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美学”既是最古老的中国美学主流,也是最新颖的全球美学新潮。“生活美学热”不仅出现在东方,它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金球范围内兴起的世界美学主潮。如此一来,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最前沿的美学理论,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也形成了一种互动关联。“生活美学”对于西方美学而言也是一个最新的思潮,他们并没有这种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我们现在常说的“艺术”实际是来自文艺复兴的西方概念,乃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中国人接受艺术的概念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有诗、画、舞、乐和建筑的分类传统,但是从没有一个大的总体艺术概念将之统合起来。应该说,中国古人强调生活美化的传统,才是更为悠久的传统,各个艺术的门类都被包孕在生活之内。

书法就是最显明的例证,书法在古代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是与生活直接贯通起来的。近代开始,书画才成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自西方引入艺术概念之后,东方人很自然地就把文人书法置于艺术的顶端。然而,直到明代才出现“书家”这种身份,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的时代,都没有把书法视为纯粹的艺术门类,他们的作品也不是正襟危坐在那里进行创作,而就是包孕在日常生活实用化的信札、便贴、序言、手稿、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书法其实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其根基,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汉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并变得美代才使得书成为“法”。

“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就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性”的,如饮食、饮茶等等,饮茶在东方传统当中不折不扣成了“生活的艺术”,所以才有“茶道”的艺术。第二乃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议之“情”的,交往之乐趣就属此类,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等,这些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都被赋予了“审美化”的性质。第三则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文”的。在文化当中,艺术就成为精髓,如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琴、曲;但是文化在古代中国亦很重要,园林苗圃之美,博弈等游艺之美,游山玩水之美都是如此。

