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行车

周波

东沙决定去买自行车。老婆如晶嚷开了:公家的小车不坐,买什么自行车嘛,真是浪费。东沙说:来乡镇工作第一天就有过买车的冲动,只是忙得脱不开身。东沙还说:我是县里的自行车环岛赛冠军,不练岂不废了好身骨。东沙又说:干吗非要乘公家小车子呢?那才是浪费。老婆如晶说:你现在是镇长呢。镇长怎么了?镇长就不能骑自行车?东沙说。

来乡镇前东沙是县局的副局长,副局长都有专车接送。像很多领导一样,东沙去办公事时得钻小车。其实,东沙最喜欢骑自行车,小车是风光了些,可没有自行车来得轻松自在。在县城上班时,东沙习惯早练。到了乡镇,他经常晚间有应酬,早上闹钟响时还处在迷糊中。现在东沙很少有早练的时间了。

东沙曾经有过好几款自行车,读中学的时候,他就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即使后来参加工作了,也一直骑。东沙不骑自行车是当了副局长之后的事,照他的说法,自己是被迫去钻小车的。之前,东沙一直不想扔掉那辆骑惯了的自行车,他天天把它擦得锃亮。现在,那辆自行车不知丢哪儿去了。

东沙骑着新自行车去上班了。头几天,没见什么动静。时间一久,人们就议论开了:镇长怎么骑自行车呀?稀奇!东沙笑着说:骑自行车既锻练身体,又给单位省车油费。因为东沙是镇长,人们不敢当面多开玩笑。

不久,惹事了。因为大家发现,东沙除了上下班骑自行车,连下乡工作去也骑着那辆自行车。有人曾偷偷地把自行车藏了起来,可是,一次次被东沙找了出来了。为这事,他专门在机关大会上批评了下属,东沙说:镇里是不是治安不好呀,连一辆自行车都管不住。办公室主任显然受了委屈,找机会解释说:不是……治安的问题。东沙不开心了,问:那是什么问题呀?有一回,在班子学习会上,东沙特意叫人播放干部先进事迹电视片,东沙指着电视里的画面说:他们也骑自行车。

那天,东沙又骑着自行车准备去下乡检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支支吾吾地想说啥,却始终讲不清楚。东沙显然对这位主任不满意,吼道:怎么变得像娘们似的。主任说:镇长,乘小车去吧。东沙说:又怎么了?难道我骑自行车会出交通事故吗?主任终于鼓足勇气说:驾驶员咋办?正在气头上的东沙眼一瞪说:最好让他们都下岗回家。

下乡去的东沙后来果真遇到了些事,当然还是有关自行车的。东沙听见有人说他是个喜欢玩虚的镇长。东沙心里一惊,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我呢?东沙还看见有人跺着脚叹息:怎么可以骑自行车呢?再穷也不能穷了咱镇长,他可是咱们的脸面呢!当然,东沙也听到了表扬话,有位老农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焦裕禄又回来了!东沙想:那位老农实在是太抬举自己了,我只想骑骑自行车健身嘛。

接到县领导电话是后来的事.东沙吃惊地发现,县领导开口就和他说自行车的事。以前,县领导可不是这样的。领导说:听说你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东沙猜不透领导的话,直截了当地说:是的。领导说:你把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回来了!明儿我们也骑自行车去。东沙听着觉得不是滋味,他感觉领导好像话里有话。

东沙无精打采地回到家。如晶问:咋了?东沙不语。如晶又问:不会是自行车惹事了吧。东沙瞧着老婆,像瞧西洋镜似地看,她怎么还在关心自行车的事呢?

东沙后来把那辆新买的自行车搁到了自家的车库里,他不想骑自行车了,当然这是后话。

如晶有一天笑着说:我早就说你买自行车是浪费,到头来新买的自行车还会找不到的。东沙说:你赢了!

