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3:4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系统中,“政不下县”是历代大致遵循的一个准则,这给县以下的乡镇、村落自制留下了比较充足的空间。社会控制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以法律和政令为代表的“硬件”,以民俗文化 为代表的“软件”。当社会分层出现之后,民俗便进入社会的基层,和乡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乡村社会的运行主要靠民俗这种不成文“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节。基层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不以强制的行政命令为手段,依赖的是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
近代形成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感染性和监视性的。因某种契机和社会需求,形成了某种乡规民约,并逐渐产生共同感,内化于当地人的身体。同时,作为一种传统,其本身就是生活的寄托、情感、准则和参照, 所有的人都会竭力加以维护,并且通过教化和互相监视促进乡规民约的延续。
我国最早的乡规民约出现在北宋时期,名为《吕氏乡约》,约规涵盖四个方面: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定为首目,意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而“患难相恤”意指乡民自发的互助行为。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植根于乡民思想意识的“乡规民约”成为他们个体之间的一种共识和默契,也是他们各种言行的基本遵循和指南。
乡规民约对乡民的影响,一般不具有命令式的强行指派,它也要求一致,但这一致,是潜移默化,循循诱导式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 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作为熟人社会,不遵奉乡规民约,有时会受到宗法式的制裁,但其所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宗族或大家庭的意愿,更多的还是民俗惯制的力量。村民依循乡规民约一般并非迫于民俗的威慑,或由这种威慑产生的恐惧,而是民俗给人一种社会安定感和相互亲近感,给乡民的生活带来秩序 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乡民对传统的依恋。
如今,乡规民约的规范功能由民间进入到国家行政机关。不过,乡村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使相关的机构难于胜任所有的规范责任。也就是说,乡民生活以及传统习惯不可能完全进入“机构”。机构的四周是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里的准则、模式及意义主要来自于传统的乡规民约,受制于传统 的民俗。
文明乡风建设在于营造一个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生活场域。传统的乡规民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文明乡风具有一致性,对于乡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明乡风建设要在尊重原有乡村自治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新时代的法制思想与发展理念,而不是以颠覆传统的乡规民约为代 价,更不能抛弃原有的民俗文化基础另起炉灶。
摘自万建中《传统乡规民约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遵循“政不下县”的准则,给县以下的乡镇、村落自制留下了充足空间。
B.社会分层后,法律和政令较难进入社会基层,秩序的维系需要依赖习俗的“调控”。
C.作为传统,乡规民约是生活的寄托、情感、准则和参照,会得到所有人的竭力维护。
D.乡规民约用潜移默化、循循诱导的方式影响乡民,不会以威慑而使乡民产生恐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探讨乡约民规对乡村社会运行的调节作用,以及对乡民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章举《吕氏乡约》为例,旨在说明我国北宋以后才出现共识和默契的乡约民规。
C.作者论述过程中运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分析清晰有力。
D.尊重和发扬优秀乡规民约,从而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是作者论述的主要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社会的运行主要靠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节,重视乡规民约更有利于文明乡风建设。
B.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依赖的是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
C.乡村社会生活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乡民生活以及传统习惯不可能完全进入“机构”。
D.文明乡风建设要尊重原有乡村自治文化体系,不应颠覆传统的乡规民约或另起炉灶。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
——对话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①记者:从莫言到您的获奖,人们陡然发现,世界已在注视中国。通过写作,您把自己童年年的经历存留下来。而这个过程,也成就了您。
曹文轩: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文学一直所持有的态度。中国儿童文学也是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份特殊的贡献。我们的国家,曾经历过苦难、灾难。当造物主把这样的命运赋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时候,他当时是说了一句话:若干年以后,所有的这一切都将会转化为你们的财富。
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将所有预期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时刻,我们正在做这个事情。英国《独立报》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英国的孩子将会看到英国以外的小孩不曾看到的故事。这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特有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来的。
我们差不多已经失去了欣赏同胞作品的目光。其实,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世界水准的儿童文学。这次获奖,我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是欣慰,它帮助我佐证了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看法。而最近十年、二十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认可一直非常吝啬。
对一个中国作家而言,他知道他的双足是站在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的。他忽视、忘却甚至拒绝这块土地是愚蠢的。这块土地一天24小时都在生长着故事。我知道那些故事会给我带来世界欣赏的目光。
