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汝昌: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
徐怀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周汝昌先生庶几近之。这位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5月31日在家中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周伦苓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于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 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当年曹雪芹著红用了十年时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研红则用了近70年,有两句诗为证:“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周汝昌痴迷到什么程度呢?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15万册的纪录。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先生使曹雪芹《红楼梦》的真思想、真艺术大白天下。有了周汝昌的研究,读者才理解了真正的《红楼梦》,而不是被原来真假合一的《红楼梦》所蒙蔽。
周汝昌不仅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治学以诗词理论及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
老人年轻时酷爱曲艺、民族乐器,尤爱京剧,喜听反二簧,还曾粉墨登场,在《春秋配》、《虹霓关》、《三堂会审》中扮演过小生。老人晚年有两大爱好,一是作诗,二是书法。1970年,周汝昌由干校调回北京后,想到曹雪芹的诗连一首也未能流传至今,不禁无限惋惜。忽然想到雪芹为他的好友敦诚题的《琵琶行传奇》只剩末二句,就异想天开,斗胆续补,一共试补了三首,后来其中一首传了出去,竟使一位红学家认定是雪芹原作,险些闹出大笑话。周汝昌的书法也自成一体。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书法理论研究,曾和朋友讲过:“平生在书学上所下功夫,比红学要多得多。”有人当面夸他的字是“瘦金体”,他不以为然,说:“‘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字体,法出薛稷;我习右军,与之无涉。”
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老人不喜欢对着录音机口述,而是坚持在纸上笔走龙蛇,然后由女儿打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亲近笔墨纸砚,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文字的个性。
《周汝昌梦解红楼》有一首封底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如今斯人已逝,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红楼的奇情异彩,还有中华文化的一瓣心香。
(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综数十年考证成果,周汝昌认为,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其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世界性的学问,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汝昌认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是世界性的学问,其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的。
B.周汝昌是新中国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对《红楼梦》深有研究的第一人,其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作品涉及红学的各个层面。
C.周汝昌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
D.作者写一位红学家误将周汝昌的补写之诗认定为曹雪芹的原作,这件事直接表现了周汝昌在诗歌和红学研究上的极高造诣。
E. 结尾引用《周汝昌梦解红楼》的一首封底诗,既突出了周汝昌对红学的贡献,也突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意蕴悠长。
【小题2】周汝昌“痴”于红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小题3】标题“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有何丰富意蕴?请简要探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6 10:0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于 2016 年 9 月 25 日在贵州省平塘县建设完工,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FAST 直径 500 米,高差 173 米,由球冠形反射面、馈源舱、索网等几部分构成。它的索网结构会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钢索网上活动的 4450 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使它有着国际一流的灵敏度和综合性能。

FAST 的创意经过 10 多年反复锤炼,其间对主动反射面、光机电一体化的馈源支撑系统、高精度的测量与控制、接收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展了长达 14 年的合作研究,凝聚了来自多家科研单位的众多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研究。建成启用后,它将成为对脉冲星、类星体等各种暗弱辐射源进行精密观测的利器,有助于解答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的谜团。

(摘编自吴东格《“中国天眼”凝聚中国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 年 8 月 22 日)

材料二:

它时强时弱、若隐若现,仿佛穿越亘古蛮荒而来;它源自茫茫宇宙深处,是名副其实的“天籁之音”。它就是根据脉冲星信号振幅转换为声音后制作的一段音乐,蕴含着等待破解的宇宙之谜,深邃而神秘。这段神秘“天籁之音”只有短短 30 秒,却是贵州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的“镇馆之宝”,而捕捉到脉冲星信号、探测其振幅的就是中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2016 年 9 月,FAST 建成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进入试运行、调试阶段。一年来,FAST 敏锐地捕捉各类信号,取得振奋人心的发现。10 月 10 日,FAST 团队在京举行发布会表示,“中国天眼”探测到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达数十个,其中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的脉冲星达 6 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其中两颗脉冲星的具体信息。一颗自转周期为 1.83 秒,距离地球约 1.6 万光年;另一颗自转周期为 0.59 秒,距离地球约 4100 光年。它们分别由 FAST 于今年 8 月 22 日、25 日通过漂移扫描发现的。

