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再能找到泥土,便把最后的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他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a(伸、挤、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b(钻、长、冒)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c(握、抱、抓)住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⑦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找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儿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小题1】对石缝间的生命,本文勾画了三幅图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揣摩第⑥段中abc三处括号里的词,从中选出你认为最符合语境的一个词填在下列相应的横线上: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这些动词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又表现了石缝间松柏的顽强。
【小题3】第⑨段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美学的”是指_________
【小题4】从全文看,“石缝间”对生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举出具体的人物事例来论证“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10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9:0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华彩乐章”。从2009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词汇之一。如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中,都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有学者认为对不同的使用者来说,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大数据是热门的融资标签;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或工程师来说,大数据意味着对一堆数据进行计算;对于消费者或者互联网用户来说,大数据是商家尽可能搜集的跟终端消费者相关的行为数据……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数据相较于传统数据来说,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数据规模上,传统的大型数据集规模一般为TB级别,而大数据的规模则呈千倍级的增长,从TB跃升至PB。第二,大数据不再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和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的非结构化信息。第三,大数据本身拥有海量信息,但信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变,而真正可用的数据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第四,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及时,流转快速,能保证大数据的新鲜和价值。
为什么人们对大数据如此关注?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经济学人》杂志数据编辑肯尼思·库克耶在其合著的畅销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分析的信息量很多,在处理个别现象的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关注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只需知道“是什么”,而不用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模式,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取材于杨敏等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规模巨大B.数据类型多样
C.数据可用度高D.数据流转性快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从1980年到现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词。
B.大数据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C.大数据对不同的使用者能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D.大数据在处理个别现象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重回日本记(节选)

凌程华

①到京都后一连看了好几处的寺院,也许因为我对一切宗教向来不热心,所以未免感到有点沉重的气息,又因是冬季没有香客游人,到处冷凄凄的, 有一点令人寡欢。我于是决定先到岚山游玩一天。女青年会书记叹口气说:“这样冷天,你去岚山吗?”
②去岚山有京福岚山电车,不到一小时即到了。这电车也小也旧,但却准时到。车资很便宜。

③我在电车中曾站起数次,以为是要到了,很显得兴奋,但我始终不肯问 人,现在知道唐人所说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之美了。

④岚山是在我童年即深深的爱上的一座山,非但它青翠的山色,时萦梦寐,那绿酒似的保津川,回想时还十分醉人,还有那唐朝样式的渡月桥和那小渡月桥——我们只须听那迷人的名儿,也就够令人想念的了。
⑤我居然又看见岚山了!电车到站时我对自己说。先是走到一条专售纪念品的小街,五颜六色的摆满路之两旁,冷清清的很少顾客,大约因早晨有点 雾吧。我约五分钟后,已出了小街,望见那条渡月桥,对面就是岚山了?我迷迷棚糊的走上长长的木桥,纵目四望。
⑥“啊!这真是岚山了?”我问自己。每次我到了所爱的山水胜地时,我就想起司空图的《诗品》:“若有真境,如不可知,水流花开,清露未晞,去路愈远,幽行为迟?”我这时的心境,确是“如不可知”,没有别的话语可以描写得再逼真的。

