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新诗,回答下列小题。
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选自《洛夫诗集》)
①你觉得这首诗中的“她”是哪一类人?
②结合具体意象说明你做出上面判断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28 11:3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从7月1日起实施。在《条例》的配套制度方面,《贯彻(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将要制定18个配套文件,在市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用品目录、公共机构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垃圾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办法等已陆续出台。

上海市不断完善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检查力度空前。截至6月25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开展执法检查1.39万余次,依法查处违规案件1224起,教育劝阻13739人次,督促整改7822起。

(《中国青年报》2019年6月28日)

材料二: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调查

(摘编自何海生等《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9年02期)

材料三:

让公众支持和践行生活垃圾分类,不仅仅是让大家在花花绿绿的分类图前学习,还要深刻了解垃圾分类的原理和后续利用价值。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丢入其他垃圾桶中进行高温焚烧肯定有效,但也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因此,可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而唯一指定类别。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分为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几大环节。其中,垃圾是否分得开要靠居民动手,是基础性工作;有序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置则有赖于公共服务体系

和配套建设,最终的目标是确保各类生活垃圾有合适的归宿。两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特别是应该依据各种生活垃圾的利用方式来确定如何开展前端分类,两者对接顺畅,才能实现源头分得开、末端用得好的理想状态。

(《垃圾分类,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光明日报》2019年7月29日)

材料四:

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重新归位?各国经验表明,从源头分类处理垃圾,有助于最大限度回收利用资源,解决垃圾“围城”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

日本:接近极致的分类

日本东京曾深受垃圾围城和环境污染困扰。1970年底,日本国会全面修改《清扫法》,制定《废弃物处理法》,以遏制废弃物排放,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和处理。

在东京街头和居民区可以看到众多垃圾回收点,这些回收点上均贴有投放说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时间,如一周7天什么时间丢弃什么垃圾。如果胡乱丢弃垃圾将会受到罚款甚至监禁处罚。

德国:细节不断优化

德国将生活垃圾大致分为不可回收垃圾、包装垃圾、纸质垃圾、生物垃圾、电子垃圾、玻璃垃圾等几类,它们的归宿是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在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参与下,德国孩子从小就学习垃圾分类方法,把它当作自然而然的事。

(《如何让放错的资源重新归位,各国垃圾分类有妙招》新华社2017年4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人认识到垃圾分类是环保行为,并愿意遵守,但他们中却只有23.81%的人能做到经常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B.近1/4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垃圾分类的相关设施未完善,这无疑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C.10.95%的被调查居民从不进行垃圾分类,16.lgo-/o的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培养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习惯任重道远。
D.被调查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态度和在生活垃圾处理上的做法存在较大反差,说明在垃圾分类问题上知易而行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市规定宾馆、餐饮行业、公共机构明确不主动使用一次性用品的目录,这将对它们的服务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B.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垃圾处置的基础,而后续的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环节也非常重要。
C.日本东京曾深受垃圾围城和环境污染困扰,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国会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遏制废弃物排放。
D.德国根据颜色把生活垃圾分为不可回收垃圾、纸质垃圾、电子垃圾等,是从细节上不断优化垃圾分类的具体表现。
【小题3】假如你是一位市长,你的城市尚未实行垃圾分类,上述材料对你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何启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请喊我潘若云

梁爽

潘若云真的老了。

她不在家,打电话也没接,我是在公园里找到她的。她没去看广场舞,也没去听京戏,我找到她时,她正在西北角的竹林边听一个小伙子念报纸。小伙子念得结结巴巴,一听便知肚里没几滴墨水,潘若云却半眯着眼睛听得入神。两人中间的桌子上摆着血压计,宣传单,还放着潘若云的拐杖、水杯、老花镜、开襟的驼色毛坎肩。

见是我来了,潘若云起身。小伙子忙抓起背心和软帽替她穿戴好,又把拐杖水杯递到她手里。潘若云说,再见啊小刘,我明天再来。被唤作小刘的小伙子笑,潘奶奶再见,明天我把药给您送过去。

离开了小刘的视线,我问潘若云:又买了什么药?

降血压,提高免疫力的。潘若云说得轻飘。

又是保健品,都是骗人的。

不用你管,我自己的钱。

你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妈,能不能别这么执迷不悟,你买了那么多保健品,也没见你怎么吃过。

潘若云不再说话,我们彼此沉默地走着。公园门口有个三级台阶,潘若云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托着腿弯处,上一级托一下。我伸手想去扶她,她摆了摆手,没让。

我的心颤了下。想当年潘若云站在师大的讲台上,也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你今天怎么有时间来,不用出诊吗?

