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小题3】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5 08:5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在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 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 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郑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设置了一个悬念,激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B.奶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梳妆到种菜都很有一套方法,但丢了玉簪子却变得有些脆弱。
C.作者善于用修辞手法,如“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和“乖巧听话”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的父亲冋忆,自己用弹弓打破人家的玻璃、要奶奶买风车,表明他小时候让奶奶很费心。
【小题2】小说以“玉簪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用父亲搔头并说一句话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雪健:我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

“我这一辈子,只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李雪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简单,质朴,文如其人。圈里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足以让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睹“合格”二字而赧颜。他曾因《横空出世》里未能减肥出演而感到耻辱,也因拍摄《杨善洲》之前怀疑人物的真实性而倍感内疚。《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对于把演员的职业性和荣誉感看得超乎一切的李雪健而言,他已足够勇敢。

1954年2月,李雪健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由于降生之际漫天飞雪,本名“雪见”,后又因身体不好,改为今名以寓健康之意。孩提时代的李雪健尤其爱看电影,然而那时在农村,看一场电影却不像如今这么容易,往往要提前在乡下小学排队随组织进城。谈起《鸡毛信》《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那些年追过的电影”,他眼中放光,如数家珍。他说,早年看的电影对自己的影响极大,对一生价值观的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

受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李雪健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是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还是替天行道的聚义首领,在他的演绎中都能透出一股子“纯粹”——戏内戏外,他的纯粹有口皆碑,以至于当他面对当下喧嚣复杂的娱乐圈时,常常感到困惑。“我不知道演艺界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娱乐圈,我是一名演员,不是什么明星。生命有限,我只想多演戏,而不是无休止地炒作、曝光”他禁不住面露哀戚。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八个字是李雪健慢慢悟出的为人之道。年事渐长,他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会说话”。即便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刻,一字一句也斟酌备至。儒家所言“敏于行,讷于言”,大概可作为对其为人最恰如其分的概括。

1977年,李雪健离开部队的业余宣传队,考入空政话剧团,正式开启了自己“专业演员”的生涯。1979年,他和同期学员班同学(包括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濮存昕、王学圻、王向明等人)观看了话剧《西安事变》,其中扮演张学良的曹景阳,演技精湛、表演细腻,深深折服了他,以至使他“两个礼拜茶饭不思”。1980年,当他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饰演主角之时,曹景阳正好来观摩他的演出。

“听说他要来我特别激动。演出结束后他来后台找朋友,我就刻意去他身边转悠,就想让他夸我一句。”谈起自己当年稚嫩的“追星”行为,李雪健也忍不住笑了出来。而此后与“偶像”的一次邂逅,更让他终生难忘。某天演出结束,他在乘车回家的途中无意瞥见了曹景阳,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他,平日里的打扮却是“大棉袄灰裤子加布鞋,普通的工人装束”,差点认不出来。“这就是我的偶像,一位不像演员的大演员。”提起故人,李雪健总是停下话头,仿佛陷入久远的沉思。

1987年,事业不顺的李雪健曾收到曹景阳的手信,上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低谷。2001年,正当他身患癌症的时刻,却传来了曹景阳去世的消息。一世相交,天涯同悲,他忍不住涕泗横流。无法离开病床的他,最后只能提笔写下一方大字“悲”,托人焚烧在曹景阳的灵前。

如今的李雪健,依然保持着一年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的工作量,很少接受采访或广告的邀约。经历过死神磨砺的他更加笃定从容,然而交谈中却谦逊如前,从不摆出长者的架子。兴之所至,他还会饶有兴味地讲起讽刺段子,手舞足蹈之状如同陶醉其中的顽童。“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他说。笔者不由得想起关汉卿的自画像,那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只是,前人的画像铮铮如铁,李雪健的眉眼却慈悲如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雪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对电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演艺事业硕果累累,拿过许多大奖,让许多文艺工作者自叹不如。
B.李雪健的演艺思想受到了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他一直以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他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在李雪健的演艺道路上,曹景阳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曹景阳不仅将李雪健带入了专业演员队伍,而且言传身教,鼓舞、帮助李雪健走出了人生低谷。
D.李雪健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演员,而不是明星,他一直秉持自己的原则,专心演戏,不受当前喧嚣复杂的娱乐圈的影响。
【小题2】李雪健所说的“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材料中为什么要用不少篇幅来写李雪健“追星”这一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萧萧落叶红