“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于审美的悠久传统,这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它可以为世界提供一种东方“生活美学”的最佳范本。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闻释美好生活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西方的艺术传统很久远,但中国古人强调生活美化的传统,比西方更为悠久。
B.中国人接受“艺术”这个概念的时间很短,在这之前中国人的生活中是没有艺术的。
C.书法在古代并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只是文人的日课,从来都没有脱离生活。
D.“文化的”生活美学体现为广义的“文”,可通俗地理解为艺术是精髓,文化也很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生活美学”是源于中国本土生活的美学传统的。
B.文章第二段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手法,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第一段提出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是从三个层面,来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所具有的广度与深度的。
D.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证明中国“生活美学”优于西方,是全球的最佳范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美学热”让最古老的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最前沿的美学理论形成了互动关联。
B.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虽没把书法视为纯粹的艺术,但都有“书家”这种身份。
C.饮茶在东方传统当中从“生理的”解渴需要,发展到“生活的艺术”,形成了“茶道”。
D.“生活美学”在中国是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不断创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11: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小题2】作者在陈述中,屡次强调“震柳”身后的时间上的跨度,例如第③段中的“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第④段中“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第⑦段中“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请问,如此屡次强调时间的跨度之大,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
B.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
C.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D.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人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可靠的农耕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整个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生死存亡的考验中,不可能有辉煌的文明记录.也不可能有现代的文明转型。一个文明还可能转型,是因为这个文明还有内力。转型,意味着以内力接引外力对它转型的催迫。内外呼应,才有新的中华文明形态。
虽然在工业文明的对照之下,农耕文明尽显它的落后,但对于古代文明形态来讲,中华文明能以农耕文明来坚实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其发明、创新、开拓,值得肯定。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领先世界的精细农耕技术,开发了很多有利于集聚经济财富的农耕技术,并创造性地融合从中东、南美传过来的种植技术,解决了人口庞大的黄土社会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经济需要和财富需求。值得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农耕物质文明发展上的经济开拓,还吸收了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从而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方式,促成古代东方辉煌的经济文明形式。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工业文明就自贱,说自己什么都不行。在对待物质文明心态上,态度必须是两立的,一方面承认农耕文明的伟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只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因为我们面对新的处境,中华文明物质开拓的传统被迫中断了。因此,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必须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型为现代的工商文明。到了全球化时代,经由工商文明的建构,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或者物质手段的获取形式,抑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结构,实现了重大突破。这对中华文明经济开拓塑就的农耕文明形式,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从农商文明转移到工商文明,对中华文明传统习性来说,也构成了两大挑战。
第一,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所说的,西方在发生技术革命的时候,东方出现了勤业革命。西方出现技术革命,能工巧匠引导经济;东方人依靠奋斗和努力,也保有某种增长契机。但勤业革命最大的限度。是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商业生产,财富积累的几何级数增长更无可期。直到今天,中国人其实还是以农耕文明的艰苦精神和勇于开创的干劲来进行工业建设的。我们的工业技术,以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呈现出某种内在缺失。事实上,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迄今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二,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习惯主要体现出的,还是农商文明的习惯。对西方人而言,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笃定要休息。但华人不会休息,我们没有那种基督教信仰,我们信仰的只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结果侨民国家的同行把华人恨得咬牙切齿,说中国人不讲行业规则。其实这只是农耕民族的商业习性而已——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拼力换取微薄的收益。现代工商文明的经济开拓精神,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开拓的伟大突破。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经济开拓才可望真正进入一种现代状态。