但是,只知道立足于这块土地的人远远算不上最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人是双足坚定地立于这块土地,双眼穿过滚滚烽烟,眺望国内外大事,眺望国家界碑之外的事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却是人类的。要从一个个中国故事中,看到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要从一个个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中,看到千古不变的基本人性,而他又永远希望用他的文字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
我一直努力想成为这样聪明的人。
我们也需要从西方的儿童文学里面鉴别各种各样的经验,用虚心的态度向全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学习,这是每一个中国作家必须有的态度。
②记者:远离搞笑、娱乐,荡漾着悲悯的情怀,又葆有淳朴的美感,让您的作品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中显得不同。
曹文轩:一个孩子没有悲伤,难道就算是健康的生命吗?我们不能为追求快乐而快乐,这个经验我们是不可以忘却的,也是不可以丢失的。
当下,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不需要怀疑,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对孩子们而言,那是打精神底子的书。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敏感,要有前瞻意识,至少要向这个阅读社会发出提醒。儿童文学不仅仅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也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这里的快感包括喜剧快感和悲剧快感。让孩子们感动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存的。
小说是为了人们可以超越生活,在丰厚的人文关怀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小说的真正深刻,并不是来自对生活的摹写,而是来自对生活的对抗。这种对抗可以是剑拔弩张的,也可以是另一种策略:用神圣、典雅、高尚、悲悯、宽容等加以净化、改造和呼唤。我让我的作品在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更相信后者的力量。我还是相信,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记者:常常走在学生中间,大约是您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大学教授的身份,让许多学生感到亲切。
曾文轩:文章既是一个人的面子,也是里子。一代一代人,相继去世了,但因有文章在,他们的精神、灵魂就在那永生。写作会对这个世界的堕落、恶变产生一点儿抑制作用吗?我们无法判断。但写作,至少可以舒解人心中的郁闷,理清如同乱麻一样的思绪。这个时代需要写作。我对写作还是痴心不改。8月我将去新西兰领奖,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最重要的礼物就是我将携带一部新完成的长篇小说。一定要完成,哪怕有枪林弹雨我都要完成它。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儿童文学的“力量”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可以用神圣、高尚、悲悯、宽容等对孩子的心灵加以净化、改造。
B.儿童文学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也给孩子带来了喜剧快感和悲剧快感。
C.儿童文学能培养孩子们的高雅趣味、高尚品质,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D.儿童文学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曹文轩认为中国的文学家要感谢莫言,因为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我们自己对中国文学一直所持有的悲观主义态度。
B.曹文轩认为这个时代需要写作,因为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写作至少可以疏解自己心中的郁闷,理清如同乱麻一样的思绪。
C.曹文轩获得儿童文学“国际安徒生奖”,其实在他自己身上也体现出诸如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痴心等“美的精神”。
D.曹文轩认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正将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向全世界的儿童,乃至全世界的人传达,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E. 记者分别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写作的作用”三个角度提问。
【小题3】(小题3)曹文轩认为每一个中国作家必须有什么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隧 道

符浩勇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他听说,筑路工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去,看见一位打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了你还有你妈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少妇故作嗔怪地回答了小男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乱闯过马路。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意,挪到车边打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落的是空空的草篓……

(选自2018年3期《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情,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B.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貌似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小题2】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么说”与“说什么”血肉相连,难解难分。不同的表达方式常使同一表达对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
好文章往往都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怎么说”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有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苏珊。朗格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件事情。”((艺术问题))无视这种“特殊的方式”,就等于拒绝诗人的全部创造。此其一。
