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域旅游是什么?就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简单点说,就是处处可游的“大旅游”。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全域的图景日渐清晰。“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选择“旅游+”,使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文化、医药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带来各种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彩,较好满足了游客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旅游+”的产业融合,将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增加旅游综合消费,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既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为带动其他产业提供了动能,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

当然,转向全域旅游,不能误认为是处处建景点、处处建宾馆饭店、处处建游乐设施、处处建旅游综合体,盲目开发只会破坏旅游资源的整体性;也不意味着要放弃景点景区,而是要搞得更好,更加科学、更显品质、更有特色。“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每一位游客都希望有个诗意的出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全域发力,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幸福和有尊严,旅游产业才更有生命力。

(摘自商旸《旅游升级需要“全域”发力》,《人民日报》2017年5月3日)

材料二



(数据: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做出部署,就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意义等,新华社记者22日采访了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

李金早表示,随着旅游消费不断升级,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旅游业综合管理滞后、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李金早说,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大众旅游时代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新提升。以全域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是旅游业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

(摘自齐中熙、叶吴鸣《推动全城旅游进一步发展》,《光明日报》2018年3月23日)

材料四

网络订票遭遇捆绑,网络订房被无故取消,网络订车被中途倒客……这些都是消费者选择线上旅游产品时会遇到的不合理待遇。近年来,线上旅游因便捷快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但也因为经营主体复杂、维权追溯渠道不畅成为旅游乱象集中的重灾区。

5月下旬,按照云南省进行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的有关决策部署,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旅游购物场所集中整治行动。针对线上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工商部门重拳出击,紧盯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刷单炒信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

(摘自朱丹《云南:全面规范线上旅游》,《云南日报》2018年6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旅游行业必须转型升级,处处可游的全域旅游则是其发展的方向,但是全域旅游不等同于全域范围内处处建景点、宾馆和游乐设施。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一直在增长,并且增幅喜人,2008年以后年份的同比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
C.从材料二可以看出,2008~2016年我国在线度假旅游规模逐年上升,但此后在线旅游的增长势头将越来越弱,游客将会远离在线旅游。
D.根据对李金早的采访,可知当前旅游消费不断升级,而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相对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旅游的美好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持“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有利于增加旅游综合消费,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这样旅游业可以由门票经济向其他产业转型。
B.“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这是古人表达游览的乐趣,如今转向全域旅游,游客面对美景,有个诗意的出行,也会感到快乐。
C.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也是对全域旅游的正式官方定位,有助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D.线上旅游虽给我们的旅游带来一些便捷,但也可能遇到一些不合理待遇,云南省相关部门针对线上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
【小题3】如何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5 03:2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那么,促进移民在人口流入地的融合就是必需的。未来,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户籍歧视之后,文化融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来说,社会心理上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那么,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在农业社会,人们可能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在现代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支柱后,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不同口音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按理说,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而且普通话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这时,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不应该成为影响工作和收入的问题。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恐怕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用。”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现代中国,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方言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在一个城市中,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务业。而且,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包括吴语区、粤语区和闽语区。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因为方言能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还是因为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绝大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因此,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即使一部分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信息交流。
⑤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针对“上海话的回报”的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会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做老板,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说上海话的能力产生的作用是显露劳动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移民融入得越好,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符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就知道中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截至2008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48%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另外,2011年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24%。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减少到45%,不到一半。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角度虽小,却想由此引出关于大国大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将由本地人、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传统的本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是怎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
【小题2】第②段作者认为外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本地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状。
【小题3】对第③段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非吴语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比在上海容易。
D.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小题4】第④-⑥段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引用该研究结果的作用。
【小题5】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中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且资源分散。而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当一国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产业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的状态,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也呈现持续加速增长的态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正待合这一趋势。