(节选自任剑涛《从农商文明转向工商文明,中国面临两大挑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在古代的考验中创造辉煌的文明记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B.工商文明胜于农耕文明,是因为农耕文明无法有效地突破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也无法突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原有结构。
C.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注重艰苦奋斗、勇于开创,可以大量增长财富,但这些品质不利于培养人们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
D.只要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中华文明就能拓展出新的经济形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肯定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并指出“它是现代文明可以转型的因素。
B.文章第二段以工业文明作为参照对象,辩证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优点和不足。
C.文章后三段论述了从农商文明转到工商文明过程中,中华文明传统习性面临的两大挑战。
D.文末举华人吃苦耐劳不肯休息而遭批评的事例,旨在说明国人还保持着农商文明的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吸收中东、南美传输过来的种植技术、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开拓精神。
B.西方人注重休息,展现了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展现了西方工商文明的习性;而中国人不重休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赚取财富展现了农商文明的习性。
C.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既说明我们技术不佳,也说明精准性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民族精神;华人不会休息。说明国人不遵守工商文明的行业规则。
D.中华文明要实现从传统农商文明转向现代工商文明,需要培养两大现代习性:一是培养包括精准性在内的工业习性;二是培养包括法治性在内的商业习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一百元
张玉清
我想好了要画一张很好的画——房东一家。
在我的画上,小孙子和黄狗已有了一个轮廓,我画得非常用心,每一笔都是全身心投入。
小孙子和黄狗不知为了什么事欢呼着跑进了院子里,我歇下画笔,走出屋。我正好要观察一下黄狗眼睛的颜色。
老汉这天收工早,正坐在葡萄架下守着烟笸箩吸旱烟,黄狗讨好地围在老汉身边转,小孙子却几乎骑到了老汉的脖子上。想起又该交房租了,我转身回屋把事先叠成了小元宝的一百元钞票拿出来交给老汉,老汉接过来,未及收起,却被小孙子一把抢过去。
老汉说了声:“别弄破了,这是钱,玩会儿给我”就任小孙子把玩去了。
我把黄狗搂过来,看它的眼睛,它温顺地与我对视,眼珠黄色,透明,近看很清澈,有一种单纯却又说不清的神情在里面,好像它也有心灵。
我的内心被一种柔软的东西触动了一下,默记着它的眼神,我想我要好好画画它的眼睛。我正要回屋去接着画我的画,高咏梅表姐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她又是来叫我去她家听电话。我知道准是张骏,肯定还是为那事,我烦闷地出了门,跟着高咏梅表姐往她家去。走出不远,发现黄狗也跟来了,我说:“回去,别跟着我。”黄狗不听,仍然跟着,贴着我的腿走。高咏梅表姐就踢了它一脚说:“你跟着干什么?回去!”我说:“别踢它。”高咏梅表姐说:“我家小花最怕狗了。”黄狗挨了踢,情绪受到打击,犹豫了一下,停住,坐下,又目送我走出十几步,转身回去了。
接了电话,果然是张骏,他让我马上回城里去,说是那个要画的主顾已经把价码涨到了四十万,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也难找。
我不想跟他废话,就没有直接拒绝,只说我现在正在画一幅非常好的画,等画完了再说吧。
张骏焦急地说:“等你画完了黄花菜早凉了,创意已经被另一个画商知道了,那家伙正在找画家运作呢,如果被他抢在前面那就全完了。”
“那让他运作去好了。”我说。
张骏说:“那怎么行!那就没咱们的份儿了,你得明白是这个创意值钱。谁抢在前边就是谁的。”
我不管他,挂断了电话。
回到房东家,已是黄昏,走近院门,忽然感觉空气有些异常,让我莫名其妙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进了院门,好像一柄巨大的铁锤猛地击在了我的胸口,一幅惨烈景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叫出了声:“啊——”
院门里,那棵矮桃树上,黄狗血淋淋地吊着,已被开了膛,白花花的肠子正从敞开的腹腔里挂出来,腹腔里面是残忍的空荡。一根细绳系住了黄狗的颈子,另一端拴在桃树的横杈上,黄狗早没了气息,松松垮垮地悬垂着,头颅倒因绳子的拉扯而向天昂起,一双眼睛却紧紧地闭上了。
一旁,小孙子哼哼唧唧在哭:“赔我的狗,赔我的狗”
房东老汉和老婆儿不理他,自顾自地在忙碌。老汉持一把尖刀,将一个血污的肉团剖开来(后来我知道那是黄狗的胃),翻转,从里面找出了一个小东西。打下手的老婆儿端来了一盆水,老汉忙把那小东西放在水盆里面清洗。待到老汉伸出手来,我看清楚那是我叠的那个一百元的小元宝。
老汉仔细检视,说了声: “没事儿。”
扭头看到我在一旁,他就跟我解释说,是小孙子逗狗,把小元宝抛起来,让黄狗吞了,幸亏将狗杀得及时,这钱才没有损坏。
我的心尖一阵颤动,好像嗅觉刚刚复苏,这才感受到巨大的血腥污秽气息伴着恶臭正从黄狗的身上,从倒挂的白花花的肠子上,从翻转的血污的胃上,铺天盖地压过来。我的胸腔一阵翻滚,急忙紧紧捂住嘴巴,不让自己呕出来,逃也似的跑进了自己屋里
我扑倒在炕上,胃里阵阵揪痛,很想号啕大哭,但我只是用被子蒙住头从喉间发出几声压抑不住的哽咽。我不能让房东家听到我的哭声,我不能像小孙子那样,我哭黄狗名不正言不顺,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只是蒙住了头悲怆地自语:“我不该赶它回来,要是让它跟着我去接电话……”但我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突兀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或是出现在你的眼前,猝不及防,而“假设”不能解决这个世界上的任何问题。
第二天,我收拾东西离开了房东老汉的家,离开了那个小村庄。
那幅画我卷起来带走了,但我知道我不可能完成它了,我甚至不知道我该怎样处置它。我差一点儿完成了它,只差一小处空白,但这空白永远无法补上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我”要观察黄狗的眼睛,引出了后文对黄狗眼睛的细致描写,这也与后来黄狗死时眼睛紧紧闭上的情节相照应。
B.老汉虽然杀了黄狗,但目的是取出被黄狗吞下的一百元钱,这不能说明老汉是个凶残、见钱眼开的人。
C.作者对老汉杀狗的场景描写得很细致,其用意就在于让人警醒,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而大开杀戒,要懂得生命的可贵。
D.作品最后,“我”在极度的失意和伤心中离开小村庄,原因就是黄狗已经被杀掉,自己的画作再也无法完成了。
【小题2】文中为什么要加入“我”去接电话的情节?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小题3】有人说,是贫穷造就了老汉杀狗的悲剧,也打碎了“我”美好的梦。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里的话

