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小题2】作者在陈述中,屡次强调“震柳”身后的时间上的跨度,例如第③段中的“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第④段中“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第⑦段中“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请问,如此屡次强调时间的跨度之大,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6 03:2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风吹走的快乐
刘国芳
他看见一个快乐的女孩,女孩看见一个人,笑着,又看见一个人,也笑着,再看见一个人,仍笑着。一句话,女孩看见所有的人,都面带笑容。那地方是公园,公园隔壁是一所大学。他估计,女孩是大学里的新生。
公园和大学有一条路通着,这样,就有很多大学生喜欢到公园来。他几乎每天都到公园里锻炼,这样,他就有机会再见着女孩了,而且不是偶然见着,是经常见着。女孩见了他,还那样笑着。多见了几次,他和女孩就有些熟悉了。一次笑过后,他问起女孩来,他说:“小姑娘来自哪里?”
女孩说:“江西。”
他说:“江西哪里?”
女孩说:“资溪乌石。”
他知道乌石这个地方,知道那是大山里。
他听了,当即愣在那里。女孩来自贫困的山区,家里的经济状况肯定不会太好,这从女孩的衣着上看得出来。他这样想着,问起来,他问女孩家庭条件好不好?女孩说不好。他听了,为女孩担忧起来,他不知道女孩这几年靠什么去完成学业。但女孩好像没考虑过这些,他每次看见女孩,女孩都面带笑容,把快乐写在脸上。他有一次看着女孩,认真地想起来,他想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女孩,她真的会快乐吗?有一次这样想着时,他问起女孩来。他说:“看见你天天笑着,你真的快乐吗?”
女孩说:“真的快乐。”
女孩没有骗他,女孩真的快乐。从很小起,女孩就快乐。女孩在山里砍柴,放牛,采山上的野果,除了读书,女孩每天都做着这些事。女孩做这些事时,总是快快乐乐的。到后来考取大学,女孩就更快乐了。但他却断定女孩不快乐,他认为女孩家里条件差,又来自贫穷的山区,跟城里女孩比,有很大的差距,跟城里条件好的女孩比,差距就更大。基于这样的分析,他认为女孩不快乐。得出这个结论后,他忽然同情起女孩来。再见着女孩,虽然女孩还笑着,但他却会在心里发出感叹来,他在心里跟自己说:“多好的女孩啊,怎么会生在山里的穷人家呢?”
他是一个在事业上很成功的男人。他开了很多家公司,财产上千万。从开始同情上女孩后,他就觉得应该帮帮女孩。这后来的一天,他跟女孩说:“如果我跟你说,我想帮助你,你不会拒绝吧?”
女孩听是听明白了,但女孩不知如何作答,只愣在那里。
他继续说:“多好的一个女孩呀,怎么就生在山里的穷人家呢,我估计你家里以后都没有经济能力让你完成学业,所以我想帮你。”
女孩还是不知怎样作答,但女孩心里已经很感动了。
毫无疑问,女孩遇到贵人了。不错,他随后就给了女孩好几千块钱。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还给了女孩不少钱。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带女孩去高档宾馆吃饭,给女孩买名牌衣服和时尚手机。他还带女孩去过他住的地方,那是一幢非常漂亮的别墅。女孩见了,当即惊叹起来,女孩说:“哇噻,这样漂亮呀!”
这年寒假,女孩回家了。到家后女孩忽地觉得不对劲了,女孩觉得村里破破烂烂,家里也一样,房子乌黑,到处倒篱烂壁。再想想城里人家的别墅,女孩心就寒了,觉得自己的家太穷了。再看看父母,穿着满身补丁的衣服,一身泥巴,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女孩皱起了眉头。
皱起的眉头是心里的结,女孩心里有了结,她不可能像从前一样快乐了。
女孩后来经常皱着眉头,女孩现在心里有怨恨了,女孩怨恨自己出生在那样贫困的山区,出生在那样穷的人家。他也看见女孩经常皱眉,但他不明白女孩为什么皱眉。他仍一如既往地资助女孩,给女孩钱,给女孩买好东西。他认为女孩有了钱,就不会皱眉,就会快乐。
但这已经不可能了。
女孩第二年寒假回家时仍不快乐。女孩走在村里,看见满地的烂泥,满地的鸡屎狗粪,女孩便皱起了眉头。女孩很想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像从前一样快乐,女孩想象以前自己在山脚下放牛,在山上砍柴、采野果,女孩觉得那时候才是真的快乐。女孩为了找回这样的快乐,有一天也上山了。但在山上才走几步,就被山上的蔷薇把她身上价格不菲的衣服裤子挂烂了。
女孩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女孩这天做了个梦,梦见她快乐地放着牛,快乐地在山上砍柴,快乐地采摘着山上的野果。但一阵寒风吹来,把女孩冷醒了。
女孩醒了后明白,快乐对她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写女孩笑着,写出了女孩的快乐,也与后文女孩经常皱着眉头形成对比,这一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B.文中的“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固执地认为金钱能带给女孩快乐。作者对“他”是持批判、嘲讽态度的。
C.“女孩在山里砍柴,放牛,采山上的野果……”属于插叙,对女孩的快乐补充解释,使内容更充实。
D.精短的篇幅里,浓缩了丰富的生活容量,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价值的终极关怀。
【小题2】小说以“快乐”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标题“被风吹走的快乐”有什么含义?结尾“女孩醒了后明白,快乐对她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了”,请结合全文内容及你的人生体验,给这个女孩提些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总体呈现出质朴的风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是唐宋时期夸张风格的集中体现。
