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郑
马犇
老郑是花边厂的老工人。他究竟干过什么工种,任过什么职务,我一直不知道。
我的祖辈、父辈都有在花边厂工作的。我去的第一个具有学校雏形的地儿——儿所,就是花边厂托儿所。
花边厂的楼与楼之间,都筑有花池,花池周边植有黄芽,松树、梧桐错落其中,月季、桂花、米兰、一串红成为点缀。这里花树间的蟋蟀常和机器争鸣,蚱蜢多得一脚下去,至少飞出五六只。一到梅雨季节,暴雨只消下一天一夜,院里低洼处就有大量积水,下水井里的泥鳅就会蹿上来。我童年时所有乐趣,几乎全在这个花边厂里。
我五六岁时,常在厂里遇见老郑,他总是骑着二六自行车,每次都显得极其忙碌。但他只要看到我,就会点头笑,紧接着刹车,迅速架妤车,然后走到我面前,爽快地伸出手,很自然地和我握手。
我后来看周恩来总理和外宾握手的影像,都会想到老郑的动作,他伸出的手也是那样庄重而亲切。他握着我的小手,上下抖搂几次,伴随着三两句“你好”,继而简单寒睻,告别后,便踢开脚架飞车而去。
次握手,老郑都把我当成“小大人”,从不开玩笑,他的动作、神态和言语,无不像是和一个同龄人交流。我也会“老气横秋”地模仿大人的动作和口吻,与之接近。
我和老郑的见面方式,很快就传遍全厂,有一回我和他在车间外握手,不知谁吹了口哨,二楼很多女工齐刷刷地探出脖子,叽叽喳喳,蟋蟀和麻崔的声音瞬间消失。
“傻子,跟小屁孩见面也有板有眼。”
“他是不是逮着机会就学一下领导?”
“老郑应该叫老闲,闲出毛病了。”
“看他还能装多久。”
经常有人当面讥讽、取笑老郑。
有一年,老郑的胳膊摔骨折了,他吊着绷带在厂里走。碰上了,我本以为点头就成。哪知道,老郑张开那手,示意我把手伸过去,当右手相握,他的左手晃了晃绷带,象征性地“摇了摇”。
没过几年,国营花边厂倒闭了,除了凡个留守员工,工人都下岗了。老郑很快再就业,他租用厂里的一间房,就在中间那排车间的一楼西侧,开了一个生产毛线帽子和手套的作坊。有一年冬天,我偶尔听厂里老工人说,“老郑的老婆外面有人,跟他离婚了,把女儿也带走了”。
我以为老郑会心灰意冷地关停作坊,但还是忍不住地走进厂区。环视一圈,南边的车间成了一个洗浴中心,托儿所附近仓库成了纯净水厂。卡车停车场成了一家规模不小的饭店。巧得惊人,就在我把目光定格于老郑的作坊时,他竟真的走出来。只见他向电动车走去,他的坐骑换了。他刚跨上电动车,就看到了我,毫不犹豫地下车走来。他摘下右手套,把手放胳肢窝里暖和一会儿,和我握手。那一刻,刚才还在他脸上的忧郁不见了,除了眼角多了一些褶子,他握手时的笑容和十多年前一点儿也没有变化。
当年,他高出我太多,但总是低身子与我平视;这次相见,我已比他高出半头,我缩了缩脖子与他平视。这天,他和我说了很多话,但没有提及他的家庭变故,临别时,他送我一双枣红色的毛线手套,“戴上吧,别把手冻了,你在外地,我们一年可能都握不上一回手,就让这副手套代我送去问候”。
和老郑几年没有见了。如今,每当遇到孩子时,无论大与小,无论熟悉与陌生,我都不会居高临下。我常常俯下身子与他们平视,和他们礼貌地交流。当然,每次谈话前,我都会郑重地和他们握握手,就像当年老郑和我握手一样。
(《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先交代了老郑的工人身份,我不知道他任过什么职务,这样写的意图是表现老郑只是个普通人物。
B.“我去的第一个具有学校雏形的地儿——托儿所,就是花边厂托儿所”,为“我”与老郑的交往做铺垫。
C.“花池周边植有黄芽,松树、梧桐错落其中,月季、桂花、米兰、一串红成为点缀”,映衬老郑这个形象。
D.“院里低洼处就有大量积水,下水井里的泥鳅就会蹿上来”等环境描写,表现了“我”童年时的乐趣。
【小题2】作者是怎样表现老郑这个人物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分析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0 04:3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话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位于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润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春景图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气,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蔬莱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显现,露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看,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草蔬菜,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色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生长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襄着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儿,让人据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蓬勃的生机在缠绕的枝叶间展现。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诗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人,演奏着浪漫的交响曲,提琴、簧管、长笛……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怕她在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性情操持,就像蜜蜂在花丛中辛劳,像莱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止这天生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的脚步移动着,在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个芽;在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一片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的生命,相互依靠,相互缠绕,寂寞中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了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的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进行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本文写“我”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让“我”“错把他乡当故乡”,表现了村民的朴实,让“我”感到亲切。
