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从宇宙观、国际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

(摘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2018年11月0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因此它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C.“和合”理念讲究天人合一的字宙观,天人合一强调的是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
D.中国人很早就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这有利于处理国际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指出“和”与“合”涵义相近,但二者又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阐述了“和合”理念的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C.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主体段落在阐明观点时,结构层次大体相同,基本都是先用一句话总领,然后再加以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可以看出,中国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
B.孔子很早就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C.当今时代,我们始终如一地学习和践行“和合”理念,那么,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D.在作者看来,宇审观、国际观、社会观及道德观中,宇宙观因包含其他三者,最为重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11:0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老百姓

赵 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

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他在市政府上班,名张亦然,男性,35岁,举止文雅,是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过了中秋节,张亦然到市郊的S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的时候,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晚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那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张亦然心里一兴奋,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

张亦然是个爱吃柿子的人,张亦然的夫人是个非常爱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12岁的女儿是个特别爱吃柿子的孩子。他们一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在喜欢吃柿子这一点上和谐一致。

张亦然下了车,立在田埂上四面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看不见一个人。

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员呢?不怕被谁偷了柿子,不怕被什么糟蹋了东西吗?

张亦然笑了。他想,今天算来着了。

张亦然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尝新鲜。我张亦然是干部是主任,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树的主人非常辛苦,一年四季披星戴月,忙忙碌碌!”

张亦然走了几步又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吃两个吧!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孔,身板硬朗,60岁左右。 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

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老人家,是偷,是偷。”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

张亦然想早些回去,他不愿意在这里和一位农民老汉讨价还价,来回纠缠。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张亦然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100的换成50的。

老汉把脚一跺:“多,多,多!”

张亦然迷惑了,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您老人家高抬贵手吧!”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同志,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吗?”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老汉说:“还有教训,还有记性,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5块钱算了,5块也不少啊!”

张亦然把一张10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也是一片孝心啊。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一下,行吗?”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是村干部吗?”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太阳已经落山了,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了他15分钟。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18个。

还倒出来一张10元的钞票。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

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遥。

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表达出百姓对公职人员的尊重,也反映出公职人员在百姓心中的距离感,引人深思。
B.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张亦然偷摘柿子从“一人一个”到“好事成双”的心理变化,揭示出他内心贪欲的膨胀。
C.老汉故意提出要坐张亦然的车回家,在上车之前又让张亦然足足等了他15分钟,为后文老汉留下柿子、退回钱埋下了伏笔。
D.老汉明知张亦然说谎却没有拆穿他,而是送给他18个柿子,提醒他不要忘记孝道,使张亦然受到触动,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小题2】小说中画线处对柿子树的描写很精彩,请简要赏析
A.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读凉州

郭保林

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

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竣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头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秦,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素。一切远去了。

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有删节)

注①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②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小题2】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矛盾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叫田栀毓
庄 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哪还上得起大医院?就“噗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镇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明白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
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 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譬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目的是使病人相信他医术的神奇,平常食材也能治得大病。
C.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噗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
E. 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细叙述了田栀毓两次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小题2】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受“利奇马”影响,上海风雨影响开始显现。9日18时,上海从防汛防台Ⅲ级应急响应升级为Ⅱ级应急响应。记者从上海市防汛办获悉,此次台风影响预计将超过去年3次台风正面登陆的影响。截至15时,上海已撤离1万余人。

铁路上海站各站区准备了充足的应急储备物资,包括草包、沙袋、雨衣、雨鞋、应急照明器具及抽水泵等。车站加强了对各站站房屋顶排水管沟的清理、疏通,做好站区停放列车的防溜措施,加强对现场的安全巡视,及时掌握各类设备运行情况。针对列车停运,各站加开退票窗口,应对退票高峰,同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发布列车调整信息,引导旅客安排行程。随着“利奇马”逼近,东航迅速进入抗台保障的备战状态,启动应急预案,科学研判台风对航班运行的影响,优化调整航班编排,多策并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障旅客出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关于台风的命名、除名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到底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被除名?除名意味着什么?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介绍,台风的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出10个名字,总计140个名字循环使用。而台风命名表上的名字并不是“终身制”,当一个台风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地区)的巨大损失,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地区)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请将该台风除名。一旦除名,则由该名称提供者,重新提交新名称补缺。例如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的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它们都因破坏力巨大,正式被除名,这些名称将成为这些“罪大恶极”台风的专属名称。

