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俗
邵凤丽
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概括,是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生活文化模式。从文字学角度看,《说文解字》中记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最初的“礼”字代表着人类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实践行为。在后代的社会生活中,“礼”的意义扩展为礼仪、礼义、礼制等,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素。
《说文解字》中记载“俗,习也”。“俗”的原始字义,一是指鸟不断地练习飞翔,用在人事活动上指人对某种事物的仿效,并暗含传续、习染的意义。“俗”的这种意义后来延伸为民众的习性、习惯;二是指“欲”,《释名・释言语》载“俗,欲也,俗人所欲也”。“俗”与“欲”在上古通用,俗常用作欲,表示心里的期望。
在古代文献中,“礼”与“俗”连用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礼・土均》载“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地媺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礼俗与丧纪、祭祀并用,表明礼俗是与丧纪、祭祀相类同的生活事项。
在历史进程中,习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礼的产生时间。习俗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习惯,具有朴野、驳杂的特点,往往缺乏统一性,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面对财富、权力分配的时候,就需要将“俗”固定化、程式化,上升为规整的、严密的、具有统一规范的“礼”。这样,圣人遵天地之序而制定“礼”,“礼”则可以对朴野的习俗进行节制、训导。礼俗建立在对习俗遵从的基础上,因此用礼俗来统御人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历史进程上看,中国礼俗文化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后经过两汉时期国家礼制的礼俗化之后,把礼仪观念推向庶民,加速了民间礼俗文化的定型速度,并使其成为维系秦汉以后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两宋之时,由于民俗生活的重大变迁使得礼俗文化出现了新的变革。在国家礼制加大对民间习俗吸收的同时,出现了以指导民俗生活为目的的私家礼仪著作,使得庶民礼俗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是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以及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近现代学人开始重新思考礼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未来发展。
在“礼”与“俗”的关系中,自“礼”形成之后,“礼”就对习俗进行规范和制约,并根据习俗的变迁来调整自我。同时,作为“礼”产生的母体文化,“俗”亦能在礼文仪节方面对礼进行吸收利用,不断吸收礼制的周密形式,制定规范与调试民间家族社会的条例俗规。这样,“礼”与“俗”之间的互动滋养,使得礼俗文化具有了蓬勃的历史生命力。同时,礼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也实践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深且远,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促使传统礼俗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俗既是一个专有名词,也可以理解为“礼”“俗”两个名词,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B.“礼”字在《说文解字》中理解为“事神致福”,即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是将其固定化、程序化后具有统一性的习俗。
C.萌芽于先秦的礼俗在两汉时推向普通百姓,成为维系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其对当代社会的秩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D.礼俗是一种特定文化,由能互动滋养的“礼”和“俗”共同构成,对社会作用深远,能影响和制约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存的文献中,“礼俗”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然后历代传承,最终形成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生活文化模式。
B.“俗”既指练习、传续、习染,也指人们的期待,还可理解为人们因内心期望而仿效事物形成的某些礼节和习惯。
C.礼俗由圣人尊天地之序制定的礼对自发形成的具有朴野、驳杂特点的习俗节制、训导而得到,可以说礼俗超越了习俗的规范。
D.私家礼仪著作的目的是指导民俗生活,促进庶民礼俗的发展,这种著作由国家礼制加大对民间习俗吸收而产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字最初代表人类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实践行为,“礼”与“俗”结合后从丧纪、祭祀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事项。
B.习俗和礼俗是两个内容有区别的概念,习俗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习惯,礼俗是建立在对习俗遵从基础之上的各种场合的礼节。
C.在“礼”与“俗”的关系中,“俗”是“礼”产生的母体文化,并且也能对礼制的周密形式进行吸收,制定规范与调试民间家族社会的条例。
D.民俗生活的变迁会使礼俗文化出现变革,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处于刚烈转型期时就要注重促进礼俗文化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1 10: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规划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经济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在“引”上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长韩长赋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摘自新华社《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出台:系统解决“人、地、钱”难题》2018年9月27日)
材料二
农业部长韩长赋6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韩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我国目前已有很多节日,为什么还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通过举办特色活动,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三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
记者:这个节日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哪些重要意义?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设立,首先,可以激发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资源动员和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办这个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
记者:有没有计划组织一些庆祝活动?
