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在大学开始唱民歌时改名鲍勃·迪伦。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模仿美国电视节目中的西部英雄马特·狄龙。他的民谣生涯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的。鲍勃和当时不少的年轻人一样,厌倦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他常出入酒吧,试图从音乐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摇滚乐还没有成型,不少年轻人都嫌弃“三件套”式的音乐,于是鲍勃把手里的电吉他换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随着时间的沉淀,迪伦慢慢摸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
1961年1月,他寄住在别的民谣歌手家,他和别人组队去看望住院的偶像伍迪·格斯里。后来他的偶像成了他的贵人。在签约CBS唱片公司后,迪伦崭露头角。1962年,迪伦在自己的第一张同名专辑的封面上略带羞涩地望着镜头,任由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1963年和1964年的演出使得他的名声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渐渐地从伍迪·格斯里的影响中走出,成为独一无二的民谣国王。1963年的一场演出中,迪伦念了一首自己写作的献给伍迪·格斯里的长诗,这既是致敬,也是告别。在这一阶段里,鲍勃·迪伦的主要创作方向是抗议民谣,这个时代的迪伦是最为人熟悉的,似乎全世界的乐迷都愿意他沿着这个模式永远走下去。
1965年初,受到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迪伦用时髦的西装和尖头皮鞋代替了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在接受采访时也越来越“没正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谈及准备制作的新电影时,他回答说那将是一部牛仔恐怖片,当问及是否在片中扮演牛仔时,他回答说:“不,我扮演我妈妈。”
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让迪伦在1965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受了来自歌迷的敌对情绪。在演出前一天,迪伦突然擅自决定挑战民谣音乐节的惯例,决定要带一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当场的情况乱成一团,抗议歌手和歌迷认为他“背叛”了民谣,迪伦尊崇的民谣领袖皮特·西格尔甚至愤怒地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他和乐队只演了三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歌迷们都难以忘记迪伦的离经叛道,为他取了个“犹大”的绰号。
后来的一场车祸让迪伦开始远离聚光灯的中心,而他的音乐风格也再一次地发生了改变,歌词也不再犀利地直指社会现象。关于车祸后自己的转变,迪伦曾说:“我不知道别人的幻想是什么,但是我幻想能够朝九晚五地工作,在绿树成荫的地方有一所带白色栅栏的房子,庭园里盛开着粉红色的玫瑰。那会很好。那就是我最深邃的梦想。”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有批评家称他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6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外界的各种褒奖没有使迪伦沦陷,他对自己的评价调侃而中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鲍勃·迪伦,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诗人,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②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实际上都是最直白、最简单的诗歌,这种简单直白的诗歌形式,非常朴素,带有民间色彩。
(《专访作家肖复兴:谈鲍勃·迪伦——文字会骗人,音乐不会》)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在自己第一张专辑上的照片略带羞涩,很不情愿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B.一场车祸改变了鲍勃·迪伦,他认为,自己最深的梦想是,有规律的工作时间,有优美、温馨的房子住,有这些就很好。
C.鲍勃·迪伦德才兼备,当外界褒奖他时,他很清醒,认为自己属于过去时代的诗人,不骄不躁,评价自己很中肯。
D.本文从一个青涩的民谣歌手,到不断改变的摇滚斗士,再到天生的吟游诗人,多角度展现了鲍勃·迪伦其人其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8:5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笔下,那浓烈的家国情怀
田心
那些能够赋予人们智慧、力量、情怀的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
金庸笔下的江湖,宏大辽阔。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华山,到桃花岛、绝情谷、灵鹫宫、光明顶、聚贤庄,传说中的江湖变得具体而生动。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侠士让人心驰神往。金庸笔下的江湖,在虚构中又融入了“历史的真实”,不论是《神雕侠侣》中的保卫襄阳,还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起义,抑或是《天龙八部》中的宋辽对峙,人物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结合。此外,在金庸的小说中,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道等可谓信手拈来,中华传统文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俯仰可拾,使武侠小说从此有了一种大意象。
金庸笔下,除了大意象,更有大境界。他创造的武侠世界,不是一味强调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而是有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升华。可以说,始终萦绕的家国情怀是金庸多部小说的内核,宛如最浓烈的甘醇,浇灌着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例如,《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始于靖康之耻,自两位主人公分别取名“靖”、“康”之日起,个人命运就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郭靖从《射雕英雄传》中的懵懂少年成长为《神雕侠侣》中的郭大侠,家国情怀始终伴其左右。《神雕侠侣》中,他在襄阳告诉杨过:“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郭靖、陈家洛、胡斐、杨过……金庸笔下的一系列江湖人物,既有侠肝义胆,又满溢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恩怨、一己得失放到一边,挺身而出,乃至献出生命。这些充满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的侠士形象,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
金庸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从懂事起,便面对着一个山河破碎的祖国,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局势中辗转飘零。外国侵略者的耀武扬威和触目可见的民不聊生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刻印了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时经过香港,与他单独会晤,希望他能在香港问题上站在英国一方,但他大手一挥、坚决拒绝。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他任政治体制专题小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专题小组成员,为香港顺利回归做出了贡献……在真实的人生中,金庸也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有着“为国为民” 的躬行。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用来形容金庸在华人世界里的影响力也十分贴切。有人说,告别了金庸,拥有武侠传奇的时代也就此别过。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因为那些能够赋予人们智慧、力量、情怀的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
(摘编自2018年11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笔下的江湖,具体而生动,如少林、武当、桃花岛;金庸笔下的侠士,鲜活而生动,如郭靖、杨过、令狐冲。
B.金庸的作品融入了“历史的真实”,他的作品如实记录了“保卫襄阳”、“明教起义”、“宋辽对峙”等历史场景。
C.家国情怀是金庸多部小说的内核,如甘醇般浇灌着华人的精神家园。他创造的武侠世界,具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境界。
D.金庸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祖国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以及外国侵略者的耀武扬威,这一切令他有了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金庸笔下的江湖的魅力。他将大量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道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B.文章在论证“金庸笔下,除了大意象,更有大境界”时运用了例证法,如《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始于靖康之耻,两位主人公分别取名“靖”、“康”。
