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

(1)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2)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3)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小孩子出来站在门限上或蹲到门前撤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跷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4)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午睡,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的声音,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母亲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机,固定在屋角一柱上,伸出憔悴的手来,便捷地把手中兽骨线板压着手机的一端,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子为孩子们拂着蚊蚋。每一个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妇人,各低下头来赶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头来,用疲倦忧愁的眼睛,张望到对街的一个铺子,或见到一条悬挂到檐下的带样,换了新的一条,轻轻地叹着气,用兽骨板击打自己的下颌,因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记忆到由另一个大城里来的收货人的买卖了。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5)街上也常常有穿了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胭脂搽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看不见这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的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便可以看见到一个妇人持了一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好笑。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6)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那认字的人,念及信内说到的一切,信中有时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

(7)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到门前站定的女人们,一面摇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唱着忧郁凄凉的歌,愉悦到心上的寂寞。

(8)“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9)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为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磕碰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10)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并没有信来。有些在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人带了信回来,得到这个信息哭了一整天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

(11)阴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头无一个街灯,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嗥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吓哭了,母亲便说:“莫哭,狼来了,谁哭谁就被狼吃掉。”

(12)卧在土城上高处木棚里老而残废的人,打着梆子。那梆子声音,告给长街上人家,狼已爬进土城到长街,要他们小心一点门户。

(13)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半夜里落了雪,则早早地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脚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

(选自苏教版《文学读本》,有删节)

[注]本文写于1931年,当时湘西军割据混战,各派军阀为扩大势力,四处抓丁充军,甚至冒充土匪抢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长街女人们为叙写主体,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在冷静、朴拙的叙写中浸透着淡淡的哀愁和深沉的悲悯,有着感人至深的文学魅力。
B.文章第二段紧承上文,进一步写出湘西小镇长街的寂寞,并点明寂寞的社会原因,为下文集中叙写长街上妇孺们的生活状态做了必要的铺垫。
C.“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作者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了孩子们生活的空虚、无聊;又以乐写哀,反衬出妇人丧夫的无尽悲哀。
D.文章结尾通过写野狼的街上争斗、老残者的棒子声,烘托了长街雨夜的萧瑟寂寞、阴森恐怖,从侧面控诉了军混战给人们造成的深重灾难。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末尾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3】文章开头说长街“寂寞”,后文却多次说长街“不寂寞”,这样写是否矛盾?请对此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09: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

沈从文

两人在竹子编成的筏上,沿了河流向下游滑去,混过了四个水面哨卡,在离目的地只差将近五里时,竹筏傍在一些水苇泥泽的河边上,滞住了。

罗易,xx的部队通信联络人,在黑暗里轻轻的声音带一点儿嘶哑,辱骂着他的年轻伙伴:“怎么回事,平平,你见鬼了!把事情当游戏,想在这儿搁下,让人家从堤上用枪子来打靶,打穿我们的胸膛吗?”

那一个并不作声,先是蹲着,这时站起来了。

“搁浅了,什么东西掯住了。”从声音上听来这人还只是一个小孩子。

照理这一片竹筏是不应当掯在这里的。罗易带点焦躁埋怨他的年轻同伴:“还有五里,真是见鬼!应当明白,这是危险的地方,人家随时把电筒一照,就坏事的!”

那个永远不知恐怖不知忧愁的年轻人,一面默默地听取这种埋怨,一面从腰间取下手枪子弹盒,卷起裤管预备下水去看看。

河水并不深,却有很深的污泥,拔脚时十分费力。

“呀,见鬼,这里就真有个鬼!”

“怎么的?”

“一个家伙,有意捣我们的乱。被石磨缚着沉到这水里!”

竹筏能转动,却不能流动。时间不许两人从容打算。

“从旱路走,翻过坳,我们才可以在天明以前赶到。”

“从旱路走,不小心,我们就又得被魔鬼在我们脖子上悬一副石磨。”

两人从一个泥滩上走了许久,才走进了一片泽地,小径四围都是苇子,放心了一点。进苇林后他们只觉得脚下十分滑泽,十分潮湿,且有一股令人欲呕的气味,越走气味越难闻。

“一定在这路上又躺了一个,小心一点,不要为这家伙绊倒。”

“我忘记摸摸我们筏底那一个身上了,或者是我们的伙计!”

“不是我们的,你以为是谁的?”

“我知道第七十四号文件是缝在领子上的,十三号藏在一支卷烟里。还有那个……”

“小心一点,我们还在人家笼子里,不然也会烂在这里的。留心你的脚下。”

“等一等,我算定这是我们第七十四号的同志,我要过去摸摸他,只一分钟,半分钟。”

这伙伴不管那头目如何不高兴,仍然躬着腰迎着气味所在的方向,奋勇地向深密的苇林钻去,还不过三分钟,就又转身回来了。

“我说是他就是他。那腐臭也有他的性格在内。这小子活时很勇敢,倒下烂了还是很勇敢的!我们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大我三个月。”

“怎么知道是他?”