其实,东沙有自己的体会,他发现,只要骑着自行车去单位,工作就没有一天安稳过,他面对的眼神都充满着异样,这让他有点惶恐不安。他把原来乘的那辆专车卖了,换成了新轿车。

他对驾驶员说,原来小车的空间实在太小,每次钻进去腿脚伸展不开来,一点也不自由。

东沙不骑自行车了,单位里重归风平浪静。那天,东沙最后一次听到有关自行车的话题。有人说:这年头,谁会真的去骑自行车。瞧,我们的镇长果真换好车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喜欢骑自行车锻炼身体的目的,当镇长的东沙放弃乘坐公家的小轿车,买了自行车并骑行上班,不料这个行为使他每天面对异样的眼神。
B.如晶预见东沙“买自行车是浪费,到头来新买的自行车还会找不到的”,东沙最后不骑自行车上班了,由此可见,如晶比东沙更有眼光,更有水平。
C.小说中众人纷纷反对镇长东沙骑白行车上班,只有“老农”表扬东沙这种行为,称“焦裕禄又回来了!”可谓是众多浊流中的一股清流。
D.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达技巧,以镇长东沙买自行车骑行上班这件小事及大家对此不同的态度,反映了社会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
【小题2】小说中众人为什么纷纷反对镇长东沙骑行自行车上班?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9 04: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复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
造园有法而无定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否则,就如画谱之有“芥子园”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像一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说得透彻极了。
(节选自陈从周《说园》,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解释加点词“消息”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2】作者认为“芥子园”画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造园者?请结合材料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作者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B.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C.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和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乡村不无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 指

于博

那天傍晚,太爷阴沉着脸,眼珠子通红,手里攥着一把菜刀,左手放在莱板上。那模样确实吓人,让人有点儿喘不上气来。

屋外,大黄狗每天都摇着尾巴乱窜,这会儿不知是什么原因,也在窝里趴得老老实实。连那几只芦花鸡也不咕咕地觅食了,缩着脖子堆缩在垡子墙根儿下。

太奶跪在地上,拼命抱住了太爷的大腿,一个劲儿地求饶。太爷大骂一声,抬腿把太奶甩出一米开外,接着手起刀落,只听咔嚓一声,他的左手小拇指齐刷刷地断掉了。小拇指在莱板上蹦了一下,像个小胡萝卜。

跪在太爷面前的大爷、二爷还有我的爷爷吓得浑身打战。太奶哆哆嗦嗦从地上爬起来,对着二爷的后背使劲儿捶了一下,哭着说道:“二小子,你造孽呀!”二爷此时都已经吓傻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张嘴大号。

太爷狠心自断手指,说来有点儿心酸,也有点儿让人不容易理解。能有多大的事呀,十指连心啊!直到后来,我长大了,参加工作了,走上仕途,我才猛然开悟,也因此从心底里敬佩起太爷来。

太爷原在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民国初年,由于生计问题,太爷拖家带口闯了关东。经过一路风雨,艰苦跋涉,终于在松嫩平原腹地的一个叫二佐的村子安了家。

太爷会木匠活儿,而且手艺相当不错。

第二年,二佐的大地主孟宪章的儿子大婚,太爷起早贪黑和几个木匠为他们家赶制家具。

那个时候,二佐立村也没几年,也就百十来户人家,加上民风淳朴,彼此之间来往也都很密切。孟宪章虽然是个地主,但心地很善良,人也随和。他们家的老二庆才与我大爷年龄相仿,都在十三四岁左右,于是两个人就在一起玩耍,有时二爷也跟着一起疯。太爷给孟家打家具,大爷和二爷去得就更勤了。

这天下午,大爷和二爷在孟家玩藏猫猫,屋里屋外乱窜。玩得正在兴头上,孟宪章突然站在院子里,说他的玉扳指不见了。在下房打家具的太爷和其他几个木匠闻声赶来。

孟宪章说:“玉扳指明明在八仙桌上放着了呢,怎么会没了呢?”就问他儿子拿没拿。

“没拿。”庆才回答得非常肯定。

“你呢?”太爷厉声质问大爷。

“没拿。不信你翻!”大爷态度坚决。

“老二呢,你们不是在一起玩了吗?”太爷满脸狐疑地问道。

这一问,庆才左右看了看,挠了挠脑袋:“真是呀,刚才还在呢,藏哪儿了?”

