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则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因此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法律的、职业的、道德的)应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任何忽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的方案、行动计划,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
任何损害天地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损害,必须加以制止。为了加快社会发展、满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资源,本身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人类后代的不负责任。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的整体,更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缓和并最终加以解决。
《礼记》在以天地为本源的价值观基础上所提出的天地与人一家的观念,特别强调人对天地万物和保护物种的道德责任。儒家以家庭道德为基础,因而儒家对天地的道德责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儒家表述传递这样一个深度生态观,即人与天地是一体的,对待自然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要保护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多样性。这样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世界观、生态观的价值基础。这是儒家的优秀思想资源。我们今天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应该认真汲取。
(摘编自姚新中《气候问题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当代气候的急剧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太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大气的构成。
B.儒家认为天地具有自身的价值,是人存在的根本,人要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否则就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
C.气候变化虽然一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因为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时后果。
D.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就必须认识到天地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B.人类工业、商业活动产生的过多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化,要控制人类的过度活动,不是靠节能减排,而是要有新的价值导向。
C.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气候问题,需要在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中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
D.儒家是在家庭道德的基础上,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对天地的道德责任的,形成了以天地为本源、天地万物与人—体的观念。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遏制以天地为末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才能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
B.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时,既不能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超出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要减少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生产活动。
C.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既要考虑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受其影响的他人和社会,自然和环境,这是制定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时要注意的。
D.我们要汲取儒家优秀的思想资源,在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认识到人对生态万物的伦理责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多样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5 03:5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市口

于坚

①马市口?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笑道,你是老昆明咯,现在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地名咯。马市口现在一匹马也看不见了,连马的照片都看不见,满街的明星照。如果马出现,行人要去报警。

②从前这一带马很多。一到赶集日,马就来了,驮着柴、茶叶、盐巴、女人什么的。夜里就和马锅头一起住在马店里。马锅头(赶马人)喜欢唱歌,马锅头在楼上唱,马匹在楼下黑漆漆的马厩一边嚼干草一边听着。垃圾车都是马拉的,早晚要出现两次,黎明和黄昏,马车夫坐在辕杠上,吊着两条腿,抽着个烟锅,穿着脏兮兮的长围裙,靠着后面的铁皮车兜。马车顺着大街,跑到点就一扯缰绳,呼哧喊一声,马就站住,各家就派人来倒垃圾。那匹马头戴着红色辔头,喷着白气,面朝朝阳,活像天神下凡。

③我有个朋友住在马市口一带,他父亲是高老将军,民国时期,高老将军去五华山见龙云大帅,总是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一直走到龙云办公的光复楼前才飞腿下来,系马垂杨。五十年代初,我父亲去五华山述职,也是骑一匹马,这匹马披着一身黑缎子,我父亲穿一身旧军装,打着绑腿。马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时候,骑在马上的男人英雄气十足,很是讨女子欢心,让人嫉妒。六十年代,马市取缔,马锅头就不来了。流散在城里的马匹躲躲藏藏了几年,最后都被拖出去宰了。

④何止马,甚至泥巴,现在城里连泥巴都很难见到了。我有个朋友的小孩从来没玩过泥巴,春游的时候发现泥巴好玩,大人阻挡不住,由他玩,结果两手过敏。庄子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首先是对大地的信,“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如果不信大地,中国就不会生出“道法自然”这种真理。中国过去的诗歌绘画,无不是大地之歌,大地的赞美诗。韩干画的马,就是为马神造像。杜甫写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就是信。马在韩干杜甫们笔下,不是交通工具、战车或者肉食,而是神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垂,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马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真不知道人类是怎么想的,消灭了大地,赶走了马匹,人怎么安生、写诗?又何以安死?亚当夏娃的伊甸园,是造在大地之上的。女娲造人,用的是泥巴而不是塑料。道法自然,反自然很容易,但是,道也隐匿在黑暗里了。