“我把那小子缝了文件的领子拉下来了。我一摸到领子,就知道是他。”

“你们都是好小子。”

走了一会,听着大路上有了马蹄声,两人知道一定是魔鬼送信骑马过路。两人恐怕这骑马信差带得有狗,唤得出生人气味,赶忙爬上山去,胡胡乱乱借着一点点影子,爬了许久。

两人从山半走回路上时,罗易扭坏了一只脚。

到了危险关隧附近时,听到村鸡第二次叫唱,声音在水面浮着。

年长的明白难关近了,有点愤怒似的同他的伙伴说:

“平平,这是鬼做的,我也应当烂到这里,让下一次你来摸我的领子了。我这只脚实在不大好,到水中去已不济事。咱们俩各走一边好不好?你把枪交给我,你从水里去,我慢慢地从山路摸去。”

“这怎么好?脚既然坏了,应当同你在一起。我们即刻上山吧。要烂也烂在一堆!”

那一个忽然生气似的骂着:

“你有权力死吗?你这小鬼。我们能够两人烂在一堆吗?听我的命令,把枪给我,不许再迟延一刻。知道了吗?”

年青人不作声。

罗易明白他的同伴的意思。知道这小孩子同自己共事经过危险已有许多次,两人十分合手(注)。现在从山路走很危险,小孩子意思决不愿意让他老朋友一个人走,但事实上又非如此处置不可,故把声音柔和了许多,安慰这孩子。

“平平同志,你放心从水中下去,不要担心。我有两支枪,可以讨回他几只狗命。你冒一点险从这条路走去好了。我打这儿上去,我摸得到路的。我到了那边,可以把这支枪交还你,一定交还给你。我们等一会儿到那边见,等一会儿见。一定见!”

说的和听的都明白“等一会儿见”原是一句虚空毫无凭据的话。

年青人小小心心向下游浮去,心中总不忘记他的同伴。却只听到岭上一声枪响,接着又是一声……

第二次露出头面时,一切枪声都没有了。

他用力泅着,向将近身边的光明与热奋力泅去。远近山村各处都有雄鸡报晓声。

……

(选自《沈从文小说精品》,有删改)

(注)“合手”指协调、和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个尸体是被缚上石磨沉到水底的,正面描写了死者英勇就义的情形,表现了敌人的残忍。
B.小说中出现的第二个尸体是个还未完全成年的孩子的,他与平平是老乡,生前非常勇敢,平平对他很是赞赏,这也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平平的英勇形象。
C.小说中罗易这一形象性格丰满。既有特定情境下情绪化的一面,又不失资深军人临事时所特有的敏锐冷峻;既有对同伴要求严格的一面,又有重要关头舍己为人的情怀。
D.小说中“远近山村各处都有雄鸡报晓声”,预示着黎明前的黑暗即将过去,使故事在黑暗恐怖中增添了一丝亮色。
【小题2】小说中说罗易和平平“两人十分合手”,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让交通员两次碰上尸体,这对全文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索、杠子赶来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倾圮了的塔后山岨上去埋葬。到了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人动手下肂。翠翠哑着喉咙干号,伏在棺木上不起身。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一会儿,那棺木便下了阱,拉去绳子,调整了方向,被新土掩盖了,翠翠还坐在地上呜咽。葬了老船夫,老道士、船总和帮忙的人各自散了。于是碧溪岨便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翠翠,一个是老马兵,一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暂时帮忙照料渡船的秃头陈四四。
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营里人照料,再回碧溪岨来陪她。老马兵回转碧溪岨时,秃头陈四四被打发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歌给她听。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是个近六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还高一筹,加之为人特别热忱,做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说到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乡下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又如何流行。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金銮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马兵以为这件事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溪岨驾渡船。
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为了这塔的重建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让每个人来积德造福,让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的死使翠翠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B.小说中的白塔具有象征意味,结尾圮坍了的白塔得以重建,说明无论社会怎么演变,美好的人性都不能坍塌,表现了作者重建美好人际关系的愿望。
C.小说选文中两次写船总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既表现了船总对孤女翠翠的同情,也展现了边城人质朴、善良、热忱的美好人性。
D.选文对翠翠的心理刻画细腻,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小说悲剧的结局,揭示了“边城”人们精神的孤寂,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小题2】画线的句子中写杨马兵“不由得苦笑”,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小题3】小说以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