大伙儿连喊带找,结果没有看到二爷。

太爷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抓起大爷的胳膊回了家。

玉扳指被太爷在二爷狗皮帽子的帽遮里翻到了。

太奶战战兢兢地说:“俺给孟家送回去吧,再抓只小鸡赔个不是。”太爷的脸抽搐一下:“这就拉倒了?家里出了这么个白眼窝儿,叫俺咋样做人?”于是,太爷狠狠地杖打了二爷一顿,接着用手颤抖地指着二爷说:“你偷老孟家一个玉扳指,今儿个俺就赔人家一个手指头。”

断指后,太爷攥着滴答血的左手,大声说道:“穷死不能下道。这下道就是不许偷。偷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臭名背到老。都给我听好了,这是家规。打今儿个起,谁要是犯了,就不是我的子孙,死了也别进祖宗的坟茔地。”

太爷和木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临死竟没攒下一副棺材板。大奶说:“东山里木头多得是,实在不行就偷着放一棵,咋的也不能让老爷子在那边没有房子呀!”已经成了一家之主,继承了太爷手艺的大爷,脸立刻铁青起来。他眼珠子一瞪:“咋的?你想让俺也成九指?你忘了家规,要败坏家风不成?”最后,大爷用一斗高粱米从孟庆才家换了一棵落叶松。

树被放倒,连根也挖了出来。说来也怪,整净泥土,那松树的根须正好九条。大爷端详着这有九条树根的松树墩子,突然跪倒在地……

大爷用了一天的时间,把树墩子修理得铮亮,成了一件坐具。但这九条根须的树墩子从来没有人坐过,像个宝物似的摆在家里。

等他们哥儿四个分家时,我父亲特意要了这个树墩子。

1985年,我大学毕业,分到市委办公室。结婚那年,父亲说:“我实在没啥陪送的,就把这个树墩子给你吧。不要小瞧它,它可是个宝贝呀!”

树墩子被我摆到了办公室。我每天走进办公室,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它。它安静地卧在办公室的一角,那九条根须就仿佛是我太爷的九根手指头。直到现在,我早已在处级岗位上任职七八年了,但我从来没有动过一丝邪念,因为我怕我也会变成九指!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但正面描写太爷吓人的模样,还以大黄狗、芦花鸡的反常样子从侧面进行衬托,渲染了一种紧张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
B.“我”起初对太爷狠心自断手指一事不太理解,觉得这是小题大做:长大了走上仕途才猛然领悟其中深意,因而发自内心地敬佩太爷。
C.“脸立刻铁青起来”“眼珠子一瞪”的神态描写以及其后连珠炮般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大爷对于成为九指的恐惧与愤怒之情。
D.那个怪怪的树墩子在“我”家像个宝物,不仅是因为它的九条根须仿佛是太爷的九根手指头,更因为它象征着“我”家的家规、家风。
【小题2】太爷具有怎样的的性格特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 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1日)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并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成功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
B.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
C.作为在研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它将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材料、工艺、器件、装备等创新发展。
D.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堪称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创造了“一箭二十星”中国航天新纪录,很多技术创造了成功应用的先例。
B.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提升我国工业制造能力。
C.我国长征运载火箭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发射成功,目前共拥有4代17种型号,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
D.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300次发射,其成功率达到95.33%,这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
何镜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其中一个核心理念是和谐。和谐理念认为,世间万物在保持其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是中华文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也是如此,其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上,体现在城市、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和谐理念,是我们从事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现代建筑设计师应将和谐理念与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这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建筑。建筑总是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受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受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建筑地段环境的制约。地域性体现了建筑与其建造地点相关地理、人文、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和谐,它一方面要求建筑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要求建筑体现特定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只有从建筑所在地域提取特色建筑元素、挖掘有益的建筑“基因”,并使之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建筑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作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建筑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文化标志,并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建筑必须与这些变化相适应、相协调。提高现代建筑的文化品位,要求我们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着眼现代先进文化,还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建筑总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工作方式,这些都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设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建筑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用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技成果;努力寻求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设计更多展现时代风貌的现代建筑。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体现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发展趋势。新形势下,中国建筑设计要不断发展、走向世界,需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建筑设计人才。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建筑理念与技术,吸收人类建筑文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化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和谐理念的理解,使我们所设计的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扎根本土又放眼全球、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充分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我们就能设计建造更多建筑精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第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建筑设计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现代生活和科技紧密结合,努力寻求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B.从建筑所在地域提取特色建筑元素,挖掘有益的建筑“基因”,并将其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C.一个国家、民族优秀建筑的精神内涵往往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并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D.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不仅是从事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中华文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物质财富和技术的产物,建筑具有文化性,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B.作为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建筑,要受到所在地域的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当地经济、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C.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所设计的建筑要体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的设计理念。
D.要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需要高度重视并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既要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要体现特定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和谐理念。
B.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存在着结合点,现代建筑设计师要把继承传统和锐意创新结合起来,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
C.因为文化性体现的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所以要提高现代建筑的文化品味就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着眼现代先进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D.时代的发展既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也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