FAST 超乎寻常的表现一举实现了中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界因此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

(摘编自张保淑《“中国天眼”捕捉宇宙“脉冲”》,《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 年 10 月 14 日)

材料三:

面板和馈源是决定射电望远镜探测威力和探测精度的核心要素。它的“锅”越大,“阅读”到宇宙深处的信息就越多。FAST 反射面总面积 25 万平方米,相当于 30 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FAST 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 4450 个反射面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任意方向的天体。

作为最精密的天文仪器,它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馈源平台,加之馈源舱内的并联机器人二次调整,在馈源和反射面之间无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可实现毫米级指向跟踪,确保精确地聚集和监听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FAST 研究涉及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未来,FAST 关键技术成果还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

(摘编自张天南《“中国天眼”知多少》,《解放军报》2016 年 9 月 26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主要用于观测宇宙空间的多种暗弱辐射源,有助于解答有关宇宙起源及其演变过程等诸多谜团。
B.脉冲星发出的信号振幅时强时弱,若隐若现,深邃神秘,很像优美的音乐,是人类捕捉到的真正的天籁之音。
C.探测到的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之快、与地球的距离之远和宇宙信息种类之多,都能验证“中国天眼”的灵敏度。
D.数十万平方米的反射面板,并能够随着天体的移动自由调整方向,是“中国天眼”探测威力非常重要的保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工程的落成启用,表明中国科技和制造工业能够跻身国际一流,中国在宇宙科学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作为。
B.“中国天眼”在短时间内就有重大的发现,捕捉到新的脉冲星振幅信号,实现了中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
C.馈源制造的精密水平能够影响射电望远镜的探测精度,而射电望远镜探测的灵敏性与馈源和反射面的连接方式有关。
D.“中国天眼”工程汇聚了国际众多领域的高科技制造成果,其关键技术已应用于诸多大型工程的高精度制造方面。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报道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道劲的楹联:“____________。”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__________,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美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静谧 莘(xīn)莘学子
B.隽(juàn)永 搏古通今
C.璀(cuǐ)璨  人世沧桑
D.氤氲 曲(qǔ)径通幽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庄严   幽远  徘徊B.庄严  悠远  徜徉
C.庄重   幽远  徜徉D.庄重  悠远  徘徊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 沿
龙应台
①旧年最末一个晚上,十八岁的华飞去和朋友午夜狂欢。我坐在旅店的窗边,泰北冬季的天空洁净,尤其当城市的灯火因贫穷而黯淡,星星就大胆放肆了,一颗一颗堂堂出现。但是星星虽亮,却极度沉默,下面的街头人声鼎沸,乐鼓翻腾。刚从街上的人流里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涌动的是情绪激越的观光客,但是暗巷里骑楼下,疲惫的女人正开始收摊,她们赤脚的幼儿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
②烟火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雀跃欢呼。这是跨年之夜。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壮烈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
③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
④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荼,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⑤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的斑驳剥落到门柱的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屋顶一寸寸扩大“垮陷”,有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窜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⑥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在海平线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我看夕阳下沉时碰到观音山脊的那一刹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
⑦你是否也用过别的量法?孩子小时,我在他们卧房的门沿挂上一个一米半高的木板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他们的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节一节高升,时间也就一节一节地流走。
⑧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俩加五个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一人拍一张大头照,三十年不曾间断。三十年中,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媪,可爱纯真的婴儿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
⑨还有那疯狂的艺术家,突然决定写数字。醒来一开眼就写,连续累积数字,吃饭、坐车、走路、如厕、洗头时不断地写;搭飞机出国时,在飞机的座位上写;到医院看病打针时,在病床上写;到教堂做礼拜时,在教堂的长板凳上写。每分每刻每时写,每天每月每年写,数字愈来愈大,字符串愈来愈长,艺术家这个人,是的,愈来愈老。
⑩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杜甫不是在记录时间吗?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记录时间吗?伦勃朗一年一年画自画像,从少年轻狂画到满目苍凉——他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11农业社会的人们认真地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难道不也是在一个看不见的门沿上,秘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时间的印记?
12所以跨年的狂欢,恐怕也是一种记录时间的集体仪式吧?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13凌晨四时,整个清迈小城在宁静的沉睡中,新的一年悄悄开始。我们行装齐整,离开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寮边界出发。五个小时的蜿蜒山道,两天的慢船河路,冷冽的空气使人清醒。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时间用什么测量?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②段描写璀璨炫美的烟火之后,又连用了四个否定式排比句,从而引出下文“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的发问。
B.作者借写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各有自己记录时间的方式,推出跨年的狂欢是记录时间的集体仪式的结论。
C.⑤段写野树爬藤从“垮陷”的屋顶“昂然窜出”,用野树爬藤的旺盛衬托了房屋的颓败,突出了野树爬藤的生命力。
D.⑩段“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一句体现了人们的复杂心情:对时间悄然流逝的恐惧,对记录时间、认真地把握时间的渴望。
【小题2】文章大部分内容写测量时间,作者却以“门沿”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o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 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 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 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小题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意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奇观,并拥有广泛众多的欣赏者。

