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仲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服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轡,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走吧,他说,走吧。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C.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
D.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
【小题3】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03: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钱穆:息念与发愤
胡美琦
我和宾四(钱穆的字)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他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他过去身体很弱,得过肺病,又曾患过几十年严重的胃疾,所以一向注意身体卫生。他伏案工作一两小时定会站起来走动几分钟,或做些书房运动。我们钻石山的那个家,仅有二十余平米,就养了大大小小近百盆花草,摆满在窗框上柜子上书桌上茶几上阳台上。他用栽花赏花代替一部分书房运动。他永远保持着乐观心情,使家庭中朝气充沛。他喜欢接近大自然,我们在香港时,先后两个家都可以望月,可以观海。得了空闲,他喜欢自香港山顶看海上落日,看夜景,或是到九龙乡村漫游。他对于一年四季阴晴冷暖的变化,都觉得意味无穷。他喜欢饮下午茶,也喜欢围棋。但不喜欢和人对弈,他嫌那样费时伤神,所以更喜欢摆棋谱。在我觉得心情沉闷时,他常说,我来替你摆一盘棋吧。偶然也夫妻对下,他说:只有如此,胜也好,败也好,可以不伤神。
我最爱听他吹箫。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吹箫,四周寂静,只听箫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宾四告诉我,他年轻时学唱昆曲,所以也学吹箫笛,他曾下过很大功夫。冬天下雪在户外练,在当风口处练,还要一腿而起,做金鸡独立式慢慢蹲下又起来练,要练到那箫笛声音不断不变。迁到台湾后,他的牙齿全部拔光,装上了假牙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
他七十三岁大病后,身体尚未完全复原,两眼也患目疾,医生不让他过长时间看书,尤禁晚上看书,所以生活较前轻松,然而他白天仍然全日工作,这样直到他《朱子新学案》一书完成,那是他生命中一大志愿所寄。他自己说:以后我要减少工作时间了。但也仍保持着半日正常的工作;而一遇心里喜欢的题目,他又耐不住加倍地工作了。近几年来,有时他对我说这几天我真开心,写了一篇得意的文章。但文章写完,他总会有一场病。亲戚朋友都劝我要限制他的用功时间,他们关切地说,宾四写作了一辈子,过八十的人,也该休息休息了,我心中很感激他们对宾四的爱护,但我从来没有限制过他的读书写作。记得我们刚结婚时,他曾对我说:不希望我是一个只懂管理家务的主妇,希望我做一个懂得他、了解他的知己。二十年的共同生活,使我深知他那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心胸抱负。
宾四常对我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以下选项中表述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具体介绍钱穆先生的“息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B.钱穆先生到了台湾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表明他因为思念祖国而忧愁苦闷的心情。
C.文中说钱穆不喜欢与别人对弈,却偶尔与我下上一盘,深刻地体现了夫妻感情深厚。
D.文章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一个勤奋自勉、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
E. 作为钱穆的妻子,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钱穆先生的兴趣爱好、著书立说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事情。
【小题2】钱穆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性格特征的?(6分)
【小题3】钱穆先生的“息念”与“发愤”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充分彰显了主动扩大进口、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举办进博会,正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将为各方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新的平台。减单证、优流程、提时效、降成本……随着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的开展,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将于年底前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压缩三分之一,从97.39小时压缩至65小时。到2021年年底,进口整体通关时间要比2017年压缩一半,减至48小时。

(摘编自《大数据,透视未来新机遇》,《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博览会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有超过5000件展品在中国市场第一次展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企业展分为七大展区:消费电子及家电,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汽车,智能及高端装备,食品及农产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这些展品中,既有有形的商品,又有无形的服务;大到近200吨重的龙门铣,小到与硬币大小相当的心脏起搏器;高端如价格近2亿元人民币的意大利直升机,朴实如墨西哥的辣椒酱、菲律宾的芒果干……细数起来,一连串的“最”,讲述了这些展品漂洋过海来中国的故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说,进博会要成为参展企业全球新品首发的平台。

(摘编自《首届进博会五大看点吸引全球》,《新京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11月5日举办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贸易与创新平行论坛”上呼吁,要有全球视野,要开放全球市场,为全球人民争取更多的福祉。古里亚说,在全球范围,创新都是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能够更好地推动生活水准的提高。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技术的投资己经超过对机器等设备的投资,而且相关投资力度还在增强。所以,企业和政府都要紧跟潮流,重视技术的意义。他直言反对关税限制,表示经合组织进行过调查,发现即便降低一点点关税,也能让很多人受益,“我们调查发现,每增加1美元关税,全球家庭的支出就会增加40美分;但每削减1美元关税,全球家庭能减少90美分的支出”。所以他说:“数字给出了验证,市场一定要开放。”

(摘编自《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数字给出验证,市场必须开放》,《解放日报》2018年11月6日)

材料四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标识由中间的地球、外侧的浅蓝色圆环、中英文名称和英文缩写等部分组成。图标中间为地球,意为进口博览会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代表我们致力于将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地球上的绿色中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表示进口博览会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着力打造一流绿色展会;图标外侧为浅蓝色圆环,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自信与豪迈,寓意着与世界各国紧密团结合作,彰显了我们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图标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英文简称“CIE(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中间两个红色的字母“I”形似一扇打开的大门。