韩长赋:农业部会牵头组成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但更多的是要发挥地方的创造性。
(摘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2018年6月21日)
材料三
9月17日,在阿里巴巴集团举办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上,农民裴耀军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宣传推介阳曲小米,制造了当日销售额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单子。“我们线上销售突破70万元,线下销售突破30万元。丰收节真的让农产品在价值上实现了‘丰收’!”裴耀军向记者感慨道。
事实上,无论是阿里巴巴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京东的“庆丰收购物节”,还是网易严选的“丰收美食节”、苏宁超市的“丰收大吉”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上被全国消费者争相抢购,一次次刷新农产品销售纪录。
“电商是农村地区农产品实现价值的一个最好方式。”农业部司长唐珂说。
线上销售创意不断,线下销售形式多样。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组织北京、河南、青海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流通主渠道优势,策划14场“庆丰收大促销”系列活动,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阿里巴巴副总裁王建勋认为,今年的丰收购物节是一个很好的农产品销售的模式。不过,要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的一些难题,物流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难题,需要电商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网上销售很热闹,但对于一些农产品来说,线下销售仍然是主要方式。”河南商丘农批市场总经理陈继亭说。“贫困地区不要坐等批发商对接采购,自己要主动联系推销展销活动,把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
(摘自《打造农产品销售的“丰收节”》2018年9月26日《农业日报》)
材料四
农业院校如何定位自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6年来,华中农大在参与定点扶贫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精准扶贫”模式。
“网络阡陌”支教团成员赵芸逸告诉记者:“学生志愿者通过支教接力,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建立‘一对一’学生资助体系,专职培训全县校长和骨干教师,为彻底拔除‘穷根’夯实根基。”
除了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甘露”工程,华中农大还实施“活泉”工程,打造“专家团队+学生志愿者+产业基地”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教师志愿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近400人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1695人次。
学校以设计包装、LOGO、宣传页、淘宝网店等方式,为当地产业提升文化品牌形象。三里乡马坡茶有设计和包装后,单品价格增长20%,春季两个月完成了过去一年的销量。
“教育扶贫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产业扶贫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文化扶贫能够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说。
(摘自《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扶贫送“甘露”引“活泉”》2018年9月28日《中国教育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作为落实振兴目标的行动纲领,重点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解决“人”的难题。
B.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民生活,传承农耕文化有重要作用。
C.《农业日报》在报道首个农民丰收购物节的成功时,既有对电商销售方式的肯定,又有对传统销售方式被取代的反思。
D.华中农大的“甘露”工程,不仅解决了人才问题,还提升产业文化品牌形象,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则材料都围绕农村振兴问题。材料一、二可以体现农村工作在中国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三、四都提供了促进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有效方式。
B.丰收节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电商销售才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好方式。只要解决物流的基础建设问题,就能彻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C.乡村振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聚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主导作用,推进广大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就地增收,脱困致富。
D.对于解决“人”的难题,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乡村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关键。华中农大在培育乡村人才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小题3】9月26日的《经济日报》称“保持好农民丰收节的‘温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如何保持农民丰收节的温度?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乡愁(节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
A.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C.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D.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包待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依甫加马力·达吾来提:理论物理界的“美丽仙女”
沙依甫加马力·达吾来提,新疆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理论物理中心主任。在维吾尔语里,她的名字是“美丽的仙女”的意思。
1995年秋天,在导师查朝征教授的推荐下,沙依甫加马力来到德国波恩大学物理研究所,是要在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奈姆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
二战后,人类对基本粒子的认识最终归结为: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弦状的结构。这就是超弦理论,它的数学物理理论基础就是共形场论。共形场论有一个难题,多年来困扰着国际理论物理学界,那就是“二维结晶图式轨流形上中心荷为2的幺正共形场的分类”。这个题目听起来就十分艰涩。法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Verlinde兄弟和Dijkgraaf曾试图解决,但是由于这个问题实在很难,最后他们只给出一个猜想。
沙依甫加马力的博士论文就选了这个题目。听说她选择了这个题目,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老师们摇了头,他们对她能够完成这一课题抱怀疑态度。沙依甫加马力却不信这个邪,她一头埋进工作室,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每天早晨,她总是第一个走进工作室;到了晚上,她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波恩是个什么样子,两年来她竟然从没留意过。她每天早出晚归,天天在工作室里工作,根本不知道波恩的天气。
在论文写作后期,查朝征教授也来到波恩大学,奈姆教授希望他能帮沙依甫加马力做些工作。两年时间,沙依甫加马力终于证明,Verlinde兄弟和Dijkgraaf当初提出的猜想是错误的,她给出了正确的解,还严格证明了这个正确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奈姆评价说:“沙依甫加马力·达吾来提前进了重要的一步,解决了多个研究组长期以来所关注的一个著名问题。”德国弗鲁姆教授评论沙依甫加马力的论文“将成为一篇标准的参考文献”。