李霖灿

朋友们都说这山谷中的秋天,美到了极点。我在一个时晴时雨的周末,信步往寻。秋色 正美,十月里那特有的清凉西风阵阵吹拂,落叶满地,红遍林梢,在落日斜晖明灭掩映之中, 明黄凝紫,宇宙一片锦绣。诵“山山黄叶飞”之名句,我觉得这山里的秋色实在绚丽,算得上盖世无双。枫,不过是个中千百分代表之一,像这样满山满谷的秋林焕彩,又岂是一叶红枫 可以囊括?好明亮,好开阔!真是天地为布局,就云霞试颜色,人间可有这样大的手笔?

即景生情,立刻想到了超逸绝群的石涛,他曾以“上干气象”的彩笔,画了一幅《秋林人醉图》这帧名作真是不凡。只是我真的不能了解,石涛他未曾到过我面前的这道山谷,如何能画出这样沉醉的画面?若以什么大家所艳称的“栖霞红叶”来评论,那真是大巫小巫之见了。

我想到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小卷。西风的回荡飘过来一阵划空的雁唳,瞭亮、挺 括、深远!把我由图画中惊醒:呵,秋天不仅是图画,它也是音乐,而且是谐和天地的大乐章。 不仅是划破碧天的雁唳,您听听:风吹林梢的韵律、披拂衰草的叹息、雀鸟的短促,牧童短笛的明亮旋律,衬托着晩霞凝紫的低音伴奏。我恍然有悟,这就是深秋的天籁,音乐家、文学 家、哲学家等所要追寻的就是它。我从秋景如画忽然走到音乐的境界中来了。北宋的大画 家崔白,他有一幅《双喜图》巨轴,那上面就充满了秋天的声音。画面上故事发展得很有趣: 一只苍兔闯进了双宿双飞的山鹊禁地,山鹊惊起大噪,苍兔嗤之以鼻,形成了一张一弛的对 比幽默。于是画面上充满了声音,首先是山鹊的高音破口大骂声,伴奏的是苍兔的嘶嘶嗤鼻 之音,晴空中充满了秋风萧索声响,风卷槲叶的声音、蓑草披拂的声音、竹枝摇曳的声音…… 在画面上交织成一团,合奏出秋天原野凄厉响亮的大合唱。我思路想到了杜工部的《玉华宫》中“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的名咏,此老自是不凡!

正在此时,从林木掩映的远方隐隐约约传来了谈话的音响,慢慢听得出是父女二人相偕 漫步归去,小女儿有太多娇生惯养的埋怨:“爸爸,我就不懂,在这里有激光、有计算机、有反 应器这些宝贝玩意儿,您都不屑一顾,却对那些老旧的教室设备十分关心,对眼前这条回家 小径上的形形色色更是欣赏备至,这到底为的是什么?我硬是搞不懂嘛! ”

西风里传来了 一缕苍老平和的回答,三分将就、七分慈祥的声调:“小文,你叫我怎么分辩? 一切都有个层次,计算机、教室、小径春耕、夏耘和丰收的秋稼也都有一个层。打一个比 喻,你看这眼前的美丽景色像什么呢?”

“当然,这像一幅图画嘛!”

老者的声音又响了 :“这就是意境上的不同了。在我看来,秋天是一首牧歌,一首清醇的 牧歌!”

很显然的,小女儿还没有懂得这比喻的深意,于是苍老的声音又来了补充:“这个,我也不希望你现在就能懂,但是你将来会有懂得的一天,一旦明白,那就不是你而 是'我们'了……"以下的谈话就听不清楚了,人影亦逐渐模糊消失逝去。

这西风里的一段对话,尤其是“牧歌”一语,令人忽然清澈有悟,因为我正在从图画向音 乐的境界中去体认清秋,这智慧老者的一句提醒,醍醐灌顶般把我又领进哲思的境界之中。

难道对秋的欣赏,竟有偌多层次?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画中的一幅名作《秋声赋图》,画的 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华新罗大画师挖空了心思,用图画表诗意,传达出十一世纪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萧飒意境。由 华新罗、欧阳修到崔白和石涛,从图文并茂到哲意深邃,只由于这眼前美景西风残照中的智者一语,我不但体认了清秋光景的妩媚丰美,而且深深地明白了那位老人的结语正意:你一旦明白,就 是“我们”了。说得真是好,一句染神,历劫不变,千载之下,必有知音,何况洞达了宗旨,还有什么 剩余不尽?我真是乘兴而来,漫无鹄的,如今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满载而归了。

(选自李霖灿《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有删改)

(注)①上干气象:引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彩笔昔曾干气象”。上:原意为“直上”的意思,诗中引申 为影响、改变。②漫无鹄:漫无目的。
【小题1】结合文章语境,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步:半信半疑地前往。
B.囊括: “包容” 之意。
C.意境:境界和情趣。
D.牧歌:具有田园生活情趣的诗歌。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 “西风里的话” 中的 “话” 既指父女二人的对话,也指作者在 “中国画”里悟到 的哲思。
B.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美景是绘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音乐素养和历史观,也是不能画出名画的。
C.文中借“大巫小巫” 之说,赞美眼前山中的秋色之美和石涛《秋林人醉图》中表达岀的艺 术之美。
D.父女二人的对话反映岀两人世界观的不同。女儿偏爱物质追求,父亲更看重心灵体验 和精神追求。
【小题3】作者列举《秋林人醉图》《双喜图》《秋声赋图》三幅中国画来谈秋色及中国画的欣赏,这样的设计有何匠心。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