经历了唐宋时期定型,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脊兽是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常用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舍固定檐口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D.春秋晚期的瓦饰皆为手工捏塑,造型感强烈,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因而各具特色,为后来脊兽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
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发端于初唐时期的瓦当,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初步定型于北宋后期,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
D.从隋唐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出,寺院建筑由于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作为装饰,因而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
E. 明清时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
【小题3】中国脊饰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糖桂花
唐玉霞
炎热还未走远,桂花就开了,仿佛迫不及待。油绿的叶子里密密麻麻绽满了细细小小的花朵。雕琢般的四片花瓣,一星半点花蕊,能爆发出浓烈的芳香。来来去去的人,简直要在桂花香里迷失了方向。开黄色花的金桂,开橘红色花的丹桂,开淡黄近乎白色花朵的银桂,在村子里次第开放,熙熙攘攘地开着,浓浓的香气笼罩着整个村子,经久不散。
这样酽酽地香醉几日,就有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坐在树下补衣服,儿子、媳妇都在田里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老娘插不上手。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这一日老娘刷了锅,舀了两瓢子糠到桶里,余火热了洗锅水,连中午饭剩下的锅底,舀进桶里,搅拌了,拎到猪圈里。但是一拎却拎不起来。老娘不敢要强,慢慢挪到猪圈,自言自语,一定是今天糠舀多了,水倒多了,不然昨天还拎得起今天怎么会拎不起来呢?自从耳朵开始聋,老娘就喜欢自言自语。
揣着一点心思,老娘做事有点儿走神。她拿扫帚把苹屑扫扫,扫到桂花树下,地上铺了一层落花。老娘索性不扫了,抱了张破床单铺在树下,她自己掇了条凳子,坐在桂花树下补衣裳。一个双抢,小孩撕开的褂子,大人磨烂的裤子,都堆积着。只是一条裤子绽开的裤线还没有缝完,老娘就打起了瞌睡。桂花扑簌簌地落在老娘头上、怀里,太阳暖烘烘地晒着,穿过桂花树,斑斑驳驳落在老娘头上,晒得老娘头皮有点燥热。一阵“咯咯哒”的叫声传来,惊醒了老娘,原来一只母鸡下了蛋。
老娘拍打着身上的桂花,把缝了一半的裤子放下来。近来一坐下来就瞌睡,可是真上床躺下,又睡不着,这让老娘心里疑惑得很,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怕这样,这可不是个好兆头。黑蛋爷爷就是坐着打瞌睡,身子一歪死了。老娘虽然整天把死挂在嘴边,可她不想死。孙子还没有长大成家,她还想抱个重孙子再闭眼。老娘站在树荫里越想心里越不甘,索性不坐了。她取了支竹竿,竹竿的一头绑着一只兜,这是打柿子用的。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竹竿在桂花树之间游走,轻轻触碰。桂花像急雨一样落下来。老娘胳膊举得酸了,看看破床单上落了一层,老娘拎起床单四角,把桂花倒进一只筲箕里。老娘有一只装雪花膏的玻璃罐子,装了何湾的豆糖、雍家镇的玉带糕,或者墨子酥、柿饼,都是娘家来人带给老娘,或者儿子去集镇里买给老娘的。一个夏天,什么样的东西都吃完了。老娘将桂花倒进玻璃罐子里,倒一点,加一点红糖,再倒一点,再加一点红糖。这红糖是老娘的宝贝,老娘不相信白糖,她相信红糖最补。她年轻时坐月子,想喝口红糖想巴了心。满满装了一只罐子,老娘将罐子收到床档下。想了想,老娘蹲下身,将罐子往床档深处推了推。
老娘做的是糖桂花,总要等上月余的光景,红糖慢慢溶在桂花里,桂花由金黄转成巧克力色,若是白糖,颜色要明艳一些。打开罐子,浓香甜蜜。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前两日过中秋,乡下自己蒸月饼,糯米面.里面包了糖粉。隔水蒸了,软软糯糯甜甜。媳妇就说,要是有糖桂花,包了糖桂花馅儿才叫又香又甜。桂花馅儿的月饼是做不成了,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除了做糖桂花,老娘还会做桂花酱。前些年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
太阳西斜的时候,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老远就听见猪在猪圈里嗷嗷叫,拱着圈门,家里大门开着,却没有人影。桂花树下的凳子上,放着针线笸箩,一支长长的竹竿横在地上。儿子捡起竹竿说,这是谁放在这里,把娘绊倒了不是小事情,边说便往屋里走。
屋里,老娘趴在床沿上一动不动,一只手还扶着床沿,她将罐头瓶子往里推一推,扶着床沿想站起身来,但是没有起得来了。一阵风吹过,桂花香从屋外飘进来,老娘觉得有点儿醺醺的,就此闭上了眼睛。
(选自唐玉霞《悠然岁时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娘”“媳妇”“儿子”“黑蛋爷爷”等称谓不仅交代了亲密的人物关系,而且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老娘的心理描写着力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C.太阳西斜时,“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透露出正是孩子们的勤劳,让老娘的晚年生活甜美而安心。
D.文章哀而不伤,虽然写老娘之死,却不渲染死亡之悲切,而是努力营造“桂花静落”般动人的艺术情境。
【小题2】“糖桂花”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