①再读《小城三月》,我所居住的小城正是三月春光。书中的小城在北国,但春天到来的气息是一样的,如同三月里微曛的柳风,有着淡淡的喜悦与忧伤,夹杂着主人公若有若无的叹息。

60年前的阳光还照在这卷书上,那是女作家萧红的最后时光。萧红写这篇小说时正在香港,她所写的小城唤作呼兰城,离她已有千里之遥。事实上,她再也不曾回去,十年漂泊,小城是她的起点,而香港是她的终点。她在南方城市里,回想童年的哀乐往事,一切已yǎo(  )不可及。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三月》是她的绝笔,她抱病写完这篇小说,之后便卧床不起,数月之后与世长辞。

③呼兰城在东北松花江畔。我在地图中特意寻找过这个小城,因为萧红的缘故。印象中的小城并不大,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总有马车从街面急驰而过。大户人家的院落长满蒿草,有蝴蝶、蜻蜓飞过梢头,有荒凉的烟雨声。这是萧红的呼兰城,是她童年的梦影。她的经典作品《呼兰河传》写尽了这种况味。《小城三月》、《后花园》是短篇杰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呼兰河传》的缩写,或是侧影,一样让人掩面叹息。

④多少年来,我一直在猜想萧红当年的心情,经历了人生颠沛流离,萧红似乎预见了自己的将来,正如《小城三月》里翠姨的哭泣:“我的命,不会好的。”她的悲哀藏在文字中。读有关萧红的传记,我一直不敢细细阅读她最后的时光,尽管我所欣赏的文章都是那时写成的。那是一种美的消逝,让人不忍卒读。她在小说中流露出故园之恋,熟知萧红的人都知道她童年的不幸及苍凉,故园并没有给她美好的过去,她只是在虚拟一个梦境,想在梦中重返童年,再度过一回真实的人生。

⑤萧红悲剧性的命运注定她与众不同。民国时期的才女中,冰心有着学者的沉静与母性的温柔,张爱玲是没落贵族的高傲与冷漠,苏雪林才气横溢,有时咄咄逼人。她们都有着高雅的生活,有丰富的内涵与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冰心与苏雪林都享高寿,成为海峡两岸文坛祖母。而萧红,永远是31岁,她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她悲剧性的命运,她沉郁的悲哀铸成了她作品的丰碑,却也如同一片秋后的枫叶,萧萧而下,在雨中零落成泥。