当你看画的时候,首先打动你的是它的立意是否生动,这是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研究下去的驱动力。立意生动是一幅画给人的一种综合感觉,以欣赏的角度来看,我们所以能被一张画所感染,是因为它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美是通过形式的美表现出来的。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例如:画梅画出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菊要有傲霜的精神;画竹要画出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

立意的生动是中国画内在美的流露,这里既有画家的主观因素,又有欣赏者的主观因素。所谓画家的主观因素就是画家对所描绘的客观自然景象的观察、感受、体验,并把感情移入其中。所谓欣赏者的主观因素,就是欣赏者在看画时所产生的想象和联想。因为欣赏者看画的角度不一样,以及欣赏者本人的文化修养素质的高下都决定着欣赏水平的高低。如当代画家李苦禅画的墨荷,水墨淋漓,洒脱奔放,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写意的一代画风。有的欣赏者认为荷叶画的太离形,不符合自然生态的本相,看上去好像画家在横涂竖抹。或者把叶子改成用绿色就更好,从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欣赏者的文化品位。一块水墨淋漓的石头,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是无情物,可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它却常常显现出一种特定的性格。

形与神一直是中国画创作和欣赏所重视的问题,欣赏中国的写意画用自然景物作为标尺,是不全面的。追求表现对象的形体准确、逼真,并非写意水墨画的主要使命。写意画贵在得意,它不但要写出对象的外形,更要写出对象的神情,同时也强烈地包涵着画家自身抒发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艺术。如动物和植物的标本挂图,可以画得非常准确,但没有人把它们挂起来欣赏。

我们在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时候经常看到画面的景物变形,这也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变形犹如文学上的夸张手法,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或平时人们激动时常说的心要“跳出来”,它强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节选自胡金坦《中国写意画的笔墨精神》)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众多的欣赏爱好者,使得写意画成为传统中国画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
B.虽然我们被一幅写意画所感染是因为它的内在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忽略它的外在美对于这幅画的意义和作用。
C.欣赏中国的写意画用自然景物作为标尺是不全面的,准确、逼真地表现对象的外形与表现对象的神情、表达画家自身的意趣同等重要。
D.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画面的景物变形。它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也是写意画的本质特征。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哪一项推断最合理
A.“画梅画出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竹要画出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这些都是写意画的传统立意,绘画者不可随意更改,不然就会不伦不类。
B.李苦禅画荷叶时,就像是在横涂竖抹,色彩使用方面全部采用墨色。这种变形过于强烈,变得不近情理,这是大写意画开创初期才有的缺点。
C.欣赏写意画时,宜采用特别的、新奇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式。一个欣赏者若是认为画荷叶时采用绿颜色更好,那他的欣赏水平就比较差。
D.若是欣赏者的文化修养素质较高,那么他看画时的想象和联想就会比较灵动和丰富,看画时选取的角度可能就会更加的新颖、恰切和深刻,故而欣赏水平就高一些。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写意画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