我被医院派去德国做访问学者,下周走,三个月以后才能回。

你不出国不也是个把月才来一次。

妈你别这样。

我怎么样了?!

现在的潘若云对我和弟弟说话就是这样,要么冷嘲热讽,要么夹枪带棒。父亲走后的第一个冬天,潘若云去楼下市场买菜,在卖鱼的摊位前滑了一跤,小腿骨折,被邻居送进了医院。彼时恰逢我参加市里组织的乡村医疗公益活动,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我第二天赶到病房的时候,潘若云铁青着脸对我说,我不是你妈,以后叫我潘若云。

想起父亲在时,他把潘若云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每次回家,她总会说,年轻人要好好干事业,你们优秀,妈妈脸上才有光。我和弟弟按照母亲说的,几乎把全部精力拼到了工作上,直到弟弟远渡重洋去了美利坚,我也成为院里最年轻的主治医师。潘若云曾在电话里对她的妹妹说,养个有出息的孩子,不如养个孝顺的孩子,我两个孩子都有出息又能怎样?一个只在过节时打打电话,另一个只会给我钱……

潘若云说的没错,对于我和弟弟来说,相较于金钱,时间显得更为奢侈。我们不知道被谁绑架上了战车,在时间的囚笼里只能不断前行,不敢转弯,更别提调头。

打开家门,屋子里蹿出一股寒气。顾不上换衣服,潘若云便倚到床上休息。

冰箱里姹紫嫣红,红的番茄绿的黄瓜紫的甘蓝白的牛奶一应俱全。潘若云说,是小刘帮买的。

哪个小刘?问后我即想起,公园里卖保健品的小伙儿姓刘。

厨房里的水龙头是新换的,光鉴照人,一串英文数字彰显着“九牧”的标志。潘若云说,是小刘帮换的。

煤气表上的五个黑色数字除了6便是8,看起来很吉利。潘若云说,不用看了,小刘上周充的值。

我一边洗菜一边琢磨着,还有什么事儿要嘱咐潘若云。对了,血压,不知道潘若云最近的血压怎么样?

我用围裙擦了擦手进到卧室时,却看到潘若云半坐半卧地睡着了。头歪向一边,正好靠在一摞高高的保健品药盒上。鲜红色的药盒全都没有拆封,在潘若云满头白发的映衬下,鲜亮而刺眼。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问母亲又买了什么药时,她的回答“说得轻飘”,表明母亲并不在意买的什么药,而是满足于卖药小伙子的热情与体贴。
B.“我”和母亲潘若云回家时,母亲不再说话,彼此沉默地走着,说明母亲与“我”对事情的看法差距大,存在着严重的代沟。
C.小说叙事简洁,中间以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母亲对“我”和弟弟抱怨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不要“我”叫她妈的原由。
D.小说真实地描写了现实中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反映了普遍的社会问题,为人子女应如何帮助年老体弱的父母安度晚年,引人思考。
【小题2】试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潘若云复杂的心理。
【小题3】请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关;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因为价值观念问题方面的原因,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科幻小说长期以来缺乏宏大感,就是因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没有真正得到延展。
B.科幻小说于宏大方面得天独厚,王晋康就认为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
C.科幻小说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其实就是所叙之“事”的宏大,是将科技理性与人文追求融为一体的精神高度。
D.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依然是科幻小说的基本要求,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可以减少科幻小说的观念化痕迹。
【小题2】下文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科幻小说具备广阔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科幻小说独具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
B.文章在论述科幻小说独有的宏大优势的时候,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中外成功的科幻作家都表达出科学之美。
C.文章有理有据,特别是在前半部分,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便于读者理解。
D.文章从科幻小说的“科幻”和“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现状,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前沿科技对人类生活可能的影响,体现了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现出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韩松的《地铁》等小说虽然叙事技巧到位,但最终未能展开宏大叙事,可见其叙事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
D.刘慈欣的《三体》,则克服了很多科幻小说叙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终于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8.14)
材料二:

2011-2018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到趋向稳定。
C.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D.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B.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C.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D.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由“木”先引申出“梅”“李”等,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这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C.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初文总是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B.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