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背后的四大“黑科技”


材料二:

5G“快”——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纽约时报》

在展会上宣布建立一个5G新闻实验室,未来的新闻故事会根据时间、读者所在地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流媒体影像。业界人士认为,5G将给近年来“只听雷声大,不见雨点来”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AR/MR)技术带来新生。

5G“稳”——如果只是速度的提升,还谈不上质变。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即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稳定。医疗技术行业的Medivis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莫利在展会上说,56网络让医生在“混合现实”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精准的开颅手术,比“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更精准。

5G的技术要求之一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因此5G技术推动的产业还包括无人驾驶汽车。例如,普通人踩刹车的反应速度大约是0.4秒,而无人车在5G场景下的反应速度有望不到1毫秒,这无疑是无人驾驶可能最终获得使用者信任的基础之一。无人驾驶因5G而更接近现实,这块巨大的蛋糕也吸引了众多企业。

5G“密”—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非常有助于物联网发展。今年展会上,智慧城市成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其底层技术就是物联网。展会主办方、美国消费技术协会的市场研究业务负责人史蒂夫·柯尼格引用了业界常说的一句话——过去30年将人连接起来,接下来30年会将物连接起来。

目前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甚至遭到淘汰,有些未曾料想的场景又可能会冒出来形成颠覆式创新。但可以肯定的是,5G会引发一场大幅改变生活方式的革命,这也是各国推动部署5G的重要动力。

(新华社)

材料三:

业界人士认为,未来物联网无法避免使用5G公共网络的全球化应用,比如设备提供商对工厂设备的远程维护,对交通网络的监控,对能源、水和燃气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控制等等。这些领域都需要数据与公共网络连接并通过其传输,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此外,也正是由于5G时代的工业生产将更依赖公共网络,网络服务的可靠性需要相应提高。德国西门子公司数字和创新部门副总裁安德烈亚斯·克普克告诉记者,对于工业界来说,最看重的其实并不是传输速度,而是可靠性和可连接设备的数量,因此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质量必须值得信赖。

克普克说,虽然5G在技术上更先进,但技术更复杂,零部件也更多。此外,由于56网络频率高、衰减快,为实现5G网络的覆盖,除了在室外建立基站,还要在室内安装相关设备。因此,5G通信还面临高带宽,低成本的需求挑战,这是时代发展下的客户所需。除了要满足客户加密的需求外,未来,客户将需要更高的带宽需求。

而5G对网络切片技术的引入,也会使得网络边界变得模糊,原有的安全机制将难以为继。而且,由于56运营商除了可以收集56手机信号强度外,还可以通过收集WiFi、蓝牙等其他信号的强度来定位,因此用户位置隐私相比过去也将面临更大威胁。

5G安全面临的挑战中,除了新伤还有旧患,例如威胁移动通讯安全的伪基站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不过,对于5G的挑战和潜在风险,业界专家总体仍持乐观态度。德国博世公司通信和网络技术部负责人安德烈亚斯·米勒认为,这些并不是大问题,因为新技术的问题总是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解决。

