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字不仅是单纯的指称符号,它还具有丰富的意蕴。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姓名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形成姓名的鲜明时代特色。

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主要来自甲骨 文,但甲骨文中有些被学者认为是人名的文字,也可以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暂且悬而不论,让我们从周代谈起。

周代人的姓名,也正如周代文学如《诗经》一样,洋溢着一派质朴、随意、清新、犷野之风,与后世相比,周代姓名并不咬文嚼字,刻意雕饰,但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

周人常常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命名。春秋时期的晋成公,堂堂一国之君,名字叫黑臀,这肯定是由于晋成公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特别明显的缘故。以胎记命名的名字,在春秋时还有黑背、黑肩、黑肱等,可见春秋时的人们取名并不避粗鄙。

因身体特征而取名当然不仅限于胎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叫李耳,字聃,据后人考证可能就是因为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郑国有叫游眅的,“眅”的意思是眼睛的眼白较大。眼白太大在今天人看来也许是个缺陷,但周代人却可能以此为美。

不仅新生儿的身体特征可被用作进行命名的依据,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一些令人注意的事件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而也可据以取名。春秋时郑庄公名字叫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的。不是像通常那样头先出来,而是先出脚,生孩子脚先出来可能导致难产,为了纪念其诞生的艰难,庄公的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寤生。

春秋时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过于讲究。像牛、马、羊、彘等畜牲之名,春秋时人都取以为名,孔子有个学生就叫司马牛。蝎子乃毒物,令人闻之色变,但春秋时却有不少人的名字取自蝎,齐有公孙虿,郑亦有公孙虿,虿即蝎。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夫人生了太子,即后来的庄公,请教申取名之法。申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杜预对这五种取名方法的解释是:信即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即选择表示美德的字眼命名;象是根据孩子身体的某些特征命名;假是借用各种事物的名称命名;类是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眼命名。上面提到的郑武公之子“寤生”当属于“以名生为信”;“黑臀”“游眅”之类则属于“以类命为象”;“公孙虿”“赵盾”等名字则显然是“取于物为假”;鲁桓公的太子与他的生日是同一天,因而名之曰“同”,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至于“以德命为义”,如周文王名昌,寓希望周族昌盛繁荣之义。

申列举的五种取名途径中,至少信、象、类三类都涉及到孩子诞生时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现象,也就是说,周人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侧重于名实之关联,同时,由于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因此其命名亦必重视姓名的分类功能,这也就决定了周人在命名时必定要着眼于姓名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属性,而对姓名的美学属性则未加在意。

(摘编自刘宗迪《姓氏名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有些文字被认为是人名,但又存在其他理解,因此作者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悬而不论。
B.周人常常根据人身体上的胎记或某个身体器官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取名,这些名字都很粗鄙。
C.名字不仅仅具有指称功能,还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D.郑庄公诞生非常艰难,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并以此为他取名“寤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庄公取名为“同”揭示了其与鲁桓公的关系,即儿子与父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
B.周人可以根据出生情况或身体特征命名,也可以用美德字眼或借用事物名称命名,还可以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命名。
C.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讲究,所以不仅会以畜牲为名,还会以毒物为名。
D.周人在命名时重视姓名的社会学属性而不在意姓名的美学属性,这与其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取名方式应为“假”,而按照秦伯“以乱易整,不武”的解释,烛之武的取名方式应为“义”。
B.周人虽然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但是在周代的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人取名并没有注重名实之间的关联。
C.通过分析周代人的姓名,可以发现质朴、随意、清新、犷野是周代人姓名的特色,崇尚纯真天然是周代的审美风尚。
D.周代时,郑国人游眅以“眅”为名,老子以“聃”为字,这说明在当时人们有以身体缺陷为美的风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9 06:0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的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小题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己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己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崇尚。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C.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D.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俗,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己日益沦落,己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传承革新。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己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己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同类题2

特别的礼物

郁葱译

早上,阿尔琼被收音机定时的7点新闻闹醒。他摸着旁边空空的枕头,才想起妻子出差了。

玛洛比此刻正在奥兰多,她早就起来了,但她怕打扰丈夫阿尔琼休息,一直等到7点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结婚27年了,她从未忘记过。不能与丈夫一起庆贺他的53岁生日,她感到很遗憾。好在今天晚上她就可以回家了。

电话响了,阿尔琼拿起听筒。“祝你生日快乐!”电话另一端唱道。“谢谢你,亲爱的。你还好吗?你什么时间回来?”所有的话都一下涌到阿尔琼的嘴边。

“我一切都好。我乘坐的航班晚上7点28分到菲尼克斯,八点半就可以到家了。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回家后,我与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饭。”

“啊,太好了,”他说,“我一直想去昌德尔大街上新开的巴西餐馆品尝一下那里饭菜的味道呢。”

玛洛比最后还提醒他别忘了按时吃药,因为她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能自理。

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把药服了;他的心脏随时都会出问题。医生说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越早越好。他已经在全国心脏移植登记名录上等待了两年。他每天都随身带着呼机,因为很快就该轮到他得到新的心脏了。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