(摘编自《首届进博会主题口号、标识和吉祥物揭晓》,《人民日报》2018年7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外开放使得过去4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更加开放的条件将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B.从首届进博会参展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参展的展品来看,此次进博会的举办给参展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打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广阔的平台。
C.进博会的英文简称中的两个红色字母“Ⅱ”寓意进博会是合作之门、友谊之门,而红色字体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D.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上的发言强调,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各国对关税的调控,一方面依靠对技术的投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岸营商环境的优化、跨境贸易的便利化以及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的缩短等都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而采取的务实举措。
B.进博会不仅能让参展企业讲述漂洋过海的故事,成为其全球新品首发的平台,还成为各国展示国家形象的平台。
C.中国将以举办首届进博会为契机,主动扩大进口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缩减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促进跨境贸易发展。
D.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还要具有全球视野,加强同外界的交流。
【小题3】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不隐”的首创者,可由孔子说起。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晋大史董狐书“赵盾弑其君”并宣示于朝,孔子对此评价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从此,董狐与春秋时另一敢于直言的史官南史氏被后世并尊为“南董”,“书法不隐”也成为传统史学中的评价“良史”的一个标准。其实,所谓的“书法不隐”贯彻的是以“礼”为原则的“书法”,它是为了维护“礼法”而产生。因为赵盾“弑君”的做法违背了儒家所定的“臣为君纲”的礼法,而董狐的“书法不隐”是依据“礼”对赵盾作出的善恶功过的评价,所以孔子称赞它、颂扬它,使它成为“良史”的准则。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直笔”的概念,他说:“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紧随其后,《周书》卷三十八《柳虬传》中柳虬也阐述了“直笔”的观念,柳虬说:“董狐书法,明赵盾之愆。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可以看出,刘勰、柳虬提出来的“直笔”其主要含义就是“书法不隐”的董狐精神,它所张扬的就是史家要刚正不阿、如实记录并公正褒贬,以实现“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文学家也在强调史家应该秉承刚直公正的道德良知。

直至唐朝中叶,刘知几在《史通》中专辟章节,在理论上更系统和完备地论述了“直笔”,他将“直笔”重命名为“直书”,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概念“曲笔”,他认为“直书”是“君子之德”,而“曲笔”是“小人之道”,对那些不畏权贵、敢于直书的史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也痛斥了阿谀奉承、捏造事实、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他强调“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刘知几极力推崇 “直书实录”,实际上他的初衷是倡导史家要有“不畏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的无私无畏的道德风尚。刘知几的“直书”理论鞭策后世史家完备道德以铸就“良史”。

传统史家把“据事直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就带有了对客体进行规范的意味。但是其终极目的是宣扬以儒家封建礼法为主要内容的“名教”,这被看作是任何一位史家都应恪守不渝的原则。当“直笔”记事与“名教”规范协调一致,没有冲突的时候,史家都会遵守直笔而书的原则。倘若两者分背,尤其是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大多数史家就会趋于“名教”而放弃“直书”原则,这种自发的错误选择成为了传统史学的一个莫大的遗憾。 

(摘编自颜娜《浅析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认识论及其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记载:董狐书“赵盾弑其君”。看到这段记载后,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
B.刘勰、柳虬虽然都解释过“直笔”的刚直公正的精神,但阐述得不全面、不系统。
C.与儒家提倡“书法不隐”的动机不同,刘知几提倡“直书实录”的初衷是砥砺史家。
D.一旦“直笔”与“名教”产生矛盾冲突,传统史家就会放弃曾坚守的“直书”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通过 “直书”与“曲笔”的对比,强化了史家的崇高道德对“良史”的重要意义。
B.文章最后一段在前三段的基础上丰富了“直笔”的内涵,使文章论述更完整、深刻。
C.文章引述刘勰、柳虬的观点,从文学家的角度进行阐述,使读者对传统史学的认识论理解得更全面。
D.文章引用了多部作品中的文段,看似庞杂无章,实际上却都从董狐著史一事延伸而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以董狐为例来阐释“直笔”的内涵,可见“直笔”与“书法不隐”有相似的精神内核。
B.从“直书”理论的影响来看:对所爱者彰显其善,对所恨者凸显其恶,是后代史家推崇的著史原则。
C.传统史学的认识论推崇刚正不阿的精神,可知阿谀奉承的小人很难成为优秀的史家。
D.如果传统史家著史能跳出儒家封建礼法的窠臼,传统史学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良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摘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C.先秦《周易》中的“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属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D.中国人能视天下为一体,是因为拥有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和”“合”的含义解读为切入点,引入对“和合”理念文化内涵的阐释。
B.第三段引用《尚书·尧典》,意在证明中国人很早就有协和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观念。
C.第五段对比孔子、汉代及宋明儒学对“仁”的解释,阐述“和合”理念的道德观。
D.文章谈“和合”理念,由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合”理念是在承认事物之间有矛盾、差异的基础上强调融合、和谐,可以说,“和……合”是变化之源、发展之本。
B.“和合”理念的“天下”观,滋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C.当代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了“和合”理念的精髓。
D.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和合”理念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最重要地位的“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一方面,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头具有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这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为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文章借用先秦金文、甲骨文论证石头上的书法具有继承性和抗衡性。
C.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中个人立碑、政府立碑的例子证明了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字在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与金属材料相结合,所以现存最早的石刻“石鼓文”具有了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B.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
D.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依然不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