(澎湃新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波束赋形能让电磁波指向它所提供服务的手机,而且能根据手机的移动而转变方向,使得服务指向性更精准。
B.“毫米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无线电波。若我们的手机能够接收和“解读”这种电波,网速就能提上去。
C.5G时代,同一基站下的两个用户,若互相通信,他们的数据传输将与基站无关,而是直接从手机传输到手机。
D.“微基站”体积小,单个的覆盖面积比不上“宏基站”,但是多个共同作用能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上网体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时代的工业生产将更依赖公共网络,对于工业界来说,传输速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网络服务的可靠性,因此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质量必须值得信赖。
B.有了5G网络的支持,物联网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而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会让未来城市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
C.目前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但在各国大力支持下,这些预想在未来某一天都将成为现实。
D.5G的技术要求之一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这让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成为可能,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涉足无人驾驶汽车行业。
【小题3】结合材料概括5G网络的发展还面临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03:0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要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璟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 “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染指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随着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面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纽扣,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神不重形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此时也像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韵的,带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不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追求,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剑走偏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硬地照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哪里去。
(节选自《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有删改)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要求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更要讲求审美理想,以及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菡萏香销翠叶残”有一种古雅的美感,能给人以词语意义之外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果换成“荷花凋零荷叶残”则意味索然。
C.中国画重“意境”,古意盎然,能给欣赏者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欣赏者不仅能享受到客观上的美,还能获得主观上的美。
D.西洋画的特点是细密逼真,所画人物好像还有温度。西洋画的引进让中国画坛的画风和画技更加丰富多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菡萏香销翠叶残”传达了一种香消玉殒的悲凉之情,以致王国维读完后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B.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追寻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C.自从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文人的气质,有了文人的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无论什么内容,画中总有“人”的存在。
D.西洋画与中国相比,西洋画重“形像”,中国画重“神似”。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距离”产生美,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绘画,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所以越是远古的绘画越具有审美价值。
B.画家石鲁曾感慨:“画山就是画人、画人格、画精神、画自己。”说明了中国画的创作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交流。
C.文章批评了当今一些人忽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画所体现的诗意与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外在表现形式的现象。
D.中国画与西洋画比较,二者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特点不同而已,所以对西洋画应运用“拿来主义”,吸其精华,西为中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 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
C.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户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其最终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的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骚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小题1】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作饲料、肥料
【小题2】傣族姑娘用来护发的淘米水,为什么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使用?
【小题3】选文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小题4】选文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5】选文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在大学开始唱民歌时改名鲍勃·迪伦。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模仿美国电视节目中的西部英雄马特·狄龙。他的民谣生涯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的。鲍勃和当时不少的年轻人一样,厌倦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他常出入酒吧,试图从音乐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摇滚乐还没有成型,不少年轻人都嫌弃“三件套”式的音乐,于是鲍勃把手里的电吉他换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随着时间的沉淀,迪伦慢慢摸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
1961年1月,他寄住在别的民谣歌手家,他和别人组队去看望住院的偶像伍迪·格斯里。后来他的偶像成了他的贵人。在签约CBS唱片公司后,迪伦崭露头角。1962年,迪伦在自己的第一张同名专辑的封面上略带羞涩地望着镜头,任由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1963年和1964年的演出使得他的名声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渐渐地从伍迪·格斯里的影响中走出,成为独一无二的民谣国王。1963年的一场演出中,迪伦念了一首自己写作的献给伍迪·格斯里的长诗,这既是致敬,也是告别。在这一阶段里,鲍勃·迪伦的主要创作方向是抗议民谣,这个时代的迪伦是最为人熟悉的,似乎全世界的乐迷都愿意他沿着这个模式永远走下去。
1965年初,受到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迪伦用时髦的西装和尖头皮鞋代替了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在接受采访时也越来越“没正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谈及准备制作的新电影时,他回答说那将是一部牛仔恐怖片,当问及是否在片中扮演牛仔时,他回答说:“不,我扮演我妈妈。”
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让迪伦在1965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受了来自歌迷的敌对情绪。在演出前一天,迪伦突然擅自决定挑战民谣音乐节的惯例,决定要带一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当场的情况乱成一团,抗议歌手和歌迷认为他“背叛”了民谣,迪伦尊崇的民谣领袖皮特·西格尔甚至愤怒地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他和乐队只演了三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歌迷们都难以忘记迪伦的离经叛道,为他取了个“犹大”的绰号。
后来的一场车祸让迪伦开始远离聚光灯的中心,而他的音乐风格也再一次地发生了改变,歌词也不再犀利地直指社会现象。关于车祸后自己的转变,迪伦曾说:“我不知道别人的幻想是什么,但是我幻想能够朝九晚五地工作,在绿树成荫的地方有一所带白色栅栏的房子,庭园里盛开着粉红色的玫瑰。那会很好。那就是我最深邃的梦想。”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有批评家称他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6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外界的各种褒奖没有使迪伦沦陷,他对自己的评价调侃而中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鲍勃·迪伦,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诗人,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②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实际上都是最直白、最简单的诗歌,这种简单直白的诗歌形式,非常朴素,带有民间色彩。
(《专访作家肖复兴:谈鲍勃·迪伦——文字会骗人,音乐不会》)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在自己第一张专辑上的照片略带羞涩,很不情愿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B.一场车祸改变了鲍勃·迪伦,他认为,自己最深的梦想是,有规律的工作时间,有优美、温馨的房子住,有这些就很好。
C.鲍勃·迪伦德才兼备,当外界褒奖他时,他很清醒,认为自己属于过去时代的诗人,不骄不躁,评价自己很中肯。
D.本文从一个青涩的民谣歌手,到不断改变的摇滚斗士,再到天生的吟游诗人,多角度展现了鲍勃·迪伦其人其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汝昌: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
徐怀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周汝昌先生庶几近之。这位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5月31日在家中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周伦苓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于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 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当年曹雪芹著红用了十年时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研红则用了近70年,有两句诗为证:“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周汝昌痴迷到什么程度呢?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15万册的纪录。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先生使曹雪芹《红楼梦》的真思想、真艺术大白天下。有了周汝昌的研究,读者才理解了真正的《红楼梦》,而不是被原来真假合一的《红楼梦》所蒙蔽。
周汝昌不仅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治学以诗词理论及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
老人年轻时酷爱曲艺、民族乐器,尤爱京剧,喜听反二簧,还曾粉墨登场,在《春秋配》、《虹霓关》、《三堂会审》中扮演过小生。老人晚年有两大爱好,一是作诗,二是书法。1970年,周汝昌由干校调回北京后,想到曹雪芹的诗连一首也未能流传至今,不禁无限惋惜。忽然想到雪芹为他的好友敦诚题的《琵琶行传奇》只剩末二句,就异想天开,斗胆续补,一共试补了三首,后来其中一首传了出去,竟使一位红学家认定是雪芹原作,险些闹出大笑话。周汝昌的书法也自成一体。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书法理论研究,曾和朋友讲过:“平生在书学上所下功夫,比红学要多得多。”有人当面夸他的字是“瘦金体”,他不以为然,说:“‘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字体,法出薛稷;我习右军,与之无涉。”
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老人不喜欢对着录音机口述,而是坚持在纸上笔走龙蛇,然后由女儿打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亲近笔墨纸砚,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文字的个性。
《周汝昌梦解红楼》有一首封底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如今斯人已逝,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红楼的奇情异彩,还有中华文化的一瓣心香。
(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综数十年考证成果,周汝昌认为,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其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世界性的学问,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汝昌认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是世界性的学问,其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的。
B.周汝昌是新中国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对《红楼梦》深有研究的第一人,其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作品涉及红学的各个层面。
C.周汝昌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
D.作者写一位红学家误将周汝昌的补写之诗认定为曹雪芹的原作,这件事直接表现了周汝昌在诗歌和红学研究上的极高造诣。
E. 结尾引用《周汝昌梦解红楼》的一首封底诗,既突出了周汝昌对红学的贡献,也突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意蕴悠长。
【小题2】周汝昌“痴”于红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小题3】标题“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有何丰富意蕴?请简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