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对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题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小题3】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位置在哪里
范小青
六点差五分钟。
“嘀铃铃…” 一个很刻板的声音传来:接传真。
嘎嘎嘎传真件就来了,取来一看顿时头皮一麻。
明天上午重要会议,各单位一把手参加,不得请假,下班前报名。我看了一眼钟,六点差两分,赴紧给主任打电话,听得出来主任很不高兴,说,你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吗?
我赶紧说事情是很急的,主任顿了一下说,局长今天陪着首长在基层搞调研,就算一夜不睡也赶不回来,所以局长是不可能参加明天会议的。
没有办法,只好替局长请假,理由是局长陪上级领导搞调研,那边听了“请假”两字,立刻问,请假?你局长是在国外吗?
我哪敢说谎,老实报告不在国外。那边说只要不在国外,都必须赶回参加不许请假。
电话桂断,我又能怎么办,重新联系主任。主任说,还能怎么办,替会吧。
我才当上副主任不久,还没机会处理替会这样的事情,得问清楚谁替?
主任说,还能有谁,副局长啊,哪个明天空着就哪个替。
我遵命,一一找了副局长,结果都没空,且办公厅那边只要一把手局长的名字。
问题再一次抛给主任,偏偏我不停地打他电话,主任火冒三丈了说,没人去,你去!报局长名。
再吩咐:记住,到会场不要和别人说话,低头,低声,低调,现在替会抓到要处分的。
可能因为主任的一再强调,替会的事情成了我心里的疙瘩,晚上还做了梦,梦见自己找不到会场,迟到了,本来替会这事情就见不得人,我醒来时,感觉心脏在怦怦乱跳。
因为怕迟到,早早出了门,先到报到桌那儿报了到,却没敢先进会场,多在外面一角假装打电话,装出很忙很着急样子,一边将座位表看仔细了,迅速找到自己的位子,刚要坐时,右排的人伸出手和我反握了一下,下排的一个人回头朝我摆了一下手,算打过招呼。
从坐下来以后,我就感觉自己的右半边身肌肉特紧张,好像我右侧坐了一头野甘,随时可能扑过來咬我一口。我悄悄把座位表对了一下,知道这个人叫许长明,是某单位的一把手局长,不过我可不敢和许局长目光有一点点接触,都是各单位的一把手,他们应该是认识的,所以许局长肯定知道我不是孙局长。终于熬到散会,继续牢记主任教诲,低头冲出会场。
过了一阵,我在机关大院里走路,听到身后有人喊:孙局长,孙局长。反正我又不是孙局长,没当回事继续往前走。结果喊的那个人追上了我说,咦,您不记得我啦?我有些迷糊竟完全不记得他。
这个人笑说,孙局长,那天会议结束,您走得快,我还没有来得及谢谢您,您知道我是替会的,却没有戳穿我,孙局长,您是位厚道的领导,不多见。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说我也是替会的?不行,主任的教导牢牢记住,我只能来个死不认账,赶紧说,你认错人了,我不认得你呀。
假许长明反而顺着我的口气说,哎呀,您这是属于脸盲呀,我呢,恰好相反,我记性特别好,尤其是记人的能力特别强,不管什么人,我看一眼就不会忘记。那天开会,我们紧挨着坐了半天呢,我怎么会忘记您呢。
假许长明性格蛮开朗,虽然碰到一个记性很差的“领导”,他却一点也不在乎,临走时又紧紧握了我的手说没事的,没事的。我有一种不祥之觉,差一点脱口坦白,我也是替会的。幸好自己牙关咬得紧,否则以这个假许长明如此开朗,不定哪天一顺嘴把我卖了。
过了几天,碰到另一个单位同志,他跟我说,哎,孙主任,听说你们孙局长,架子蛮大的,别人和他打招呼,他爱理不理的。其实在办公室也听到同事私下里议论,说孙局长最近心情不好,机关人在背后编派他,说他架子大目中无人,别人和他打招呼,他都不理不睬。我心里隐隐有些不安起来,人家又不是说的我,难道因为我也姓孙,我还真以为自己是孙局长了?
我呸。
晚饭后,我老婆去遛狗,我也去朋友家走动走动,两人一起下楼后分头而去,刚走了几步,就有个人迎面过来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孙局长好。
我可吓得不轻,没理他,赶紧走开,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老婆,还好老婆牵着狗往前走,并没有在意身后的事情。
这天晚上回家晚了一点,我打算看老婆的颜色了,结果却发现老婆的态度很好,一点也没有责怪我晚归的意思,还体贴地说,天冷了,用热水泡泡脚吧,有助睡眠。我实在受宠若惊,有点不适应,赶紧说,我来,我自己来。
第一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听到老婆在批评孩子,让你动作轻一点,说这么大的孩子都不知道心疼大人,你爸还没醒呢。女儿说,啧,妈你以前不是让我有意弄出动静把老爸轰起来吗?老婆说,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女儿哼了一声说,我晕。
老婆的满面春风,让我越来越不安了,后来我终于忍不住了,提着小心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老婆笑道,是我有事情瞒着你,还是你有事情瞒着我呢——孙局长。
这下我真急了,赶紧说,你别瞎说,你别瞎喊。
老婆仍然笑,嘿,你还瞒着我,我早就知道了,那天在小区里遛狗,我就听到有人喊你孙局长了,你那德行,我还不知道吗,文还没下来是吧,文没下来,你是绝不会说出来的。
我能怎么样,我肯定是张口结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我”的一次代替领导参会(替会)行为的描述,说明我是一个讨好主任,想借此达到往上攀附目的的人。
B.小说中妻子后面对我行为的表现这一情节的设置,极富戏剧性和突转效果,将情节推向高潮。
C.小说语言清新、富有意蕴,采用倒叙手法,情节曲折跌岩,于曲折中将人世间丑态尽显,主题鲜明。
D.假许长明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他的形象。
