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喉咙发音长短、高低,与人的呼吸有关。人不能不喘息,发音也就不能不间歇,语言也就不能不有所停顿。在说话时,不一定必到意思完整时才作停顿,而是在气力不能继续下去处即作停顿。在习惯中,语言完整处的停顿固然叫作“句”,而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叫作“句”,有时候后者被应用的次数,还远远多于前者。习惯有“上下句”之说。凡说到“上下句”,即意味着仅仅一个“上句”还不够,而须有“下句”接配才算完整。虽然如此,但绝不能因此便断定那个“上句”不算一“句”,或说不叫作一“句”。顾名思义,既叫“上句”便是承认它是个“句”,只不过“上”而已。而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六中记牛僧孺一事。牛携所作文章谒韩愈、皇甫浞。“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公大欣赏之。”韩愈所说的拍板,当然不是仅指木板工具,而是兼指木板所具有的作用。而牛僧孺所答,则是侧重指其作用,也就是指拍打的节奏。音乐的节奏既可名为“乐句”,那么语言的停顿,又有何不可称为“语板”?我们知道,音乐有板有眼。有板板连接的,有一板一眼的,有一板二眼的,有一板三眼的,都不出乎四拍。虽有的是五拍的,如昆曲常在三拍处叠一拍,这与军乐鼓点相同,但那紧叠的两拍,实仅占四分之一,合其前后,仍是四节。
为什么四节为止?从生活实际说来,再多就接不上气力了。人的气力有限度,那所发出的声音也必与之相应。我们反观汉语的现象,一个停顿之前,即一句之中,无论字数多少,都会在快慢速度上加以调剂,甚至切成几逗。即使争吵,仔细去听,总有节奏。
节拍并不都与字数相应,念着容易上口也容易记忆的歌诀之类,最少的是三字句,如《三字经》。其次是四字句,不但“关关雎鸠”“天地玄黄”通行不绝,试翻开现在所编的许多《成语词典》中的若干成语,都以四字的为多。五言、七言更是诗句的常态。六言是两个三言成三个两言,八言常是两个四言。拍着板来念,快慢随人,但俱不会多到四拍以上。至于九言诗句,有二七字的,或四字五字的,都是复合句,并非真九字句,而且读来麻烦,作者也少。不难理解,费气力的,行之必然不广。骈文以四言六言递相交替,又重叠又变化,念起顿挫流畅,所以曾流行千年,至于没有固定字数的散语句子,在说话和诵念中,也有轻重疾徐。常见初识字的小孩或识字不多的成年人,拿着报纸,每字平均力量去念,听者常会发笑。因为他们失却了句中的板眼,更不论句间的抑扬了。所以散语的句子,包括文言的或口语的,无论多么长,都必有中间的顿挫。
(摘编自启功《汉语现象论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气力不济时的停顿也叫“句”,习惯上叫“上句”,要接配“下句”语意才完整。 |
B.音乐中的一板可切成几眼,一板二眼即二拍,一板三眼即三拍,最多不超过五拍。 |
C.语言的停顿也可称为“语板”,即使争吵,仔细听,总是一板一眼的,颇有节奏。 |
D.古诗文中一句话无论多少个字,由于气力的原因,一句话始终要保持四个节拍。 |
A.文章以句的节拍为论述对象,阐明了语句停顿的生理原因与节奏原理。 |
B.文章引《唐摭言》中牛僧孺一事,论证了语言跟音乐一样都存在着节拍。 |
C.文章通过对三字句到九字句的分析,论证了节拍多少并不都与字数相应。 |
D.文章论述逐层深入,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语言停顿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
A.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八句,既有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有语言完整处的停顿。 |
B.“句”和“板”原本都是音乐专用术语,后来才被人们借用来指称语言的停顿。 |
C.骈文的盛行与其句子的节拍密不可分,可见写文章需要追求句子的顿挫流畅。 |
D.无论多么长的散语句子,句中都有板有眼,所以在诵读时不能每个字平均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