C.文章先论证了金庸笔下的江湖始终萦绕着家国情怀,再论证了金庸自身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从而表明了金庸和他的经典作品都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
D.文章开头指出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真实的人生中,金庸也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有着“为国为民” 的躬行,他亲力亲为,为香港顺利回归做出了贡献。
B.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了一种大意象,所以在金庸的小说中,中华传统文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俯仰可拾。
C.金庸创造的武侠世界,是唯江湖义气是从的世界。他笔下的江湖充满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快意恩仇,让人心驰神往。
D.金庸笔下的所有江湖人物,既有侠肝义胆,又满溢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

同类题3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3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像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丫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而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也有一丛丛柳木成长起来。
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到我的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或者其他方面,赏析画线处文字。(6分)
【小题3】“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概括红柳木的特点。(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到我的人生世界”,“一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刺刺”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第②段中,成年的“我”见到残荷,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了留恋之情。
B.初中时的“我”,没有林妹妹聪明,无法理解林黛玉寄人篱下,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的痛楚。
C.第④段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蜻蜓和豆娘被荷塘满目的绿迷住,迟迟不肯高去的情态,衬托了荷塘的美丽。
D.第⑥段先写荷叶可以煮成色、香、味功效俱佳的荷叶粥,再写荷叶还可以用来包裹食物。别有风味。
【小题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小题4】文章中的荷塘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相比,描写有何不同?结合文本,完成下面题目。
①描写的时间不同:选文是______荷塘,朱文是月下的荷塘。②描写的对象不同:选文描绘的是______图,重点写了_____等动态景物,还有人的活动;朱文描绘的是_______图,重点写了_______等静态景物。③营造的意境不同:选文意境____________,朱文意境_______。④寄托的情感不同:选文的情感是________,朱文的情感是既有_______,又有_______。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的时候,词作有一个主题是“国破家亡”,面对这种局面大家有一个正统的文化反应,于是发展出辛弃疾这一类作品,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大概也都围绕着这件事。可是另外一方面,在大家不能抗拒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有一类艺术创作者反而躲到了另一个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在当时并不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甚至今天我们也会觉得,南宋时期抗金的文学才是正统,岳飞等人的作品才是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的东西。可是,也许我们应该以一个比较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不仅因为他在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的视野,还在于他的作品中表现了战争以外新的内容——毕竟人不是只为战争活着的。辛弃疾很明显一直有北伐的意愿,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把它作为生命最高的、激昂的追求。可是姜夔在走过同样的都市(比如扬州)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是月光、荷花。令人为难的是,你如果是在亡国的情绪里面,应该看不到月光,也看不到荷花,这是一个矛盾。在文学或艺术的创作上,受到时局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看待时局的方法会有所不同,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把辛弃疾和姜夔放在一起来看南宋,希望能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辛弃疾,或喜欢姜白石,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偏废,两部分都要照顾到。
辛弃疾一生都与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年纪轻轻就开始做官,而且做得不错,是南宋朝廷中主战派的代表。南宋有主战派与主和派,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主战派是忠臣,主和派是奸臣,似乎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了。然而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倡思考,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提供更多的东西让对方了解,使他的选择更多一点。好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应该是即使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可是也要让别人知道。辛弃疾一直是朝廷里的主战派,他的文学也和他的政治观点密切相关,处于一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事实上辛弃疾并没有北伐中原,没有完成自己的志愿,可是他在文学的世界里不断以此作为动力,发展出了非常动人的力量。文学其实很有趣,它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如果当时辛弃疾带领大军渡淮北上,把金兵杀得片甲不留,他的文学世界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景象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是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的,当然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因为南宋当时无法对抗北方强大的军事势力。在后来的历史当中,辛弃痰是特别被推崇的,推崇的背后,有一部分动机是文学,有一部分不是。辛弃疾是一个好的诗人,他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个情感的表达上,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可是很多书在谈辛弃疾的时候,歌颂的不是他的文学,而是他作品中的政治性。
(节选自《蒋勋说宋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时期正统文化是以“国破家亡”为主题的,辛弃疾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B.用持平的看法看待姜夔,有一点原因是他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视野。
C.辛弃疾的文学和他表达政治观点不相同,体现了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
D.辛弃疾其人其作被人们推崇,不是因为他的文学而是因为他的作品中的政治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将辛弃疾与姜夔比较,提出看待文学家应该用持平的态度这一观点。
B.作者用辛弃疾做官做的不错和主战的态度来证明辛弃疾一生与政治关系密切。
C.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既证明他的作品慷慨激昂,也证明了他是忠臣。
D.作者在文中还提出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文化与历史教育中要提倡思考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由此作者认为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
B.作者肯定了辛弃疾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依据是辛弃疾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体情感表达上都很好。
C.在作者看来,与姜夔一类的文学家相比,岳飞等人的作品是南宋抗金文学的正统,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提倡。
D.作者把姜夔和辛弃疾放在一起看南宋,希望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任何一个词人,但是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