⑥萧红墓在香港浅水湾,濒临大海。大海是宽容的,能够带走所有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浅水湾一带种满了红影树,蔚蓝而沉静的海滨,花红似火,但萧红依旧是寂寞的,她的文字和她本人一样,在三月的雨后,寂寞的清愁漫天飞舞。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yǎo(_______)不可及
【小题2】“60年前的阳光还照在这卷书上”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分析中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三月》是她的绝笔”的意思是,《小城三月》也许未必是萧红最后的作品,但可以说是她逝世前最重要的作品。
B.《小城三月》里翠姨这个人物是以萧红自己为原型创作的。
C.萧红在小说中流露出的故园之恋是虚拟的。
D.《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中都有着萧红童年的梦影。
E.作者在第⑥段中提到萧红墓濒临大海,是以大海象征萧红的人生。
F.文中提到“我所居住的小城正是三月春光”、“我在地图中特地寻找过这个小城”等内容,是为了再现萧红小说中的场景。
【小题4】纵观全文,萧红的悲剧性命运主要体现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的题目好在哪里?请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当今诗坛,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诗评家陈仲义认为:“就语言层面来说,陌生化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因其特别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陌生化的合唱一浪高过一浪,陌生化终成为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的之一。”但我要说的是,由于诗人们过于偏好陌生化的语言,导致诗歌偏离了读者的审美趣味,诗歌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远离诗歌和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当前的诗坛需要有一种让读者觉得亲切和亲近的诗歌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从学术层面看,任何把某种诗学理论极端拔高的结果,都会导致诗歌创作生态发生不必要的偏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出不同的诗学观点和理论,显得比较艰难。尽管这样我还是欣喜地看到中国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恰恰对深入本体世界构成了一次障碍、一种抵消;它只是揭示了诗歌语言的一极,而忽略了潜在的另一极——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朴、归真。诗评家陈仲义也认为在某些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一点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诗人王立世是这种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他这方面的代表诗作,我认为当推他的《夹缝》。
《夹缝》这首诗就这么短短几行,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和体味却是无限的丰富的。就是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诗人王立世,没有像有的诗人那样将满腔的情绪完全倾倒而出,而是很节制地选取了“夹缝”这一中心意象,同时撷取人们常见的花草、空气、鸟鸣、风雨等意象进行了丰富而又亲切的描写。他不像有的诗人板着面孔,更不像有的诗人故作高深,在那里写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应该说,当今诗坛不缺少法官般刻板的诗人面孔,也不缺少哲学家般缥缈的诗意述说,更不缺少那些让人感到陌生和新鲜的现代或者后现代诗篇,缺的恰恰就是像《夹缝》这种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让人读之觉得亲近而又诗意深邃的诗篇。
现在很多诗评家和诗人认为陌生化的语言是最好的诗歌语言,甚至把它当成唯一的诗歌语言评判标准,这样的认识是偏激而又片面的,也是对诗歌创作有害的。要知道真正好的诗歌语言其实是在朴实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在亲近中交融着饱满的情绪。
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着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只有让读者感到诗人可近,诗篇可亲,读者才会将他们阅读诗篇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选自《在亲近朴实的诗写中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言陌生化因为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能够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感,且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所以得到了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可。
B.诗评家陈仲义认为:语言的陌生化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陌生化是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的之一。
C.诗人们在诗歌中大量运用过于陌生化的语言,会导致诗歌偏离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远离诗歌和诗人,因此作者呼吁出现亲近朴实的诗歌。
D.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在诗歌创作生态已经发生了不必要的偏离的状态下,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这一点令作者感到十分欣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王立世是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其作品《夹缝》语言亲切,诗意深邃,以极其寻常的意象带给读者无限丰富的感受和体会。
B.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忽略了语言的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真。提倡语言陌生化的陈仲义也同样认可语言的亲近化。
C.当今诗坛充斥着板着面孔或是故作高深的诗人,他们写着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诗坛极其缺乏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的诗篇。
D.把陌生化语言当成唯一的诗歌语言评判标准,这种偏激、片面的认识对诗歌创作是有害的,事实证明,通俗易懂、语言亲近化的诗歌更受大众欢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不应把追求新鲜刺激作为自己的创作观念,也不应该一味追求陌生化的诗歌语言。
B.一定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王立世的《夹缝》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朴实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在亲近中交融着饱满的情绪。
C.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的诗歌。
D.诗歌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有时也来自读者的创造,只有让读者感到诗人可近,诗篇可亲,读者才会将他们阅读诗篇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雄厚资本背景的市场竞争者涌入童书板块跑马圈地,进一步催生国外童书版权版税、预付金坐“火箭”。据了解,2014年左右签一本凯迪克奖的作品,价格在2000~5000美元,现在的报价在一万美金以上。去年凯迪克金奖最终成交价高达20万美金。跟市场热度对应的现实情况却是,优质版权资源差不多被瓜分完毕,新出的大奖系列或名家新作,吸引了大批争抢者。除极少部分国有出版社在抢版权中“敢出高价”,传统出版社在版权竞价中表现“凶猛”的并不多见—一害怕抢到后卖不好,承担责任,趋于保守,新入局的不少童书品牌则希望快速在市场立足,树立口碑,不惜重金下注,营销目的甚至多过盈利目的。