【小题2】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
【小题3】文章以“你的位置在哪里”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己”主要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涉及三个根本问题:道德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而这三个问题,都以“自爱”和“自敬”为核心。道徳从哪儿来?道德于人自身,来自人性情的真率、自然之处,而不是源于外在的强制或教育的灌输:人人都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有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种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就是道德的基础;人类又都有“能近取譬”的同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对自己孩子的疼爱和对自己老人的尊敬推己及人,就不忍心为了个人的利益伤害别人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道德。因此,道德的根荄人人自有,不待外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什么要提升道德修养?因为如果人人都唯己之利是图,按照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你争我夺,那么人和禽兽没有根本差别,人类文明也早已沦亡。只有人人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了更好地“爱人”而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部分地克制私人的情感欲望,以达到大多数人情感欲望的最大化实现,人类总体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个体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换言之,不断地“克己复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性心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人越来越摆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成人”之道。所以,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必然蕴含着德性修养的提升,“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自私自利、以自我需求为中心不但不是真正的自爱和自敬反而是对人性的戕害,对动物性的复归。
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怎样的?古人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绝非痛苦的修行,这是最值得强调的。它始于情,终于情,始终强调自“诚”而“明”。“诚”就是“乐之”,“明”就是“知之”,只有先“乐之”,在情感上充分接纳,才能对外在于人的社会理性真正信服,并将之纳入自我生命的感性当中,以之提升感性,最终形成涵容了“理”的更高层次的“情”。这一过程不仅能在感性的提升中获得审美乐感,而且能借由内在价值的追求超越人外在的有限性,获得绝对自由的快乐,还能因为内心充实的意义和价值之乐,而达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之乐”的最高境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学问,目的是自我成全,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所谓“君子慎独”,因此“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完全基于个体的自觉,不要外在的他律和监督,并在其中获得最高的快乐,这种高度的自爱和自敬,可以说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宋颖《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道德基础的自爱自敬的原初情理结构故有自爱、爱亲、尊重亲人和被尊敬的需求。
B.自觉“克己复礼”,人类总体和个体才能更好生存发展,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C.“修己”强调快乐而非痛苦,在自我生命的感性之中提升,形成更高层次的“情”与“理”。
D.“修己”以“自爱”“自敬”为核心内容高度的自爱和自敬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修己”主要是指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以此统摄全文。
B.首段提出理解“修己”涉及道德的三个方面,以下三段就三方面的内涵逐一论述。
C.引用“己欲立而立人”论证提升道德修养的原因,使人具有“人性”,走向“成人”。
D.文章主要运用理论论证与引证等论证方法,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有逻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不容易,却可以体现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并达到“成人”的境界。
B.自爱自敬者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坚持道德原则而失去很多利益,但也能获得最多的快乐。
C.每个人通过“诚”“明”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爱自敬,就必然会获得别人的爱戴与尊敬。
D.只有人人自爱自敬,更好地“爱人”,社会才会形成“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道德风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38年的鱼