带着成功的喜悦,沙依甫加马力·达吾来提来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后来听从查教授的建议,她对电动力学展开研究。电动力学有两大块:局域电动力学和整体电动力学。人类前两个世纪就是用的局域电动力学。整体电动力学到二十世纪才开始建立,出现了一些整体电动力学的实验结果。然而,一些物理学家对这些实验结果不认可,他们认为局域电动力学就可以说明这些现象。1995年,在美国物理学家Lipkin和Peshkin持这种观点的论文发表以后,整体电动力学就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发展停顿了下来。沙依甫加马力要做的工作,就是用统一的思想来描述整体电动力学,结束理论混乱的局面。
经过不懈的努力,沙依甫加马力和她的学生马凯终于在2012年否定了这些物理学家的错误论述。当她将写好的论文投到世界顶级物理学报《物理评论快报》时,编辑部认为这早有定论,退回了她的稿件。沙依甫加马力将计算结果原原本本寄往编辑部,据理力争,说明权威们的结果是非相对论的,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她用相对论电动力学严格论证了这些实验结果确实属于整体电动力学。
沙依甫加马力严谨的计算、正确的研究,最终打动了《物理评论快报》的编辑们。他们决定把论文刊登在《物理评论快报》这一世界顶级物理学报的重要论文栏内,并建议把这作为科学新闻在媒体上报道。这使沙依甫加马力再次绽放光芒。
2012年10月以来,沙依甫加马力参与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小组的工作,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数据。欧洲建设核子大对撞机,是想通过粒子间的碰撞来了解基本粒子的构造和动力学。所以描述分子分布函数,就成为粒子物理学理论和实验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家研究机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小组。由于沙依甫加马力在理论物理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她加入到这个小组,并成为这个小组多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2016年1月,他们撰写的关于分子分布函数的论文在美国《物理评论D》杂志发表后,学刊编委来函说:“你的论文很重要,很有意义,我们将把它列为推荐论文,在网上予以介绍,向你表示祝贺!”看到这句话,沙依甫加马力开心地笑了。
如今,沙依甫加马力早已回到新疆大学工作,她教的学生也已在物理学界纷纷崭露头角。我们相信,在理论物理界的不懈追求,会使沙依甫加马力·达吾来提越来越“美丽”!
(《光明日报》,有刪改)
相关链接:
①我的导师查朝征教授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培养我,他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我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教我扎根边疆,为祖国、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这样才有了今天的我。
(摘自光明网《沙依甫加马力·达吾来提教授访谈实录》)
②作为参考文献,沙依甫加马力的博士论文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其中的一些原理和结论,已多次被西方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论文中应用。
(摘自陈学迅《成功之路:记维吾尔女博士沙依甫加马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及特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德国波恩学习研究期间,面对中外专家的怀疑,沙依甫加马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两年来,波恩是个什么样子,她竟未留意过。
B.沙依甫加马力迎难而上,终于在研究后期成功给出正确解并加以证明,得到了德国学者的高度赞誉,后来她的博士论文成为一篇重要的参考文献。
C.沙依甫加马力和她的学生马凯用相对论电动力学严格论证,否定了一些物理学家的错误论述,她也因此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
D.本文语言朴实,叙事清晰。引用国外专家的相关言论,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沙依甫加马力的学术成就和精祌品格更加突出。
【小题2】为什么沙依甫加马力的论文最终能刊登在世界顶级物理学报《物理评论快报》上?请简要概括。
【小题3】沙依甫加马力被誉为理论物理界的“美丽仙女”,她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证。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支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许多文明形态的边缘化。以某些大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统摄力和冲击力,引起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高度警觉。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安全”的讨论,就是一种防御策略和姿态。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倡导。

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流社会和管理阶层所关注的。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其高下雅俗,并分别予以对待,这有其历史的理由。现在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其文化权利都是平等的。目前我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提倡对民族文化作同情的理解和增强文化包容精神,提倡民族理性,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抑制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偏激,以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和睦。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上清一色的社会,而应是文化领域多元和谐的社会。一方面,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尊严;另一方面,社会又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族人民的特色文化提供自由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尊重差异”,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并不是遵循文化相对主义或倡导多元文化主义而固化、甚至扩大差异;“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任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差异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就会陷入否定人类统一性的泥萍;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统一的同一化和普同化,就会落入否定人类多样性的陷阱。

(摘编自商文莉《从民族平等看文化相对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促使我们积极支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B.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C.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民族文化,并加以区别对待。
D.要实现民族的平等,就必须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B.文章用引证法论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及其价值,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C.文章将文化相对论与进化论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
D.文章论证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醒人们不要误入歧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威胁,只有倡导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
B.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利。
C.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文化整合效应对传统文化的杀伤力,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背景。
D.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族人民的文化都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同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