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里的话

李霖灿

朋友们都说这山谷中的秋天,美到了极点。我在一个时晴时雨的周末,信步往寻。秋色 正美,十月里那特有的清凉西风阵阵吹拂,落叶满地,红遍林梢,在落日斜晖明灭掩映之中, 明黄凝紫,宇宙一片锦绣。诵“山山黄叶飞”之名句,我觉得这山里的秋色实在绚丽,算得上盖世无双。枫,不过是个中千百分代表之一,像这样满山满谷的秋林焕彩,又岂是一叶红枫 可以囊括?好明亮,好开阔!真是天地为布局,就云霞试颜色,人间可有这样大的手笔?

即景生情,立刻想到了超逸绝群的石涛,他曾以“上干气象”的彩笔,画了一幅《秋林人醉图》这帧名作真是不凡。只是我真的不能了解,石涛他未曾到过我面前的这道山谷,如何能画出这样沉醉的画面?若以什么大家所艳称的“栖霞红叶”来评论,那真是大巫小巫之见了。

我想到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小卷。西风的回荡飘过来一阵划空的雁唳,瞭亮、挺 括、深远!把我由图画中惊醒:呵,秋天不仅是图画,它也是音乐,而且是谐和天地的大乐章。 不仅是划破碧天的雁唳,您听听:风吹林梢的韵律、披拂衰草的叹息、雀鸟的短促,牧童短笛的明亮旋律,衬托着晩霞凝紫的低音伴奏。我恍然有悟,这就是深秋的天籁,音乐家、文学 家、哲学家等所要追寻的就是它。我从秋景如画忽然走到音乐的境界中来了。北宋的大画 家崔白,他有一幅《双喜图》巨轴,那上面就充满了秋天的声音。画面上故事发展得很有趣: 一只苍兔闯进了双宿双飞的山鹊禁地,山鹊惊起大噪,苍兔嗤之以鼻,形成了一张一弛的对 比幽默。于是画面上充满了声音,首先是山鹊的高音破口大骂声,伴奏的是苍兔的嘶嘶嗤鼻 之音,晴空中充满了秋风萧索声响,风卷槲叶的声音、蓑草披拂的声音、竹枝摇曳的声音…… 在画面上交织成一团,合奏出秋天原野凄厉响亮的大合唱。我思路想到了杜工部的《玉华宫》中“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的名咏,此老自是不凡!

正在此时,从林木掩映的远方隐隐约约传来了谈话的音响,慢慢听得出是父女二人相偕 漫步归去,小女儿有太多娇生惯养的埋怨:“爸爸,我就不懂,在这里有激光、有计算机、有反 应器这些宝贝玩意儿,您都不屑一顾,却对那些老旧的教室设备十分关心,对眼前这条回家 小径上的形形色色更是欣赏备至,这到底为的是什么?我硬是搞不懂嘛! ”

西风里传来了 一缕苍老平和的回答,三分将就、七分慈祥的声调:“小文,你叫我怎么分辩? 一切都有个层次,计算机、教室、小径春耕、夏耘和丰收的秋稼也都有一个层。打一个比 喻,你看这眼前的美丽景色像什么呢?”

“当然,这像一幅图画嘛!”

老者的声音又响了 :“这就是意境上的不同了。在我看来,秋天是一首牧歌,一首清醇的 牧歌!”

很显然的,小女儿还没有懂得这比喻的深意,于是苍老的声音又来了补充:“这个,我也不希望你现在就能懂,但是你将来会有懂得的一天,一旦明白,那就不是你而 是'我们'了……"以下的谈话就听不清楚了,人影亦逐渐模糊消失逝去。

这西风里的一段对话,尤其是“牧歌”一语,令人忽然清澈有悟,因为我正在从图画向音 乐的境界中去体认清秋,这智慧老者的一句提醒,醍醐灌顶般把我又领进哲思的境界之中。

难道对秋的欣赏,竟有偌多层次?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画中的一幅名作《秋声赋图》,画的 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华新罗大画师挖空了心思,用图画表诗意,传达出十一世纪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萧飒意境。由 华新罗、欧阳修到崔白和石涛,从图文并茂到哲意深邃,只由于这眼前美景西风残照中的智者一语,我不但体认了清秋光景的妩媚丰美,而且深深地明白了那位老人的结语正意:你一旦明白,就 是“我们”了。说得真是好,一句染神,历劫不变,千载之下,必有知音,何况洞达了宗旨,还有什么 剩余不尽?我真是乘兴而来,漫无鹄的,如今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满载而归了。

