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烽火关乎重要军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依照《史记·封禅书》记载,烽火最早称为“权火”:“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拜于咸阳之旁。”这里说的权火,实际上是祭祀时所举的火把、火炬。烽火,大约是由权火发展演变而来,其形状如从井中取水的“桔皋”。“桔皋”即“桔槔”,一种汲水工具,以绳悬横木上,一端系水桶,一端系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节省汲引之力。不过,烽火台用的桔槔一端系的不是水桶,而是“兜零”,“兜零”即笼子,里面置放的是蕲草。《通典·兵·守拒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有着比前代更为详细的记载:“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每晨至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牒、转牒。”
关于烽火的设置,《唐六典·尚书·兵部》亦有相关的记载。烽火设置能进入《六典》,上升到了国家制度规章层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摘编自高建新《烽火及其设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这是古老而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B.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墩,为便于传递军情,朝廷在设置上采取了台台相连相望的形式,从边境至京师沿途列置。
C.克孜尔尕哈峰燧是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它见证了汉王朝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
D.烽烟又称“狼烟”,狼烟一词源于烽火燃料中的狼粪,狼粪点燃时其烟风吹不斜,直上而聚,预警效果良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烽火和战事联系紧密,于是古人在作诗写文时常以烽火喻战乱,如杜甫、辛弃疾等都有此类佳句流传于世。
B.我国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始于周王朝,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对烽燧的修建更为重视。
C.匈奴严重威胁着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为防止匈奴的骚扰和入侵,汉历代君主都大力经营烽燧,修障屯戍。
D.烽火最早称权火,大约由祭祀时所举的火把发展演变而来,其状如桔槔,一端系柴笼,里面放置柴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置烽燧要考虑地形因素,通常将其置于险绝的高山上,设于平地时要远离他物,为的是视线开阔,便于观察。
B.守烽士兵职责明确,烽火燃放规定严格,所以烽燧在军事信息的传递和国家安全的保障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C.烽燧不仅预警,还兼有报平安的功能,如果一天之中平安火没有燃放,这就意味着烽火台被敌人占领。
D.关于烽火,《墨子》《史记》《通典》《唐六典》等均有相关记载,这些都可作为研究我国相关历史的资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0 11:3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辞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辞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在接受电视台拍摄之后,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又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B.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非常渊博而又有趣,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题目说“词典人生”,点明传主所从事的是词典编写事业,同时还包含了对陆谷孙的高度评价。
B.陆谷孙主持的《英汉大辞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陆谷孙的评论,让读者看到陆谷孙对学术的认知,理解他的为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D.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辞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小题3】陆谷孙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学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如果反过来,“求异存同”,专“求”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在国际有害于和平,在人际不利于和谐。不过,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否则,不过是雷同重复,谈不上有什么意义。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里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现代学者胡适、章士钊等针对喜“同”恶“异”的现象,认为“同固欣然,异也可喜”,要人做到“好同而不禁异”。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要有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的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莫泊桑说过:“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他强调这是“制造新生命的唯一法门”。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求异存同”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应当“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
B.只有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才需要“求异存同”,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以“异”求创新。
C.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
D.“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界历来信奉“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有人喜“同”恶“异”,有人“好同而不禁异”,黄宗羲、胡适、章士钊等著名学者都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
B.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因而更应“求异”,不能雷同重复。
C.“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口号,强调的是“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D.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发展求异思维,是“求异存同”、创新创造的不二法门。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季羡林在其《朗润琐言》中的不少论述与一般学者的看法很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说明季老学术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他践行的是“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
B.文艺创作贵在“脱窠臼,创新意”,因而一切模仿与借鉴都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C.要实现文艺发展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关键在于“求异”求新。
D.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强调的是,学术上应杜绝“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似的“山寨版”,倡导活学活用、求异创新之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为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这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抒情文学作品的情感诉求和思想意蕴,大多是通过这些物象或由这些物象所构造的意境完成的。它们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养人格、砥砺人生的重要参照物,古人因而大多喜欢与这些自然事物为邻,甚至视其为至亲家人。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他的另一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很有名。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在这些自然事物中,松、竹、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美好品质和德行,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自然属性,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也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的观念,就人格构成而言,既强调“入世”所需要的积极进取、正直忠勇、刚毅坚韧的品德和意志,也重视“出世”所保有的清高孤傲、淡泊宁静、飘远萧散的情怀和意趣。这样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正好与松、竹、梅的某些特性相对应,松、竹、梅自然就成了古人这种人格力量的化身。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松、竹、梅这样的自然事物,因此也就以它们与中国文化独特的本质力量相适应的性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精神的对象物。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这些自然事物就进入了精神文化系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表达意象和组成部分。这种对象化了的自然事物,又因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往往是通过审美的艺术创造完成的,因而又与中国人的审美旨趣有关。

中国人春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编自於可训《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人民日报》2018年10月03日08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的眼里,松、竹、梅有着自然事物和人格象征的双重意义。
B.将某些自然事物进行人格化,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
C.自然事物能够被人格化,根源于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
D.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修辞手法,让自然事物被赋予精神内涵,有利于其人格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松、竹、梅切入,目的是引出中国文化中将自然事物人格化这一论题。
B.第二段围绕“将自然人化的传统”,先从理论层面分析,然后举例加以印证。
C.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形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D.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言论,和作者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属于对比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事物被人格化,是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起了决定性作用,引发了古人的文化创造。
B.中国人的人格构成,既强调“入世”又重视“出世”,说明中国人的心理矛盾根本无法调和。
C.月亮有满月和缺月之分,古人想到家庭有家人团圆和分离的差别,写诗时常将月亮人格化。
D.污水、烂泥等具有负面形象的自然事物,古人从不将其人格化,是因为其形象,趣味不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①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②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③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④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⑤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⑥“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⑦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躲在云层下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面对江水恸哭。

⑧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⑨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⑩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⑾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冷了。

(选自《散文》)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昂扬奋发精神,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亦即“人生的旅途”。
【小题2】“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作者在文末着眼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作者的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