⑦岚山仍是那样温柔恬静,它似乎用一双像蒙那丽莎那样的妙目对着我。它的晨妆是翠绿轻纱的袍子,头上披了白的薄绡,微风吹着,远远飘来晨鸟歌唱。

⑧川上的游船静悄悄的泊在树荫下,船身长长的两头微翘起来,上面有个玲珑的木棚,象明代的“西湖十景”所描的楼船或花船格式,堤边芦苇都黄了,有些上面还留着白的花,迎风摇曳,岸上的松树有几处虬曲伸向溪流,有几株三五成群疏落的槎峨的松杉,似乎是几个舞蹈者的造像,塑在沙滩上。
⑨到处有一二幽雅款式的茶寮及白石灯点缀着,细看,还有尚未结花的老樱树点缀水边及山坡上。
⑩我拿了速写本尽意描下风物的一些影子,一边走过桥的那头。过了小渡月桥,到了山脚下,再望对岸风光,那边风姿很美的树木,参差的配着楼台屋宇,房屋上时有白白的炊烟上升着,背后是透明的如蝉翼的高高山影,川上的水很浅,大石块均露出来,有几只山鸟在石上水边幽闲的游戏。
⑪桥上不见一个人,在远远的堤上有晨露遮掩,我更意味到“去路愈远,幽行为迟”的意境,这也是东方山水画的意境吧?山水至高的“逸格”,就是“以幽澹为工,虽离方遁圆而极妍尽态。”这是恽南田题山水时明说的。
⑫我走上小渡月桥,望到一二家柴门轻掩,幽径两边有梅花及竹丛及天竹间有奇石成堆点缀着。这些描画下来,就是一幅宋元山水画,也都可代表美的唐诗。此时我不禁想到王孟端的题画诗:“诗情画思两飘然,笔有烟霞腕有烟,何必远征关董笔,但饶风韵便堪传。”这也是说我们只须领略到当前风物的诗情画意,腕上便会有神助,不必再要什么了。
⑬渐渐的桥上走来两三个人,他们不一会就消失在山道上,我提了画囊也转过山道去。那里在往昔的春时,上面开着绚烂的樱花,水边的茶棚里都铺着猩红的毡子,炉边的女人也打扮得象一些蝴蝶,飞来飞去的送茶送点,游人大都悠然歇着,真有“薰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谁也不想回家了。此时呢,山上树木及一切正静静的在期待着春的回来。
⑭我又描下了几幅画稿,独自坐在空茶棚的木床上,也有点悠然自得。我忽然悟到,惟有独游惟有冷清清的所以我们才容易找到山水真趣,所谓“大好湖山归管领”只是给一个独游的人享受的。
【小题1】文章①②③段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岚山的情感?
【小题2】阅读⑦⑧⑨三段,赏析作者如何有层次展现岚山美景的。
【小题3】第⑬段作作者追忆当年春天的情景。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小题4】本文是写景记游散文,作者却多次引用古代诗画评论,请举例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娱乐满天下,艺术独憔悴
赵毅衡
看了《天下无贼》,大家觉得好玩:原来车上遇带凶器的强盗这样的惨事,也可以编成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是天下究竟有没有贼?对这样的问题,电影却不愿意回答。
当初丹尼尔·贝尔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各自为自身立法:做生意需要敬业勤奋,文化遵循的却是自我满足的“享乐原则”。五十年过去,现在情况大变,连政治和经济都采用了“文化原则”,做秀成分高于伦理或道德实践。艺术更不用说了:一切都娱乐化,样样都是演出。
的确,环顾四周,我们看到房子越建越美轮美奂,家里的装修越来越像宾馆,或像舞台。周围的女孩打扮都不惜工本,香水越用越高级……我们看到几乎整个社会,至少已经“小康”的社会,都开始讲究“艺术化”。至于“化”了以后,是否更艺术,就见仁见智,不好说了。有不少人已经讨论过当今社会的“泛艺术化”。关键其实不在艺术,而在于娱乐。艺术现在只是娱乐工具。
如今的大众传媒,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必须经过感官刺激,通过艺术化变成娱乐消费品,才能吸引大众。央视的《读书时间》《非常接触》,用了大量插科打诨来提高读书节目的娱乐性,被称为“披着书皮的娱乐节目”。
当代传媒“全程娱乐”,做不到娱乐化,就失去观众点击率收视率,就是任何事业的失败。传媒在报道“严肃问题”时,也不得不“艺术化”。可以用娱乐作家海岩的话表达这个“时代精神”:用娱乐化的心情,看娱乐化的时代。
当代的泛娱乐化,是全社会接受信息的方式,的确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一个娱乐没商量的社会。
如此全面的娱乐化,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家对任何严肃问题,只认好玩还是不好玩。人只是被娱乐的对象,就不必思考。娱乐形成了一个游戏人生的乌托邦。全面的感官化,反而使感觉迟钝。
艺术的膨胀,是艺术自身走形,正如昔日政治占领一切阵地,必然培养一代政治怪胎。艺术本身被娱乐化,就失去了意义追求,变成艺术怪胎。一切非图像的艺术,渐渐图像化。例如摇滚乐走向视觉化,不得不配上烟火、舞蹈;古典音乐的坚持者,也乐于看到“表演性”的指挥;诗歌,就配上大量照片出版,变成图文集。甚至一向以摹拟现实骄傲的电影,也娱乐得走出艺术边界。在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连个立得住的故事框架都不需要,变成银幕舞蹈。
娱乐性艺术比现实简明顺畅光滑,没有理解困难,现实反而变得不自然,不仅现实被遮蔽,现实的不在场也被遮蔽,表象与现实就不发生任何关系。中国的“贺岁片”,抽掉了现实,连抽换的痕迹都不留。图个吉庆,博大众一笑,感到生活乐滋滋,分享“盛世景象”,就行了。
艺术的泛艺术化,是正正得负,艺术不成其为艺术。一切成为无需内容的娱乐,成为供一乐的“戏说”,不想娱乐者简直无所选择。
天下究竟有没有强盗?要电影回答这样不好玩的问题,绝对是禁忌,除非导演横下心准备让观众腻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化用杜甫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既具文学性,也反映出作者的隐忧。
B.文章以大众熟悉的电影作品开篇,将“艺术娱乐化”这一抽象话题具象化,易于读者理解把握。
C.第二段中丹尼尔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原本各自为自身立法,而当下全都放弃了各自的原则。
D.文章谈到艺术的娱乐化时,引用了娱乐作家海岩的话,使文章说理更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小题2】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造成了哪些恶果?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被挡住的大山