文化产业近年来的表现,可以讲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文化产业同质化、地产化、空壳化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的影视基地、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主题公70%-80%处于大面积的亏损;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文化产业利用资本市场有了超常的发展,文化企业在创业板的表现突出,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与此同时,由于创业板文化类企业上市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上市后有动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寻求企业外延式的扩张,进行产业整合,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从而改变过去的竞争局面。加上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参与,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方合力下,文化产业正发生着质和量的飞跃,即从一味模仿国外,开始转向利用本民族文化向自主创发展。

(摘编自《2017年中国幸福产业投资前景深度报告》)

材料二

从行业类型来看,2016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占文化及相关产出加值的比重为38.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3.0%,占9.3%;而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位増长17.5%,占52.1%,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此外,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属于文化服务业的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4.7%,高于2013年4.4%的水平,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摘自《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速分析》)

材料三:

作为国内首档大型文化创意创授类电视综艺节目,《创意中国》选择的制作路径是文创、投资、综艺跨界融合,即搭建项目、创业者与金融、投资者对接的平台,让创业者与投资人零距离对话,显现了其对文创产业“痛点"的把握。

节目依托综艺这一日臻成熟、表现力强的艺术形式,以及电视、网络、移动端等全媒体的播出架构,形成了更具关注度、话题性、实效性的平台。投资人、文化名人、创业达人做嘉宾,或给出前瞻规划,或提供理性建议;投资机枃代表和百姓投资人组成“百人天使团”,根据各自投资意愿,选择创业者与项目。从《创意中国》录制开始,短短3个月,就有12家创业公司与现场的授资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

(摘编自梅松《为文创搭建更多对接资本的平台》)

材料四: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有机循环体系。未来,文化旅游的融合度将会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将以有效融合为核心。在一个开放的文化旅游循环中,文化和旅游是主体,但非唯一的存在,而是融合了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有机复合体。文化旅游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遗址等内容。文化旅游所应传达给人们的美,不只是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也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痕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丰富,文化在旅游的认识中得以传承。

(摘编自《创意驱动个性凸显文化旅游进入2.0时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策、资本和市场三方合力的帮助之下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使文化产业发生了飞跃。
B.近年来,我国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及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均不断增长,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C.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但并不只是包含“文化”和“旅游”这两个要素,它是一个包含诸多社会要素的有机复合体。
D.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由模仿外国转向依靠本民族文化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地方政府可以进一步发掘本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化产业的劣势有可能转化为优势,如文化企业规模小,上市后反倒更有动力利用资本市场。
B.从材料二来看,文化服务业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两类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C.致力于搭建新型文创资本对接平台的《创意中国》节目,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痛点”问题。
D.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放的有机循环体系,这也对产业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题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有关舞蹈的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所以“看”懂舞蹈动作,绝非难上加难。当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是舞蹈。如:杂技、体操、哑剧……它们与舞蹈之界线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舞蹈的“中心现象”: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舞蹈作品借助音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作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滋育作用。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舞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蹈起源于人类洪荒时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是人类认识各自民族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之一。
B.舞蹈富有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一特性与音乐接近,它们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但舞蹈比音乐更具内容的确定性。
C.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摹再现生活动作。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情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得它不能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舞蹈最初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愿望,这在可考的实证中已有所昭示,即使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梦幻色彩。
B.杂技、体操、哑剧……这些超常化的人体动作,虽然与舞蹈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能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并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异性,我们同样可视之为舞蹈。
C.农民在田间插秧与演员表演“插秧舞”,车站、机场中的告别场景与舞台上反映离情的舞蹈,人们从直观上就能一下子区别出:前者只是生活,后者才是舞蹈。
D.音乐、服饰在舞蹈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音乐帮助舞蹈作品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最初的实用而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必须警惕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所导致的脑体劳动失衡,而舞蹈能促进人类的自我优化,避免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现象。
B.舞蹈动作删汰了生活动作的应用性、随意性,在幅度、力度、速度的呈现上,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使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点,这为人们阅读、理解舞蹈动作提供了可能。
C.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术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但是,如果过度进行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也可能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D.舞蹈作品的整合性效果离不开与各种姊妹艺术“交流相浸”,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因为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双重性特质决定了舞蹈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大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作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子教授的主要内容,仍是诗书礼乐等,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原文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虽然士人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其他庶民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居无定所,凭自己的学问和特长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游者