颜士富

二奶奶嫁到堆上组的那天,是黄河最后一次改道,浩浩荡荡的洪水从花园口一泻千里,拐了九九八十一道弯后,在新袁的一个村又拐了一个弯,把一路携带的泥沙冲在了岸上,形成了自然泄洪的土堆,后来就有人陆续住到堆上。现在叫堆上组。

二奶奶那天是趴在一副门板上漂到堆上的,是二柱爹把她救上了岸。二奶奶长得漂亮,两眼水灵灵的,一双小脚似初三四的月亮……

二柱爹一下就喜欢上了二奶奶。

后来,二奶奶就嫁给了二柱爹,他俩和堆上组的其他人家一样,以打鱼为生。

二柱爹在黄河滩搭了个草棚,在通往成子湖的河道上布了一道扳罾。扳罾是河罾的一种,要根据罾网的宽窄在河的两岸立四根竹竿,竹竿上拉上地锚,把罾网四角系在竹竿上,起放罾网的这两角系上长绳,通过竹竿上的两只滑轮,两根长绳连到岸边绞车上,转动绞车,绳子收紧,罾网就渐渐从水底被拉出水面,鱼就在网里了。

二柱爹和二奶奶昼夜守候着罾,自二奶奶有了身孕,她晚上就不住在棚子里了,但一日三餐都是二奶奶送过去的。

是夜,一轮明月高挂树梢,把一抹银辉洒向河面。水缓缓地向南流淌,忽然河面泛起一个水花,接着哗的一声响,一只鱼鳍露出水面,把银色的水面犁出一道白花花的沟。二柱爹眼都看直了,这条鱼足足有扁担长。二柱爹的脸上掠过一丝喜悦。忽然,鱼掉转方向,向罾的反方向游去。

过去的罾网都是用麻绳结成的,还要用猪血浸煮,漫煮过猪血的罾网离水快,不腐烂。猪血浸煮加上八卦网底,无形中就让这种渔具增添了神秘感。二柱爹看着渐渐游远的鱼,心里不禁暗暗嘀咕:难道真的是鱼过千层网,不过一道罾吗?但二柱爹坚信,只要想去成子湖,这里是必经之地。二柱爹决定,让二奶奶不再回家,轮流值夜,和这条鱼较上了劲。

其实要过这条河的是一群鱼,它们要去成子湖产卵。那条鱼是打前锋的。

又是一个夜晚,二柱爹在外面守候两个时辰了,回到草棚想歇会儿。二柱爹在二奶奶的身旁躺下,身体向下弓着,耳朵紧贴着二奶奶的腹部。啊,这小东西动了。

你说这娃将来做什么啊?

要是儿子,就跟你一样,打鱼呗。

要是丫头片子呢?

那就随我,织网。

哗,外面传来水声,二柱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冲向河边,只见河面漾开很大一片波,看是不是一条鱼。二柱爹凝视着罾,和鱼慢慢耗着。

河面回归平静,二柱爹又返回草棚。

哎,你说奇怪吧,二奶奶说,刚刚有一条大鱼托梦给我呢,让我们网开一面,让它们去成子湖繁衍后代,如果不的话,将鱼死网破。

鱼哪能托梦呢,不要信这个。二柱爹说。

二奶奶接着说,好大好大的一条鱼啊,张着碗口那么大的嘴,还说,它们跟我一样,都是怀着孩子的母亲呢。

二柱爹把二奶奶拥进怀里,说,应该是发财的机会来了,哪能考虑得那么多。

你说鱼现在怀着崽,二奶奶向二柱爹的怀里钻了钻,又说,就像我现在怀着孩子一个样吗?想想真可怜。

我们渔民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收入,就是靠捕鱼为生,有鱼群过,这是多年不遇的机会,二柱爹说到这里有些得意。

