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仲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服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轡,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走吧,他说,走吧。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C.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
D.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
【小题3】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03: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郑
马犇
老郑是花边厂的老工人。他究竟干过什么工种,任过什么职务,我一直不知道。
我的祖辈、父辈都有在花边厂工作的。我去的第一个具有学校雏形的地儿——儿所,就是花边厂托儿所。
花边厂的楼与楼之间,都筑有花池,花池周边植有黄芽,松树、梧桐错落其中,月季、桂花、米兰、一串红成为点缀。这里花树间的蟋蟀常和机器争鸣,蚱蜢多得一脚下去,至少飞出五六只。一到梅雨季节,暴雨只消下一天一夜,院里低洼处就有大量积水,下水井里的泥鳅就会蹿上来。我童年时所有乐趣,几乎全在这个花边厂里。
我五六岁时,常在厂里遇见老郑,他总是骑着二六自行车,每次都显得极其忙碌。但他只要看到我,就会点头笑,紧接着刹车,迅速架妤车,然后走到我面前,爽快地伸出手,很自然地和我握手。
我后来看周恩来总理和外宾握手的影像,都会想到老郑的动作,他伸出的手也是那样庄重而亲切。他握着我的小手,上下抖搂几次,伴随着三两句“你好”,继而简单寒睻,告别后,便踢开脚架飞车而去。
次握手,老郑都把我当成“小大人”,从不开玩笑,他的动作、神态和言语,无不像是和一个同龄人交流。我也会“老气横秋”地模仿大人的动作和口吻,与之接近。
我和老郑的见面方式,很快就传遍全厂,有一回我和他在车间外握手,不知谁吹了口哨,二楼很多女工齐刷刷地探出脖子,叽叽喳喳,蟋蟀和麻崔的声音瞬间消失。
“傻子,跟小屁孩见面也有板有眼。”
“他是不是逮着机会就学一下领导?”
“老郑应该叫老闲,闲出毛病了。”
“看他还能装多久。”
经常有人当面讥讽、取笑老郑。
有一年,老郑的胳膊摔骨折了,他吊着绷带在厂里走。碰上了,我本以为点头就成。哪知道,老郑张开那手,示意我把手伸过去,当右手相握,他的左手晃了晃绷带,象征性地“摇了摇”。
没过几年,国营花边厂倒闭了,除了凡个留守员工,工人都下岗了。老郑很快再就业,他租用厂里的一间房,就在中间那排车间的一楼西侧,开了一个生产毛线帽子和手套的作坊。有一年冬天,我偶尔听厂里老工人说,“老郑的老婆外面有人,跟他离婚了,把女儿也带走了”。
我以为老郑会心灰意冷地关停作坊,但还是忍不住地走进厂区。环视一圈,南边的车间成了一个洗浴中心,托儿所附近仓库成了纯净水厂。卡车停车场成了一家规模不小的饭店。巧得惊人,就在我把目光定格于老郑的作坊时,他竟真的走出来。只见他向电动车走去,他的坐骑换了。他刚跨上电动车,就看到了我,毫不犹豫地下车走来。他摘下右手套,把手放胳肢窝里暖和一会儿,和我握手。那一刻,刚才还在他脸上的忧郁不见了,除了眼角多了一些褶子,他握手时的笑容和十多年前一点儿也没有变化。
当年,他高出我太多,但总是低身子与我平视;这次相见,我已比他高出半头,我缩了缩脖子与他平视。这天,他和我说了很多话,但没有提及他的家庭变故,临别时,他送我一双枣红色的毛线手套,“戴上吧,别把手冻了,你在外地,我们一年可能都握不上一回手,就让这副手套代我送去问候”。
和老郑几年没有见了。如今,每当遇到孩子时,无论大与小,无论熟悉与陌生,我都不会居高临下。我常常俯下身子与他们平视,和他们礼貌地交流。当然,每次谈话前,我都会郑重地和他们握握手,就像当年老郑和我握手一样。
(《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先交代了老郑的工人身份,我不知道他任过什么职务,这样写的意图是表现老郑只是个普通人物。
B.“我去的第一个具有学校雏形的地儿——托儿所,就是花边厂托儿所”,为“我”与老郑的交往做铺垫。
C.“花池周边植有黄芽,松树、梧桐错落其中,月季、桂花、米兰、一串红成为点缀”,映衬老郑这个形象。
D.“院里低洼处就有大量积水,下水井里的泥鳅就会蹿上来”等环境描写,表现了“我”童年时的乐趣。
【小题2】作者是怎样表现老郑这个人物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分析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历史文化滋养当下