⑤司机听我说马市口,像是底片被显影似的,半天才反应过来。彼此相视而笑,他面善,那笑容的意思是我白坐这一趟也可以的。他不知道,有匹马一直跟着我。我少年时住在铁局巷里,某一天,一匹骏马出现了,它是跟着收集垃圾的老爹来的。从此,我每天都盼望着那串马蹄声。它一到,我就跑去摸它的耳朵,揪它脸上的毛,拍拍它的屁股,我们情投意合。所以,他们赶它走的时候它就逃来投奔我,我收留了它。它叫我骑士,它喜欢看三国演义和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它崇拜刘关张和堂吉诃德,爱着牧羊女马塞拉。我在书上读到,厩焚,伤人乎,不问马,难受了一个下午。无论我去哪里它都跟着我,它甚至出现在我的婚礼上,我将我的新娘抱到它的背上,春天的夜里,我们在高原上飞奔。我梦想着将来成为一个骑马的人,像我父亲那样骑。我第一次骑马是在郊区,乡村之马不是都灵之马,正在槐树下面沉思什么。好像一直等着似的,一见我,就笑吟吟地晃尾巴,我抬腿上去,它像轿子一样托起我就走,我像吕洞宾那样飘起来,一直飘到草甸子边上。

⑥车外的大街上,还是像马市一样热闹,汽车、人声、骂骂咧咧的公交车站,小贩举着喇叭吆喝着。看不见一匹马,马厩在我心深处。

(节选自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⑤段“像是底片被显影似的”,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司机对“马市口”这个地名的陌生感以及记忆的搜索过程,与文章开头的“马市口?”相呼应。
B.本文以作者寻找马市口的行踪为线索,层层推进,暗示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破碎与消亡。
C.第②段作者直接描写了过去马市口的日常生活场景,着意刻画出“马”在过去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D.文中的“马”和“马厩”象征着传统的、质朴的、自然而世俗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这种古老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并以此抒写了一种“文化乡愁”
【小题2】本文以“马”为写作主体,为何第④段要转而写“泥巴”?请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分析。
【小题3】于坚散文的语言风格,在世俗化的平实之外,往往还透露出深邃的哲理性和隽永的诗意,请分别从文中举例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龙应台

①对于历史,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忍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②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账。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其实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莱刀追出来。

③韩非子就曾写过: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道德高尚,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禹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禄、住房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④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节选自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坐标”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
②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
③比如说,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
④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
⑤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中国是专制的吗?
A.②,④,①,③,⑤B.③,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D.②,①,⑤,③,④
【小题3】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5】下列哪项不是作者在文中所持有的观点(   )
A.对于历史,我们不能直接去批判,不能直接去相信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
B.我们无法知道所有的历史,但可以通过合理猜测去推断历史。
C.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去对待历史事件,而培养的方法是重读原典。
D.我们除了从道德、文化、民族性方面去考量历史事件外,还可以从经济、利益与体制成因去考量历史事件。
【小题6】作者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刁爷
许福元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
李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菜。又请来刁爷,担任评判厨师水平的评委会主任。
场面自然很宏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还行。每道菜,刁爷都尝了,到现在刁爷还没吱声。”
“刁爷不言语,那就说明这场面咱撑下来来。”厨子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对知客说:“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知客受厨子王之托,来到刁爷面前,小声请示:“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如木雕泥塑一般,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知大喜,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忙让“油盘”上汤。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 人群中发出阵阵“啧啧”声。
按照规矩,厨子王手拿红包,在知客引导下,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自然也看出他面露骄矜之色。于是,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此时,酒席渐已阑珊。但刁爷却未发一词,人们有些失望。要上飞碟了,人们才渐渐围拢来,想听听刁爷最后的表态。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有何高见。”
刁爷连筷子都没动,只拿眼光一瞄,就对厨子王说:“拍黄瓜
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我还不知你都放了?”刁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成何比例?”
围观的人群中,“嗡”的一声,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味儿,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
“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这是外行话。那叫摊黄菜。”刁爷手一指, “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这道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一点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那点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真真地没有做好,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的一点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争面子,打圆场,给台阶下,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只是久闻您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
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厨子王攥紧刁爷的双手:“我刚刚听说,您年轻时经过大场面……”
(《民间故事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刁爷嘴很刁,品菜的水平很高,其实,他也是个很有水平的厨师,这从他对厨子王四个飞碟的点评可以看得出来。
B.厨子王与刁爷相比,不仅厨艺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待人接物方面也略嫌拘谨,特别是他向刁爷请教、对刁爷的态度表现出他的虚伪。
C.小说中写刁爷在酒席即将结束时,“随便点来”四个家常菜,其实刁爷是有预谋的,他要让厨子王难堪以显示自己的高明。
D.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思想意蕴单一、明确,即厨子王说的那句话:人啊,真别小看来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
【小题2】小说第一段写刁爷“舌头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刁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基础教育学校品牌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品牌,是为学生的成长莫定基础的品牌,是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品牌,其构成要素包括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理念系统是学校品牌的核心与基础,行为系统是其在行为方面的表现,视觉系统是其在视觉方面的展现。理念识別系统由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与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和教育管理观构成,行为系统由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章程、组织机构设置和综合性的规章制度构成,视觉系统包括学校名称、校徽、学校标准色、学校网站和学校建筑等方面。
(摘编自那岚业《基础教育学校品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材料二:

注:我国学校品牌的经营意识觉醒较晚,学校品牌研究成果一时匮乏。此图为研究者在现有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借鉴教育服务理论、品牌学、服务营销学等研究成果,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对中小学品牌的经营进行的研究成果。
(摘编自田汉族《学校品牌经营原理与策略》,首都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材料三:
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精神财富。北京西城区教委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以“文化强校”为理念,注重发挥百年老校、现代名校的辐射作用,努力将历史之厚博与理念之先行完美结合,让百年老校之理念日久弥新。西城区有34所百年老校,占中小学总数的40%左右。这些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西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经验支持、质量保证。 
(摘编自易菲《北京西城区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2012年12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我们所说的学校品牌,实质上就是学校的声誉,也是一种信任,一种口碑。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要谨防三个误区。第一,不要简单地把商业活动中品牌建设的内涵、方式简单地移植到教育上来。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教育品牌建设也应该体现公益性,其价值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而并非一种短期的、追求商业利益的价值,如果学校的品牌建设走向这个误区,迟早会丧失品牌效应。第二,学校品牌建设切忌急功近利。一所学校的品牌根基深植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和传统,不是简单地喊一个口号就形成一个品牌。第三,学校的品牌建设也要防止非专业化的现象。如果仅仅把学校品牌建设作为特色建设,这是非常片面的,品牌作为一种质量的体现,作为一种声誉和信任的体现,首先要符合教育的规律,体现教育的规范性。在这种规范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而不否定这种规范性之上所具有的特性。否则,就违背了品牌建设的本质特征。 
(选编自谢维和《学校品牌建设要符合教育规律》,2013年6月9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础教育学校品牌由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共同构成这三个系统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B.基础教育品牌研究的本体论层面,包括系统梳理、界定学校品牌的概念,以及分析学校品牌的要素、结果和功能。
C.老校的修缮和改扩建是从视角系统对基础教育品牌的打造,可以使有多年文化积淀的学校再展特色,彰显出生命力。
D.防止基础教育品牌建设走入误区,一是体现公益性,二是避免急于求成,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的规范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明确基础教育品牌建设的基本要素,可以有效地答复一些人对基础教育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质疑。
B.根据材料二中本体研究、价值研究、实践研究这三种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基础教育品牌研究的独到方法。
C.品牌学校的校友不但不会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渐行渐远,反而会被母校视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广泛宣传。
D.根据材料四可知,学校的品牌建设不等于特色建设,所以学校通过特色建设推动品牌建设的做法是错误的。
E. 基础教育品牌建设与商业品牌建设不同,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特定规律,也要不断提高符合行业特点的研究水平。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