就在他要出门时,女儿希卡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她现正在旧金山的大学学医,她是他的骄傲。下午,医院的一名护士来电话,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有心脏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做移植手术。终于等到心脏了,他异常兴奋。护士告诉他,心脏正在送来的路上,他必须到医院办理入住手续。他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可她的手机关机。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于是他给她留了一条短信:“玛洛比,你一定不会相信,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医院说他们为我找到了一个心脏,并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晚上吃饭的事只好取消了,我们以后再吃。医院见。”

然后,阿尔琼又给他最要好的朋友沙姆打了个电话,沙姆坚持放下工作陪阿尔琼去医院。阿尔琼住进医院之后,医院就为他开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就等着心脏送到后就进手术室了。得知阿尔琼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消息之后,其他好几个朋友也都急忙赶到医院。沙姆也已去机场接玛洛比了。女儿明天上午就到。晚上7点45分,护士来说,心脏已经到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手术很成功。真是奇迹,他的身体对新心脏没有任何排斥。阿尔琼慢慢开始从手术的麻醉中醒过来。他睁开眼,感到嘴很干。

护士走到他跟前,问他需要什么。“水和我的妻子。”他艰难地用嘶哑的声音说。护士给他拿来一些冰沙,并把沙姆叫来。

他用质问的眼光看着沙姆:“玛洛比在哪里?”“她很快就到,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祝贺你!”沙姆说。

两个星期后,阿尔琼回到家里。他的心脏手术恢复得很好,但他却闷闷不乐。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玛洛比再也没有回来,实际上,她已经部分回来。就在玛洛比回家去机场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迎面与她相撞,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已经无法抢救。她的大脑彻底受损。医院从她的驾驶执照上得知,她是器官捐献者。于是,他们把她的器官留了下来。阿尔琼正好是等待移植心脏名单的下一个--死者的血型等情况正好与他相匹配,所以。心脏便给阿尔琼送来。

得知这一切,阿尔琼悲痛欲绝。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想起了30年前他们在加尔各答大学读书的时光。他们刚开始恋爱,就赶上他的生日。

她问他:“生日想要什么?”

“我想要你的心。”他回答。

他还记得玛洛比在听到这句话时,羞怯地低着头笑的样子。她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 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特别的礼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它是需要作心脏移植手术的生日者得到了可以移植的心脏,而且是他妻子捐献给他的。
B.小说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阿尔琼身边空空的枕头,玛洛比为不打扰丈夫休息而推迟打电话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
C.阿尔琼出院后回到家里,但“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这个“空”字具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房间因没有妻子而显得空,又是阿尔琼因妻子去世而失落的心理。
D.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心理震撼而蓄势。
【小题2】小说第四段,妻子玛洛比“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3】小说倒数第三段,作者设计了“我想要你的心”这句话,它在全文中有何妙处?请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冬牧场 (节选)

李娟

①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③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略懂汉语的居麻却怎么也领会不了。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⑤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⑦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⑧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⑩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1注:居麻和加玛夫妻是冬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场时住在他们家。
(1)请赏析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字“荣耀和傲慢”的含义是   
(3)文章多次描写戒指,请结合第⑦段的“明亮而意味深长”,分析作者赋予戒指的情感。
(4)下列对作者的荒野体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部分细腻地书写了作者独自行走在荒野时内心的孤寂、无助之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力量悬殊,人在自然面前渺小而卑微。
B.第③段写到作者打听所在地的地名和调查这里的人数,侧面写出了荒野的偏僻荒芜,同时隐含作者对牧场孤寂生活的不适和担忧。
C.选文中草原的歌声和妇女的戒指,与荒野的单调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抹荒野亮色中,有作者对这种乐观热情生活态度的礼赞。
D.文章最后作者看到一群跑散了马的队伍时的“心酸”,既有作者对荒野生活艰辛和不易的感叹,也饱含着对当地牧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5)请根据第④⑤段,赏析本文语言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春季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

 

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

 

(资料于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2018年3月1日)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荆楚网2018年2月7日刊文)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相较而言,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以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已经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
C.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保持领先,其余城市线依次降低的结论。
D.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主要原因是科学观念的发展,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敬畏之心大大降低。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论语》也谈到“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其放心”。他指出,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他们倡导的“孔颜之乐” “圣人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关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体说法。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我认为守三年丧太长了,孔子则认为人生下来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只有守丧三年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安”。
B.孟子从“天之道,人之道”两个方面寻求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形成了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C.宋明理学家多方吸纳理论成果,创立的新儒学对“安身立命”思想有更进一步的阐发,使之兼具治国、治身、治心的作用。
D.基督教、佛教认为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这是外在超越;儒家认为人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这是内在超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话语,对“安身立命”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指出了“安身立命”的基本含义。
B.文章展现了“安身立命”思想的发展脉络:禅宗提出——孔子《论语》分析——孟子发展——宋明理学家完善。
C.文章对寻找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外在路向”和“内在路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安身立命”思想是一种内在超越。
D.文章分析了“安身立命”出现、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安身立命之道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身立命”的实质是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承担君子应有的使命。
B.孟子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是因为他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要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即可。
C.“安身立命”思想从产生至今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身心健康。
D.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继承发展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