(选自李霖灿《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有删改)

(注)①上干气象:引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彩笔昔曾干气象”。上:原意为“直上”的意思,诗中引申 为影响、改变。②漫无鹄:漫无目的。
【小题1】结合文章语境,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步:半信半疑地前往。
B.囊括: “包容” 之意。
C.意境:境界和情趣。
D.牧歌:具有田园生活情趣的诗歌。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 “西风里的话” 中的 “话” 既指父女二人的对话,也指作者在 “中国画”里悟到 的哲思。
B.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美景是绘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音乐素养和历史观,也是不能画出名画的。
C.文中借“大巫小巫” 之说,赞美眼前山中的秋色之美和石涛《秋林人醉图》中表达岀的艺 术之美。
D.父女二人的对话反映岀两人世界观的不同。女儿偏爱物质追求,父亲更看重心灵体验 和精神追求。
【小题3】作者列举《秋林人醉图》《双喜图》《秋声赋图》三幅中国画来谈秋色及中国画的欣赏,这样的设计有何匠心。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5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的墓园
丛维熙
冬天,被冷风吹得端肩缩脖、疙疙瘩瘩的藤条,就像是僵死的老人一条条外露的青筋。夏天,这枯树又活了过来,捧出一串串翡翠色叶片;这些叶片编织成一把大绿伞:就像姑娘的长长筒裙,一直快拂到了地面。
这棵伞树究竟有多大的树龄了?这无关紧要!但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一天,制革厂的刘老师傅下中班时,赶上了一场雷暴。他忙不迭地跑进这棵伞槐里去躲雨,可他“呀”地惊叫了一声,又立刻钻了出来。借着雷暴闪光的一霎,他看见一张漂亮秀气的脸蛋,他究竟在哪部电视剧里见过她,刘老师傅记不清了,反正她是个不无名气的女演员;至于那个男人,当时正好背对着他,刘老师傅没看清他的面孔。他冒雨往家里跑,边跑边骂自己是“老糊涂”了。
虽说是人老珠黄,刘老师傅凡心并没褪尽。他每次下中班经过这棵伞槐时,都情不自禁地向伞槐下扫视两眼。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有收获:那姑娘总穿着那双白皮凉鞋,出自于他们制革厂,他不觉得惊奇;那男人穿着的皮鞋,每次都更换款式,棕色的,米色的,黑色的,带盖儿的、带漏眼儿的、三接头的……他娘的,这小子是鞋店经理的儿子吧!不然怎么会不断更换鞋子穿呢!?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才有两百多双皇后鞋,刘老师傅已经在伞槐下发现过十八双不同式样的男人皮鞋了;虽说这数字远不及“夫人”鞋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刘老师傅觉得这是偷艺的最好契机,便常常坐在伞槐对面的长椅上,偷偷画下这些皮鞋的式样,以便带回厂子去,增强厂内皮鞋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是他画了几张鞋样之后,发现了一个奇迹:这个男人穿的皮鞋型号有大有小,鞋帮有宽有窄,鞋底有肥有瘦。他娘的,难道这鞋店经理的崽子,多肥多瘦,多宽多窄,多长多短的皮鞋他都能穿?
三问之后,他失去了对皮鞋描样的兴致,开始琢磨躲在伞槐下露出的白皮凉鞋。她是个什么电视剧里的演员?她名儿叫什么来着?刘老师傅暗骂自己记忆力衰竭得太早,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她叫啥样的一个名儿。
终于有一天,电视屏幕为刘老师傅恢复了记忆功能——电视台重播了神话剧《白蛇传》,他一眼就认出来她就是扮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白娘子——白素贞的演员。他“叭”地一下子把电视关闭了,心里又苦又涩。
“唉。好一个坚贞的白素贞!”
刘老师傅从此绕路而行,躲开伞槐里的另一个舞台……
(《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A.文章开头对伞槐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更替和生命的轮回,渲染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
B.文章第二段说这课伞树有实用价值,是说这棵伞树可以让人在其下躲避风雨,让人们免受雨淋之苦。
C.刘老师傅每次下中班经过这棵伞槐时,都情不自禁地向伞槐下扫视两眼,说明他凡心并没褪尽,同时也说明他有猎奇心理。
D. “刘老师傅已经在伞槐下发现过十八双不同式样的男人皮鞋了”这句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说明和女孩约会的那个男人有很多种样式的鞋。
【小题2】刘师傅的心里为什么“又苦又涩”?
【小题3】文章以“爱的墓园”为题,有什么意蕴?你认为刘师傅对爱情的看法有什么值得批判的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与西医相辅相成的医疗科学体系。目前,中药已经形成了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由中药种植业(农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商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
当前社会,随着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及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化学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医药学优势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中医药除了被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广泛应用外,欧美许多国家也相继制定、修改或出台了中医药、传统医药或植物药法案,中医药的优越性也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并接受。每年我国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也稳定增长,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与我国医药行业整体趋势相符,目前我国中成药行业进入较为平稳发展的阶段,中成药销售收入由2012年的4131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67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9%。预计2017年中国中成药销售收入将达7427亿元。
随着近年来中成药产业的提升,中成药制造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上升,工业利润总额由2011年的385.34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736.28亿元。但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医疗行业销售利润率增长幅度近五年来呈现小幅下滑,但整体仍保持在10%以上。受2011年—2013年产量波动等因素影响,中成药子行业销售利润率在2012年小幅增长后,平均水平也出现波动,但中成药在医药行业各子行业中盈利水平仍然领先。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中成药市场产销情况及发展预测分析》)
材料二:
2017年1—7月中国中成药产量为219.7万吨,同比增长9.3%;2016年中国中成药产量为361.1万吨,同比增长6.2%,如下图:

材料三:
中药大致有中药注射剂、口服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品几类。中药注射剂经历粗犷生长后,面临洗牌压力。在上一轮中药现代化大潮中,中药注射剂席卷市场,销售排名前列。而由于安全性存疑、医保控费压力等,国家通过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医保目录设限等途径对中药注射剂施以限制,行业出现结构性变化,疗效确切、适应症准确、安全性更高的注射剂方能在本轮洗牌中留存。
口服中药与中药饮片等传统用法是当下中药的核心机遇。国家对当下中药的政策指引鼓励传统用法,鼓励中药饮片则源自对饮片不取消25%药品加成、不计入公立医院药占比、不纳入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中成药市场产销情况及发展预测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中成药产量2014年之前逐年上升,之后出现波动,但按照2017年1—7月份的同比增速,产量总体呈上升的态势。
B.2010年至2017年中成药产量同比增速波动较大,2011年至2014年降幅较大,2014年以后同比增速缓慢回升。
C.相比较而言,2010年至2016年中成药产量增长较多的年份是2014年,而同比增速较快的年份是2011年。
D.2011年至2014年,我国上半年的中成药生产状况较差,因为虽然产量逐年上升,但同比增速大幅下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目前,中药形成了与西医相辅相成的医疗科学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现代经济产业以及经济产业链,因此成为我国的民族瑰宝。
B.中成药因其源于天然,价格相对低廉,对化学药物无法根治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优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C.近几年,中成药制造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上升,中成药在医药行业各子行业中盈利水平仍然领先,中国中成药行业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
D.因安全性存疑,加之国家通过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医保目录设限等施以限制,中药注射剂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在本轮洗牌中可能被淘汰。
E. 对中药饮片不取消25%药品加成、不计入公立医院药占比、不纳入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可见国家当下对中药饮片的鼓励。
【小题3】你对中药及其发展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盐业管理体制虽几经变迁,但总的基调仍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管理方式。

1996年5月27日,国务院197号令发布《食盐专营办法》。此后,在以专营形式加强食盐管理的同时,工业盐逐步实现了市场化管理。

食盐专营制度在确保市场合格碘盐供应、提高碘盐覆盖率和食用率、消除碘缺乏病、稳定盐价、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仅用十年时间即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得到广泛赞誉,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评价为“世界的典范”和“里程碑式的成就”。

食盐专营制度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市场区域分割,造成流通环节过多,经营效率较低;二是产销矛盾突出,制盐企业与批发企业市场地位不平等;三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四是制约了行业的创新发展,专营条件下的专营企业过于依赖专营,创新动力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盐业产销总量、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外市场拓展方面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盐业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够。我国盐业总体呈现产大于销的格局,由于近年来全国盐的总消费和两碱用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减弱,市场需求有限,以致制盐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

(摘编自2017年6月8日《国资报告》,《以自身改革确保“两个安全”》)

材料二:



(图片:《中国盐业杂志》2014年8月25日)

材料三:

2017年1月1日起,盐业体制改革正式实施,全面放开了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按照《盐业体制改革》工作部署,在盐业协会的协助推进下,目前在食盐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食盐追溯体系建设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盐业监管体系,形成法律约束,行政监督,行业规范,社会诚信约束与企业诚信自律有机结合的监管格局是当下盐业诚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编自杨易鑫《盐业改革稳步推进追溯与诚信体系筑牢盐改根基》,中国经济网2018年7月3日)

材料四:

盐改之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多品牌高端食盐涌现市场。对此,中盐集团表示,既要为大众提供质量安全、货源充足、随处可见的基础食盐产品,同时精心打造绿色、环保、具有地标意义的优质食盐,积极研发儿童用盐、孕妇用盐、学生用盐、低钠盐等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提倡“少吃盐,吃好盐”,持续推广科学用盐的理念,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降低居民食盐摄入量。

除了食盐之外,生活用盐也是中盐集团当前重点拓展的领域。目前推出了配合家庭软水机使用的软水盐;还有清洗水果用的果蔬洗涤盐,市场需求很好。

中盐集团还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降低吨盐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向一些产量不能自给的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原盐;自主研发高端食盐及衍生产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进军海外市场,拓宽我国盐行业生存和发展空间,提高我国盐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沈美《以“市”利导盐业体制改革推动行业形成新格局》,新华网2018年7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图1可知,我国盐产品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两碱化工用盐占比最大,达到82.2%,使得盐业生产严重受制于两碱化工行业。
B.从材料二图2可知,2010-2013年我国盐进口量持续攀升,且增幅较大,说明国内盐业产能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C.从材料二图2可知,盐业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盐出口量很小,并且持续徘徊在较低水平,这与盐业专营制度有一定关系。
D.从材料二图1可知,我国畜牧盐、出口及其他用盐占比和还未达到2%,表明我国应当拓展消费领域,想方设法让更多的盐产品走向世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盐业管理体制几经变迁,但总的基调仍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管理方式,所以2017年1月1日盐业改革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盐业专营制度。
B.食盐专营制度利弊各半,其作用是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受到广泛的赞誉;同时稳定了盐价,有效应对了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C.我国制盐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盐的总消费和两碱用盐消费增长明显减弱,市场需求有限。
D.盐业体制改革实施后,国家全面放开了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极大地调动了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的积极性,国家对食盐无须也无力监管。
【小题3】结合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实行盐业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屋顶上的猫
夏 阳
春天就要来了。猫在不远处叫了起来。只不过那猫的叫声过于悲恸,类似婴儿般号啕大哭,里面夹杂着满腔委屈和无奈,无休无止,昏天暗地,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让周庄的午夜烦躁不安。
这对于居住在春来客栈的游客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飞机、高铁、大巴,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无非是想在这静夜安逸中枕水而眠,酣然入梦。可是,他们的美梦全让这猫叫搅乱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两个常住客退房搬走了,其他游客也是瞪着熊猫眼,纷纷向客栈的老板娘春兰表达自己的愤怒。春兰坐不住了,气呼呼地叫醒丈夫春来:“去,你去说说你妈,养什么破猫,这客栈还开不开?”未了,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想不到人老了老了,心思却不少。”春来知道老婆的意思,无非是指前街的王二伯和娘两人彼此意思很明显。最匪夷所思的是,王二伯家里也养了一只猫,唉,公的,猫通人性。
春来找到娘时,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年关的阳光,饱满壮实,黄澄澄的,笼罩着整个小院。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灰不溜秋,乖乖地趴在屋顶的黑瓦之上,也在打盹儿,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猫的头顶,是天空,白云缱绻。
春来对娘说的话意思很简洁,赶紧把这罪魁祸首的猫撵走,否则游客会跑光的。一家人的吃喝,都指望这客栈嘞。临走,他也和老婆一样,小声嘀咕道:“还是多为儿孙的脸皮想想吧。”