李雪峰

①村庄的夜晚是沉静的,但村庄的夜晚又是绝不死寂的。
②十七八岁的时候,我还生活在村庄里,像所有人的青春一样,年轻的夜晚总是让我们感觉到枯寂和难挨。那时,我们这群髭须初黑的年轻人,为了挨过这难熬的村庄寂寂长夜,要么一群人扎堆儿睡觉,要么就吵嚷着抢揽夜里看青的差事儿,扎堆儿睡觉是一群人猫在一起说话,看青,是给自己争取到一个夜晚里可以在村庄外野天野地飘忽来飘忽去的机会。
③在给村庄看青的那些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这样夜游神一样的巡逻中,我常常看见许多白天难得一见的动物,有时是一条蛇,它长长的身体扭几扭,便滑进了田埂旁的草丛里。有时是几只鬼头鬼脑的猪獾,它们听到我的声音,马上就扑扑通通一阵乱响,从庄稼地里惊慌失措地逃窜而去。甚至有时是几头野猪,或者是一两头草鹿。有几次,我甚至看到了几颗流星,它们从中天的天幕上倏忽滑落,我甚至听到过流星滑落时的一种声音,那种声音隐约、尖细,就像长长哨音的尾段。
③在夜晚我最多遇到的还是村庄里的一些老人。尤其在月光如水的皎洁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是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踌躇而行,有的则是满腹心事的样子,一个人拖着自己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在夜晚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他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的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伫伫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⑤我思谋不明白这些老人为什么喜欢在夜晚的深处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却并不打扰他们,任他们在这冥寂的静夜深处默默地夜游。有时蹲在守青的窝棚里,我也忍不住一个人反复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他们自己已经过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他们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垂危挣扎?是对自己曾经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曾经流年的一种缅怀?是的,他们毕竟老了,他们在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他们曾经那么孔武地在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号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生活过或卑微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⑥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苍凉,也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怀想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着,在惆怅而忧伤地一个人静静怀想着,他们是村庄时光中的一种轻叹。他们是生命在岁月申的一种无奈,他们是灵魂飘荡出的一缕惆怅。
⑦我一直默默怜悯那些在夜晚深处寂寂漫游的村庄老人们,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的时候,我才蓦然清楚,那是多么幸福的一种寂寞夜游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在这样皎洁的月夜里静静夜游,村庄、田野、山风、河流,都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夜游的夜晚一切都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月亮、星子、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幕布。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甚至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遥远远的大陆,假若有一天我们苍老到需要用回望或回忆支撑心灵与生命的时候,有哪一条街道可以让我们静静地散步,有哪一种场景可以给我们的灵魂以抚慰,有哪一种生活的熟稔可以让我们面对已经不多的岁月却显得从容而沉静?
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也说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在自己的故乡的月夜里一个人气定神闲地静静踱游,甚至说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在一个浮躁的岁月里,能让自己的思绪在故乡的山野问默默地踌躇,但我一直梦想着,当我苍老年迈的时候,就让我卷起一生漂泊的沉沉行囊,拍落我满身的仆仆尘埃,在冥寂的月夜里,沉入到故乡的小路止去,沉入到老家的田塍上去,让湿润的夜风轻轻抚摸我,让唧唧的虫鸣一声声唤醒我,让氤氲的夜露缓缓淘洗我,让我披着月色和星光,从容地怀想着,静静地在夜色里溯时光远去。因为夜晚是最沉静的时光,因为村庄是最接近泥土的地方,因为泥土是生命唯一永恒的归宿。
(选自2010年第1期《散文》海外版,有删节)
【小题1】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村庄的夜晚又是绝不死寂的”。
【小题2】怎样理解“那是多么幸福的一种寂寞夜游啊”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①简析作者对夜游者的感情变化。
②试从内容和语言角度对第⑧节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