俞敏洪
①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现在的生活变得很危险,因为我们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我当时觉得他很危言耸听。生活就是活在现实中,整天思考,可能会越想越糊涂的。所以我还是坚持每天把事情排得满满的,让自己得不到一点空闲,好像一闲下来心就会空了。在这样的忙碌中,2006年又快过去了。十月底的一天,在几个朋友的“逼迫”下,挤出了三天时间,由他们将我带离每天的繁忙,去丽江看看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玉龙雪山。
②丽江是个好地方,大研古镇里有高低错落的老房子,有被岁月踩踏得高低不平的石板街道,有横穿古城弯弯曲曲清流不断的小河,还有晚上酒吧的热闹和游客信步的悠闲。但很多游客来到丽江,不仅仅因为这是一座古城,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点远离尘嚣的味道,还因为这座古城边上有着一座美丽的在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雪山,那就是五千多米高的玉龙雪山。
③我们到达时已是夜晚,见不到山的影子。第二天早晨,我起床推开窗户,远处一座雪山披着霞光绕着云雾迎面扑来,她的美丽使我呆立原地,久久不能动弹,身上似有一股电流通过。玉龙雪山在清晨把她的美丽大方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此后的三天行程,我们几乎都是绕着玉龙雪山在转,丽江在雪山的这一边,虎跳峡在雪山的那一边。前两天,我们都是远远地看着雪山,体会她的庄严和神圣。最后一天,大家说要走近雪山去看一看,于是就驱车向着雪山的方向走去。汽车行驶在山路上,玉龙雪山突然消失不见,眼前出现了很多山峰,都显得高峻伟岸,但顶上没有积雪。我们翻过高高低低的山头,在心情已经开始变得不安时,被积雪覆盖的山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最高峰扇子陡,引领着其他几座雪峰,耸立在我们面前,再一次让我目瞪口呆。
④我们决定坐在山脚下,带着敬畏的心情仰视雪山。在默默静坐的时刻,我突然想到刚才在山里面转来转去,就是看不到雪山主峰的情景,心里为之一震——因小山挡在眼前,就使我们看不到大山的雄伟和纯净。这不正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被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目标所阻挡,以至于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吗?我们自以为很忙碌,甚至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来思考自己所做事情的最终目标和价值,结果却陷入空虚和茫然。在教室里苦读的时刻,在办公室忙碌的时刻,在生意场上钻营的时刻,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心中那高大纯洁的雪峰到底在哪里呢?有多少人不管现实生活多么残酷,都在自己心灵一角永远留下一片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污染的天空呢?每每遇到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地位、权力而互相计较、互相争夺、互相妒忌和互相诋毁时,我们也许想过保持高洁、置身物外,但久而久之,看到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往往能够得到眼前的好处,心里便开始不平衡,开始介入争夺之中。很多人正是在这种争夺中迷失了自己:学生为了争名次迷失了天真,雇员为了争奖金迷失了气度,老板为了争利润迷失了道德,官员为了争权势迷失了人格。心中藏着像雪山主峰一样崇高理想的人也像雪山主峰一样难得一见了。
⑤有时候我们确实想坚持心中的那么一点高贵,但若周围所有的人都因此认为你是傻瓜时,会让你有些招架不住。能够和光同尘,又同时能够遗世独立的人并不多。世俗的眼光会以压倒性的力量使你屈服,迫使你和其他人一样变得平庸,逐渐地,你发现变得平庸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容易,也会让其他人更舒服,于是向现实屈服就变成了习惯。就像一个国家的国王发现整个国家的人因为喝了一口井里的水都疯了,他千方百计到处找药希望治好大家的病,但所有人都拒绝吃药,都认为国王疯了,最后国王不得不也喝了井里的水变疯,于是举国欢腾,庆祝国王变得正常,但实际上这个国家彻底变成了疯子的国度。
⑥世界靠精神和道德的引导走向辉煌,否则就离毁灭不远;人类靠内心的善良和纯真走向天堂,否则就离地狱不远。我们只有在繁杂匆忙的现实生活中,永远保留一点对崇高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才能一直保有心中那座披着霞光绕着云雾的雪山。
⑦又一次想起了朋友的话:确实,当我们忙得连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时,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相当危险了。
(选自《读者》,有改动)
【小题1】“被挡住的大山”在文中指什么?文章写“被挡住的大山”,开篇却似与此毫无关系,为什么?
【小题2】文章第③段描写玉龙雪山,举例说明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的句子的含意。
(1)世界靠精神和道德的引导走向辉煌,否则就离毁灭不远;人类靠内心的善良和纯真走向天堂,否则就离地狱不远。
(2)当我们忙得连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时,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相当危险了。
【小题4】说说对文章第⑤段所讲的国王的故事的理解和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鹤顶红

