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

长白山

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小虎,因为一将小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好得了,还养什么弃儿。

明子爷爷大怒,少放屁!

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

于是,他喊,成龙、成虎起来念书!

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

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

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成龙、成虎起来!

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

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干吗去了呢?

“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

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然后,就是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

成龙、成虎,你们去弄烧柴了吗?

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项向天歌!”

沧桑和稚嫩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从茅草屋中传出,温暖着屋外寒冷的空气。

(选自《小说林》,2017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B.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叙写了老人的美梦、失明的原因、孙子的由来,使得小说内容充实,结构富于变化。
C.成龙、成虎早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反映了他们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事早、成长快。
D.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叙写了爷爷与孙子三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字里行间流动着人性的温情。
【小题2】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3 06:0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异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淅江省教育考试院、淅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3)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1)79%);4.历史(4)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2)95万(35.78%);(1)技术(1)2万(29%)。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2)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一一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因,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B.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C.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相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D.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C.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D.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E.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众中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其特点是活态的传承与流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格局看,多分布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各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如下图:

(摘编自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这种文化遗产就会渐渐沉寂下去,甚至走向灭绝。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二三十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摘编自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三
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非遗本体事象的环境生态化非常关键。以淮河流域的“柳编”为例,在过去,淮河流城生态自然化呈现,淮河两岸滩涂之野遍布柳树、荆条、芦苇,淮河上的渔民与两岸乡民自然而然地就地取材,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柳编,如席子、馍篓、鱼篓、菜筐、藤椅等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淮河两岸逐渐被白色垃圾、水泥工程等侵占,既有的柳编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再加上现代文明也一度视柳编生活用品为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柳编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弃用。
不仅如此,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还需要考量传统遣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到时代群体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和传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事象,不是停留在保留某种样态上,而是推动其走入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轨道上去。博物馆式的原样态陈列与展演固然有其历史标本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其生活化和应用化,从而激活其生命,助推其历史重构及时绽放出时代的风采。例如,中国各地的皮影戏,在过去就是早期的动画片,曾对青少年的情商与智商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动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在保护好原生态文化生长“原生土壤”的基础上,引导好原生态文化的良性变迁。
(摘编自戎龚停《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态考量》)
【小题1】下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活态为传承形式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的文化积淀。
B.相比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第一批和第二批中省份间的非遗项目数的差距大,其中三批项目数最多的都是浙江省。
C.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不仅南方和北方极不均衡,而且南方的非遗项目数均高于北方的非遗项目数。
D.从地域格局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与其所属区域的悠久历史、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的聚居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B.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二三十年的沉寂和灭绝,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C.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危机,是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
D.淮河流域“柳编”被弃用,一方面是因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受损造成原材料的短缺,一方面是因现代人曾认为它象征落后苦难的生活而不为。
E.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既可以继承其外显的样态,也可以发展其内隐的文化,因此要用封存式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保护方式。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
北出阿勒泰,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在万山丛中颠簸蠕动,下午2时抵达红山嘴边防连。
登上哨楼远眺,对面红山梁上已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冬天来了,大雪就要封山!
这天是9月22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
大雪封山,对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连官兵来说,是“天大的事”。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在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这里银装素裹,积雪一人多深,陆路交通完全中断。
大雪封山,给守防官兵留下太多的痛。
会晤站副站长王兴民断断续续给我们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2008年4月的一天深夜,王兴民接到住在山下的妻子高玮的电话:“我病了,医生说很重……快点下山,看看我吧。”
结婚8年了,通情达理的妻子从未提过类似要求。