今年元旦,一部系统展现中国文物体系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开播,牵引观众目光跨越华夏大地八千年历史;正月初一,一部演绎中国历史传统诗词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火爆荧屏,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带领观众传唱中国的历史精神。这些与历史有关的文艺创作,都遵循了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了真实的文化精神,用影视作品对过往优秀事物进行了梳理与传扬,以此激起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进一步增进了人们面向未来的共识与期待,作品本身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人类历史的每个发展时代,都必然自过往的岁月行进而来。先人的创造与发明,前人的经历与精神,会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当下的选择。在历史给予的力量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在与历史的对望中看清来路、认清自己,在对历史的推动中完善进步、创造未来,是历史的意义,也是当下的担当。对历史怀有同情和理解,于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更是艺术之花得以绽放的重要通途。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为创作获得丰富的素材空间与扎实的受众认同,应成为艺术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时首要看重的原则。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彩色电视开创与发展时期令无数观众津津乐道的《唐明皇》《雍正王朝》等,到二十世纪以来在新旧媒介竞争异常激烈环境下依然脱颖而出的《孔子》等,真实的历史框架总是能给艺术带来丰厚的创作土壤,为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与认真思考,与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产生掷地有声的心灵回应。

发掘真实的历史精神,寻求宝贵的历史价值,为艺术审美带来丰富的精神感触,为社会发展带来崇高的文化气质,这是第二重值得历史题材创作者积极探索的话题。古代历史题材中那些或风骨高洁,或胸怀天下,或壮志凌云,或故土情深的人物形象,近现代历史题材中那些舍生取义、一心为公、为国牺牲、为民捐躯的英雄精神,当代历史题材中那些视野开阔、自信开放、不断创新、追求理想的时代场景,在《闯关东》《十月围城》《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的影视剧里,在《金山》《千年菩提路》《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纪录片里,在《朗读者》《信·中国》《经典咏流传》这样的综艺节目中,实现了对当下的有效融入,完成了与当下的有效对话,让今人的精神受益于历史文化的滋养,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国。

了解真实的历史源流,不忘真实的历史伤痛,反思真实的历史问题,展现真实的历史华章,传承并弘扬优秀的文化脉络,为中华民族带来身份认同的增强,为中国民众带来凝聚力的提升,应成为艺术创作者在涉及历史题材创作时的重要共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是因与历史有关而激起人们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文艺创作。
B.当下的选择一定会受到先人的创造与发明、前人的经历与精神的影响,尽管会程度不同、方式各异。
C.所谓历史的意义和当下的担当便是在历史中汲取营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看清来路、认清自己,完善进步、创造未来。
D.艺术之花得以更好绽放的途径是对历史怀有同情和理解,在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等优秀节目引出要讨论的话题:如何让历史滋养当下。
B.第二段用严谨的道理和典型的例子论述了让历史滋养当下的第一个原则: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
C.发掘真实的历史精神,是让历史滋养当下的第二个原则,作者在第二段从古代、近代、当代,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方面用典型的例子加以论述。
D.本文开头引出“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真实的文化精神”的观点,然后在二三段进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结构严谨、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时首要的原则应该是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为创作获得丰富的素材空间与扎实的受众认同。
B.在《闯关东》《千年菩提路》《信·中国》等影视作品中,都实现了历史对当下的有效融入,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有效对话。
C.艺术创作者在涉及历史题材创作时,不仅要展现与弘扬优秀的历史华章与文化脉络,还要还原真实的历史伤痛,反思真实的历史问题。
D.那些口碑不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之所以不受受众的欢迎是因为创作者没有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真实的文化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C.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埃里克 ·史蒂文· 兰德尔

郭晓强

1957年2月3日,兰德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 布鲁克林。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17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美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赢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同时来到著名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习,于1978年获得学士 学位。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得罗氏奖学金而 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1981年获得数学 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兰德尔在数学方面一帆风顺, 按常规似乎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个性却改 变了职业轨迹。兰德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 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一种伴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喜欢和周围人士进行大量交流,因此决定毕业后改到其他专业。

1981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推荐最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一份工作, 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无法难倒兰德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兰德尔自学能力惊人,并且在教学方 面也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得心应手并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1987年升任副教授。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自己的最爱,因此决定再次寻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机会,兰德尔弟弟亚瑟给予兰德尔很大帮助。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义,却已经被生命的巨大奥秘所深深吸引,尤其是对DNA神奇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尔选修了哈佛大学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兰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的讨论和对其他事物讨论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中寻找导致简单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研究多基因的人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兰德尔对此研究很感兴趣,因此演讲完毕后两人开始讨论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不久就有了大致的答案。由于兰德尔对遗传学的兴趣,1984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第二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始遗传学的研究。兰德尔仍然是哈佛商学院副教授,幸运的是,他获得麦克阿瑟奖学金(1987年),使他能够在讲授经济学同时还进行生命科学的实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兰德尔开始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生物学研究,如利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单图谱。兰德尔还开发新的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信息,从而能够发现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不久兰德尔意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 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 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研究所建立“怀特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历也像他试图破译的DNA结构一样,呈螺旋样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兰德尔靠罗氏奖学金而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后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如果不改专业的话,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B.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能力,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C.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讨论生物学问题,跟讨论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D.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讨论怎样在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E.兰德尔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在研究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小题2】为什么说兰德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小题3】兰德尔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小题4】兰德尔“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转变专业方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回答,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