李碧华

张爱玲《对照记——看老照相簿》,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此批幸存的老照片,不但珍贵,而且颇有味道,是文字以外的“余韵”。人生的“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小小附注也是故事。

我发觉,集子收入她很多照片,捧在手中一页页地掀,如同乱纹中依稀一个自画像:稚嫩,成长,茂盛,荒凉……

我的印象至深,是大部分张的倩影,总是仰镜,镜头自低角度往上拍摄,而她又不自觉(或自觉?)地微仰首,高瞻远瞩,睥睨人间。因为这不断出现的神情,令人有“鹤立鸡群”之强烈感觉。

一个人的小动作往往介绍了自己,也出卖了自己。即使什么也不说,却说了很多。

“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但,各个淘古井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窃笑人家没有自己“真正”领略她的好处,不够了解。

对很多读者而言,除了古井,张还是紫禁城里出租的龙袍凤冠,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膻,闻鸡起舞中的鸡,鹤立鸡群中的鹤……

“鹤”,俗称仙鹤。嘴、颈、脚皆特长,身高,翼大,善飞。体白色,眼赤,尾黑。鸣声高朗。鹤之头顶朱红,相传此丹顶有剧毒,食之杀人。

她的书,留传了五十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读者们对她的恋慕并不冤枉,好像爱一个人,没有爱错那么理直气壮。连那些“毒”,亦甘之如饴。

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

据说,有个男人,因时局变迁,逃至温州避劫。他的女人,竟千里迢迢特为看他来了。斯时,男人面不改容地又有了个女人。正是红啼绿怨,旧爱新欢。因两女同是他的人,不免好看好待。一天,甲看乙,叹道:“真是生得美。”当下给她画像,男人站在一边看。勾了脸庞眉目,正待画嘴角,忽地停笔。乙去后,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他,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以上情节,由胡兰成在《民国女子》中披露。张爱玲是什么人?何以被迫如此大气壮阔?提供机会予胡某这等坏分子角色做传,俾他粉向自己脸上擦?虽然张末了去一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我是经过一年半长的时间考虑,惟彼时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亦不要来寻我,即使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的。”——回复一点本色。

但,也够委屈吧。

古老照片堆中,有她青春妍丽的岁月,也有“在人屋檐下”的叹喟。即使不着一字……

“1950年或51年,大陆解放后不久,不记得是领什么证件,街边人行道上,穿草黄制服的大汉佝偻着伏在桌子上写字,西北口音,似是老八路提干。轮到我,他一抬头见是个老乡妇女,便道:‘认识字吗?’我笑着咕哝了一声‘认识’,心里惊喜交集,不像个知识分子!”  

红遍上海的作家,半生作文字工作,在工农兵跟前,不很乐意被看出来是知识分子。趋时,惧祸,无奈……

记得照片中的人吗?

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的朱红。

在这世界上,能叫一个扬眉女子低头,挫其锐气的,只有两样:一爱情,二政治。

后记:张爱玲于1995年中秋前一天,被发现安详地躺在几乎完全没有家具的美国洛杉矶寓所,享年七十五。寂寞老人常以急冻食物加热充饥。她并无向任何人告别。遗作《小团圆》未写毕,一生最灿烂的作品,在二十五岁之前几已完成。直至今天,不见后来者。

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

(选自《李碧华随笔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提到“桃花扇”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对照记——看老照相簿》中的老照片有文字以外的“余韵”。
B.张爱玲的倩影总是仰镜,神情高傲,她是一个冷静、自信、独立的女子,没有什么能让她低头。
C.作者在介绍张爱玲时,对她的作品并没有涉及太多,而是以鹤姿比喻她高傲的姿态,让读者领略张爱玲的风骨。
D.各界人士都喜欢张爱玲并研究她,但她确实无法超越的。
E.文章以“鹤”(“鹤顶红”)喻张爱玲,切合张爱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张爱玲的敬佩和赞美。
【小题2】简析文中画线句子“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的含义。
【小题3】综观全文,简要概括张爱玲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