其二,有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感情色彩。“我没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原句“我没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相比,只不过少了三个逗号,就“说什么”这一点看毫无二致,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的表达方式中的强烈的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所谓 “文不逮意”之“意”也包括了情,情、意往往密不可分。
其三,有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透露出它所特有的言外之意,同一对象如果采用别的表达方式那言外之意也就随之消失了。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中有一句“吾戴吾头来矣!”《新唐书)转录时删去后一“吾”字,林纾以为删得无理,虽然表达的内容一样。因为被删的那一“吾”字富于言外之意:“一则哂全军之不武,一则示一身之有胆。”如果只知其“说什么”,不问其“怎么说”,可就辜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一片苦心,当然也不可能学得如何遣词造句的本领。
当然,语言表达的问题不止是这些。
语言大师老舍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个戏,写国民党统治时期,两个小学教员谈话,一个说:‘看这群孩子多可怜,个个面如菜色!’我觉得‘面如莱色’就不够通俗。不如说成‘看看孩子们多可怜,个个面黄肌瘦!”更通俗些。只有观众听懂了,才能打动他们的心。假如把这话再改一下,改咸‘看看孩子们的脸!’这样观众不仅听得懂,还会引导他们去想,就更有力量。”写戏中人物的台词如此,一般说话作文也不例外。
(摘自王尚文《“说什么”与““怎么说”》,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可以反映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
B.可以表达作者的意思和他独特的感情色彩。
C.可以表达言外之意且难以用别的方式替代。
D.能够独立于内容之外而产生独特的价值。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同一表达对象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其内涵、意蕴也就可能产生变化。
B.诗人创造一首诗所运用的某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他全部创造的一部分。
C.哪怕只是几个标点符号的变动,作者所要表达“情”、“意”就完全发生变化。
D.阅读要思考文章“怎么说”,才能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苦心并学得这方面的本领。
【小题3】(小题3)(小题3)文章引用老舍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的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剧相较于电视剧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注重用户体验。有人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剧的受众不仅能通过评论、弹幕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络调查问卷实现与创作者的互动,甚至影响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设计。而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途径就是已在欧美日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国家成为主流的“边拍边播”的周播模式。然而,几年过去了,我们好像只学到了皮毛,未学到精髓。当下的大部分国产网络剧虽然表面上采用国际流行的周播制,但相较于国外秉持的那种从拍摄、制作到播出一系列操作流程皆有别于日播的“周播”概念,中国的“周播剧”只在播出周期上做到了以周为单位上线新剧集。很多创作者完全按照传统的电视剧思维方式去创作,把作品拍成低配版的“电视剧”,着实令人遗憾。 
为什么要在网络剧中推广周播模式?以美国电视剧产业为例,一部美剧在正式播出前,一般要先播出讲述整部剧人物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先导集,然后播出平台凭借先导集的观众反馈情况决定是否订购。如果被订购,创作者还要根据先导集播出时的调查数据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以及喜欢原因,作为拍摄后面剧集时调整情节和风格的依据。这样可以预防一次性制作播出时遭遇收视率不理想、投资血本无归的情况。当然,先导集获得好口碑不代表受众一定会继续收看该剧。在制作播出中了解受众的意见,及时作出调整,成了美剧生产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边拍边播”还使剧目很难被盗版,无形中也保护了制片方的权益。 
周播模式优点多,为何偏偏中国网络剧玩不转?首先,长期以来,中国观众形成了每晚连看两集电视剧的收视习惯,一时间很难调整得过来。其次,在过于看重商业利益的浮躁氛围影响下,制片方一时间很难适应“周播”模式。以往一部二十多集的网络剧只需两三个月即可完成拍摄制作。但若按照周播模式,则需要半年以上的周期,投入产出比急速下降,想要挣快钱的从业者根本没有那份耐心和情怀。最后,周播模式无形中缩短了剧本的创作周期,创业者需根据制作机构搜集的网民意见以“星期”为单位完成每集的创作拍摄任务。无论从经验、能力还是合作模式上,国内现有的影视人才队伍要实现这种生产方式,都需要一个学习、磨合、提升的过程。 
一些影视制作机构近两年仍在坚守,但更多地采取“边剪边播”的“曲线救国”模式,试图在“拍完再播”和“边拍边播”之间走出一条结合国内网络剧客观情况的平衡之路。这种做法无疑为今后网络剧对周播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相信随着网络剧产业日趋成熟,更多积极借鉴国外周播剧模式的创新和互动元素、注重受众观赏体验的精品力作将涌现出来。网络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周播模式,指日可待。 
(摘编自龚禹霖《网络剧也需精耕细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剧最大的优点是注重用户体验,受众不仅能通过评论、弹幕交流,还可以与创作者互动,影响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设计。
B.当下国产网络剧虽然开始学习欧美日韩的“周播剧”,但只学到了周播剧的外在,其本身完全是在用传统的思维创作电视剧。
C.美剧正式播出前会先出先导集,根据先导集播出时的调查数据及时了解受众的意见并作出相应调整,就可以避免收视率低的情况。
D.中国网络剧玩不转周播模式,与观众收视习惯难以调整、从业者没有精耕细作的耐心和情怀、 创作者经验能力不足等不无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出问题,点明中国网络剧发展至今与当初的预想差距较大,令人遗憾。
B.文章以举例论证的方式,阐述网络剧推广国际流行的周播模式的原因及该模式的优点。
C.文章通过国内外网络剧制作流程方面的对比,论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D.对于中国网络剧,文章先交代现状,再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的改进方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国产网络剧的周播模式发展得不顺利有很多因素,我们可以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作新思 路。
B.只要能改掉用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创作网络剧的惯常制作模式,国产网络剧精品就能大量涌现出来。
C.虽然“边拍边播”这种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但它能很好地保护制作方的权益。
D.国产网络剧的发展缓慢,只有借鉴国外周播剧模式剧模式的经验,注重受众的观赏体验,才能健康发展。