猫毫不理会这人世间的曲直,到了晚上,依然是午夜,依然号啕不止。开始是在屋顶,看见老人拿竹竿来赶,嗖的一声蹿入夜色茫茫中,毫无踪迹。待老人刚进屋,它又在河边的老树上,远离着人群灯火,于夜幕下继续它长夜难挨的哀鸣。老人追赶了几次,便垂头丧气地坐在床上,一个劲地叹气:“前世的老冤家,你把你那猫放出来会死啊?”叹完气,关了灯,黑暗里一个人蒙着被子,呜呜地哭。不远处,猫在屋顶上叫得更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疹人。周庄午夜的神经,在这猫的叫声里被无限膨胀,膨胀到让人的脑袋快要爆炸了。这次,不仅春来客栈顶不住了,就连住在周边客栈的游客也是义愤填膺。
天还未亮透,老人还在床上睡觉,春兰就旋风一般闯了进来,一边用竹竿撵着猫打,一边嘴里骂骂咧咧:“你叫,我让你叫!”猫躲在衣柜上,泪汪汪地看着老人。老人拦住春兰,郑重地说:“我保证,它今晚不再叫了。”春兰将竹竿摔在地上,一边走出屋一边回头往地上吐唾沫:“呸,不要脸的东西!”
又是晌午,老人和猫,一个在院子的椅子上,一个在屋顶,又是在晒太阳,偶尔,彼此对望一眼。老人默默地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对猫招了招手。喵呜——猫亲昵地应了一声,奔向老人的怀里。
老人抱着猫进了里屋,坐在床上,拥入怀中嗯嗯嗯地哄着,像哄孩子睡觉一样。突然,老人一把扯过被子,捂在猫的头上,死死地勒住猫的颈脖不放。猫四条小腿拼命地乱蹬,蹬着蹬着,越来越慢。老人一迟疑,把手撒开,坐在床边大喘气。猫自个从被子里挣扎着爬了出来,一下子蹿上屋顶,缩在屋顶的瓦垄里,委屈地看着老人。老人忍不住泪水涟涟,一边哭一边埋怨不争气的猫:“没事你瞎叫什么?没事你瞎叫什么?”
傍晚时,老人抱着猫出了门,她站在双桥上,对着河道尽头的一栋房子,忿忿地看了一眼,然后沿着河的另一头,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之中,走进了镇人民医院。
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大夫听说老人要给猫找一种哑药,惊得不知所措。他不得不给老人解释说,这里是看人的医院,不看猫。看猫得去宠物医院。
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在哪里?
周庄没有,得去昆山,或者上海,您还是先去昆山找找吧,应该有的。
按照大夫的提醒,老人抱着猫,坐上了开往昆山的大巴。大巴启动的刹那间,老人扬起头,默默地看着车窗外的周庄。
世界在周庄的上空黑了下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营造了一种感伤的、令人不安的氛围,这为后文对老人烦躁心理的描写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游客在矛盾冲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老人的儿子、儿媳为了一己之私则把一只猫和一位老人推向了生存的绝境。
C.小说中“猫通人性”一语双关,既实指生活中猫通晓人性,也反衬出春来和妻子不能理解老人的内心。
D.小说中王二伯并没有直接出现,但作者通过春来老婆的暗指和春来娘的抱怨点出了这个人物。
【小题2】小说中有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以“猫”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文成下列小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①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戏剧当然要铺陈剧情、塑造人物,而非单纯展示技巧,就像说话是为了传情达意,而非卖弄词汇和辞藻。但争论总有原因,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②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如果说写意性是京剧的创作思维,那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正如李泽厚所说,中国戏曲“实际上并不以文学内容而是以艺术形式取胜,也就是说以美取胜”。
③“技”的确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然而我们单独欣赏一段技艺表演时的审美心理,还是和欣赏戏中之“技”有很大区别的,换句话说,戏中之“技”从来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而存在。事实上,程式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即使是像“云手”这种在今天看来只有美观意义而无具体含义的纯形式,也同样经历了从模仿现实到抽象化、符号化,由再现到表现、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何况是那些还能清晰看出意义所指的程式呢。无数有关故事和人物的内容、想象、观念积淀在形武中,赋予其写意性与象征性,这就是程式的“意味”。如果在运用程式的时候,舍弃了对“意味”的体察而只追求外在形式美,那就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卖艺了。“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④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所有“梅派”传人都演《宇宙锋》《太真外传》《霸王别姬》,但有几人能像杨荣环、言慧珠那样将无奈表现得如此深沉,将情到浓时的欢悦、置生死于度外的从容表现得如此可信?这些第一代流派传人在继承流派艺术特色和技术技巧的同时,非常自觉地沿袭了前人的本体性思维和开创性思维,并结合自身条件,以新的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流派表演艺术,是“高水平传承”的典范,更是“移步而不换形”的典范。
⑤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为传统艺术带来新的生存压力与动力,或许也将推动一场广泛、深入而持久的有关传统艺术精神的自省。演人物、讲故事、展示美,是京剧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更是京剧的初心。重拾初心,才有来来。
(选自2017年9月《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谈谈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言之“技”的理解。
【小题3】作者认为京剧艺术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