石妍介绍,截至目前,台风命名表上被除名的共有45个,其原因也并不都是台风”罪大恶极”,比如2000年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中,泰国提供的“翰文”受到印度气象局以宗教因素为由反对,最终在未被使用下由“莫拉克”替代;2015年第47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韦森特”遭到除名,由“兰恩”取代,其除名原因是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类似的例子还有“库都”“欣欣”“婷婷”等。

(摘编自《盘点那些年被除名的台风》,中国天气网)

1949年以来登陆华东台风排行榜

排名

年份/编号

名字

登陆地点

登陆风速

1

1956/无编号

Wanda(温黛)

浙江象山

65m/s(超强台风)

 

2

2006/0608

Saomai(桑美)

浙江苍南

60m/s(超强台风)

3

2019/1909

Lekima(利奇马)

浙江温岭

52m/s(超强台风)

4

2016/1614

Meranti(莫兰蒂)

福建厦门

52m/s(超强台风)

5

1953/无编号

Nina(妮娜)

福建晋江

50m/s(强台风)

6

1980/8015

Percy(珀西)

福建漳浦

50m/s(强台风)

7

2005/0515

Khanun(卡努)

浙江台州

50m/s(强台风)

8

1985/无编号

Grace(葛瑞丝)

福建福鼎

45m/s(强台风)

9

1966/6614

Alice(爱丽丝)

福建罗源

45m/s(强台风)

10

1985/8510

Nelson(纳尔逊)

福建长乐

45m/s(强台风)

11

2004/0414

Rananim(云娜)

浙江温岭

45m/s(强台风)

 

材料三:

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通常由三方面造成:

一是狂风。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因此台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拋向半空拦腰折断,也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大风还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使户外环境变得非常危险。

二是暴雨。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甚至500-800毫米的大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三是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如果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能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台风的这些灾害极易诱发城市内涝、房屋倒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摘编自《生命与灾害》)

材料四: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台能力大大增强。与9711号台风和“云娜”台风来时相比,台州海塘坝若金汤,“防台型”民居鳞次栉比,虽然“利奇马”风速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但台州未发生大面积倒房现象,狂风襄挟的海浪始终未能涌入堤内。另外,在过去,囿于气象科技水平,人们对游移路径捉摸不定的台风难以精准预报。但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和气象科技进步,我们对台风生成和移动速度、路径,已可精确到分秒和公里。

台风,作为杀伤力巨大的自然灾害,所涉的地区,每一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防台意识和行动,绝不只是政府部门和防汛防台指挥部的事,更是全社会芸芸众生出于自保和利他的义务和天职,务必众志成城应对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摘编自《台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防汛办透露,过去一年台风三次正面登陆对上海造成的影响,均无法超过“利奇马”此次登陆带来的危害。
B.在“利奇马”影响下,东航通过优化调整航班编排,即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C.“利奇马”登陆风速高,时速可达每秒52米,势必对华东地区造成严重灾害,因此它将被从命名表上除名。
D.“利奇马”堪称2019年以来登陆我国华东地区的最强台风,同时跻身建国以来登陆浙江最强台风的前三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风被除名的原因不尽相同,除了破坏力巨大、造成损失巨大之外,还有涉及宗教、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有冲突等原因。
B.目前有140个名字供台风命名并循环使用,但是并不代表这些名字是终身制,也有可能因某些原因而被除名,这意味该名称不再使用。
C.台风所造成的各种灾害,主要是由其风速高、降雨量大、潮水大幅上涨等引发的,其中,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D.台风登陆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所以不仅在台风登陆的沿海地区要做好监测预防工作,还要注意城市内部和山区的灾害预防。
【小题3】为材料一和材料四拟写新闻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败;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品和百年战争选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合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了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变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式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教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递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C.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
D.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依次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B.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C.文章既回朔历史,又展望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
B.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规,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C.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