使面对面,有时候也往往选择在社交平台上“相遇”。久而久之,亲朋之间对在线社交的依赖日益加剧,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却越来越少,情感越来越淡漠。停留于“点赞”的浅社交终究无法代替面对面说句“真棒”,现实交流的缺失导致人们的内在情感无法得到慰藉,从而加剧了孤独。
与其他在线社交工具一样,短视频也带来了这样的影响。当短视频社交成为在线社交的新趋势,当人们因频繁的在线社交愈发感到孤独时,回归真实生活中的情感就变得尤为迫切。希望有更多的短视频平台留心于打通用户之间更深层的沟通和交流,也希望我们理性对待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在线社交工具,为亲人和朋友留出更多的情感交流空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一数据显示,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而选择自主制作上传短视频的用户占比较少,仅为百分之十六点四。 |
B.用户自主制作上传短视频的原因以满足个人爱好,记录生活和游戏娱乐为主,占比远高于交际因素。 |
C.抖音短视频用户年龄分布集中在19到40岁之间,35到40岁用户占比虽小,但女性用户占比远高于男性。 |
D.抖音短视频用户主体是年轻人,其中20到29岁的人群占比合计为百分之六十点七,高于其他年龄段合计占比。 |
A.短视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满足了用户个性化、视频化的表达意愿和分享需求。短视频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就是短视频用户。 |
B.材料二通过举例,说明了现在的短视频扎根于生活,与早期滤镜美颜包装下唱歌、跳舞、模仿等形式的自我展示不同。 |
C.短视频是网民日常跨屏应用的核心组成,在短视频商业变现上,“短视频+电商”凸显潜力,短视频内容付费前景看好。 |
D.文章否定了停留于“点赞”的浅社交功能,因为它终究无法代替面对面说句“真棒”。而现实交流的缺失加剧了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