同时,销信渠道是电商难破、自媒体下滑、实体店乏力。眼下,以某电商为代表的童书销售“黄金时代”几近结束。十多年前与电商平台伴生崛起的一批童书品牌,就算手持大量优质版权,或多或少也遭遇了发展难題。今年,大量出版机构除了电商渠道布局更为谨慎外,实体店也不容乐观。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知名童书出版机构出版人提到,新华系统的在途图书、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如果加入计算序列情况会更加糟糕。2016年,童书销售渠道,自媒体走量“井喷”,曾让出版商一度以为找到了全新的销售战场。而今年,自媒体母婴号在童书板块的銷售直线下滑,曾经团购量以秒上万册计的大号跌幅最大——如今一二千册都算高配业绩。出版商不得不开始密集依赖“小号”矩阵来网罗散户。

(摘编自《童书市场最艰难的时刻来了》,《乌拉拉童书国》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今年,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在意大利举行,在这个全球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儿童书展上,中国首次成为主宾国,在中国少儿出版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据统计,国内各出版单位现场共达成版权岀意向及协议800余项,中国加速迈向童书出版强国的声音涌现。然而,对进口依赖性较强、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依旧存在。

一名从业者告诉记者,原创能力不足是我国童书市场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除少数几位国内原创作者的作品比较畅销外,基本还是以进口童书为主。中国童书出版要完成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境外图书在中国整个零售市场中占到25.63%的码洋比重和13%的品种比重。显见的市场利益使得许多出版社大力引进多种国外童书,也产生了引进书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不过,国内原创童书作品的占比近年来有上升趋勢。2017年发布的当当童书5年原创市场销售报告显示,近5年来,中国原创童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1月到8月,当当累计售出童书1.2亿册,中国原创作品占三分之一。

摘编自《最火的童书市场,难觅更多一流原创》,2018年5月11日《工人日报》)

材料三:

面对多样化的渠道,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少儿社如何让优质内容抵达用户?汪忠分亭了浙少社在渠道建设方面的“三精准战略”——精准设计、精准宣传、精准投放。具体而言,首先,在实体渠道精耕细作,浙少社连续4年在全国新华书店和学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450场以上;其次,线上线下齐发力,浙少社从选题开发阶段便针对不同渠道特点设计产品,与当当合作图书定制出版并接连两年跻身“亿元俱乐部”,与天猫图书的合作也在持续推进中;最后,加强与新兴渠道的互动,在了解彼此需求后尝试图书定制,比如与大Ⅴ店合作的《金牌数独》,销售10万余套,继“猴王当道”后,与肯德基合作的“剑桥少儿英语”销售200多万册。汪忠表示,一定要跟上消费变化,做好每一个选题,做好每一本图书策划、发行、管销、服务的全产业链运管。

(摘编自《556家社分食的这块蛋糕,如何做出新味道》,《出版商务周报》2018年5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资金涌入童书市场说明在有些人看来童书市场很有前景,这对推动童书市场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推高了预付金等。
B.2018年来,童书市场销售下滑,不仅实体店乏力就连前几年以一些电商为代表的童书销售“黄金时代”也几近结束,这就是版税提高的直接后果。
C.国内童书市场虽然原创童书作品占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但较多依赖进口依然没变,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D.浙江少儿出版社的销售额取得连续两年跻身“亿元俱乐部”的辉煌成绩,说明童书的选题开发等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还要做好宜宣传和投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优质资源版税不断拉高,一些传统出版社在版权竞价中也不敢“凶猛”,但仍有新入局的不少童书品牌不惜重金,其目的是占市场、立口碑。
B.我国童书市场基本上还较多依赖进口,但引进书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促使中国童书出版业必须要完成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转变。
C.与其他行业一样,儿童图书市场也要重视全产业链运营,在注重品牌建设时,还须加强新兴渠道的拓展,如电商、自媒体,还可以尝试图书定制等。
D.在意大利举行的全球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首次成为主宾国,这表明中国已加快迈入世界童书出版强国速度。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对童书市场报道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