时令已是暮春。二柱爹整整守了一个春上。鱼群一直在罾的不远处徘徊。又是一个夜晚,愈静,各种昆虫鸣得愈欢。

哗——水声又起。看来鱼要闯罾了。二柱爹披衣走出草棚,手握绞柄,等待鱼进网。

一尾、两尾、三尾……终于进网了,二柱爹扳起绞柄,网渐收缩,越扳越有些吃力,在网欲露出水面时,简直乐坏了二柱爹,那么多鱼呀,活蹦乱跳的,再往上收网二柱爹有点力不从心了。

老婆子,快来搭把手。

哎,好的。二奶奶听到二柱爹的求援,从草棚里岀来,使劲地帮着摁扳柄。

鱼在网里跳,其实是在绝望中挣扎,就在这时,一条巨鱼冲出水面,直奔罾网而来,这股劲如旋风,只听咔咔脆响,罾网断裂,鱼全部落入水底,继而向成子湖方向游去。

二奶奶由于用力过猛,一下失重,人向后猛摔过去,顿时昏迷不醒。二柱爹顾不了鱼事了,忙将二奶奶抱进草棚,约一个时辰,二奶奶醒了过来,直喊腰疼,接着裤脚有鲜血洇出……

后来,二柱爹求了几位郎中,终于保住了二奶奶的胎。再后来,二奶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小柱子,应了二奶奶的话,长大后随了他爹,也以捕鱼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洪水不再泛滥,废黄河成了堆上人家的钱袋子,有日出斗金的说法。

二奶奶今年九十有六,这些都是她亲口告诉我的。她还说,后来啊,我们意识到,不能赶尽杀绝,咱子孙还得靠逮鱼生活呢,堆上组就定下了一个规矩,仲春至夏至为禁捕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倒数第二段写到“洪水不再泛滥”,前后照应,写出了人类活动对宏伟自然力的积极影响。
B.“一轮明月高悬树梢,把一抹银辉洒向河面”写出了安静清亮的环境特点,为二柱爹夜里看清大鱼的情节展开提供了合理依据。
C.面对二奶奶对鱼群“网开一面”的建议,二柱爹不以为然,反认为是发财的机会。这一情节表现了二柱爹铁石心肠、唯利是图的性格。
D.“二奶奶今年九十有六,这些都是她亲口告诉我的”一句话既给人以强烈的沧桑感,又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小题2】小说详细描写了“扳罾”和“罾网”,请分析两处描写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生产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是面读者的文学,所写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它往往能拨动读者的情感之弦,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读者的内在潜能,激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表面上看,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的网络小说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通过奇遇、金手指、开挂等途径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会经历各种磨难,但会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其中还会有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人生境界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这样的故事带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鲍鲸鲸的《失恋33天》、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曼陀罗天使的《七年之痒》等网络小说以切近现实生活的笔触,和读者一起面对生活难题,作者用生活智慧教会读者如何经营感情、事业、家庭,如何面对阶段性的人生困境,如何活得更精彩。这些作品的理念是,小说是有用的,而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它们洞明世事、通晓世故人情,能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是,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类似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的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对读者的引导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直面读者的文学,可以激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B.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主要是通过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者的数量和作品产生的影响力成正比。
C.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是持中的,它更多地是明确和强化已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
D.网络文学激发读者认同感的途径是讲述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去思考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部分类型的网络小说,其主人公常常由“废柴”变成世间强者,这样的设定往往能够给读者以积极的精神影响,离读者的情感很近。
B.那些直面现实的网络小说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其作品不属于消遣品,它们教读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如何活得更精彩,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C.《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七年之痒》等网络小说,能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D.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的分类标签,是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针对不同的口味自觉细化分类的作品类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网络小说写励志故事,阐述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这样的作品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能够帮助青少年获得独立意识。
B.网络文学的读者通过选择某种情调和趣味“扎堆”,他们通过阅读中的互动来共同探讨问题。
C.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但又与之存在差异:前者侧重于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于弘扬传统精神价值。
D.网络小说若想走红,不仅要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应该有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