王兴民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渴望马上回到妻子身边。可由于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即使插上翅膀,也无法越过这重重雪山,王兴民急得用拳头直擂自己的胸口。
实在等不及了,高玮把女儿托付给邻居,只身一人从边城回到老家,住进了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5月12,高玮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
5月25,红山嘴开山了,王兴民日夜兼程,26日晚赶到妻子病床前。他不敢相信,去年深秋分别时,那个容光焕发的年轻妻子,居然会变成这般模样。
第二天,王兴民独自一人,背起行囊,抱着虚弱的妻子,紧赶慢赶挤上西去的列车,奔赴兰州军区总医院。
夜行火车沉闷的节奏,让疲惫不堪的丈夫沉沉睡去,高玮从丈夫的手提包里翻出病历,确认了自己的预感。她哭了。
抽泣声惊醒了王兴民,妻子拭去眼角的泪水,平静地说:“兴民,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有3件事你要答应我:一,家里买房借亲友的钱,你要一分不少地还上。二,我走后,你要常去看望我的父母。三,照顾好女儿也照顾好自己,再找一个,成家……”
7月26,王兴民年仅29岁的妻子,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人世,身后留下一个不满6岁的女儿。
短短两年中,王兴民先后失去了3位亲人,除了妻子,还有母亲和祖父。
边防的夜静极了,王兴民第一次向外人倾诉这痛断肝肠的经历,在座的全都落泪了,而蒙古族连长龚黎明竟哭出声——
2010年1月20日,龚黎明的妻子金兰查出卵巢肿瘤,急忙给丈夫打电话:“肿块有拳头大,医生说一天都耽误不得!”
因为大雪封山,龚黎明同样回不了家。几天后,坚强的金兰只身起程,从祖国的西北边陲回到东北老家。
“做手术那天,是妻子金兰代我签的字。”龚黎明说,术后,妻子长时间直不起腰,身体弯得像一张弓,购物、买菜,样样都得自己干,连邻居看了都觉得心疼。可她倒挺乐观,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也许是因为爱得太深,也许是因为愧疚太多,从得知妻子患病那天起,身处“雪海孤岛”的龚黎明,每天都要用一个心形巧克力盒子当模具,用洁净的清泉浇冻一颗“冰心”,以寄托对爱妻的思念。这个冬天,他总共浇冻了九十多颗“冰心”。
龚黎明说,他是幸运的,妻子经过一年多的调理,身体基本康复,还怀上了孩子。
从2008年至今,龚黎明在连队度过了3个封山期。
红山嘴军人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却无愧于军人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重托。
在荣誉室,记者数了数,自组建以来,红山嘴边防连年年出色完成守防任务,11次被两级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3次荣立二等功。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15名下山士兵的名单基本确定。在即将告别连队的时候,他们默默为军马准备了足够的草料,把狗圈羊舍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烤火煤堆得方方正正。还有那一排排晾在院子里的咸肉、干鱼、干鸭、粉条,无不体现着老兵对连队的留恋!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新疆军区给红山嘴边防连配备的全地形车和新型雪橇车,静静地停在营院里。连队干部介绍说,全地形车性能优良,可以满足冬季巡逻所需;军分区派人维修了光伏发电设备,水电暧设施保养一新;连队的网络视频业已启用,战士们又多了一条和亲友沟通的渠道。
指导员刘占锋的感言颇有诗意:身在边关有人疼!
清晨,我们漫步山上。两个停机坪分别坐落在山顶和半山腰,快两年没用过了,落满了厚厚的秋霜,在阳光下晶莹闪烁。尽管连队物资储备十分充足,什么也不缺,官兵们还是盼望过年时有慰问的直升机在这里降落。
大雪即将封山,记者与红山嘴边防连告别,越野车又一次颠簸蠕动在万山丛中。
(选自《解放军报》,作者黄国柱等,有删改)
【小题1】点明时间“9月22日”时,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这句话?(4分)
答:    
【小题2】文章要报道的是边防部队的生活,却用大半的篇幅表现王兴民和龚黎明个人的人生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小题3】有关王兴民的内容中,文章突出运用了时间性词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4】文中反复强调“大雪即将封山”这一环境特点,请从主旨表达和结构安排两方面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6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传统空间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洪艳
①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传统村落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并引以为豪的古村老宅,常常被视为贫穷落后的象征,很多农村居民对传统地域文化失去自信。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需要以传统空间重构村落,以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②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已物化成传统空间及其传统建筑元素,是人与人、人与地域环境之间长期良性互动的结果。前者如费孝通提出的乡土社会或熟人社会,还有众多学者提出的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传统美学和诗画境界等;后者如地理环境、结构演变、形态特征、布局方式等。
③传统村落空间受自然环境、村落选址、山水格局、路网骨架、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等长期影响而形成,反映着时代和地域的多维特性,即除了在文化性、乡土性之外,还具有对空间嬗变起着关键作用的经济性、表征性等动态特性。
④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不少传统村落正逐渐走向衰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社会工商资本也有进驻,但目前能做的多为物质空间外观上的保护,未能对传统空间及其元素的文化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
⑤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富起来的村民相继搬离老宅,或沿公路建房,或成片建设兵营式新农村。这些建筑,体块方整或瘦高,与传统建筑朝水平方向舒展的风格相去甚远;形式,色彩则往往过于单一,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更无地域建筑的风格和意境,受乡村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加上宅基地面积的限制,村民在建筑物外部随意搭建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而且,建筑之间过于封闭和独立,缺少相互关联性;公共空间边界不定,缺少围合感和场所精神,无法形成内聚的交往空间;围墙过于严实、界面过于单调,阻断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也阻碍了建筑与田园之间的渗透。
⑥这些快速形成的时代产物,不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和精神需求,缺少传统空间的内涵和凝聚力,被一些学者称为“没有灵魂的空壳”。
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需要重视乡村空间建设,需要在传统村落和现当代村庄中进行传统空间的新策略重构。
⑧要根据传统村落三个层次空间的不同特性,修复残破空间、利用废弃空间、整合存量空间,并分别进行空间属性(结构、形态、尺度等)和空间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等)的保护、恢复和整治。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并保护民风民俗,地方技艺、传统美食、元素符号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传统村落的各种空间中进行物化展示和活态传承,使传统空间恢复场所精神,吸引城市人的互动体验,同时激发原住民的自豪感。当然因地制宜地在不同的传统空间进行高匹配度的业态培育和引导,这一点也很重要,这样可以使已近颓败的传统空间重获新生,成为激活传统村落的气穴。
(中国新闻网2018.12.25,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需要以传统空间重构村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传统村落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了。
B.以传统空间重构村落,便能使一些古村老宅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以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C.传统村落的空间及其建筑元素是历史文化信息的物化形式,其中就包含了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以及传统美学和诗画境界等传统文化。
D.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乡村传统空间新策略重构包括了梳理传统空间、弘扬地域文化以及因地制宜地进行高匹配度的业态培育和引导等。
【小题2】下面是某部门在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方面的部分观念或举措,其中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自2012年以来,通过艰苦的努力,全国范围共普查登记了约2万个传统村落,目前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共有4153个。
B.保障非遗、民俗活动等的传统活动线路和场所,对传承人有专门的保护措施;挖掘整理好各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用品,如:马鞍、石槽、农具、传统家具等。
C.为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古村落的村民对部分老宅进行翻新或移除,使旧貌变新颜。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村民能力培养等方式,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守业,来复活“空心村”。
【小题3】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村民在老宅之外建的房屋称作“没有灵魂的空壳”,其中的“灵魂”指什么?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